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教育对引导师范生就业取向的影响分析与对策探讨
——以成都师范学院为例
赖国毅,彭智平
(成都师范学院 政治学院,成都 611130)*
摘 要: 就业取向是关系着师范生教师生涯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在师范生的就业取向中尚存在着职业认知不清、职业理想较为模糊、职业选择功利性强、就业偏向大中城市、职业践行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师范院校要积极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突出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核心的爱岗敬业教育,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为爱岗敬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强化爱岗敬业教育的实践践行。
关键词: 师范生;爱岗敬业教育;就业取向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圣神职责与发展规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师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根本性作用,高度概括了新时代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明确提出了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而教师则是打造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1]。师范院校应该把培养具有崇高教育理想、爱教乐教、爱岗敬业的高素质师范生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了“爱岗敬业”的师德规范要求。高等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中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教育,引导师范生追求教育理想,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恪尽职守、爱岗敬业。通过师德教育引领师范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树立高尚情操、培养高尚师德,为将来的从教之路奠定牢固的基础,使广大师范生立志终生从教、扎根教育事业,将自觉践行“爱岗敬业”的职业行为升华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道德行为。
一、师范教育中加强爱岗敬业精神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一)爱岗敬业是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精神教育对师范生的职业选择和教师生涯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爱岗敬业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行为,其最高境界是无私奉献[2]。“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并能够为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其实质是职业从业者以正确态度对待本职工作,并从本职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荣誉感。“敬业”就是要在职业活动领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具备事业心,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热爱本职工作,力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务实苦干精神,具有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抵制落后思想的侵蚀,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和调控职业行为。
爱岗敬业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这是一个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建立功业的动力之源[3]。爱岗敬业要恪尽职守,只有有了责任心,才会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和热爱学生,才会激发出无穷的工作热情和奋进动力,才会从教育教学工作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
(二)把爱岗敬业教育与职业理想教育相结合是培养师范生的必然要求
师范院校在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中要把爱岗敬业精神教育与职业理想教育相结合。在教育行业中,爱岗就是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乐于教书育人,做一名学生喜爱的教师,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爱岗就是要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传播社会正能量,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通过教育,要让学生深刻认识教育工作的特点,要让学生懂得教师劳动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总是在默默中辛勤耕耘;明确“教育工作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多维度的以人为对象的特殊劳动”[4]。
在“毕业后的首选理想职业”选择中,不到5成(47.02%)的师范生首选教师职业,其他师范生(53.31%)则首选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在进一步追问“首选教师职业的原因”时,因为“职业崇高”而选择的仅占15.08%;而超过一半(55.52%)的学生是因为“工作稳定、有寒暑假”而选择。而对问题“你希望的从教年限是多少”时,12.18%的学生选择“1年以下”,32.33%的学生选择“1~3年”,29.56%的学生选择“3~5年”,17%的学生选择“5~10年”,只有10.01%的学生选择“10年以上”。
安全无小事,电网调度的安全事关全局。纵观我国电网发生的几次恶性事故,不难发现电网调度稍有疏忽将带来不可挽回、无法估量的后果。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只有逐一找到这些安全因素产生的根源,方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
因此,师范院校要着力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并把职业理想教育融入爱岗敬业教育之中。
二、影响师范生就业取向的主要因素
笔者以成都师范学院2016届师范毕业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校8个师范院系的1653名师范生进行不记名的书面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三个部分,共计29个问题,分别涵盖了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个人就业情况和在校教育培养情况等方面。其中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民族、政治面貌、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和获得奖励情况等内容。个人就业情况包括就业单位区位、就业单位的性质、专业与工作岗位对口情况等内容。在校教育培养情况包括学生实习实践经历、学生实习实践的场所、学生对实习实践的评价等内容。在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506份,有效率为91.11%。
