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化进程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机制研究_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加快城市化进程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机制研究_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加快城市化进程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互动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民营企业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论文,进程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农业人口逐渐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其突出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迁移和二次就业。制约城市化进程的因素较多,其中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是其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经济转型升级又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以城市化为载体、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整体发展模式转型,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与民企人力资源开发关系的分析,提出构建两者间多重良性互动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66亿,城市化水平为49.68%,据推算,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8亿,城市化率将上升到60%以上,这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大批的农村人口将最终融入城市。城市化的过程要求农村人口在城市完成彻底的社会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而非以往的进城打工的城市过客角色,这就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中的青少年一代是未来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相对于城镇青年而言,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中,农村青年承担了城市中最苦最累、收入最低的工作。缺乏职业生涯的训练是农村人向城镇人顺利转移的重要障碍,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城市对新增劳动力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工人,传统的缺乏技能的体力劳动者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因此,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教育与培训力度,完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人力资源是市场经济中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求企业能有效构建人才梯队、提升创新能力,然而现阶段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遭遇了人力资源困境,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状导致劳动力短缺,城市化的低层次导致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进而严重地影响企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结构优化,是农村劳动力顺利城市化迁移的需要、是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城市化进程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互动关系

城市化进程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市化伴随发生,具体表现为“非农化率”与“城镇化率”的发展曲线基本相似,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通过增强城市化推动力和提升民营企业吸引力,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之根本。

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表现为现代城市的规模与集聚效应,更有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落户,为当地的企业发展积累人才储备。改革开放后,经过3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许多乡村小镇已发育为中小型城市,具备宜居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文化等设施,以及适合人才成长的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城市化的集聚效应不仅吸引了民营企业的集聚,也同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聚集。而人才的聚集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将直接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力军。以浙江省为例,截止2009年底,全省就业人员735万人,其中民营经济单位就业人数为515万人,占总数的70%。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创造了城市化进程中最主要的就业岗位。然而,在“后危机”时代,处于产业转移升级大背景下的民营企业,却普遍面临人才流失与劳动力短缺的难题,能否有效地开发农村劳动力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是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的效益与成败的关键。在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必须提升人力资本储备,加大培训力度,它将直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并加速城市化进程。

三、构建加快城市化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机制

加快城市化进程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所谓“政府引导”,就是在宏观层面上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对市场机制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管,通过制定城市化建设规划、鼓励民营经济扶持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积极探索科学城市化发展之路。所谓“市场运作”,就是在微观层面上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城市化过程中资源要素向优势空间聚集、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企业从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发展,都要注重市场主体投入产出的效率和效益。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下,构建加快城市化进程与民企人力资源开发良性互动的推拉机制、保障机制、培训机制和就业机制等。

1.双管齐下的“推拉”机制。所谓“推”主要是通过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以“政府引导”为手段,破除城市化进程中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中城市的集聚效应可以促进高级人才的异地转移和汇集,中、小城镇的崛起和壮大为农村剩余农村力提供了大量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有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政府引导下的“推动力”还意味着政府必须加快推进体制改革,破解横亘在城乡之间的体制障碍,彻底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户籍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有偿使用和自由流转制度、改革城镇住房制度等,消除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身份限制,降低农民进城的交易成本,在政策层面上为加快农村城市化铺平道路。所谓“拉”主要是通过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吸引各类人才的汇集,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城镇新增劳动力大多来自农村,企业是吸纳新增劳动力的主渠道,企业就业吸引力大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多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拉动的结果。因此,企业要借助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开发农村劳动力重新确立人力资源优势,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作贡献。

2.城乡统筹的“保障”机制。城市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市“化”,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化”入城市,在二元结构社会中,一定会遭遇不同程度的障碍,除转移成本和心理成本等个体因素外,主要来自体制和机制的阻力。城市拥有完整的社保体系,农民进城却被排斥在城镇社保体系之外,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因此,要构建城乡统筹保障体系,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性障碍。目前,要在城市建立面向城镇所有非农产业员工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农村劳动力在城镇落户后的招工、招干、参军、教育等与城镇居民同等对待,享受城镇居民的生活供给标准,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微观经济的民营企业,在招收农村劳动力后,要与城镇招收的员工一视同仁,让他们享有各种社会保障待遇。

3.多元化的“培训”机制。据调查发现,我国在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均已超过半数,特别是在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中90%是农民工。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多数集中在制造加工业、建筑业和生活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形成的原因虽是多样的,但缺乏教育机会是根本原因。由于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等,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落后、职业教育缺乏,导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和职业技能差,在城市就业困难,更难以在城市落脚生根。因此,必须建立社会与企业共建的多元化的培训机制,一方面要通过社会教育系统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推行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技能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岗位转换需要。2009年我国教育系统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249万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1886万人次,技能性培训1564万人次,转移后(进城农民工)培训792万人次,但仍然大大落后于微观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增加教育培训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元化教育机制,让农村儿童享有平等的基础教育资源,让企业务工人员享有优质的职业培训条件。

4.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演变趋势是由分割走向融合,最终走向一体化,即劳动力能在城乡之间完全自由地流动,农村劳动力在就业选择和工资决定上具有与城市相同的市场机制,享有与城市劳动力平等的就业报酬以及完整的合法权益。我国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内部农民工与非农民工市场分割,许多民营企业对农民工只使用不培养,人力资源的选拔、评价、考核、激励、分配机制不健全,农民工受歧视,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模式,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用人机制、开发机制和调配机制,废除我国特有的城市内部农民工与非农民工市场分割现象,制定配套的政策制度,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体系,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就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劳动时间、安全卫生、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法规,规范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最终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自由流动。

标签:;  ;  ;  ;  ;  ;  ;  

加快城市化进程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互动机制研究_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