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市场与政府的理性定位与实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市场与政府的理性定位与实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市场与政府的合理定位及实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途径论文,政府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增长时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何种途径来实现经济增长。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了“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仍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近年来部分地区频繁发生的“电荒”、“油荒”及环境污染加剧,均表明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承受。与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较,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依靠生产要素效率提高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一系列指标上,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大致具有以下特征。

(一)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贡献率提高

要素生产率是指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通常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出量比例的变化来反映,如单位能耗产值比、单位劳动力比值等。也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这个综合指标来反映。在一个描述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中,在常规生产要素即资本、土地、简单劳动和人力资本带来的产出增长之外,如果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因素可以提高产出,或者说产出的增长在可以被常规要素解释之后,还有一个残差值没有被解释,这个额外的产出增加就是技术进步或者效率的改进所带来的,通常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的大小,通常成为经济学家判别经济增长方式的标准。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的贡献份额比较大,同样的物质和人力投入可以获得更大的产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二)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

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高而成本低且结构合理,国际竞争力强,资金利税率提高。资金利税率=利税总额/资金总额。这里的分子是利税总额,利润和税金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有用的产出;分母是资金总额,既包括了资金的耗费,又包括了资金的占用,是整个社会所投入的全部资金。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获取更多的产出,实现在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下形成的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体现经济增长集约化的程度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三)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实现集约型增长的关键和前提。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计划性配置资源的方式还大量存在。不能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不可能形成经济集约型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对于市场的主体企业来说,也不可能产生集约型增长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只有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才能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现实。因此,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四)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除了产生各种有用输出外,也有各种废物的产生。经济增长不能建立在对外部环境的破坏上,发展经济不能靠牺牲环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后,反过来也影响经济系统本身的增长。因此,要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增长过程中缩小环境污染面和降低污染率。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合理定位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与政府是引导经济运行的“两只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既需要微观主体调整要素配置方式和提高配置效率,也需要政府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法律制度上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以价格机制为核心,与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相互作用的结合,通过价格这一最鲜明的市场供求信号,引导资源流向,优化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的最大优越性表现为,自利性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信号,通过周密计算后进行分散决策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通过全体市场主体的类似行为和市场的自行调节引致社会财富的增长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狭义的市场主体包括个人和企业,在更广泛的含义上,政府机构和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也属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自利性行为是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进步动力,市场主体只有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市场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可以把个体的逐利动机和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压力,迫使其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并在实现社会财富增长和社会福利增进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二)政府的协调配合体现在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法律制度上

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政府干预下的市场经济。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领域内,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是无法避免的。如单纯依靠市场经济力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难以得到治理,而且会进一步恶化。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政府在财力、人力、法律和政策等方面支持。政府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政策引导和法律制度规范上。

1、经济政策的引导性。经济政策的引导性是指政府应用经济政策通过调节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从而改变经济主体行为来实现调控目标。经济政策就时间长短而言,既有长期政策,又有短期政策。就具体内容而言,既有货币和财政政策,又有产业和外贸政策;既有收入政策,又有消费政策。政府通过税率、利率、价格、汇率等市场参数调整变动改变经济主体利益取向,使他们从自身利益角度调整行为来适应政府的调控目标。

2、法律制度的规范性。法律制度的规范性是指政府通过立法和执法来确立、保护经济主体权利、义务,规范经济主体的各种行为,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交换中,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真正实现公平公正的等价交换,必须有相应法律法规作保障,以约束协调各经济主体的活动。在市场竞争中,会出现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也会出现一些消极的东西,导致市场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领域失灵,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措施加以纠正、弥补和规范。

三、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途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与政府干预这只“有形的手”的最佳结合。

(一)完善要素市场,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之间互相交易。如果交易的是商品就形成商品市场,如果交易的是服务就形成服务市场,如果交易的是各种生产要素就形成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

