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Fragaria ananassa)和桃(Prunus persica)采后衰老过程中乙烯与活性氧的变化及其与钙信使关系的研究

草莓(Fragaria ananassa)和桃(Prunus persica)采后衰老过程中乙烯与活性氧的变化及其与钙信使关系的研究

高敏[1]2002年在《草莓(Fragaria ananassa)和桃(Prunus persica)采后衰老过程中乙烯与活性氧的变化及其与钙信使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春星”草莓和“大久保”桃为试材,研究了果实采后衰老过程中乙烯与活性氧变化及其与钙信使的关系,对揭示果实衰老机理及调控桃和草莓成熟衰老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自然衰老以25℃贮藏的果实为对照,对比研究低温4℃下衰老中相关指标的变化。不同处理的设置有3种,分别是乙烯、TFP+C_2H_4、Ver+C_2H_4等;对照为只渗入蒸馏水的果实。 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 1.“春星”草莓在常温和低温下的乙烯释放速率都很高,外源乙烯诱导后能明显升高乙烯释放速率,具有跃变型果实的特点;但呼吸速率又与非跃变型果实相似,故“春星”草莓既有非跃变型果实的特点,又有一些跃变型果实的特点。“大久保”桃在常温和低温下乙烯均为双峰,变化趋势相似,但外源乙烯处理既没有提高乙烯峰值,也没有提前乙烯峰,故它不属于典型的跃变型果实,从呼吸速率来看,它是呼吸后期上升型果实。 2.草莓和桃采后衰老中,常温和低温下O_2~-和H_2O_2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在增加,表明草莓和桃果实采后衰老过程中有活性氧参与。保护系统SOD和GSH的变化较为复杂,这与清除机制的多样性及相互影响有关。 3.乙烯处理草莓和桃后,果实的O_2~-和H_2O_2变化与CK相比,差异小,而GSH和SOD的变化较大,说明衰老过程中乙烯生成与活性氧积累关系不密切,但乙烯能对保护系统形成较大的影响。 4.常温和低温下草莓乙烯变化动态与CaM的变化相关;TFP和Ver处理阻断Ca~(2+)·CaM,降低了外源乙烯处理引起的乙烯释放速率的升高,说明草莓乙烯生成信号途径中有Ca~(2+)·CaM参与。桃乙烯生成信号途径与Ca~(2+)·CaM之间关系不明。 5.TFP和Ver处理阻断草莓和桃的Ca~(2+)·CaM系统后,能降低由外源乙烯处理引起的O_2~-的升高,而对H_2O_2含量无明显的变化,这表明O_2~-生成与Ca~(2+)·CAM关系较密切,而H_2O_2与Ca~(2+)·CaM关系不大。 可以看出,桃和草莓衰老过程中伴随O_~-和H_2O_2的明显增加的同时,还有乙烯生物合成信号系统和Ca~(2+)·CaM对它的复杂影响。

明晓[2]2012年在《中国草莓属野生资源及白草莓育种初探》文中指出草莓属于蔷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是世界上草莓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野生草莓种类最丰富的国家。我国自然分布的野生种有11个种,包括8个二倍体种: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 L.)、黄毛草莓(Fragaria nilgrrensis Schlecht.)、五叶草莓(Fragaria pentaphylla Lozinsk.)、纤细草莓(Fragaria gracilis Lozinsk.)、西藏草莓(Fragaria nubicola Lindl.)、绿色草莓(Fragaria viridis Duch.)、裂萼草莓(Fragaria daltoniana Gay)、东北草莓(Fragaria m andschurica Staudt)和3个四倍体种:东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s Lozinsk.)、西南草莓(Fragaria moupinensis(Franch.)Card.)、伞房草莓(Fragaria corymbosa Lozinsk.)。目前国内外关于草莓育种的研究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对其果实个大、色泽亮丽、味道香甜、耐贮运和高产等性状的改良。本研究从改变亲本入手,选用我国野生的白果二倍体黄毛草莓和市售的红果八倍体凤梨草莓作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及秋水仙素加倍等多种手段,以期育成目标性状白色大果的草莓,从而改变市场上单一的红色系草莓。本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收集了中国8个种的草莓野生资源,并通过引种驯化,改变种植地的光照、水分、土壤等条件,使野生种草莓基木适应了北京鹫峰林场的环境,能够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2、杂交试验用黄毛草莓和红颜草莓作为亲本,得到了325粒杂交F1代种子。3、用剂量分别为20Gy、40Gy、60Gy、80Gy、100Gy的60Co-Y射线对黄毛草莓的自交种子进行辐射处理后,种子的发芽率随辐射剂量增大而迅速下降,得到其半致死剂量为62.85Gy。通过对种子萌发后的高度、叶片数、叶片大小等各项指标的测定,得到其生长量与辐射剂量的大小呈负相关,但小剂量的辐射能够促进幼苗的生长。4、用浓度为0.2%、0.6%、1.0%的秋水仙素处理匍匐茎试验,通过对叶面积的测定和对叶背气孔数目及大小的测定,得到叶面积的大小与秋水仙素浓度呈正相关;相同面积下的气孔数目与秋水仙素浓度呈负相关;相同放大倍数下的气孔大小与秋水仙素浓度呈正相关。用相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黄毛草莓和东方草莓的匍匐茎,通过对死亡率的比较,得出秋水仙素对东方草莓的毒害比对黄毛草莓的毒害作用更为明显。

