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理论与分工的二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4)02-0016-04
生产社会化理论是全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概括。马克思根据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趋势,把生产社会化主要理解为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并认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不相容,进而提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的结论。我们认为,100多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要求我们对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及其结论进行新的探讨。
一、马克思生产社会化范畴的主要涵义及其结论
在马克思(包括恩格斯)的理论中,“生产社会化”是用来表达资本主义生产力主要特征的范畴。“生产的社会化”是与“生产个人化”、“生产分散化”相对立的,生产社会化在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上造成的结果和主要特征就是生产的集中化和企业规模的大型化,因而,它又是与生产和企业小型化相对立的。马克思主要是在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这一涵义上运用生产社会化范畴的,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企业规模发展的理论中得到证实。马克思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的、区别于以前一切社会生产的特征,就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及其发展,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和大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分散化和小型化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它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途径。资产阶级正是依靠生产社会化来战胜小生产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生产社会化过程中,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而得以扩大,特别是资本集中的发展,造成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恩格斯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依据,在《反杜林论》中对生产社会化从生产、生产资料、劳动过程、劳动产品等各个方面做了全面的论述,明确地表达了生产的社会化就是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的观点。因此,恩格斯关于生产社会化的理解同马克思是完全一致的。
二、马克思运用生产社会化范畴存在的理论缺失
马克思在运用“生产社会化”这个范畴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时的缺失在于偏离了他本人对于“生产社会化”这一范畴的二重规定。正是在马克思本人的理论中,“生产社会化”这一范畴具有二重的涵义。
所谓“生产的社会化”,指的是生产发展的一种动态,即从“非社会的”变成“社会的”过程。而“社会化”这个概念本身具有两种涵义,它既是与“自然”相对立的概念,也是与“个人”相对立的概念。与此相适应,“生产社会化”也就具有了两种基本涵义。一是指由“自然的”变成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二是指由“个人的”变成非个人的,即集体的、人类共同的。马克思对于生产社会化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后面的涵义上,并且赋予了这一涵义二重内容,即生产社会化一方面是指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直接社会化),另一方面又是指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产生的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间接社会化)。马克思在有关著作中对生产社会化的后面二重涵义都有论及。
就与自然相对立的涵义来说,所谓生产的社会化,指的是生产从自然的方式变成人类所特有的方式,人类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本身就是生产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通过创造生产资料来进行生产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根本特征。人类生产从原始的采集业、狩猎业、渔业发展到农业和养殖业、家庭手工业,这本身是一个从自然到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正是通过生产的这种发展,人类越来越脱离动物界,人类文明越来越取得自己独特的性质。就人类社会的生产来说,也存在一个发展水平问题,一般来说,越是落后的生产,表示生产受自然的制约越大,生产的“自然性”越强。也正是由于生产的不发达造成了产品交换的不发达。所以,马克思把缺少分工和产品交换的经济形态叫做“自然经济”。这里的“自然”,不是指生产具有与动物获取食物一样的性质(即不使用制造出来的工具),而是指在这种生产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少,而与自然的关系多。相反,产品交换的程度越高,表明生产的社会性也就越强。因此,生产的交换性和商品性应该是人类生产的另一个最重要特征,也是生产社会化的另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注:动物学家的研究表明,某些动物活动中也有分工,例如蚂蚁。但是,利用分工来发展生产的确主要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马克思把由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理解为商品生产产生的原因。正是通过交换,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因此,一切生产商品的劳动本身都具有潜在的、间接的社会性,因为一开始这些劳动就不是为生产者自己生产产品的劳动,而是为别人、为社会生产商品的劳动。但是只有通过交换,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潜在的、间接的社会性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社会性。交换的过程,也就是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社会化”得以最终完成的过程,但这并不是说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是由交换本身所产生和决定的。一切商品的生产,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生产,但它们必须通过“交换”这一“炼狱”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的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的社会化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而是一切商品生产所共有的特征。商品交换的程度越高,生产就越是需要“社会化”。因此,在一切商品生产中,都存在潜在的社会劳动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劳动的问题。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的使用价值时明确地指出:“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马克思甚至直接把分工同“生产的社会性”看作一回事,他认为分工的发展就是生产的社会性的发展。例如他说:“交换的需要和产品向纯交换价值的转化,是同分工,也就是同生产的社会性按同一程度发展的。”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矛盾时所使用的“生产社会化”这一范畴,则主要是指其中一种特定的涵义,即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这一点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运用生产社会化这一范畴时所产生的理论缺失。
三、生产社会化的二重性与分工的二元发展
今天,当我们结合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和当代现实,重新反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社会化的理论时,我们认为,把生产社会化即集中化和大型化当作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以前的小生产的主要特征是正确的;认为某些生产的集中可以发展到垄断程度,也是被证明了的;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理解为是与社会化生产相矛盾的也是正确的。但是,把生产社会化仅仅理解为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并且认为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形式,并主要根据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却是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的。
实际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即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生产集中化、一体化、大型化,另一种是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集中化就是协作劳动的规模扩大化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就是生产过程和环节的分化、协作内容的简化以及企业规模的小型化。生产集中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实际上是生产社会化的二重表现和形式。
