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微
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553001
[【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胃镜活检病理诊断在胃癌临床诊断中能够取得的作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纳入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与手术活检病理诊断,观察两种不同的诊断方式对胃癌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 胃镜活检方式的胃癌检出率稍低于手术病理方式,且在内镜下黏膜病变形态的诊断方面其诊断效果也不如手术活检方式。结论 在胃癌临床诊断中应用胃镜活检病理方式由于受到取材方面的限制,因此诊断效果不太理想,在胃癌临床诊断时应该将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与手术活检相结合以提高诊断效果。
[【关键词】:胃镜活检病理;手术活检;胃癌;
[胃癌是发生于胃部黏膜的癌症,其早期会表现出上腹疼痛、食欲不良、恶心等症状。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导致胃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由于胃癌的早期症状与消化性溃疡较为类似,因此导致了许多患者延误就医,进而增大胃癌的死亡率。数据资料显示,胃癌在所有类型的癌症中其死亡率排在第二位,成为对于人体健康造成破坏的严重威胁。本实验中对胃癌患者采取两种不同的诊断方式,探究胃镜活检病例应用于胃癌的临床诊断能够取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6.7±10.3)岁。40岁以下患者6例,40~60岁患者31例,60岁以上患者13例。所有患者均被告知实验目的与实验方法,且签订同意书。入院时对实验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其检查结果表现为:(1)平坦型。病变位置出现不超过0.5mm的凹陷或者隆起现象,该类症状常在胃癌早期出现。(2)溃疡性。胃部出现较为明显的溃疡,溃疡位置被黄白苔或者灰褐色坏死物覆盖,症状较为严重者甚至出现污秽苔,边缘不整齐,表现出环堤状,容易发生出血症状[1]。(3)隆起型。病变部位有息肉出现,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呈现出球状、菜花形等,病变位置凹凸不平,出血量大,有溃疡。(4)弥漫型。该类患者的病变部位未形成较为显著的结节或者较严重的溃疡。肿瘤主要呈现出胃壁弥漫型浸润增厚、僵硬,在其表面出现浅表性的溃疡、糜烂等现象。
[1.2 方法
[手术活检病理诊断:对不同症状的患者分别在不同位置进行黏膜样本的选取。平坦型利用手术取四周和中央部位,溃疡型则选取四周和靠近内侧的部位,隆起型则取顶部和基地四周的位置[2]。所有患者均选取3~5块胃部黏膜进行病理检测,对选取标本内镜下黏膜病变形态、组织学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进行仔细诊断并记录结果。胃镜活检病理诊断:对不同症状患者黏膜选取位置的选择与手术活检病理诊断的方式相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者选择5~6块黏膜标本进行病理检测。所有病变标本使用10%的中性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再行石蜡包埋切片,然后脱水、HE染色,使用光镜对标本进行观察诊断,其观察指标与手术活检诊断的指标相同,诊断时参考WHO的胃癌组织学诊断标准[3]。
[1.3 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对于胃癌的诊断结果,以及两种方式在内镜下黏膜病变形态、组织学分化程度、组织类型方面的诊断结果。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以率(%)表示记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比较
[手术活检病理诊断确诊50例,检出率为100.0%;胃镜活检病理方式确诊45例,疑诊4例,漏诊1例,检出率为98.0%。两种方式的胃癌检出率差异不显著,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种诊断方式内镜下黏膜病变形态、组织学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诊断结果比较
[手术活检方式诊断出内镜下黏膜病变形态为BorrmannⅠ型20例,BorrmannⅡ型 15例,BorrmannⅢ型10例, BorrmannⅣ型5例;组织学分化诊出分化型23例,分化不良型27例,不同组织类型诊出腺癌39例,印戒细胞癌7例,其他4例。胃镜活检病理方式诊断出内镜下黏膜病变形态为BorrmannⅠ型20例,BorrmannⅡ型 13例,BorrmannⅢ型8例, BorrmannⅣ型4例;组织学分化诊出分化型21例,分化不良型24例,不同组织类型诊出腺癌36例,印戒细胞癌7例,其他2例。两种手术方式对于BorrmannⅠ型检出率相同,而在BorrmannⅡ型、BorrmannⅢ型、BorrmannⅣ型方面两种方式检出率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方式相比,手术活检对分化不良型的诊断率较高。且两种诊断方式对印戒细胞癌的诊断效果相同,但是在其他两项方面手术活检病理方式检出率较高。
[2.讨论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是指在进行胃镜检查的时候对患者的胃部病变区域进行取样检查,该方式在胃癌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与手术活检病理诊断方式相比,胃镜活检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快捷的特点,它能够在对患者造成较小创伤的前提下取得病变部位的组织标本进行单独观察。但是根据大量的研究发现临床上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方式的胃癌检出效率不如手术活检病理诊断。在本实验中,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检出率为98%,稍微低于手术活检的100%的检出率,但两者结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胃镜活检在进行样本取材时会受到一定限制,使所选取的样本并非病变部位的样本,进而使诊断结果出现偏差[4]。同时由于胃部炎性组织也会对病变部位在胃镜下的呈现造成影响,因此也会使结果出现偏差。由于样本选取不当,同样会使胃镜活检对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分化类型以及黏膜病变形态的判断造成影响。早期胃癌由于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会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难度,延误患者的治疗。因此,准确的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胃镜活检时,取材尽可能准确,若有必要则增加取材数量,进行诊断时也需要经验较为丰富的医师进行相关工作。
综上,应用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方式对胃癌进行临床诊断时因为取材限制会对诊断结果造成影响,在临床应用时要采用多种手法与措施,提高诊断效果。
[参考文献
[[1]龚丹, 陈涛. 胃镜活检病理应用于胃癌临床诊断的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44):147-147.
[[2]毛清梅. 研究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用于胃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13(5):59-59.
[[3]占承志, 胡芬. 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的比较[J]. 医学信息, 2016, 29(4):336-337.
[4]王卫, 郭珊岚. 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与外科术后病理的对比研究[J]. 现代肿瘤医学, 2016,24(1):80-82.
论文作者:朱微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0
标签:胃镜论文; 胃癌论文; 病理论文; 患者论文; 方式论文; 黏膜论文; 手术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