师范生对这些因素的认识与师范院校的实践教学被弱化的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当前,师范院校在师范教育中着重于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要么没有注重组织适宜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要么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短,对学生在教育见习、实习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指导,实践效果不明显。教育部曾明确指出[6],高等院校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并在《2017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师范院校要强化“三字一话”等师范生基本功训练,培养出素质精良的师范生,加强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建设。因此,师范学院应该深刻认识到职业践行能力对师范生就业的直接影响,必须加大对师范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训练。
三、师范生就业取向调查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影响师范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职业认知和取向的偏差外,职业践行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中小学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通常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基层中小学校,都需要应聘的教师能够及时上岗从教,而且还要面对繁重的教育教学压力。据人民网的报道,70%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任教1~4个班,约1~2成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任教5~9个班,少数免费师范毕业生任教10个班以上。这就要求师范毕业生要有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够做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事实上,师范生就职业基本素养和职业践行能力对就业的影响认识不足。在影响教师职业行为的表现因素中,“学科专业知识”因素排在第一位,其后依次是“是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因素、“职业道德操守”因素、“实践经历”因素和“专业技能”因素。
在师范生的培养中,要将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和教师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既遵循师范生培养的一般性,又充分体现师范生培养的针对性,彰显“师范性”特质。在师范生培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师德养成教育为核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爱岗敬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热爱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职业情感、职业责任、职业理想。通过在广大师范生中进行爱岗敬业教育,树立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树立情系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
(二)调查结果
1.职业认知、职业理想较模糊
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教师自觉从事教育活动的精神支柱和激励力量。当一名教师具备了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之后,这种理想就会对他的教育事业产生深远而稳定的影响,激励他全身心投入,持之以恒;反之,如果一名教师不能形成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他就难以具备热爱教育事业之心,也难以在教师劳动中产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会从职业生涯中获得快乐[5]。
生:我觉得“( )”里的文字,写的是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态,而“ [”后的文字,我觉得好像是人物的活动。
在能够完整、清楚地讲出“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容和要求”的要求中,仅有大约一半(51.04%)的学生能够清楚地讲述;而讲不全、讲不清的学生则超过4成(42.34%);还有7.52%的学生对这一问题选择了回避。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中,超过一半的学生(58.13%)不能清楚识别;在能够识别这些行为的学生中间,仅有6成(62.05%)的学生能够清晰识别,其余的学生则局限于对相关法律法规名称的表面化了解。这显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整体认知水平不高,欠缺与教师职业行为相关的法律知识,亟需提高。
1.职业选择功利性强
教师的专业意识和敬业精神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师范院校要着力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情感。因为职业情感是师范生选择教师职业的重要因素。但从调查结果看,情况不甚乐观。
戊戌维新至辛亥革命期间,变法维新的斗士谭嗣同在其《仁学》中说:“吾贵知,不贵行也。知者,灵魂之事也;行者,体魄之事也。”此处谭嗣同重点强调了“知”。但此后这一思想被更为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驳斥,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社会变革不能等待开民智完成之后才去进行。他们驳斥了维新派民智未开不能行革命的观点,在“知行之辩”上强调“行”。章太炎说:“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4]认为通过“行”可以由“不知”转化为“知”。
在就业薪酬方面,接近93.18%的学生一致认为经济收入的高低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因为在调查的师范生中,很多师范生的期望薪金在3000~4000元/月。但现实是,其起始薪资普遍集中在1500元/月~2000元/月这一水平上,普遍低于大学毕业生期望的平均起薪。如果与全国师范生毕业薪酬水平比较的话,这种薪金待遇也明显偏低。根据人民网[7]的调查,在2011—2013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中,2011届、2012届有超过一成毕业生每月工资不足2000元。三届毕业生中工资收入在2000~3000元的比例分别为52.09%、45.46%、45.13%;工资收入在3000~4000元的比例分别为20.11%、29.18%、24.05%。只有15.18%在4000元以上。经济收入在师范生的生活困扰中高居第一,其次是住房问题,但是住房困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目前,伊拉克国内主要分为3股势力:南部人口占伊拉克多数的什叶派、北部的库尔德人以及巴格达以北以及以西的逊尼派。根据伊拉克战后各方达成的政治默契,伊政府总理由什叶派担任,议会议长由逊尼派担任,总统由库尔德人担任。历史上处于领导地位而战后政治上被边缘化的逊尼派不愿接受新的政治秩序。
