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薇[1]2002年在《网络时代的企业战略联盟》文中研究说明有关网络经济的论着已不在少数,对战略联盟的研究也已是硕果累累,本文的研究对象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网络时代的企业战略联盟。针对网络经济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本文采用大量的实例、以定性的研究方法论述了企业战略联盟的一般性质及其对我国企业的战略意义。网络时代的企业战略联盟是上个世纪组织变革的延续,但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质。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战略联盟的兴起提供了现实性,并赋予战略联盟行为上主动性、形式上虚拟性和内容上知识性的时代特征。在网络时代,企业战略联盟不仅是一种组织结构,更是一种提升竞争优势的手段,从价值链的角度看,企业战略联盟是通过价值链的共享和整合以获得净竞争优势的合作活动。客观全面地反映网络时代企业战略联盟的类型需要摒弃传统的划分方法,本文从竞争关系和驱动因素两个角度对战略联盟进行新的划分,提出了战略联盟分类矩阵图。构建战略联盟是一项系统工程,成功构建战略联盟需要1)建立共同愿景;2)重构价值链;3)搭建网络平台。作为一项“舶来品”,战略联盟对我国企业来说并不新鲜,在80年代的中外合资浪潮中,我国的一些优秀企业已经涉入了联盟领域,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面对来势汹汹的全球化浪潮,战略联盟是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融入国际化商业链条的必由之路。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网络经济的时代特征贯穿全文始终,从战略联盟的特征、价值链、形态到构建,处处体现了网络经济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战略联盟的价值链观点,它为我们审视世纪之交的联盟浪潮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在价值链的基础上对战略联盟的形式进行新的划分。
林琳[2]2008年在《企业战略网络自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竞争国际化,市场需求个性化、多样化,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等巨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迫使企业采取网络联盟的方式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合作或者战略联盟主要关注两个企业之间的双边关系。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是多重的、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这些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合约而结成的关系通常被称为“网络”。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早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企业组织的格局是“小企业,大网络”。而企业之间的竞争正沿着对抗的竞争、宽容的竞争、合作的竞争的路径演进。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战略网络的形成顺应了这一发展过程,来自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管理、政治等多方面的学者共同对网络研究做出贡献。分析战略网络的系统特征,揭示其内在演化机制,对于战略网络的理论研究和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自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为研究战略网络系统的运行机制问题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视野。本文在吸取前人有关经济理论、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自组织理论和方法对企业战略网络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这是企业战略网络研究的新突破,开辟了战略管理研究的新视角。此文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理论研究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章从分析战略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等特征入手,首先分析了战略网络自组织演化的条件,揭示了战略网络在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下自组织演化。文章借助于Logistic模型的方法,分析了战略网络的演化阶段,文章最后还提出了战略网络演化的方向,即创新共生。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战略网络的发展过程中,符合自组织的条件,战略网络的成长和演化过程具有自组织的特征。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自组织进化模式的角度研究了战略网络的自组织条件和自组织演化过程和阶段。提出了现代企业在竞争与协同机制作用下自组织运行,形成有序结构,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
