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大政治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党合作论文,深刻认识论文,意义论文,政治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长期革命、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根植于中国大地、适应中国国情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创造。
中国共产党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为这一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在新中国建立后保留了民主党派,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确立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使多党合作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贡献在于:①把团结民主党派作为党的一条坚定不移的方针。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把团结民主党派放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阶级状况是“两头小、中间大”,买办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是少数,工人阶级也是少数。在这两大根本对立的阶级之外,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农民和中间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革命目标,必须争取、团结一切中间阶级和中间力量,扩大革命阵营。因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争取、联合民主党派的方针,积极推动一些民主党派的创建。通过民主党派成功地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广泛争取了同盟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团结民主党派的总方针和各项政策,加强并发展了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共同奋斗。②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国之初,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与这样一个四个民主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相适应,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筹备召开新政协和建立新中国的实践为基础,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格局。使多党合作制度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政治制度,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起,共同构成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③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社会主义特点出发,深入思考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问题。他注意到苏联实行一党制的政党制度的弊端,联系匈牙利事件的发生以及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等沉痛教训,深刻总结了我国多党合作的有关经验,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
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根据毛泽东同志的主张,我国突破了苏联一党制的政党模式,在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上作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一步得到发展。
当然,由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世界政党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加上认识和实践上的局限,特别是我们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一度把民主党派定性为资产阶级性的政党。特别在“文革”中多党合作制度又受到很大的破坏。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曾走过一段曲折的路程。但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央领导人的维护下,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虽历经风雨,但仍然巍然屹立,坚如磐石。
邓小平同志根据新时期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科学阐明了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性质,明确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形成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也进入了具有重大开创意义的发展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多党合作的思想,同时纠正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失误,提出了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符合历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新时期多党合作理论、方针和政策。多党合作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多党合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拨乱反正,充分肯定了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斗争中,各民主党派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推动和帮助各自的成员以及所联系的人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参加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都作出了宝贵的贡献。②科学阐明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性质。邓小平同志指出,随着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我国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实事求是地肯定这些变化,极大地调动了民主党派为四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也使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进一步形成了新型的、同志式的合作关系,为新时期加强多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③明确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任务和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能够在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制,进行自我教育和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④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十六字”方针是“八字”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这标志着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结成的战友、同志关系和传统友谊,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⑤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还通过比较分析,揭露西方多党制的弊病,阐明我国多党
合作的政治优势。⑥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挥民主党派参政和监督的作用。在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指引下,新时期我国多党合作有了重大发展。
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明确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把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列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上把多党合作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党中央第一、二代领导集体关于多党合作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同时结合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根据新的实践和新鲜经验,从邓小平理论的整体上把握、理解多党合作理论,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来思考、部署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①总结经验,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建设。1989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一份反映民主党派成员对多党合作问题建议的简报上专门批示:“可组织一个专门小组(成员要有民主党派的),专门拟定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案,并在一年内完成,明年开始实行。”根据这一批示,中共中央在与各民主党派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于1989年底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了民主党派在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提出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总原则和各项制度措施。这一文件阐明了我国多党合作的一系列重要原则,总结了建国以来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成功经验,是指导民主党派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其重大意义在于,使多党合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②适应依法治国,把多党合作上升为国家意志。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坚持完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成为国家意志。③强调政治交接,确立多党合作的政治准则。1997年各民主党派中央及其省级组织实现了新老交替后,江泽民同志指出,进一步搞好政治交接,是民主党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江泽民还提出了政治交接应当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和方针,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坚持“十六”字方针。④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纳入党的基本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展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经验的总结。党的十五大把坚持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列入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表明多党合作制度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党对多党合作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要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理论,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必须坚持完善多党合作制度。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多党合作的论述,充分认识这一政党制度的重大政治意义,是坚持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必要前提。
结合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多党合作的论述,我的体会是:
(一)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战略方针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基本指导思想。无产阶级要完成无比艰巨的革命事业,就必须在不同的革命阶段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战胜共同的敌人和建设社会主义而斗争。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党的三代领导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始终把团结民主党派放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始终如一地坚持和发展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合作。
我们党把团结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作为党的战略方针,这是由我国阶级关系的状况和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由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所决定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我们只有与党外人士团结的义务,而没有排斥他们的权力。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虽然现在已有6000万党员,但在全国12亿人民中仍是少数。长期历史实践证明,把大多数人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结成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阶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这种多样化表明,我国仍存在着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各种不同的社会阶段和利益群体。民主党派作为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仍然具有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我国民主党派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多党合作将长期存在与发展。特别是世纪之交,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界人士的团结,同心同德,不懈奋斗,才能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
(二)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客观要求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等)或同他们的大多数结成的特殊的阶级联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在国家政权建设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人民民主专政。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在政权机关成员构成上,共产党、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雏形。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在设想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时指出,新民主主义政权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而是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因此,建国以后,我们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四个阶级的联合政权。中央人民政府61名委员中党外人士占31名;6名政府副主席中,党外人士占3名;政务院4位副总理中,党外人士有2名;政务院32个部级单位,正职领导中党外人士有13名,占43%。进入新时期后,我国阶级关系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人民民主专政仍具有联盟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与此相适应,在政党制度上则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对于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东方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政治制度而言,一是要解决如何实现坚强、正确的领导问题,二是要解决如何发扬民主、广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问题。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代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反映不同阶层具体利益的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的统一,实现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路子。通过实行这一制度,建立和开辟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民主形式,在我国政治体系内形成了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的又一重要的民意吸纳和提取机制,使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广泛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把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政治诉求纳入到政治体系之内得到充分表达,有利于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完善和健全国家的监督机制,也有利于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有利于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国一向被称为一盘散沙,但是自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动员组织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可以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充分发挥这一体制的政治功能,从而形成强大的政治和社会整合力,保证国家政治发展过程的有序展开,并将社会诸方面的力量汇合成一有机整体,促进政治和社会稳定;推动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这种建立在共同政治基础和共同奋斗目标之上的多党合作,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统一,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和社会组织目标一致性的统一,广泛民主和集中领导的统一。
(五)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抵御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政党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制度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和发展方向。因此,西方一些势力反对和扼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时,首先是把矛盾指向政党制度。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都是首先取消宪法中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款,宣布实行多党制,导致共产党丧失国家政权,社会制度改变颜色。目前,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其“西化”战略,也是妄图从政党制度上找到突破口,破坏多党合作,代之以西方多党制。如果让他们的图谋得逞,社会主义制度就要被颠覆,人民的政权就要丧失。前一时期,国内外极少数敌对分子利用我国政府同意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六四”风波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在国际敌对势力支持下,有计划、有预谋地在国内二十几个省进行组建所谓“中国民主党”的非法活动,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些从反面告诉我们,在国家政治体系中,核心是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只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变,多党合作的政治总格局就不会变,国家的性质和社会制度就不会改变。因而,战胜西方多党制挑战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好,把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好,从基本政治制度上保证共产党领导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民主党派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毛泽东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时政论文; 政党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