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新出版的编辑学著作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三批论文,著作论文,印象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9年底和1992年中,我先后写过《评我国12本编辑学著作》和《评我国新出版的12本编辑学著作》两篇短文,分别发表在1990年和1992年的《编辑学刊》上。出人意料的是受到编辑学界一些同仁的关注,也有人希望我继续做这件事,我想,他们主要不在于我对这些著作的评价,而是希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资料。正因为这样,我才腾出时间,再写第三篇文章。
(一)
拙作将涉及的著作共18本,说是第三批,是按照三篇拙文中列目而分的,从时间上看,大体是1989年底以前是第一批,1990—1992年中算第二批,1992年下半年起到1995年底是第三批。但由于见到样本的时间不同,其中难免有交错。我想这也无关紧要,但在这里作一个说明,还是需要的。
书肯定不止这几本,但有的书我久寻不得。此外,河南大学出版社宋应离社长,也酷爱收藏此类读物,有时谈起,他说好像不止这些。这和我的看法一致,即上列这些书只是部分,至多是大部分,决非全部。既然,等不齐,也找不全,我只好先就手头有的一部分,说一点肤浅的印象,以求教于同行。当然更希望好事者大事收集,以求得窥全豹,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同行,服务于学科建设。
读书是一件好事,一件乐事,有些兴趣对某个问题作出思考的人,更需要读书,这是常识。我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书目,从目录学的角度看,是便于读者检索,也是一种服务。
(二)
说到这些书,有的我是几年以前看,有的还是看的出版前的校样,为了写这篇短文,我又作了一番浏览。诚感获益甚多,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了我很大启示,这也是我写这篇短文的直接动因。这些书给我的印象,大体是:
《小型报纸实用编辑学》(林永仁、杨尚聘、熊庆文编著,新华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首先是这个书名起得很好, 非常符合这本书的实际。作者是长期从事地市级机关报的编辑人员,这本书其实就是他们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他们把报纸编辑工作定义为:一项精神生产活动,强调了办报的方向,认为一张报纸办得好不好,决定于编辑主体,在于充分发挥编辑人员自觉的能动性,强调了编辑主体意识的开拓。这本书有很强的实用性,“常识篇”、“操作篇”、“资料篇”写了本书绝大部分篇幅。许多问题,如“通讯编辑”、“头条编排”、“新闻图片编排”都根据切身的经验教训,讲得很具体、实用。对于地市级小型报纸的编辑人员来说,无疑是很有用的。强调编辑主体对办报的意义这一点也有重要意义。
《编辑学基础》(方集理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8 月出版)是以讲期刊编辑工作为基本内容的基础读物。对图书编辑工作等其它形式出版物的编辑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全书分“原理”、“工艺”、“成才”、“管理”四篇。在原理篇中对80年代编辑学研究的成果有一定吸收。在讲编辑史方面对中国编辑发展的分期和现代编辑活动三阶段的分法,有新意。对编辑特征、功能、编辑思维和编辑美学的阐述上,比较全面,既有理论色彩,又有实用意义。尤其是“管理篇”三章,对期刊编辑部的管理很有参考价值。整个编辑过程是在“工艺篇”中讲的,把诸如选题、审稿、加工等一些思想性很强的环节作为工艺来讲,这一点,以前曾有人提出过不同意见。
《现代编辑学》(潘锦华、李小玲、肖星明、邹毅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本书不仅讲了编辑概念、规律、 编辑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等一些基本理论,还比较具体地涉及到编辑手段现代化等问题。作者说,所以编写这本书,“旨在研究和探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与编辑之间理论联系及其在编辑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开拓一个编辑学研究的新领域。”这大概就是命名为“现代编辑学”的原因。本书还对80年代编辑学起步时各方面提出的一些学术观点,作了若干评述。
《学术编辑学研究》(雷起荃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这是一本研究性著作,同时又是一本学术编辑学的基本理论读物,也有实用价值。这本书强调学术编辑的特殊性。尤其是对学术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基本范畴、编辑活动、编辑劳动的性质、特点、功能作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它提出了编辑学的十个基本范畴和学术编辑的基本范畴,如此系统地探讨编辑学的范围问题,在其它编辑学著作、学术论文中,还属少见,因而富有新意。它对编辑劳动的性质、特点也作了比较广泛的探讨。本书用超过一半的篇幅,探讨了编辑过程的若干问题,学术编辑的素质和管理……等问题,除了从理论上加以说明之外,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哲学的方法。应该说,本书的出版对编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种推动,这是应该感谢作者的。如果说是有什么不足的话,由于它是多人合著,其中个别提法,文字上前后不尽一致,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价值。