杨慧[3]2003年在《流通渠道的变革研究》文中提出流通渠道作为流通经济行为的载体,承担着完成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职责,对流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流通渠道的基本概念、流通渠道结构、流通渠道行为及其演变过程分别进行探讨。本文认为流通渠道是指商品通过纵向流通机构(即厂商、中间商、消费者),以价值与实物的方式,实现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通道。它与“营销渠道”的概念非常近似,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流通渠道的研究不同于营销渠道,它的研究视角、研究范围、所属学科都比营销渠道更宏观。对于流通渠道理论的研究,本文从流通渠道结构与流通渠道行为两方面展开。在流通渠道结构理论研究上,本文综合描述了传统流通渠道结构理论体系,进一步探讨了流通渠道结构系统化理论、扁平化理论、立体化理论等新型流通渠道结构理论。在流通渠道行为理论研究上,对流通渠道权力理论、流通渠道合作理论、流通渠道冲突理论等进行系列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战略伙伴关系理论及渠道对角线理论等渠道行为变革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为了回答“为什么变革”的问题,论文随后从需求、效率、竞争及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了流通渠道变革的动因。认为消费需求既是流通渠道的起点又是流通渠道的终点。消费需求在数量上与结构上的每一次改变,都会拉动流通渠道结构与行为的相应变革;效率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系统的功能与效能反映,其经济性、客观性及发展性特征成为流通渠道变革的驱动力;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现象,它在流通渠道中表现为部门竞争及部门间竞争,两个方面竞争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流通渠道整体结构、数量、关系等一系列相应的变革;环境是流通渠道生存的空间,其从政治、经济、人口、技术等方面对流通渠道形成制约,环境的变化刺激流通渠道产生相应的变革。 在揭示了流通渠道变革动因之后,本文分别从电子化、战略联盟、差异化叁个方面对流通渠道“如何变革”进行专门的探讨。本文认为,电子化将成为新时期流通渠道结构的变革方向;战略联盟将以“合作竞争”的全新理念取代传统渠道交易行为关系,成为未来流通渠道群体行为的变革趋势;差异化的提出主要针对流通渠道机构个体行为而言。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及消费者作为流通渠道机构个体,其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从差异化角度,对流通渠道机构个体进行针对性地探索,才能正确地把握渠道个体的行为趋势。 最后,本文对中国流通渠道特殊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流通渠道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历史演变,已基本完成了从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中国流通渠道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观念滞后、发展无序、现代化水平不高、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流通渠道的发展。ZI世纪的来临,带给中国流通渠道既有挑战,但更多的是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当前网络技术的问世,电子化在流通渠道中的渗透除美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外,其他国家水平居于同一起跑线,因此,这是我们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距离的绝好机会。为此,本文提出中国流通渠道应坚持分阶段分步骤的电子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流通渠道的战略联盟,积极开展渠道中间商的功能转换,将发展零售终端视为应对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 本文的主要学术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期中间商面临新一轮主存的桃战,功能转换应是中间商的明智选择 中间商的效率问题一直是流通渠道结构研究的重点。中间商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渠道结构长短、扁平化或塔式化的形成。早在上个世纪初,流通渠道结构理论中有关中间商的问题研究引人注目。中间商效率论(韦尔德,1916人 中间商“四效用论”(巳特勒,1923)等从不同角度论证中间商在流通渠道中的效率作用,从理论上肯定了中间商的渠道地位。然而,进人ZI世纪以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凸现,使得中间商大批量、规模化销售的渠道模式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网络技术的问世,使得厂商摆脱中间商,与消费者直接进行销售与沟通成为可能。新时期中间商面临新的生存挑战。理论界甚至有人提出了“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将使中间商走向灭亡”的论断。本文的观点是,新世纪打造的是一批新型的中间商,他们通过有效地功能转换,将重新担负起新时期的渠道重任;真正灭亡的将是以不变应万变,不思进取的陈腐中间商。事实上,厂商通过开展网上交易活动,为消费者提供的仅仅是商品的价值转移过程,即只发生了商流活动。渠道中流动的不仅仅是商流,还有物流、信息流、支付流等。这就意味着电子商务状态下,中间商仅仅让渡的是商流活动,而在物流、信息流、支付流中的作用空间依然很大。同时,网络引发的渠道直销模式的风起云涌,也预示着渠道结构专业化分工将出现新的裂变。传统的渠道主体往往在交易活动中包揽了渠道客体(即商流、物流、信息流、支付流等)的所有活动,渠道效率受到影响。为了提高渠道的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以渠道功能为标准的专业化分工开始出现,以实物转移、信息转移、资金转移为专业分工的特定中介机构开始?