虽然师范生的就业有着明显的向发达地区流动的倾向,但在实际的就业情况中,不足2成(17.43%)的学生能够在省会城市、发达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工作,而超过5成(58.52%)的学生都工作在县级及其以下区域。这种薪资待遇上的差异也导致现实中教师的流动速度增快,乡村教师流向城镇,城镇教师流向城市。这种流失现象不仅发生在具有一定教龄的成熟教师中间,而且还发生在新进的师范毕业生中间。真正扎根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还是当年的中师毕业生。
(三)存在的问题
2.职业流动偏向大中城市
在师范毕业生中出现职业选择功利性强的一个原因是:在考研、考公务员和其他一些考试、晋升中,拥有3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报考人员具有优先权或者是获得加分奖励。比如,特岗教师的聘用管理中明确指出:“特岗教师有三年的服务期限。期满后报考普通高校研究生,在初试成绩的基础上加10分,专科类毕业生可免试读成人本科”。由此可见,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在就业竞争日益凸显的当下,不少的师范生将教师职业视作一种简单的谋生、立业的手段,并未将其视为一种理想的事业追求。与此同时,很多首选教师职业的师范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困惑:不清楚教师的哪些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哪些行为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操守。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合理,但在法律上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更是显得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取舍。
2.地域、薪酬等制约着托底生源的质量
豫东地区,早春育苗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定植,秋季育苗翌年3月中下旬定植。一般在苗龄60~80天、苗高 0.3~0.4米、有 3~5根地上茎时定植。
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不但不是个案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共性问题。教育部2016年公布的一组数据也从宏观角度印证了上述困境[8]:截至2015年,全国普通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总计70万人,在校生279万人,这300万的师范生构成了当前中国师范教育的主体。但是,我国的师范教育尚存在一些短板。一方面,教师队伍的需求趋于饱和。从教师培养规模来看,每年几十万的师范毕业生,看似数量充足,但是真正能到一线做老师,特别是成为有编有岗的老师的比例很小,不少院校的比例都低于10.06%。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供给矛盾突出。当前教师的托底性生源质量堪忧。在调查的学生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父母的安排、高考分数限制、就业形势的考量甚至是盲目跟风等选择师范专业的。对于那些自愿报考师范院校并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也有相当比例的人并非热爱教育事业,要么是出于工作稳定的原因,要么是利用教师基层工作的经历作为跳板的目的而选择迈入教师行业,教师职业情感偏低。
标准配送式变电站采用面向间隔与功能的模块化设计原则,形成“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预制式组合二次设备+预制式智能控制柜”的模块化设计方案[1]。标准配送式变电站站内二次设备模块主要包括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预制式智能控制柜、预制式组合二次设备,其中公用二次设备采用模块化二次组合设备,布置于装配式建筑物内;各电压等级及主变间隔二次设备采用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布置于配电装置场地;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二次设备选用预制式智能控制柜,与汇控柜一体化布置于配电装置场地[2]。
四、开展师范生爱岗敬业教育的路径与对策
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是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爱岗敬业教育也是师范生就业、从业、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问题。师范院校要加强师范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教育与职业理想教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师范生。师范院校要在爱岗敬业教育中积极探索教育的有效做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就就业目的地选择方面,在调查的样本学生中,省会城市、发达地区及其近郊区县是他们的就业首选。就业目的地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省会城市、发达地区及其周边,占比52.84%;地级、县级城市,占比36.12%;县级以下区域,仅占11.04%。这种状况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
(一)突出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爱岗敬业教育
样本基本情况如下:艺术类专业学生(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246人,占16.34%;文史类专业学生(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中文教育、英语教育和历史教育)927人,占61.55%;理工类专业学生(数学教育和物理教育)333人,占22.12%。其中,男生228人,占15.14%;女生1278人,占84.86%。师范生的政治面貌分别是中共党员167人,占11.09%;中共预备党员202人,占13.42%;共青团员1094人,占72.64%;群众43人,占2.85%。担任过校级学生干部的46人/次,担任过院(系)级学生干部的124人/次,担任过班级学生干部的193人/次。在校期间获得过国家级奖励的学生13人/次,获得过校级奖励的2人/次,获得过系院级奖励的13人/次。
BMD提供了支持定理1中对函数进行A变换的算术运算[12],如A(xi∧xj)通过算术与实现,A(xi⊕xj)通过算术异或实现,并且可以实现定义6中的“在A变换过程中利用幂等律抑制随机变量的指数成分”.对函数f的逻辑表达式实施相应的算术运算即可得到A(f)对应的BMD,将随机变量Xi的值代入,进行BMD求值[12]即可得到f的信号概率.BMD可以较高效率地表示和操纵类似于概率表达式的代数表达式,并且BMD求值的复杂度为线性复杂度[12],因此本文在底层使用BMD表示概率表达式.
