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高新区——与王缉慈教授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区论文,中国论文,教授论文,王缉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发表了王缉慈教授《高新区发展:不能雾里看花》的访谈,说出了她对我国高新区建设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看法。其中的观点是深刻而有远见的,但是也有不十分了解高新区现实具体运作的理想化色彩。我们的理想是在中国建设“硅谷”,但在中国现实的环境里建设“硅谷”必然带有不能无视、不能抹去的“特色”。解读现实中的高新区,梳理和辨析我国高新区建设发展中“遭遇”的所有重大现实因素,应当是全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所需要的理论创新的前提。
高新区建设的三层目标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经济必然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这决定了如王缉慈教授文中所说的:“由科技部、各地方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对园区进行多层领导是我国高新区区别于发达国家科技园区的一大特色。”正因为如此,高新区建设发展的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而是三层。第一层是科技部也是国家目标,即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商品产业化、科技产业国际化”。第二层是地方政府目标,即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第三层是高新区管委会目标,即在满足国家和地方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运作经营利益最大化。客观地讲,这三层目标是不完全重合、相互缠绕、共同起作用的。
现在全国有53个国家级高新区,这是地方政府全力争取设立挂牌的结果。有了国家级高新区的牌子和相关优惠政策,无论发展科技产业也好促进招商引进制造业也罢,都有利于地方发展经济,何乐而不为。实际上,中国有条件建设科技园区的不过10个左右的中心城市,其他科技教育资源较少的地方很难成大气候。对于这些地方,把高新区建成工业园或工业园加商业区甚至是以房地产为主的综合性的新城区都是顺理成章的。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在总体上还处在“打工经济”时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双向互动的结果。由此,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得以释放,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各地方政府在就业和财政的压力下,利用高新区的优惠政策、高效服务和良好环境大力引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是“打工经济”时代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没有相当水准和成规模的制造业基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然成为空中楼阁。不顾及这个现实,过分强调全国53个高新区都要发展高投入、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产业,从总体上看是脱离国情的。能把缺乏科技资源依托甚至工业基础依托的高新区建设成兴旺发达的工业园,也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好事情。
高新区建设的多重功能
中国的科技园区是在与硅谷完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建设的,它一经诞生就面对着异常复杂的情况,肩负数种功能,解决发达国家已经不成为问题的问题,“连跑带跳”地追赶世界先进的科技园区。
首先,高新区在全国整体改革缓步推进的条件下,要作为改革开放的现行区域,率先在一个局部快速营造市场化的经济发展环境,打破条块分割的计划体制,促进科技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营造市场化经济环境的过程中,高新区不仅对旧体制要坚定不移地破,抵抗旧习惯的各种干扰,还要精心引入和培育新的市场要素和机制,促进市场的发育和成长。全国许多高新区在当地“另起炉灶”实行“封闭管理、开放运行”的体制,实际上就是力图与旧体制“隔离”。当然这种体制今后还能走多远,往哪个方向走,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其次,高新区在全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担当着“新技术研发、转化中心和产业化基地”的重任。这一点是国家创办高新区的初衷,也是科技园区的“本份”。为此,高新区必须具备两个功能:一是聚集科技和创新要素的功能,实现规模效应,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二是培育创新文化氛围的功能,为技术创新注入人文的品格和灵魂。上述两点,恐怕是在中国发展高新技术应当建设高新区的主要原因。当然,全国高新区中的相当一部分,缺乏承担这个重任的基本的资源条件。
再次,高新区在许多所在城市还要承担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新型城市的任务。我国的中心城市即使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其基础设施功能和整体环境与发达国家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科技园区必须是设施完善先进,环境整洁优美,能够吸引科技人才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营造这样的环境是中国高新区建设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同时,我国许多城市急需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新型城市,提升城市功能来加速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新区体制灵活,政策优惠,办事效率高,开发建设的实施操作能力强,能够绕过当前阻挡城市建设的许多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而且高新区的管理机构自身也有建设新型城市的利益诉求和动力。为此,对许多高新区以一流硬环境为目标进行大规模建设,以及鼓励和从事房地产开发,不应给予不切实际的指责。
最后,高新区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还应当成为追赶世界知识和创新经济潮流的先锋。这包括引进、消化、吸收世界上最新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和企业运行机制、指向知识和人力资本开发的激励机制与产权制度,以及追踪具有产业引领意义的新技术和开拓新的产业领域等等。在大面积与世界创新经济潮流对接还显得笨拙和生疏的情况下,高新区必然以特定区域内人才、知识最密集,观念和机制最具活力的环境条件扮演着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试验田的角色。这也是在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建设高新区的原因之一。
理想与现实纠缠下的高新区
中国的高新区从创立伊始就缠绕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之中。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还立足未稳的时候就力图建立知识经济所要求的机制,工业化还未完成就要步入信息化进程,实物和货币的权利还不能明晰并得到切实的保障就想厘清知识产权的边界,传统产业的投资和需求还不能满足就开辟新技术产业的战场,起码的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备就要营造生态绿色环境,学习模仿的成绩还不合格就要创新……我们还走不稳就必须跑,甚至跳。这是全球化压力下中国人的选择。中国的科技园区——高新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建设发展的。理想目标与现实选择的冲突集中鲜明地在对高新区的评头论足中体现出来。对于中国的高新区,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给予更为现实和理性的分析,给予更切合实际的发展定位建议。或许,我们不应当拘泥于“科技园区”这样一个“帽子”的定义,全国53个高新区百花齐放怎么建设发展都行,只要能够实际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肯定的是在宽松的舆论环境中,不远的将来这一批高新区中一定会出现几个真正的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