吴秋明[4]2004年在《集成管理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企业内部的技术、产品、功能、过程、信息、管理等微观层面的集成,到企业积聚、产业集群等中观层面的集成,以及地区、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等宏观层面的集成,集成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 如果说,20世纪的工业社会是以分工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则21世纪的后工业社会将是以集成经济为主要标志。 集成的内在动机和基本思想是整合增效,即以要素的整合为手段,达到系统增效的目的。 论文以要素的整合过程和集成系统的形成、维持和发展为对象,应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系统论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采取哲学思辨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探索集成管理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以期丰富和发展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集成管理理论,为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实施集成与集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帮助。 论文首先通过对集成与集成管理实践、思想及理论发展的历史研究,总结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通过对现代集成与集成管理产生的历史动因分析,明确选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这是论文第1章探讨的主要内容。 第2章的集成基本理论研究,是本文的出发点。论文研究了集成的概念、集成的分类方法、集成的一般特性、集成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其它相关概念,研究了非“超距”元素的集成内力及其数学模型,认为这种集成内力是通过集成力场实现的,并对集成力场的概念、作用规律及其管理意义进行了探讨。 论文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分析研究了集成与系统、集成与管理、集成与分工的辩证关系,力求澄清新建立的集成管理理论与现有的系统理论、管理理论、分工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集成管理的概念,并提出集成管理的运作机制,以及集成管理的事理逻辑。对集成管理的有效性问题,本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评价准则。这是论文第3章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从第4章到第8章,主要是围绕着集成管理的事理逻辑展开研究的。在集成计划方面,重点讨论了集成管理的战略及其策略支撑体系;在集成的组织方面,主要研究了虚拟企业和虚拟团队这两种泛边界网络化的组织形式,以及人与组织的集成;在集成系统的领导方面,研究并提出了新时期领导行为的四维模式;在集成系统的控制方面,重点探讨了公权的控制问题。 论文最后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方面。
刘冬卉[5]2008年在《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网络稳定性及准入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时代彻底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竞争已经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于其竞争力,战略网络能为一些企业提供更大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一个事实。战略理论是关于不同环境下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本文对企业战略的产生、发展做一分析,并结合不同战略理论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特征,分析企业战略的本质,进而从组织进化的视角解释战略网络的生成。战略网络是组织间的一种新合作形式,是新的社会、经济范式下企业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本文通过对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企业间合作形式的对比分析,研究环境对战略网络和企业管理模式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在于分析战略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分析对战略网络稳定性起作用的主要因素,并基于最主要因素——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网络叁维模型图,并架构判断战略网络稳定及评判字节点准入与退出的评价体系。
王素斌[6]2002年在《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席卷全球!本文结合网络时代的特征,分析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和现状,对企业网络营销的概念、特点、意义作了阐述,通过对国内外、传统与现代营销策略理论的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立新的策略体系的迫切性。本文的核心论题是企业如何制定网络营销策略。分为客户关系策略的制定、网站推广策略的制定、品牌策略的制定、战略联盟策略的制定、整合策略的制定等五方面作详尽的论述和分析,希望能对我国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能为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策略体系的建立和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全文共分叁章。第一章主要是分析当前世界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并阐明网络营销在电子商务进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有着美好前景。第二章主要就国际营销策略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作了阐述,指出我国营销策略理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网络营销策略理论体系的迫切性。第叁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就企业如何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提出了看法:首先是企业如何制定客户关系策略,以青岛海尔集团网络营销过程中的客户关系为例,就当代消费者的特征、网络营销对于消费者的利弊作了分析,提出建立网络时代客户关系的关键在于建立客户忠诚度;第二是企业如何制定网站推广策略,主要就网站的域名策略的制定及网站推广的方法进行了论述;第叁是对企业品牌策略的制定提出看法。并以易趣网为例作了分析;第四是企业战略联盟策略的制定,分析了企业制定战略联盟策略的原因及实施战略联盟的途径;第五提出企业应制定整合策略,并以梅林正广和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指出根据我国国情,企业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结合的必要性。