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同社会分工的发展是不矛盾的,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通过集中化,提高劳动的社会生产力(集体力量)和规模效益;通过社会分工,实现专业化,提高劳动的个别生产力和专业生产水平(一切分工都具有的优越性)。
无论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它在内容和结果上总是表现为三种:第一种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集中和垄断(主要是横向一体化),美国的微软公司、INTER公司都是这一典型代表,而且这种形式的集中和垄断是集中和垄断的主要形式;第二种是以一定的社会分工转化为企业内部分工为特点的集中(主要是纵向一体化)。第三种就是二战以后出现的所谓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这是一种混合一体化。在这三种生产集中的形式中,企业内部分工的复杂程度是递进的。
正是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一体化,企业规模得以扩大。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企业资产总量的增大,有利于实现资产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把相对较大的资本投入到技术开发和广告宣传上去。统计表明,企业投入R&D的资本数量,与企业的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越大越有可能进行独立研究和开发,中小企业一般无力从事R&D活动。另外,企业的广告投入对于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提高知名度和“无形资产”,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资本有限,往往很少或不做广告。因此,在广告宣传上,大企业占有明显优势。经验表明,企业规模越大,资本总额从而营业总额或成本总额越大,越有利于对广告宣传进行资本投入,且能够用于广告宣传上的费用总额也就越大。
社会分工的发展具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形式。一种是从集中化的生产中产生社会分工,即由企业内部的分工转化为社会分工、企业之间的分工,这里存在双重结果:一方面,一部分生产从原有的企业内部分离出来,由另外一些独立的企业来承担,因此原来的企业在生产内容上减少了,企业内部分工的复杂程度相对降低;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原有企业的生产专业化加强,为生产规模(产出规模)的扩大和集中发展创造了条件,企业可能变得更大,对于经营从原来一个企业内部分离出来的项目的企业来说也是如此。社会分工发展的另一种形式是在现有生产基础上创造新的分工关系,即创造原来没有的生产,这一点在当代科技革命发展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一系列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建立,正是通过新的技术发明和产品创新,生产和提供以往并不存在的新产品和服务。
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企业之间生产的产品差别化程度提高,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直接竞争强度。对于社会生产而言,如果说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发展是没有极限的,那么,专业化发展同样也是没有极限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最有效形式。
总之,生产的一体化和社会分工及专业化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这里存在的问题在于,为什么生产集中和一体化不能把全部社会分工关系都转化成企业内部的分工关系?是什么因素在阻碍着这一点的实现呢?从另一角度来说,也就是为什么企业内部的分工还会转化为社会分工关系,从而出现生产分散化和企业专业化呢?为什么在生产的集中化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垄断的情况下,在它的旁边还会产生中小企业呢?
应该说马克思关于企业和市场的理论中本来也包含着对这些问题的辩证解答,只是由于马克思理论研究的特定目的和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使他更侧重于回答了与此相反的问题,即为什么必然会出现生产集中化和一体化的巨大的甚至无限的发展。
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完整的理论分析来看,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企业的内部关系和市场关系的分析批判都是二重的,既分析了它们对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分析了它们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就企业内部来说,一方面,存在资本与劳动的对抗关系,工人的劳动不是自由自主的劳动,劳动同工人之间是一种异化关系,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它避免了市场关系中的盲目性,“专制”的管理形式也有利于减少市场关系中的“交易费用”。但资本家创立企业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只有雇用足够的劳动力,才能获得起码的剩余价值,无论对于生产企业还是非生产企业都是如此。在一定限度内,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与他的资本规模和企业规模成正比,这正是资本集中、资本家的企业大型化的根本动力所在。因此,资本主义企业本身对于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是二重的。这正是影响企业规模变动的最深刻原因之一。没有这种二重性,对于资本主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以及资本主义企业最终将被更高级的劳动组织代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是不可理解的。因此,只看到其中的一方面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对市场关系的分析同样是二重的。一方面,市场关系作为社会分工的结果和体现,实现了专业生产和经营,在促进生产上具有一切分工所具有的优越性,马克思对于各种具体的资本形式为什么会产生的分析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市场关系中的竞争规律,作为“强制性的”规律作用于每一个市场主体,正是通过市场竞争,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欲望驱使下,通过每一个个别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盲目性,会经常使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内在比例关系遭到破坏,从而造成资源和劳动的巨大浪费。市场关系的二重性同样是影响企业规模和市场关系变动的另一个最深刻原因。没有这种二重性,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将被“自由人的联合体”所代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样是不可理解的。因此,只看到其中的一方面也是不正确的。
既然资本主义企业和市场对于生产力的作用都是二重的,因此,它们实际上是互补的,都是生产力的历史的组织形式,从而,企业关系和市场关系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是,对这种转换不能仅仅从生产力这个方面来解释,而必须结合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关系来说明。
马克思正是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出发来说明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但是,马克思似乎过分强调了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对于资本家的有利性,忽略了企业内部存在的劳资矛盾对于企业规模扩张的巨大抑制作用,也忽略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竞争关系对于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马克思自己关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二重性的理论表明,正是劳资之间的对抗关系,使资本家对于工人的管理随着资本规模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日益困难,经理阶层的出现,并没有消除劳资关系的对抗性,从而也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由此而产生的管理上的深刻矛盾。
即使每一个资本家都有资本、利润和企业最大化的主观愿望,都有独霸社会生产的欲望,但这一点是永远也不会成为现实的。资本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必然受到这种扩大本身所产生的管理上的限制,也会受到市场竞争作用的抵消。另外,科技革命所造成的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也给众多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机会,这同样是对集中化和大型化的某种抵消。
总之,作为生产社会化的二重表现,同样是生产力发展的组织形式,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同生产分散化和小型化是同时并存且相互转化的,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社会化的二重性及其相互转化,是影响生产规模、企业规模变动以及市场组织状况的深刻基础,也是当代世界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马克思曾经在理论上所预言的生产和资本集中化受到了生产和资本分散化的一定程度的抵销,从而资本主义并没有按照马克思所预言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也同样由于这一原因,马克思基于消灭社会分工而提出的商品生产消亡论,也是值得重新研究的。
标签:生产社会化论文; 企业规模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二元经济论文; 二元关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