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经济学论文,历史使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石,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社会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世纪,21世纪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成功的世纪。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机器大工业为时代特征的工业革命的产物,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以信息社会为时代特征的新技术革命为土壤。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革命精髓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是正确认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使命的科学方法,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设计21世纪经济学教育的思想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飞跃
21世纪的世界经济,呈现一种二重化的发展趋势,这一特点的深层原因是新技术革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在对以机器大工业为背景的工业革命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创立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自身已经历深刻的革命,新技术革命对生产过程、生产力结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直接影响,对生活方式、观念文化、政治等社会经济体制和制度的间接影响,都将是或已经是革命性的影响,其影响之深远还远未被人们普遍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曾对机器工业革命,对蒸汽机、电、火车等的发现和发明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以一个经济学巨匠的敏锐洞察力透析了它的革命性影响。在新技术革命时代,我们要有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的满腔热情,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科学估量新技术革命的革命性影响。
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社会化、大生产化、跨国化、一体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而是呈现一种二重化的发展趋势:生产规模的大型化和小型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细小化、经济的民族化和国际化、经济的区域化和跨区域的集团化、经济的一体化和经济的多元化、经济的垄断和经济的竞争、经济的现代化和原始化复归并存并进。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二重化趋势的深层原因源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特点,源于现代社会生产力中的第一生产力新科学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打乱了生产方式传统的演进顺序,它可以使某一生产部门或某一经济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跳跃,产生后发效应,它可以使最现代的生产方式和最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接。比如家庭电脑和网络对接,比如量体裁衣的手工制作的个体化生产到大机器工业的工厂化批量化生产再到激光电脑量体裁衣的个体化生产,貌似复归,实为飞跃。深刻认识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二重化特点是对现代社会经济现象(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等等)进行经济学理论说明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发展,在于随着时代进步并引导时代进步,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酝酿着一次新的飞跃。马恩吸取古典经济学的合理内核,经过革命的改造,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起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体系,将社会主义空想变成科学,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帝国主义时代,列宁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指出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一国可以率先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将理论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变为现实。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件,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大普及、大解放、大丰富、大发展、大胜利。
指导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已充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力,要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成功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酝酿着新的飞跃。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十分曲折、艰难的历程,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为之作出了宝贵的贡献,邓小平同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贪穷更不能战胜资本主义,他提出的“三有利”原则,他设计的市场经济框架,他确立的改革开放方针,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改革开放初步成功已证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出现新的飞跃。
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使命
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大普及、大发展、大胜利的世纪,21世纪要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大旗,摒弃悲观的“低谷论”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应该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面临严峻的挑战,更拥有大发展的机遇。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键在于要准确地把握时代特征,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为主线,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以怎样使社会主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为主线。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具体运作方式不发展就难以缓解日益加深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经济和经济运行机制不发展就难以显示社会主义根本政治经济制度的优越性,21世纪是革命与发展的世纪,发展是主题。
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四大历史使命:(1)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是能透析21世纪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现象和规律、解释新技术革命背景下资本主义经济新特色与新矛盾的经济学,是能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阶级提供革命理论指导的经济学;(2)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是能继续指导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共产主义运动的经济学。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区域化、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民族民主运动、东西关系、南北关系有许多新特点,这些都需要经济学的理论说明;(3)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是能指导社会主义再革命的经济学。对一些国家的深刻变化的原因、现行制度形态、演变趋势、变革的道路模式都需要提供经济学的说明;(4)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是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成功,指导社会主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经济学。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面向社会主义建设,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经济学“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任务,主要是遵循“三有利”原则,为改革开放发展服务,为探索理想的产权制度、企业制度,为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为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国际市场接转的市场体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一系列新型的经济学科和应用经济学科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撑。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更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体。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为在一个农业落后的人口众多的有几千年封建文化重负的大国,一个面临国际上强权政治高压和发达国家科技经济优势压力的面临国际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大国,如果创造了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那可以肯定是社会主义最伟大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伟大的胜利。
三、中国经济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工作者肩负着特别重大的历史责任,又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经济学,也必然会极大地解放和推动经济学的发展,实践对经济学的需要比几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经济学的普及和发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马克思主义经济教学科研的改革应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系。要在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吸取一切经济学学派中的优秀理论成果,吸取一切反映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成果。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就是人类整体精神文明理论智慧的结晶,它是可纳百川的大海,它可以和一切流派进行真正的对话,它视一切优秀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为丰富自己的原料。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态度上,既要反对“过时论”,也要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对待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流派,既不能生吞活剥、全盘接受,也不能采取冷淡或简单化的批判态度,而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消化吸收,为我所用。
2.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学和非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给人们提供分析经济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经济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给人们提供解决具体经济问题的对策和方案。没有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创新,对策研究会失去科学依据,所以既要注重热点问题的对策政策研究,也要注重理论的概括和升华。经济学和非经济学的学科交叉与渗透已是一种发展趋势,经济学在把握主要研究对象的同时应站在时代的高度,贴近社会需求,促进知识结构更新,拓宽研究思路,打破学科分立,做到高屋建瓴,纵横捭阖。
3.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理论创新的关系。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坚持的目的,要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发展。我们面临坚持与发展的双重任务,一方面在坚持的问题上形势严峻,现在自觉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的人少了,大部分年轻人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疏远和淡漠了,这固然有种种社会原因,但也说明改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十分必要。为了普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急需集中力量编写几部忠于马列原著,反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精髓,又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要求,适应不同教育层次的教科书。另一方面,在发展的问题上也面临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把坚持和发展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在系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止,认识时代特征,关注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创新。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经济理论的革命首先是方法论的革命,经济学发展首先取决于方法论的创新,我们要有选择地吸取多种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近期我们既要注重研究和正确评介反映完备的市场经济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高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统计分析、制度分析、发展理论等),也要注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要调整视角,注重制度分析、体制分析、微观行为分析和宏观运作分析,注重中国的市场理论、财政金融理论、价格理论、增长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和农业经济理论等。我们还应特别关注转型时期经济问题的研究,如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对接问题,公有制的代理问题,过渡期模式和道路的选择问题,过渡期的区域差别和阶层差别扩大的问题等。我们还应大胆地提出一些理论假设,涉足一些新的领域。21世纪人类面临全球性问题的挑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即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它需要经济学联合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和自然科学共同攻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信息垄断和操纵方式的出现,人们价值观念的进步,传统市场经济理论的几个假定前提是否会出现动摇?人还是不是经济人?市场机制的价格信号还是不是传统的传递方式?会不会出现一个后市场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取向对经济生活的革命性影响如何?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技术革命的产物,新技术革命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生活中出现文化化倾向,经济增长中科技文化含量比重增加,生产过程中、消费过程中和资源要素中科技文化的含量比重都呈上升的趋势,这些发展趋势还隐含着什么负面影响?这些都等待着经济学的理论说明,寄希望于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
标签:经济学论文; 新技术革命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