吉宏伟[7]2003年在《中小软件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业的竞争越来越剧烈,中小软件企业面临生存与发展两大主题,其先天弱点注定单凭自身内部资源整合已难以捕捉敏捷变化的市场,数字时代的环境特征使秉承传统模式发展的中小软件企业举步维艰,因此,其必须寻找适合于网络时代的组织模式来完成内外部资源的整合。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基于企业核心能力构造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实现组织的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凭借对广西软件业的实地调研,结合理论分析,生成这篇研究论文,其主要内容如下: 本研究中小软件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入手,提出中小软件企业必须采用非常规组织模式实现战略目标,于是提出了中小软件企业实施战略联盟构想,接着从内部、外部及理论上解释中小软件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动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战略联盟模式对于中小软件企业适应性的AHP模型,验证了战略联盟是一种适合中小软件企业发展的战略组织模式。 针对中小软件企业的优势与劣势,设计了中小软件企业战略联盟生命周期模型及基于模型的战略联盟运作框架,系统设计了联盟伙伴选择模型、联盟组织选择模型、绩效评估模型:①伙伴选择模型:在明确中小软件企业战略联盟目标分解原则与联盟伙伴遴选准则的前提下,选用叁阶段法,运用关系理论、模糊聚类、单目标评价、自适应遗传综合优化来完成对理想联盟伙伴的选择;②联盟组织选择模型:提出了适合中小软件企业战略联盟的叁种组织模式及与联盟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③绩效评估模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思想对联盟绩效进行模糊评估。 从可能导致中小软件企业战略联盟失败的因素分析入手,选取分配、沟通、信任叁个关键要素进行分析:①用博弈论中的纳什讨价还价模型导出了两人和多人利益分配的满意公式;②在分析沟通过程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联盟内部信息沟通模型,并构造出基于B/S的联盟信息系统模型图;③利用“囚徙博弈”模型分析联盟间信任博弈,得出战略联盟中博弈双方可突破纳什均衡的前提与条件,接着分析了信任作为关系性租金产生源泉对联盟利益的影响,进而提出信任管理重点在信任管理的产生机制上。 最后,分析广西中小软件企业现状之后,实证了广西南宁CC公司R&D战略联盟组建。 扩大理论研究的外部效用是研究者致力追求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追求尚未尽如人意,且存有不足之处,例如,对于联盟的契约、协调、冲突、危机管理等方面尚欠缺,期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点完善。
黄晓军[8]2010年在《我国大众传媒的合作竞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按照“理论视域”、“历史脉络”、“现实考察”、“对策探讨”的逻辑理路探讨了我国大众传媒合作竞争机理、历史演进以及在空间上的演化情形,总结出我国大众传媒竞争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规制改革与体制创新的对策思路。合作竞争是以双赢为目的,以合作为表象的高级竞争形式。从内容上看,包括传媒集团内部的整合、传媒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合作以及大众传媒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动态地看,传媒的合作竞争按照合作程度由浅入深,合作方向由内到外,依次呈现为传媒整合、传媒联动、传媒联盟,传媒并购。传媒并购合二为一,外部合作消失,内部整合开始,从而形成传媒合作竞争的整个循环。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逐步加强,引发媒介产业融合,传媒产业边界渐渐漂移与模糊。这也正是跨媒介合作的根本动因。媒介融合对企业的合作竞争而言,其机理为同时追求技术标准化和产品差异化。因技术的标准化,必然形成技术合作与联盟,因产品的差异化,又使竞争在激烈和平缓中变动,媒介融合交织着竞争与合作的反复与交替。合作需要跨越边界,对种种边界的跨越存在着不同的合作行为,这又可以用相应的理论来解释。博弈论用来解释传媒既竞争又合作的过程,生态论以生态位的理念用来诠释我国传媒合作竞争的资源和起点。网络论则在更高的层次上,将传媒合作行为视作对一切资源的利用与建构。传媒整合是传媒集团内部的协同合作。在这个前提下,提升传媒集团资源的利用率和信息共享水平是传媒集团运作的关键。整合在平台上表现为全媒体编辑部一体化,在机制上是稿库式发稿,在队伍上则期待全媒体记者的出现。传媒联动开启了传媒合作竞争,跨越发展的历程。多表现为传媒外部的业务合作,对地域、介质、级别的跨越式发展。传媒因其互补性和规模化、巩固市场地位的优势而联动,同时也存在信息环境单一的问题。传媒联动为传媒集团的跨域发展注入了活力,除了业务合作,传媒展开多方位的跨越式合作,但是因政策的变动,以联动为起点的跨越让传媒联盟凸显出来。传媒联盟本质上是为了获取外部资源而进行的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呈现出跨业务、跨媒介、跨地域的特征,但在实际操作和效益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传媒的资本合作伴随着放松规制逐步深入,传媒并购需要大量融资,是传媒资本竞合的集中体现,并购与反并购是传媒在资本方面激烈竞争与合作最生动的写照。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在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渐次进入合作竞争的新阶段。