尹淑萍, 金万梅, 孟凡红[3]2003年在《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遗传转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遗传转化的途径、导入的外源基因、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等方面综述了草莓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并对存在的转化率低、外源基因整合的随机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周厚成[4]2014年在《草莓果实成熟软化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提出果实成熟软化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一般认为,果实软化是细胞壁降解相关酶、细胞壁修饰酶、细胞内部与物质降解有关的水解酶以及合成这些酶类的基因及调控因子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不同物种的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存在着差异,同类酶基因的表达丰度和时期也有很大差异。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是非呼吸跃变型果实,与呼吸跃变型果实在成熟软化机制上有所不同。而且,草莓不同的栽培品种,果实质地不同,成熟过程中硬度变化和软化特性也不同。因此,需要针对具体种类的果实对成熟软化的关键酶或基因及其调控差异进行具体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草莓‘丰香’(F. ananassa cv.Toyonoka)果实大绿果期和转色期两个发育阶段cDNA分别为试验组(Tester)和驱动组(Driver),利用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了正反两个SSH-cDNA文库。分别挑选516和524个克隆进行测序,经序列拼接分析,共获得707条uniESTs,其中正反向文库分别为369和338个uniESTs,包括123条Contigs和584条Singletons。在Nt库比对中有537条uinESTs与已知基因匹配,占比75.95%;在Nr库比对中有505条序列有匹配蛋白,占比71.99%。有193个uniESTs能进行GO功能注释,其中细胞组分被注释了315次、分子功能被注释了332次、生物过程被注释了409次。uniESTs的功能分析显示绿果期文库多数与细胞营养生长、分裂、早期胚胎发育、营养运输有关,转色期文库主要与刺激代谢物形成、色素合成、果实软化、种子成熟有关,与草莓果实发育和成熟生理过程基本一致。采用qRT-PCR对成熟相关蛋白、PG、MYB、IRL、LEA、ETR1、ARP、WRKY、FaMADS1、FaMADS2等10个基因在草莓果实发育、成熟期及根、叶、花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2.以草莓软质品种‘丰香’和硬质品种‘甜查理’(F. ananassa cv. Sweet Charlie)果实为试材,比较研究了二者在果实发育成熟软化过程中硬度变化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裂解酶(PL)、果胶甲酯酶(PME)及纤维素酶(Cx)的活性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PG、PL、PME、β-半乳糖苷酶(β-Gal)、内切葡聚糖酶(EG)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如下: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果实硬度迅速下降,‘丰香’硬度下降更快,粉红期时其硬度值仅为‘甜查理’的54.5%。不同果实PG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变化差异较大,‘丰香’随着果实的成熟PG酶活性逐渐上升,至粉红期达到峰值,采后软化过程中PG酶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PG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PG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而‘甜查理’果实在发育初期就能检测到PG酶活性,至白果期达到峰值,在果实成熟过程逐渐下降,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至果实完全软化,PG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PG酶活性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建立了草莓果实PL酶活性测定方法,PL酶提取液确定为0.02mol·L-1Na-Pi缓冲液附加0.02mol·L-1Cysteine-HCl和1%Triton X-100,PL酶活性测定时取500nm测定其吸光值;Ca2+对PL酶活性测定吸光值没有显着影响。