华夏第一县在农村“三个现代化”道路上快速运行_农业论文

华夏第一县在农村“三个现代化”道路上快速运行_农业论文

在农村“三化”道路上迅跑的华夏第一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夏论文,三化论文,在农村论文,道路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我随农业部政策研究会的同志到江苏省无锡县进行农村“三化”(即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下同)。问题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供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仁参阅。

一、一条农村“三化”并进的成功之路

(一)天时、地利、人杰造就了无锡县乡镇工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乡镇工业有了很高的水平,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

无锡县是我国乡镇工业发源地之一。其乡镇工业萌芽于五十年代末,曲折发展于六七十年代,快速发展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再上新台阶。1993年,该县乡镇工业产值436.1亿元,比上年增长43.6%;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470.98亿元)的92.6%,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80.24亿元)的91%。乡镇工业以绝对压倒的优势,成了无锡县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全部资产达200多亿元,比1980年翻了5.5翻。近12年来,该县乡镇工业总量一直居全国各县(市)之首,1992年在首届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评比中荣获第一,1993年又蝉联榜首。无锡县以乡镇工业强大的经济实力摘取了“华夏第一县”的桂冠,赢得了国人瞩目的殊荣。

无锡县乡镇工业之所以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展成这么大的产业规模,这么高的生产水平,从客观条件看,该县有从事商品经济的传统,历史上它与上海等大中城市有密切的联系;其地理位置和交通环境条件优越,北靠长江、南临太湖、东至上海、西近南京,位于沪、宁工业发达城市带的腹部,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当地早就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展商品经济,在30年代那里就有“小上海”之称。从主观因素看,无锡人精明能干,吃苦耐劳,商品经济意识强,善于利用机遇。为了解决其地少人多的矛盾,拓展生存空间,早在50年代末农民就率先办起了乡镇工业(当时叫社队工业。为方便起见,本文都用乡镇工业名称)。在乡镇工业被当作资本主义靶子而遭批判的年月,无锡县委、县政府却提出了“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方针,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六七十年代城市大批工人、干部或因调整而精简回乡或被下放到农村。在有的地方对这些人员熟视无睹甚至当成包袱时,无锡人却把他们当作难得的“财富”,尽量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些人成了当地的管理、技术人才,对发展乡镇工业起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大政策使乡镇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无锡县的乡镇工业更得以突飞猛进地前进。期间由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整的需要,也曾几次给乡镇工业的发展带来困难。但在此情况下,他们能适应大气候,改善小气候,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改,深化改革,从而变压力为动力,变困难为机遇,致使乡镇工业一直得以持续地增长。

伴随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工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现在,从产业结构看,该县乡镇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1%,农业产值仅占2%。从劳动力结构看,全县有2/3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的基本上以兼业方式进行,主要种植口粮田,半数以上责任田已实行规模经营。从乡镇工业的资产和装备情况看,1993年底,全县拥有全部工业资产2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90多亿元,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逐年提高,不少骨干企业的水平已达甚至超过城市同类企业。从部分乡镇和企业发展规模来看,1993年,全县35个镇中已有近半数镇(17个)工业产值超10亿元,其中5个镇超20亿元,最高的前洲镇达34亿元;从村看,有十分之一的村(59个)工业产值达亿元,10个村超2亿元,最高的西圹村突破7.2亿元;从企业看,64家企业工业产值超亿元,其中17家超2亿元,最高的雪浪初轧厂达6.6亿元。上述几方面情况,充分说明了无锡县乡镇工业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农村工业化已初步实现。

(二)乡镇工业反哺农业,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现代化已具较高水平。

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许多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无锡县是怎样解决农业现代化的两大难题——资金问题和与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

1、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政策,为解决农业现代化的资金问题开辟有效途径。无锡县早在70年代就开始用乡镇工业的利润补贴农业,到80年代初明确制定了“以工补农”政策,扩大对农业的补贴范围,包括农田基本建设、购置农机以及商品粮价补贴等。1987年根据发展的需要又实行“以工建农”,建立建农基金制度,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无锡县建农基金来自镇村企业职工每人每月的提留金(原来允许税前列支)和企业税后净利润中提取的农发基金等10个方面。建农基金的建立,为解决农业现代化所需资金开辟了可靠渠道。据介绍,从建立建农基金的1987-1993年,镇、村两级建农基金共投入52385万元,年均7483.5万元,且呈逐年递增之势,1993年达12591万元,比上年增长23.3%,为历史最高的一年。

在乡镇工业“以工建农”强有力的支持下,无锡县的农业现代化已达到较高水平:全县农机动力每百亩耕地拥有量72.6千瓦;农田耕翻、排灌、植保、脱粒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此外,全县建立了以县为依托、乡镇为纽带、村为基础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农业服务体系,一支只占全县总劳力2.5%的农业服务专业队伍取代了全县60%以上的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这也是无锡县农业现代化具有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

2、实行农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生产经营形式。无锡县通过发展乡镇工业,解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是随之而出现的家家务工又种田的兼业型农业,使农业生产副业化。它既不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不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而进行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是其解决矛盾的良策。