《编辑学原理及应用》(黄幼民著。1993年2 月香港大学出版印务公司出版)本书分原理(即理论)和应用(即操作规范和操作程序)两大部分。作者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编辑学的,对许多问题都有论述,操作方面也讲得比较具体。他认为:“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门类,它所研究的对象也正是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所不同的是大众传播学注意理论研究,而编辑学却既重视理论研究,也注重编辑实践研究”、“大众传播学的理论上的研究,正好打开了编辑学理论研究难以进展的羁绊。”“为编辑学理论研究注进了一股活水。”这正是本书立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本书的特点——以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来研究编辑学的理论体系。
《编辑学的文化思考》(顾荣佳、王德年、马国柱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3 月出版)这是一本以若干专题论述为基础形成的编辑学学术著作,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内容也较丰富。作者认为:编辑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研究编辑学就是研究文化学,或者说是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研究编辑学,编辑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化学。以此作为立论的前提。并以学报编辑的实践为基础,研究了编辑活动的实质、规律、编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提出了作者对于编辑学的研究对象、范畴和研究方法的见解。并且探讨了编辑主体与客体的哲学认同,编辑学的美学思考,编辑的社会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这里,作者告诉我们,编辑活动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以种种方式与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人发生着联系。因此,编辑活动与这些部门的关系就是编辑学研究过程中的泛文化现象的表现。进而说明编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哲学、美学、传播学、文化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值得编辑学研究者注意的。
《图书编辑学》(李建臣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 月出版)本书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出版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由一批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多年的富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专家集体写成。全书由总论统率,然后再按图书编辑过程中几个主要环节的基本要求和一般原则,几类图书的编辑工作、以及装帧设计和编后工作,编辑出版工作现代化和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几个部分加以叙述。理论和经验、原则和要求、目的和方法、过去和未来,一般都糅在各章中展开。由于作为基本教材,本书强调了规范化与可操作性。因而比较符合编辑工作的实际需要。它还强调了图书编辑人员的基本修养,包括政治、文化、道德和业务修养,尤其是把编辑工作现代化和音像、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各列专章,有利于新老编辑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长处。
《编辑学概览——编辑学理论观点选辑》(朱美士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研究性资料用书,它摘录了80年代初到1990年这个时期,我国出版的编辑出版类专著,和几个主要刊物(如《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发表的有关编辑学和编辑理论研究文章中提出的各种观点。然后一条一条,分类编排,实际上是上述时期编辑学研究各种不同观点的总汇。全书39万字,是一本内容比较全面,使用比较方便的参考书。
《影视编辑学》(张晓菲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电影片、电视片编辑活动的编辑学著作。作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电影片、电视片生产过程中的编辑工作,认为“电影是出自剪辑台的艺术”、“电视是出自编辑机的艺术”。换句话说,电影片和电视片都是编辑出来的。这本书的出版,对编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视角。首先,它开拓了编辑活动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印刷媒体的编辑活动,而把它推向新的媒体。过去我们一般所说的编辑活动,所面对的是抄写、印刷出版物的文字作品。现在不是了,它指的是一部影片的制作,面对的是脚本的编剧,镜头的选择、片子素材的筛选、剪辑。其次,编辑的功能有了变化,我们原来面对的编辑活动,是指对一本书稿,若干篇文稿的选题、组稿、审读、加工……等,尽管是创造性劳动,但在出版以后,仍然作者是作者、编辑是编辑,编辑的劳动是辅助性加工性的,现在不同了,他是从一部电影由脚本改编,直到编辑剪接,编辑劳动占了很大比例,实际上是由许多编辑协作而成,编辑劳动的性质已经不限于印品书刊中的辅助和加工。第三,编辑学研究对象的编辑活动的形态有了变化。在此以前,我们研究的基本上是印品书刊的文字图片编辑活动,编辑活动的对象是静态的,现在不同了,我们研究的是现代影视媒体的音像编辑活动,这种新的编辑活动是动态的有声的。