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对策研究论文,低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
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发展以消耗化石燃料为主的高碳能源经济比例不断提高,大气中的浓度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着地球环境,致使人类生存条件不断恶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这种革命思想、理论在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三部著作中得到了体现。在《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一书中(1999年),他指出在创建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庞大再造工程中,“首要工作仍是能源经济革命”,依据“地球温室化”的威胁,提出应当尽快从以化石燃料(煤炭、石油)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氢能源为核心的经济。其后他在《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一书中(2001年),又进一步阐述了从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向高效的、以氢为基础的经济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重新建构了零污染、零排放的无碳能源经济体系。在第三部著作《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中,他明确提出在地球气温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力求“碳排放减少一半”,这就要求世界经济既要提高能源效率,又要向可再生能源转变经济。莱斯特·R.布朗的思想与理论对发展低碳经济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这个概念。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0%~40%,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7年9月18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可见,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趋势,各国人民和政府极为关注,并积极实施于行动。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消费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生态环境代价和社会经济成本最低,能够实现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共识,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提出,是由全球性气候变暖所促进的,它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人类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等进行改革,所以它是为适应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为此,许多国家已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第二,地球村是一个整体,因此,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全球性,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愿望与行动;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是涉及社会、经济、技术、生产与生活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一个社会再生产的经济活动低碳化问题;第四,发展低碳经济关系到人类发展权和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因此,它影响到目前与长远关系,涉及社会的代内与代际公平问题;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精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二、中国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但是必须指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付出了较高代价的,即以消费大量能源,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破坏资源为代价取得的,同时,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当前面临许多严重问题。
1.能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先进发达国家比差距甚大。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大约为35%,比发达国家效率大约低10个百分点。我国煤的产出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5%。因此,我国经济增长代价很大,50年来我国GDP大约增长10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高消耗换来经济高增长,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2.中国能源结构决定了高排放格局
中国是一个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国家,在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占2/3,煤炭也是污染最严重的一种能源,有人估计,中国在燃料中所排放的总量中,煤炭排放的占70%,此外,90%的、67%的、50%以上悬浮颗粒来自煤炭。2007年我国碳基燃料共排放达到54.3亿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单位产品所产生的也相当高,据报道,2007年我国每建成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每生产1度电释放1公斤的,每燃烧1升汽油释放2.2公斤。所以,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高碳经济国家。
3.中国排放量快速增长
是温室气体中最主要气体,中国气体排放量快速增长,对地球气候变化关系重大,已引起世界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美国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到2003年的14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耗增长占世界的25%,而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比重为34%,2003年中国排放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4.1%。预计到2015年,中国排放量将占世界排放量20%,将超过美国排放,中国将会成为排名世界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详情见表1。
4.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所以中国既处于高能耗阶段,也处于高碳经济时期。为了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民生得到改善,中国能耗还会增长,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能源消耗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使得中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突显。由于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重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并进,能源消耗必然还会快速增长。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4.6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9.6%,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6.5亿吨标准煤,比2006年增长7.8%。尽管做了很大努力,但“十一五”头两年的能源消费增长幅度,仍明显高于年均4%的增长目标,节能减排任务非常重。最近公布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为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单位GDP的排放量降低50%左右。可见,既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又要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目标,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5.低碳技术涉及面广、难度大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低碳技术涉及面广,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领域,涉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一些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比如在电力部门,2007年我国高碳的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82.86%,居绝对主体地位。但是由于煤电的整体气化联合循环技术(TGCC)尚未有重大新突破,仍满足不了低碳发电要求。再如交通部门,交通运输部门虽然制定了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限制汽车的排放,但是缺少新能源动力的配合,虽然用生物质能源代替化石燃料能降低排放量,但仍存在许多复杂的社会、技术问题。如用粮食生产乙醇燃料,必然会出现车与人争粮的情况,用大量粮食生产乙醇燃料必然会加剧粮食紧缺程度,也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开发第二代生物质燃料,即非粮食作为原料生产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在技术上还有许多问题。虽然太阳能、氢能潜力很大,但是现在利用率仍然很低,许多技术尚处于进一步研究阶段。