政策方面因放松规制启动了传媒内在的发展能量,因技术而来的媒介融合带动了传媒的竞合。我国报业、广电业、网络业在这样的环境下,都要经历一个从对抗性竞争到非对抗性竞争、合作竞争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从内部合作到外部合作,从业务合作到资本合作,合作竞争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加强,而从整体上看,我国大众传媒的合作竞争从市场行为有着上升为发展战略的趋势,除了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外,大众传媒的合作战略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和必然的发展趋势,是传媒企业网络化生存的战略。从空间的发展来看,大众传媒因为行政区划的局限,地域性特征明显,其合作竞争的情形与有限的生态位资源密切相关,也受到某一空间的传媒种群密度的影响。宏观地看,地市级传媒趋向整合、合作,而省级同城传媒竞争最为激烈,国际间传媒重在合作,而区域经济下的传媒合作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大众传媒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非均衡分布的状态,其分布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而出现地理集聚,但是传媒产业增长极大小孤岛并立,激化效应明显,但扩散效应不足。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传媒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来传媒产业的集群发展,在区域经济的推动下,传媒之间的合作和联系不断加强,地域传媒走向区域传媒,分工协作,甚至组建区域传媒集团也可能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在大众传媒合作竞争的过程中,搭便车和公地悲剧是传媒合作的机会主义表现形式。传媒的合谋行为往往是价格战的发生机制。传媒合作对象的选择错误,在合作的机制和监管方面缺位。传媒合作的范围过大,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弊端。在与资本合作时罔顾政策风险,导致合作败局。传媒整合在效益上,内部合作程度不高等等。这些都是传媒合作竞争中动机、对象和风险方面出现的技术性问题,但合作竞争最重要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严格规制,表现在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方利益阻碍了传媒合作竞争的良性展开。因此,政府规制的焦点就在于突破局部利益之争。和西方政府对传媒规制不同的是,我国传媒的规制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因为过度竞争,由市场失灵引起的,而是传媒市场总体上发育不健全,放松规制旨在培育市场,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是传媒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延续。从根本上讲,规制是在传媒体制的框架下进行的,因此,要让传媒的合作竞争能良性发展,必然从宏观上依赖于我国传媒体制的创新。我国传媒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制度依赖,在他国传媒体制的参照下,传媒必须产权明晰,公益经营两分开以及剥离转制,才能打造真正的合作竞争主体,在突破行政壁垒方面协调好条块利益,在投融资体制方面,加大开放力度,才能创造出我国大众传媒合作竞争的良好局面。
王江涛[9]2007年在《R&V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正确处理发展信息业、网络经济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是在经济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信息技术、网络经济只有同传统产业相结合,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则需要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和带动。以往,人们认为传统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是两条平行线,两者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即使是现在发展迅速、与现实走的最近的B to B,B to C等商业模式也是如此。而R&V非竞争性战略联盟则同时满足了上述两个条件,是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的完美结合。R(reality现实)&V(virtuality虚拟)非竞争性战略联是将传统现实企业与虚拟网络企业纳入到同一联盟中,通过核心资源的嵌入式共享,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从而使联盟各方获得共赢的全新战略联盟模式。本文首先提出了R&V非竞争性战略联盟(以下简称R&V战略联盟)的概念,接着分析了它独有的特点。由于传统战略联盟存在着竞争这个根本问题,因此文章又对R&V战略联盟和传统战略联盟进行了比较。接着文章创新性的从价值链角度、注意力角度和共生角度分析了R&V战略联盟的价值。联盟的构建和管理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文章按照从联盟伙伴的选择到联盟的运行等程序分析了R&V战略联盟的构建问题,然后从信任、文化和利益分配叁个方面论述了联盟的管理。继而通过案例剖析了R&V战略联盟的特点和优势。最后,文章进一步揭示了它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启示,从产业整合、产品附加值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叁方面阐述了它如何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同时以服务业为例,分析了R&V战略联盟在我国传统产业中的具体运用,以期为中国企业整合全球资源提供有益的启示,寻求一条如何在各个领域都能复制R&V战略联盟的创新之路,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最大化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应用,摆脱资源匮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这也更加彰显出本文研究成果的现实应用意义。