这就向编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推向了新的阶段。当然,这种状况迟早会出现。比如,现在有的地方已经把微机软件的编制作为编辑工作,这和传统的文稿编辑工作有很大不同,使得编辑学也不能忽视这种现实而不去研究它。《影视编辑学》的作者只是较早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先走一步罢了。鉴于此,我认为此书的出版在编辑学研究方面是一种开拓,一种发展,从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学探索与思考》(李荣生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这是一本80年代初我国编辑学研究起步时期的论文集。 作者在当时提出的一些学术观点,如对编辑学范畴体系的看法,对编辑主客体关系的观点,认为中介性是编辑活动的特征之一,把编辑管理列入编辑学的框架等等,都是有见地的,而且是最早的或者是比较早的。作者在我国编辑学起步阶段的成就,应该得到赞许。这本书还研究了鲁迅的编辑实践和编辑思想,这也是编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期刊编辑学》(朱世和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3 月出版)这是一本专业期刊编辑学,它比较全面而细致地叙述了教育期刊编辑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是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教育期刊编辑工作规范化的一种尝试,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也可以作为教材使用,对其他社科期刊也很有参考价值。
《现代杂志编辑学》(陈仁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7 月版)这是一本探讨杂志编辑工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读物,作者对期刊编辑工作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都有明确的说明,并且用了相当多的实例来讲清楚工作中的是非好坏,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作了比较具体叙述,实用性比较强。
《图书编辑学概论(增订本)》(高斯、洪帆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本书是1988年版的增订本,修改增补较多, 内容比初版有了很大的扩充,布局结构也更加合理,它比较客观地评估了图书的功能和图书编辑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本比较好的教材性读物。它在内容上比较成功地调整了学术性、指导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关系,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在学科建设上它提出了图书编辑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结构体系,从概念系统、结构系统、相关学科到继承与吸收,都有表述。尤其是提出了编辑学从本质论、过程论、决策论、判断论、加工论、设计论、校对论、资料工作论、组织管理、图书评论、队伍培训、编辑法学和工作方法等13论的学科结构体系,建立了编辑本体论的理论框架,是从实际出发的但又富有新意,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进步,这种探讨的精神也是值得发扬的。
《出版学编辑学漫议》(邵益文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9 月出版)略。
《编辑学理论研究》(刘光裕、王华良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本书是在1989年出版的《编辑学论稿》的基础上增补而成, 篇幅有了成倍的增长,观点也有很大的深化,内容如书名所示,是理论研究。尤其在编辑概念、编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研究方法,以及编辑的社会本质、社会价值等方面,作者都有比较深入的思考,独到的见解。在编辑史方面,也颇有涉及。作者从自己的基本观点出发,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路,是这几年研究中出现的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作者治学态度认真,正如他们自己所说:“我俩十年辛苦,皆在于此。”笔者认为他们这种勤于思考、奋发拼搏的精神,是当前编辑学研究亟待深化的时刻需要弘扬和提倡的。
《期刊编辑学概论》(徐柏容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9 月出版)普通高等教育编辑出版类规划教材之一,叙述相当全面。作者曾写过《杂志编辑学》,颇有影响,现在再写这本书,果然是驾轻就熟,评约有度。
《编辑学概论》(尤红斌著。百家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本书是在讲课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认为“编辑学是出版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编辑和编辑流程的科学。它探索各类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性质、特征、作用、任务和方法,研究编辑工作的规律,是一门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践知识的横断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正是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本书在阐明基本理论的同时,着重讲了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问题。本书叙述简要,不少内容只是提纲挈领点到为止,但对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却作了比较充分的说明。而且注意了以前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有自己的特色。