在果实发育阶段PL酶活性处于低水平,而成熟软化阶段PL酶活性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PL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PL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与果实硬度变化趋势相反,表明草莓PL酶与果实果胶降解成熟软化密切相关。在整个成熟软化过程中,‘丰香’果实PME酶活性始终高于‘甜查理’;而二者PME基因表达模式存在差异,‘丰香’果实PME基因表达量随着果实成熟迅速下降,而‘甜查理’果实PME基因表达量在大绿果期迅速上升,随后伴随着果实成熟其表达量快速下降。随着果实成熟,Cx活性不断升高,‘丰香’Cx活性明显高于‘甜查理’,采后‘甜查理’Cx活性迅速下降,而‘丰香’却表现上升,表明同一种类不同硬度类型的果实软化中纤维素酶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丰香’果实在成熟软化阶段EG基因表达量高于‘甜查理’果实。3.以构建的SSH文库获得的EST序列为参考序列,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分别从2个草莓品种粉红期果实中克隆了PG、PL、β-Gal、EG等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个PG基因ORF区有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导致2个氨基酸突变。‘丰香’PL与‘甜查理’PL相比多编码7个氨基酸,PL酶蛋白的C末端变异较大,表现为种类(品种)多态性。从‘丰香’草莓果实中分离的β-gal为β-Gal基因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属于糖基水解酶的35家族(Glycoside hydrolase family35)成员,包含保守基序“GGPIILSQIENEY”和一个半乳糖结合的凝集素结构域。2个品种β-gal表达模式趋于相同,表现为在果实成熟过程中表达量快速上升,果实粉红期达到峰值,在完全成熟的红果期表现下降。上述基因序列差异是否与果实成熟软化快慢相关有待进一步分析。4.对森林草莓(F.vesca)全基因组MADS-box转录因子基因进行了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搜索森林草莓基因组数据库中MADS-box基因家族,分析了MADS-box基因的数量、结构类型、序列特征及染色体定位,为MADS-box基因的功能鉴定特别是在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分析提供依据。根据草莓果实FaMADS1基因序列构建了2个siRNA植物表达载体,旨在为进一步研究FaMADS1调控草莓果实发育和成熟的功能奠定基础。5.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建立了‘丰香’草莓离体叶片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40mg/L Km作为转化植株的筛选浓度,200mg/L Cef作为抑制农杆菌生长的浓度;预培养0~2d、农杆菌侵染时间3~5min、共培养72h和添加25~100μmol/LAS。经Km筛选和PCR检测证明得到了转基因植株。建立了桃砧木‘Nemaguard’(Prunuspersica×P. davidiana)和李砧木‘Marianna’(P. cerasifera×P. munsoniana)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研究了激素组合、基本培养基种类、外植体类型、暗培养和琼脂等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如下,桃砧木‘Nemaguard’叶片离体不定芽再生程序为:取植株顶端第1片未完全展开的带叶柄的叶片为外植体,置于1/2MS+2.0mg/L TDZ+0.1mg/L IBA+0.25%琼脂的培养基上暗培养3周,然后转移新鲜培养基上置于16h光周期下培养,最高再生率和再生不定芽数分别为71.7%和5.74±3.24个。再生不定芽置于1/2MS+0.1~1.5mg/L IBA+3%蔗糖+0.5%琼脂的生根培养基培养,生根率为98.3~100%,根诱导培养4周后炼苗移栽。而对李砧木‘Marianna’而言,1/2MS基本培养基和WPM培养基再生率显着高于MS和SH培养基;叶片附带叶柄的外植体再生率和再生不定芽数显着高于叶柄和切除叶柄的叶片外植体;最佳再生培养基为1/2MS+2.0mg/L TDZ+0.1mg/L IBA+0.25%琼脂+3.0%蔗糖,最高再生率和再生不定芽数分别为81.7%和7.46±1.38个;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5~1.0mg/L IBA,能获得96.7%生根率、较高的生根数和根长。