师范院校加强爱岗敬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成都师范学院在师德教育中改变先前传统的、以简单理论灌输为主的教育形式,积极推行融师德理论教学、主题活动和实践践行为一体的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在师范生的爱岗敬业教育中,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教师”、“依法治校”等要求融入职业理想教育之中,提高了师范生对爱岗敬业精神的深刻认识。
(二)“第二课堂”是爱岗敬业教育的重要载体
师范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校园文化条件,因此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个平台,有意识地创造师德教育情境,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使师范生置身于教师教育的情境中,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师范生的情感和认识,陶冶情操,达到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和爱岗敬业精神教育的目的。师范院校的“第二课堂”要通过设置爱岗敬业教育活动主题搭建平台,营造教育教学的情境,形成具有教师教育文化特色的育人条件,引导和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通过师范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内化和提升爱岗敬业的认知水平。
每根灌注桩设3根注浆管,注浆管与主筋平行,沿钢筋笼箍筋内侧均匀布设,并与钢筋笼加强筋焊接牢固,注浆管之间采用丝扣连接,避免焊接。连接处满足强度和密封要求,以防泥浆侵入管内。入孔时随钢筋笼徐徐放入孔内,入孔后及时在注浆管内注水检查其密封性,全部入孔后立即向管内注满清水,观测水位变化无异常后,在其上口拧上堵头。注浆管底端比配筋的钢筋笼长500 mm,管顶超出1 000 mm。
成都师范学院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要围绕爱岗敬业这个主题,积极推行“情系教育”系列活动。在“第二课堂”的校园主题活动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师德养成与教师职业意识培养放在突出位置,通过组织师范生拜访退休老教师,或是邀请优秀教师开设爱岗敬业专题讲座,培养师范生对教师行业的亲切感;举办各种以教师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情景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加深对爱岗敬业的理解。同时,在教师节组织广大师范生举行“师范生誓词”宣誓仪式,使师范生在隆重而庄严的宣誓仪式中增强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神圣感[9]。
(三)强化爱岗敬业教育的实践践行
师范生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教师教育的实践对师范生的爱岗敬业精神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育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因此,师范生要依据师德理论教学内容为指导,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中获得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特别是获得爱岗敬业精神的直接体验。在师范院校中,要引导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走进社会,贴近教育、贴近实际、贴近中小学生,通过了解服务社会,依托稳定的实践基地,深入基层学校、深入基础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感受人民教师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敬业乐业的高尚品质。
师范院校要努力完善爱岗敬业的实践体系,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对高素质师范生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和实践中与地方基层学校加强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充分利用师范院校在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中的丰富资源,以及师范生的顶岗实习、支教援教,全面拓展社会实践的有效渠道。在教学实习中,通过专业实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培养教育教学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提高工作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深化对师德规范的理解,对教书育人、敬业乐业的认知,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深切体会师德与教书育人的关系,做到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勤奋敬业。
五、结束语
增强爱岗敬业教育的有效性就是要增加师范生的实践践行机会。在这之中,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等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10]。师范院校应充分利用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利时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师范院校要结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这个实践平台,在师范生中组织开展“服务家乡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广大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增强师范生服务家乡、服务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信心,使他们切身体验教育工作与教师职业,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明确职业理想,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中共教育部党组.努力做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N].光明日报,2018-02-8(02).
[2] 曲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59-60.
[3] 杨业华,于雨晴.论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教育研究,2015(2):82-86.
[4] 赵小兰,何海霞.敬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6):132-135.
[5] 柯进.师范毕业生都去哪儿了[N].中国教育报,2014-11-17(05).
[6] 教育部.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EB/OL].(2017-02-14)[2019-04-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64/201702/t20170214_296203.html.
[7] 方增泉,祁雪晶.免费师范毕业生,你们还好吗[DB/OL].(2015-05-02)[2019-04-15].http://edu.people.com.cn/n/2015/0205/c1006-26510740.html.
[8] 教育部.全国教师队伍基本情况[EB/OL].(2016-08-31)[2019-04-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831/160831_sfcl/201608/t20160831_277168.html.
[9] 成燕.对加强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11):25-28.
[10] 吴彬镪.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实践[J].教育评论,2018(4):3-7.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Love -for -the -Post -and -Dedication -to -the -Work Education on Guiding th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LAI Guoyi ,PENG Zhiping
(School of Marxism,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Abstract : Employment orient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related to the schoolteacher development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such as unclear career awareness, vague career ideal, strong utilitarian career choice, employment preference for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weak vocational practice ability. Therefore,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guide normal school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employment orientation, highlight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teachers as the core of love-for-the-post-and-dedication-to-the-work educ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second classroom" as an important role of Love-for-the-Post-and-Dedication-to-the-Work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Love-for-the-Post-and-Dedication-to-the-Work education.
Key words : normal school students; Love-for-the-Post-and-Dedication-to-the-Work education; employment orientation
doi :10.3969/j .issn .2095-5642.2019.06.032
中图分类号: G6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 5642( 2019) 06- 0032- 05
*收稿日期 :2018-12-08
基金项目: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课题“中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比较研究”(CJSD14-032)
作者简介:
赖国毅(1978—),男,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彭智平(1958—),男,四川成都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根据决策者在决策时所处的条件,有学者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决策。所谓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条件、性质、后果都有充分了解,各个备选方案只能有一种结果。[10]确定型决策首先要求决策者完全了解决策问题的所有条件,各个决策方案可以进行明确的量化,各个方案的结果都是一致的。很显然,这种确定型决策在实际决策过程中是很少出现的。
(实习编辑:钟婧怡 责任校对:安 炘)
标签:师范生论文; 爱岗敬业教育论文; 就业取向论文; 成都师范学院政治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