三、科学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低碳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人,为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又必须依靠人,依靠人们的聪明才智,依靠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及科学的创新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去认识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社会经济由原生态低碳经济向高碳经济再向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是符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因此为了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必须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清华大学何健坤教授在《绿叶》(2009)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核心竞争力。掌握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通过制定低碳技术战略计划来实现,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的规划,把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纳入战略规划之中,分步实施,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2.加大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与合作
中国总体技术水平低是制约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因素,涉及低碳的技术更是开发不足。要想尽快发展低碳技术,就必须加大投入。据统计,以2006年的GDP总量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每年需投入资金250亿美元。专家估计,仅捕集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如能充分开发利用好,就将使人类的减排行动降低成本30%。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 on Economic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指出,各国每年以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未来GDP 5%~20%的损失,这种投入产出(节损)效益是显著的,所以应增加具有前瞻性的投入,避免技术的路径依赖所产生的碳锁定效应。低碳经济发展中必须选择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共性技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减排效应的技术,有望实现化石能源使用的近零排放,因此,应加大对它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同时也要发挥企业内在积极性,促进企业主动地研究、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发挥国家协商与合作机制,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和二次创新。
3.制度创新,消除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
实践证明制度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消除制度障碍的根本措施。打破“碳锁定”效应,必须依靠外生力量,这个外生力量就是制度创新,创新政策制度,驱动低碳经济发展。我们应借鉴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经济法案、法规、法律,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如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碳税制度等经济政策。尽快研究制定完善碳排放贸易制度,促进碳贸易发展;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创造条件建立碳基金。
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再生能源发展机制的运行,建设、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及低碳产品。
4.搞好低碳经济试验示范区(点)
建设低碳经济应采用先示范后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就像改革开放搞试验示范区一样。试验示范区可分为五种类型进行。
(1)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试验示范区
这是一种宏观的试验与示范,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是一种综合性的低碳经济试验示范区,这种试验示范可由中央、地方联合组织实施。
(2)行业性的低碳经济试验示范
这种试验示范可看成中观的,比如可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进行试验。
(3)企业为主体的低碳经济试验示范
这种试验示范可以看作是一种微观的,在一个或几个能源消费大、排放量大的企业,如大型冶金企业、石化企业等,政府可按减排目标要求对企业进行试验示范。
(4)城市为主体的低碳经济试验示范
这一试验示范是以某一城市为单位进行,这一试验示范也有一定综合性,具有多行业的复杂性。因此,应制定综合性试验示范计划与布局,应将城市能源消费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5)农村低碳经济试验示范
这一试验与示范以某一农村为单位进行,由于农村区域广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农村特点,可在全国或某一地区内,选择不同农村进行试验示范,农村试验示范应将重点放在农村的能源消费和农村产业上。
5.发展低碳能源产业体系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均为高碳能源,对大气变暖影响极大,而且这种有限资源只能越用越少,难以维持经济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加强研究开发新能源,建立新能源的产业体系。首先,研究建立生物质能源,特别是建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利用较成熟的沼气技术,发展农村沼气产业;其次是重点研制开发、建立、扩大风能、水电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风力资源、水资源,提高风电、水电在电能中的比重;第三,在加强核电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另一种核能——聚变能。我国参加了六国联合研究开发模拟核聚变反应堆,2030年将完成研制计划,一旦核聚变反应堆成功实现,人类就有了清洁的永续能源,因为这种聚变能所需原料氘——大量存在于海水之中;第四,进一步研制开发太阳能产业,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太阳能产业大有作为。除此以外,还有潮汐能、地热等能源都有待于研究开发。
6.关注农村低碳经济发展
一般情况下,人们将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注意力都放在城市中,对广大农村关注不够。其实农村既是碳源大户,也是碳汇大户,农村碳源碳汇对整个地球环境影响甚大。8亿农民的生产、生活用能以及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副产品的加工等对化石能源消耗快速增加,必然增加排放量,对大气温室效应影响不小。但是广大农村由于拥有森林、农作物、草原等绿色植物,碳汇功能潜力很大,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20吨~40吨。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因此,关注农村碳源的控制,发挥碳汇的作用,实现碳平衡,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