苏代发, 童江云, 杨俊誉, 陈杉艳, 罗志伟[5]2018年在《中国草莓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在对草莓属(Fragaria spp.)的全球分布、分类地位及栽培种凤梨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ex Lamarck)的演化历史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草莓属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进展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对草莓种质资源的研究包括:中国草莓属种质资源的收集及对野生资源地理分布的调查,运用分子标记对草莓的亲缘关系进行鉴定,对部分种质进行核型分析(五叶草莓、森林草莓、纤细草莓、黄毛草莓、绿色草莓、东北草莓和西南草莓)及基因组大小估计(五叶草莓(红果、白果两种类型)、黄毛草莓、西南草莓、东北草莓、森林草莓和绿色草莓),对草莓种质的功能基因进行挖掘,草莓种质的生理生化(光合特性、活性成分及非生物胁迫)及遗传转化研究.关于草莓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新品种的选育及引种与驯化,育种方式有实生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而最主要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同时与国外的同类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在草莓属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展望.

雷家军, 代汉萍, 谭昌华, 邓明琴, 赵密珍[6]2006年在《中国草莓属(Fragaria)植物的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野生草莓种类最丰富的国家。近20年来,从国内外收集保存了103份野生草莓资源,鉴定出我国自然分布有11个种,约占世界草莓属植物20个种的一半。这11个种包括8个二倍体种: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L.)、黄毛草莓(F.nilgrrensisSchlecht.)、五叶草莓(F.pentaphyllaLozin-sk.)、纤细草莓(F.gracilisLozinsk.)、西藏草莓(F.nubicolaL ind l.)、绿色草莓(F.viridisDuch.)、裂萼草莓(F.daltonianaGay)、东北草莓(F.mandschuricaStaudt)和3个四倍体种:东方草莓(F.oriental-isLozinsk.)、西南草莓〔F.m oupinensis(Franch.)Card.〕、伞房草莓(F.corym bosaLozinsk.)。对我国原产野生草莓种类进行了较系统的性状描述和分类研究,并列出了我国野生草莓分种检索表。提出我国分布有11个种的结论比以前记载的8个种更全面和完整。

韩柏明, 赵密珍, 王静, 于红梅[7]2012年在《草莓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SR标记分析》文中认为用20对SSR引物对草莓属83份资源包括14个种和自然五倍体以及未鉴定的材料进行PCR扩增。在20个SSR位点共获得363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扩增等位基因8~34个,平均18.2个,各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在0.6691~0.9431,平均为0.8598。聚类分析表明,同属一个种的草莓资源被紧密地聚在一起。以种为单位,3个八倍体种智利草莓、弗州草莓和栽培种凤梨草莓亲缘关系很近,而八倍体种与其他低倍性野生种亲缘关系较远;在低倍性草莓种中,伞房草莓、五叶草莓、日本草莓、虾夷草莓、高原草莓、黄毛草莓和绿色草莓聚在一组,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森林草莓、东北草莓、东方草莓、麝香草莓和自然五倍体草莓聚在一组,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自然五倍体草莓可能起源于森林草莓或东北草莓与东方草莓或麝香草莓的自然杂交。

史芳芳, 汪泉, 赵密珍, 王静, 关玲[8]2017年在《凤梨草莓与绿色草莓种间杂种一代的形态学观察及SSR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形态学特征与分子标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对绿色草莓与凤梨草莓杂交后代进行种间杂种真实性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以八倍体栽培草莓品种‘宁玉’为母本、二倍体野生绿色草莓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30个F1代株系,从40对SSR标记引物中筛选出父母本有差异条带的引物进行后代杂种真实性鉴定。采用UPGAM聚类法进行亲本与子代的聚类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比较,评价子代遗传特征。【结果】对父母本、F1代主要形态学特征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F1代所有植株的长势强于父本,偏母本;对数量性状中亲优势值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后代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用筛选出的20对引物鉴别父母本,二者有差异,利用其进行后代分析,其中12对引物鉴定出30个后代均具有父本扩增片段,结果表明,30个杂交后代均为绿色草莓与栽培草莓的真杂种。同时,从杂种扩增的谱带来看,某些后代出现了变异,主要表现为新谱带的出现或某些谱带的消失。进一步对亲本与子代之间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与UPGMA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子代分为3个大类。【结论】通过形态学与SSR标记技术鉴定出所有杂交后代均为种间真杂种,聚类分析表明了后代具有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12对SSR引物为二倍体野生绿色草莓资源杂交后代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筛选标记。

张庆雨, 刘芳春, 段可, 王飞, 王延秀[9]2014年在《水杨酸对草莓炭疽病响应基因FaNBS20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栽培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久香’叶片为试材,采用同源克隆和RT-PCR方法,克隆FaNBS20全长cDNA序列,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源SA处理协同草莓炭疽病病原菌侵染对FaNBS20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FaNBS20的开放阅读框为3 573 bp,编码1 190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34.5861 kD,含有1个TIR结构域、1个NB-ARC结构域和1个亮氨酸的富集区,与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 subsp.vesca)抗烟草花叶病毒蛋白(XP_004292718)同源性高达99%。接种草莓炭疽病菌对草莓抗炭疽病品种‘甜查理’FaNBS20的表达影响显着,易感病品种‘久香’FaNBS20的表达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表明该基因可能与对炭疽病的抗性相关。两个草莓品种在SA处理后对草莓炭疽病的抗性均明显增强,且持续期可以达到10 d以上。在SA和草莓炭疽菌协同诱导下,FaNBS20基因的表达量在抗性品种‘甜查理’和易感品种‘久香’中分别达到接种前的38倍和7.2倍。以上结果表明,水杨酸能提高草莓对炭疽菌浸染的抗性,表达水平和炭疽病抗性水平相关的FaNBS20基因可能是水杨酸参与的对炭疽病抗性响应途径中一个重要的成员。