1、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要通过规范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抵押等交换活动,形成按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市场配置土地的范围,完善土地市场的法律法规,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用地,经营性用地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2、规范发展技术市场。技术市场能使各种技术迅速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形成生产能力。技术市场的建立,能够发现技术价格,实现技术价值,加快技术推广,加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规范发展技术市场,要立足于确定排他性的知识产权,协调在技术发明、技术产业化以及技术扩散过程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3、规范发展统一市场。市场统一性,意味着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不受限制地自由流动和交换,从而使资源按照效益最优的原则,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市场空间的统一,禁止各地方、各系统和各部门搞各种形式的条块分割和区域封锁,撤销地方关卡,促进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行业、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实现市场规则的统一,地方市场监管机构,要严格按照全国统一性的市场法规进行市场监管,克服不同区域、部门或经济主体之间由于利益不一致而妨碍资源自由流动的行为。

(二)完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是引导社会资源配置的核心。在这一资源配置过程中,价格有传递信息和调节利益两个最基本的功能。价格既向生产者又向消费者传递信息,在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它还同时向调控者传递信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对价格变动做出敏感反应,主动根据价格变动调整自己的决策,使自己的行为适应市场的要求。如果价格能够很好地传递信息,那么,当基础性产业的市场需求扩大时,相关产品的价格会上涨,进入这个产业的资本增多,发展速度加快;而制造业会因为能源、交通成本的上升而盈利减少,投入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下降,或者制造业降低能耗以减少成本。

1、理顺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凡是放开后能够由市场形成合理价格的,要坚决放开;凡是因各种因素仍实行行政性垄断经营、短期内难以通过市场形成合理价格的,也要积极推进其体制改革,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凡是目前不具备条件放开的价格,要主动创造条件和培育市场,逐步过渡并最终由市场形成价格。在价格规律的作用下,市场主体积极跟踪供求价格信号,调节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以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率。

2、考虑到居民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不宜一步到位。对于资源商品价格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行业主管部门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在石油、电、水、天然气、煤炭、土地价格等多个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因为提价之后势必涉及利益分配的问题,由于资源价格的改革客观上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将增加居民的负担,提价的同时要适时启动对低收入居民的补贴机制,避免造成新的社会、经济和价格矛盾。

(三)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一定时期内产业的现状和变动趋势,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等进行规划、干预和引导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不是通过直接控制企业、经营企业、压制企业来贯彻国家调控产业资源配置的意图,而是借助企业活力的发挥、政策的间接引导来实现国家调控的目标。

1、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传统产业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通常是指建立在传统技术基础之上的具有较长发展历史的产业部门。传统产业由于发展时间较长,技术老化,使产业运转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对自然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就是通过传统产业吸纳高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将整个产业素质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对一些仍然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国家要利用各种政策手段,鼓励和促进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传统产业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使传统产业得到振兴。

2、限制垄断行为。在市场整修中,随着产业集中度提高、规模经济的形成,一些大企业会利用自身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不是通过推动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手段,而是凭借垄断地位来获取高额利润,这样就扼杀了竞争活力,阻碍了资源的合理流动。政府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政策措施主要从干预市场结构和干预企业行为两方面进行。如实施有关反垄断性兼并的法规、企业合并预审制度等,预先对企业间合并是否出现垄断进行审查;禁止垄断和企图垄断的结合与合谋等。

3、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在一些适宜大批量生产的产业中,由于大量存在的小规模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导致产业集中度低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造成了资源不合理配置和浪费。对此,政府必须通过抑制过度竞争、推动生产集中的产业合理化政策,来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如在金融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和引导促进兼并;根据规模经济的要求,用立法规定规模起点标准,促进大规模生产体制的建立等。但国家在鼓励和促进兼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制定、实施限制不正当兼并的产业组织政策。

4、加强产业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产业政策是一个系统,产业政策的各项政策措施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产业政策和财政、信贷、价格等其他经济政策也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加强其他各种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发挥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等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发挥系统功能,宏观调控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要继续研究探讨产业政策与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土地使用政策以及价格政策、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政策的协调配合方式,建立相互之间长期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国家财政投入要侧重支持战略性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技术企业创业期的引导资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用技术以及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补助资金;制定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具体财政税收鼓励政策等。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合理消费,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耗产品和服务;对大排量轿车、过度包装等,要研究采取经济办法适当限制。

(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鼓励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首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如家电、汽车在拆毁时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等;制定税收、贴息、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尽快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强调性能效标准等。

标签:;  ;  ;  ;  ;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市场与政府的理性定位与实现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