当前,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持持续竞争力优势的国家战略意志,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的源泉和动力,而目前传统产业正面临着资源制约等发展瓶颈,因此,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的R&V战略联盟为传统产业升级和企业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发性的思考,并且针对我国的现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模式,特别是在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业等服务业方面,相信能够给企业解决当前经济发展问题和创新提供思路。R&V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机遇已经展现,随着对这个领域的探索,R&V联盟的空间会不断扩大,而这种扩张模式正是整合全球资源所必须的,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融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企业家自身素质创新等为一体的新经济范式,鉴于此,理论界对于此问题的探讨也将更加热烈和深入。
曹航[10]2007年在《资源外包的形成与演进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变革的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大多数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如何通过有效的变革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20世纪80年代,企业组织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组织的扁平化、企业运作柔性化和内部关系网络化等方面。虽然这些变革措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事实证明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组织变革并不足以应对企业面临的挑战,否则,我们难以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企业资源外包、企业之间缔结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大量出现的事实。由此看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重构企业内部组织体系的同时,也把视角转向企业外部,寻求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以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增强自己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能力。在此背景下,理论界和实业界对资源外包等企业间的合作形式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如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资源外包业务在许多行业地迅速发展起来,在日渐成熟的市场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厂商完成,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美国企业协会主席John Marotti(1996)指出:几乎没有哪家公司能承受得起精于一切,他们需要决定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专心搞自己擅长的方面,同时确保自己的专长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本文立足于上述背景,在生产组织模式变迁的视角下,以资源外包的形成和演进机理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资源外包的形成和演进机理。在理论上,本文以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交易费用为主线,将影响交易费用的主要因素分解为交易方式、交易技术和特定的社会经济状况,探讨了不同生产组织模式下企业间外包活动的深层次动因。贯穿全文的观点是,企业间的外包合作是企业间的一种交易活动,而按照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解释,交易活动的类型和方式受到交易费用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在资源外包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交易费用的变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而言,由交易方式、交易技术或特定的社会经济状况变动引致的交易费用的节约是资源外包形成和演进的基本动力。
参考文献:
[1]. 网络时代的企业战略联盟[D]. 黄丽薇. 华侨大学. 2002
[2]. 企业战略网络自组织研究[D]. 林琳. 北京工业大学. 2008
[3]. 流通渠道的变革研究[D]. 杨慧. 江西财经大学. 2003
[4]. 集成管理理论研究[D]. 吴秋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5]. 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网络稳定性及准入标准研究[D]. 刘冬卉. 北京工业大学. 2008
[6].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 王素斌. 华东师范大学. 2002
[7]. 中小软件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研究[D]. 吉宏伟. 四川大学. 2003
[8]. 我国大众传媒的合作竞争研究[D]. 黄晓军. 武汉大学. 2010
[9]. R&V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研究[D]. 王江涛.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10]. 资源外包的形成与演进机理研究[D]. 曹航. 复旦大学. 200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大众传媒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联盟营销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传媒产业论文; 组织策略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合作模式论文; 联盟标准论文; 企业软件论文; 网络行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