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语文教学的生命教育论文_杜媛

论高职语文教学的生命教育论文_杜媛

兰州城市建设学校 甘肃 兰州 730046

摘要:高职语文教学随着国际化发展速度的加快,需要具备更高要求,对所培养的高职院校人才要有更高的标准。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引入生命教育可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的关注程度,提高对人的生命价值重要性的认识,改善以往的观念,加强高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发展,改善高职语文教学的不足,为我国未来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1 生命教育的历史过程与基本内涵

生命作为世界存在的基础,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最高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人类实践活动,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使命。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负面作用也日益体现:个体的人日益至上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某种程度上来讲,科技已成为人们满足自身欲望的工具。正如台湾学者张春兴等人所说:“我们虽不能认定物质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却可以断言单凭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保证获得美好的生活;甚至科学技术愈进步,反而会增加人们对于未来的恐惧。”科技理性思想影响范围之广以至于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如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心目中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学生也被当成待加工的原材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存在性以及独立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作为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也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为的压抑了,其自身生命价值也被蒙蔽。课堂教学从而走向荒漠化。

那么,生命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其所追求宗旨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人作为一个完整健全的人的角度来理解。人之所以作为人,是应为它既有理智,还有情感,拥有人之为人之趣味,是一个健全完整的生命,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学习机器;从当前教育中人的失落,导致单面人现象出现的现状出发。我们可以应用王北生教授的说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趋向,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他注重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教育,来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以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为宗旨,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构建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种和谐丰满、蕴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

2 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透视

2.1生命教育意识淡薄

调查发现,很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生命教育意识淡薄,上课时只讲有关内容而忽视生命教育。文以载道,不少课文其实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材料,可惜,有的教师却不知如何运用。《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说到底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地位,努力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进而调动学生生命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张扬生命的个性,提高生命的质量。这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可是,有的语文教师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更没有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内容、本质与价值等方面的渗透与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缺失

高职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将生命教育渗透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然而,不少语文教师不知如何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严重缺失。有的教师一进课堂就讲背景、作者简介、生词、文段、中心、写法等,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当然语文基础知识、课文分析、写作特点不是不要讲,而是在教学中时刻别忘,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适时渗透生命教育,寓生命教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

2.3生命教育情感荒芜

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只有充满情感的去面对人、事、物,去拥抱同学、老师、亲友,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对于风华正茂的中职生而言,需要老师、同学、亲人去关心、爱护、尊重、理解,使他们充满朝气、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但是当前一些中职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冷漠,甚至荒芜。中职生的生命情感状况不容乐观。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讲究秩序化、制度化和理性化,远离温情与感性。在这种关系模式下,学生的爱好、兴趣、个性差异及情感需求被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的生命价值与情感需求不闻不问。教师关心最多的是学生的成绩,因这与他的考核和奖金挂钩。原本密切联系的充满情感的师生关系被异化、封闭化与功利化。

3 高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发展途径

3.1改善教师自我的生命教育理念,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不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源泉,也是他们心灵的导师。教师教学水平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与品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创造高品位的师生关系,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善自我的生命教育理念,其主要方法有如下几点:第一、教师要树立等待的态度,即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拥有足够的耐心,用发展的眼光教导学生,及时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要经过不断的巩固与理解才能真正的掌握,很难做到一步登天,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温故而知新”的过程。第二、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分享,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倾听,只有与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所以要学会与学生分享,从而创造出更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

3.2从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理念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种提高学生读写于脑部思索能力的有效方式,可以利用阅读资料和阅读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具有一定的课堂引导能力,积极带动学生不断加强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理解,并对他们提出的疑问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能从传统的顺从式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培养出更多具有一定主观判断力的创新型人才。所谓生命教育理念,就是加强创痛道德理念的培养,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喧闹社会中,让学生能够明白如何倾听、礼让,学会从容与淡定。

3.3在写作中加强学生生命教育

写作可以提高学生脑部思维与手部的协调能力,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脑部的思索能力,改变脑部对外部知识和环境的认识与理解,加速对外部环境的一种新的意识的形成。在写作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仿写和随写,仿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前人文学作品的理解,认识到作品中的真实生命价值与含义,而随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可以抒发自我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理解能力,改善对生命教育理解的不足与肤浅性。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要遵循朱熹所说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也就是我们要从我们能够做的、能够改变的、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

4 结束语

诚然,重拾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渗透“生命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放下主导者的姿态,用平等方式带领学生感知文本,通过欣赏文本的美陶冶其心灵,丰富其精神世界,让其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褚凯.《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高职语文呼唤教师的美教》.《职教论坛》,2010年3月:P78~80.

[2]宋里国.《焦点时政辩论:让职高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中等职业教育》,2011年2月:P67~70.

论文作者:杜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9

标签:;  ;  ;  ;  ;  ;  ;  ;  

论高职语文教学的生命教育论文_杜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