《编辑学概论》(向新阳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本书虽然是在编辑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授课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编辑学教程,是一本理论色彩颇浓的学术专著。作者以编辑劳动作为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并由此逐步展开,既讲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对当前编辑学界一些争论的热点问题,表示了自己的见解。它说明了编辑劳动的含义、性质、内容、作用,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规律,阐述了编辑劳动者的职责、地位和应有的素养。全书内容集中、观点鲜明,颇具新意,在史论结合,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也做得比较好,是近几年来编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成果。
在上述时间内,还有一些虽没有以“编辑学”作为书名,但实际上是讲编辑学或编辑理论的,如边春光主编的《编辑实用百科全书》(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是比较重要的一本,这本书不仅对实际工作很有用处,而且对编辑学的学科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此外,还有蒋广学著《编辑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李海崑著《出版编辑散论》(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也颇有见解。
值得提到的是友人魏玉山,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出版于1949年3月的书,叫《编辑学》,作者李次民, 是广东国民大学新闻系教授,全书22章,200余页,直排, 是广东国民大学新闻学系丛书之一。由自由出版社出版(广州昌兴路40号二楼)。内容以讲新闻编辑业务为主,也谈到杂志编辑工作。全书除讲新闻理论、编辑人员的地位、责任、条件外,也讲到编辑理论和编辑的过程和方法。这本书的发现,把我国研究现代编辑学的历史,推前了三十多年,是值得注意的。
(三)
看完这些书,感触颇深,主要有三点:
一、在短短的三年来时间里,出版了18种书,这首先是因为编辑工作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关系越来越大。书报刊的内容越来越接近生活,几乎已经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不用说还有电影电视、多媒体……。精神产品越贴近生活,人们对它的需要量也越大。做编辑工作的人,关心这个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首要的一条。其次是精神生产有自己的特殊性,加上发展很快,情况也相当繁杂,所以迫切需要研究。第三是编辑学经过10多年的研究,成果多了,学术上也有很大的发展,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雏形已经开始萌发,要说的话也就多了,由此导致著述繁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好事。最后,我觉得还有一条,这些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干了一辈子编辑工作的,几十年下来,各有各的体会,甜酸苦辣,个中滋味,只有自知,把它总结一下,留给后人,于史于论,都极有好处。加上现在有关领导部门提倡鼓励,更是重要的一条,因为归根到底,是对实际工作,对学术发展有利。
从以上情况看,编辑学研究的环境是很好的,形势也是很好的。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与以上情况、条件相比,都是第二位的。预计今后几年编辑学学科发展,将会比现在更快,这是毋庸怀疑的。
二、从这批书看,编辑学的视角比过去宽了。现在考虑的问题,也不限于书、报、刊;从考查问题的角度看,现在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哲学认同、文化思考、美学思考、经济思考、法学思考……。这些问题的研究,对编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在编辑学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才能提出这些问题,并且进一步来加以研究。
三、从这批书的情况看,编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有所提高。最明显不过的是一些增订本,确实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的是整体结构上的提高,有的是学术观点深化,更能“自圆其说”。在这批书中,有的侧重于务虚,发人深省;有的偏重于实用,但结构比较合理,便于操作。可以看出,是研究了过去已经出版的同类书之后形成的。再者,从这批书的内容上看,都多多少少地吸收了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所以在学术水平上比过去也有了提高。
希望编辑学在世纪之交有更大的发展,学科建设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