早在80年代中,无锡县开始了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试验。1987年该县列为国务院确定的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试验区以后,更加紧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1989年,该县从多种试验形式中,在肯定种田大户这一形式的基础上,总结、推出了村办集体农场的经验,使之逐步成为规模经营的主体形式。到1993年,除个别镇外,镇镇都建立了村办农场。全县规模经营面积11.7万亩(占全县责任田承包面积的54%,占全县粮田承包面积的17.9%),其中村办农场经营面积7.49万亩,占规模经营面积的64%,余下的4.2万亩由种田大户经营,占36%。

(三)农村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农村城市化亦具较高水平。

由于乡镇工业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转移;新农村建设逐步开展,小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无锡县呈现出了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势头。1993年该县被列为国家建设部确定的全国六个农村城市化示范试点县之一。在这方面,他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抓以集镇为重点的村镇建设,以此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几年来,他们按照建设部提出的“全面规划、正确引导、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相对集中、逐步建设”的村镇建设方针,探索了一条以村镇自筹资金为主、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以新区开发建设为主的村镇建设新路子,取得了很大成绩。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无锡县共进行了三次规划。1991年进行的第三轮规划,强调高起点“富”规划,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目标进行,注意突破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传统思维方式,打破地区分割,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安排集镇的各类用地,镇村工业要逐步引导到小城镇,农民住房向中心村靠拢。现在,全县镇区规划的面积已达105平方公里,建成50平方公里,聚居人口占总人口的30%以上。通过规划和试点单位的建设,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集镇功能日趋合理,综合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加强,并出现了一批明星乡镇。1986年以来,这些镇先后被国家城乡建设部、国家科委命名为文明镇或列为村镇建设示范点。这些勃勃生机的村镇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雏形。

2、抓经济开发区建设,并以此作为加速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无锡县的经济开发区建设是与该县新县城建设结合在一起的。它于1991年下半年开始进行规划。经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现已初具规模,并成为江苏省级开发区。开发区所在地东亭镇将成为无锡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该城镇现有人口二三万人。到本世纪末拟发展成为20万人的中等城市。

现在,无锡县正以其实力雄厚、交通发达、基础设施配套完备等有利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大力发展对全县经济有辐射作用的大项目,同时吸收、带动一部分本县的乡镇工业进入开发区,以提高工业和人口的聚集程度。可以看到,随着开发区建设的加快进行,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必须将很快出现。届时,无锡县的城市化水平将跃上一个新台阶,形成以县城(开发区)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新农村为基础的农村城市化格局。

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无锡县从发展乡镇工业,壮大集体经济着手,走出了一条推进农村“三化”的路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它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扶植农业的发展、推进城镇建设,从而有利于“三化”的协调并进。但是,我们从调查中也感到无锡县的农村“三化”尚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农业仍是一个脆弱的产业,农业现代化还未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无锡县的农业现代化全靠工业支撑,离开了“以工建农”,农业现工化就寸步难行。但长期大量“以工建农”也严重削弱了乡镇工业自身发展的实力,这是一个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矛盾。为解决兼业型农业所带来的不利后果,无锡县实行了以农场为主要形式的农田规模经营。但从调查来看,村办农场还未具有持续稳产优质高效的综合生产能力,当前突出的是要提高其抗灾能力,这是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又势必导至寻求更多的“以工建农”金,从而要进一步加重乡镇工业的负担。如何尽早解决这一矛盾,而形成一种在国家宏观保护农业政策、微观适度支农措施下的农业企业化综合经营制度,来培育农业的自我发展机制,看来有必要继续认真研究、实践。

(二)乡镇工业布局仍呈分散,企业和人口如何能更好地走向集中,进一步推进农村城市化、获取聚集规模效益是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对历史形成的“村村点火”的乡镇工业布局必须调整的问题人们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现在还存在一些困难,受传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农民一般不愿将企业办到外地,职工在本村本地上下班方便;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当地领导利用企业办事也方便;同时现有的部分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难以再迁移集中,新办企业就地办厂成本低,到城镇建厂进入门槛高,等等。尽管如此,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令人注目的新情况,如外商及个体、私营业主投资办企业愿意到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好的城镇;乡镇工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出现了往城镇举迁的先行者。今后,由于全县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有意识地引导,村镇新办企业有可能向城镇集中;原有企业由于上规模、上档次的需要,也有可能向条件好的城镇靠拢,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推行,有可能使原有村、镇企业城镇效益好的企业参股,从而以价值形态实现资产的转移、集中;此外,包括口粮田在内的规模经营的逐步推开,务工劳动力有可能逐步与农业彻底分离,做到离土又离乡。如此等等,看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育必将突破村自为战、镇自为战的封闭格局,使企业布局逐步趋于科学合理,人口亦相应向城镇集中。在这里,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加以正确引导,上述一些认识障碍和具体问题是能够逐步得以解决的,农村城市化水平还将大大提高。

(三)作为农村“三化”支柱的乡镇工业今年面临着新的困难,严重影响到农业和乡镇工业的发展,亟待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支持。在调查中下面普遍反映今年乡镇工业遇到的困难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堵住了过去行之有效的融资渠道,企业的技改资金和流动资金缺口巨大,加之新税制的实行,取消了过去税前列支的一些项目,严重影响了乡镇工业本身的发展及“以工建农”工作的进行。他们呼喻,在当前流动资金宏观管理对国有企业有所松动的情况下,对那些有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好、对该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乡镇工业也应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保持地区经济的一定增长速度,从而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三重目标。

标签:;  ;  ;  ;  ;  ;  ;  

华夏第一县在农村“三个现代化”道路上快速运行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