孙鹏[10]2012年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氮肥施用和温度处理对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生长、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实验研究了不同C02浓度、氮素水平和温度条件对C02光照培养箱内生长的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植株的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根系生长状态,植株氮素分配水平,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本实验测定了不同实验条件下草莓叶片的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根系建构和植株各器官氮素含量。同时,测定草莓植株的果实总数,果实大小,果实干物质含量,果实表面瘦果总数和总败育瘦果数。此外,还测定果实品质相关参数,包括果实总氮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果糖,蔗糖和葡萄糖)含量,总抗氧化活性和各种抗氧化物质含量。结果表明,在高浓度C02和低氮条件下,草莓叶片出现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适应性下调,而这两个适应性下调过程是相对独立的。在高浓度C02和低氮条件下,叶片光合速率的适应性下调主要是由C02羧化,电子传递链和光和磷酸循环相关酶活性降低引起的,推测可能与进入相应酶及结构蛋白的氮素含量减少相关。高浓度C02促使草莓根系复杂化,并对低氮条件下生长的草莓根系的干物质积累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与根部皮层通气组织的形成有一定关联。从器官氮素分配来看,高浓度C02促使草莓各器官氮素含量下降,这在低氮供应条件下尤为显着。器官氮素含量下降可能与果实发育阶段高浓度C02促进相关营养器官的氮素利用效率,促进这些营养器官的氮素再动员并转移到果实中有关。温度升高对草莓产量有显着的不利影响,而这种不利影响在高浓度C02条件下变得更为严重。高温高浓度C02条件下,草莓成花诱导受抑制甚至失败是引起草莓果实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氮肥施用导致草莓果实数目减少,这可能是花期氮肥施用减少了叶片输送往茎顶端分生组织的蔗糖总量造成的。在果实品质方面,高浓度C02提高了叶片的光合速率,增加了果实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和干物质含量,最终促使果实甜度明显增加。然而,高浓度C02降低了果实氮素含量,果实总抗氧化活性和果实抗氧化物质含量。这些组分的下降与果实干物质含量的增加呈比例相关,说明这些物质含量的下降是由干物质积累后所产生的稀释作用引起的。在生殖阶段,高浓度C02加速草莓植株营养器官的氮素转移,进一步导致叶片光合速率适应性下调。对繁殖阶段的植物而言,高浓度C02通过促进植株氮素转移,以降低母本植株的生长能力为代价增加了种子的竞争能力。此外,虽然高浓度C02可能对果实品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波动及冬季高温可能会对水果产量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对那些生长在低温环境中需要经过严格寒冷处理才能开花结实的水果种类。因此,选育对温度变化不敏感或耐受冬季高温的水果品种,建立能够精密调控各种环境因素的温室条件是今后在气候变化条件下水果作物高产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草莓(Fragaria ananassa)和桃(Prunus persica)采后衰老过程中乙烯与活性氧的变化及其与钙信使关系的研究[D]. 高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2]. 中国草莓属野生资源及白草莓育种初探[D]. 明晓.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3].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 尹淑萍, 金万梅, 孟凡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4]. 草莓果实成熟软化相关基因的研究[D]. 周厚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5]. 中国草莓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进展[J]. 苏代发, 童江云, 杨俊誉, 陈杉艳, 罗志伟.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6]. 中国草莓属(Fragaria)植物的分类研究[J]. 雷家军, 代汉萍, 谭昌华, 邓明琴, 赵密珍. 园艺学报. 2006

[7]. 草莓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SR标记分析[J]. 韩柏明, 赵密珍, 王静, 于红梅. 园艺学报. 2012

[8]. 凤梨草莓与绿色草莓种间杂种一代的形态学观察及SSR分析[J]. 史芳芳, 汪泉, 赵密珍, 王静, 关玲. 果树学报. 2017

[9]. 水杨酸对草莓炭疽病响应基因FaNBS20表达的影响[J]. 张庆雨, 刘芳春, 段可, 王飞, 王延秀. 园艺学报. 2014

[10]. 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氮肥施用和温度处理对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生长、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D]. 孙鹏. 浙江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草莓(Fragaria ananassa)和桃(Prunus persica)采后衰老过程中乙烯与活性氧的变化及其与钙信使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