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动因及经济后果
黄锦春,文正再
(萍乡学院 商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摘 要:科技创新人才是区域创新最重要的载体,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有助于制定更好的政策以吸引人才,以及合理利用人才促进经济增长。在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建立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动因及经济后果模型,并运用中国2007~201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薪酬水平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作用不显著,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主要受创新活动和科研投入等创新环境的影响;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两者关系中,创新绩效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经济增长
一、引言
人才集聚是指人才在空间上的集中。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导下,近年来,中国各地方政府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为吸引研发、技术和创新等高端人才,各地纷纷给出高额待遇并不断“加码”。如广东省出台《关于我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来粤工作的科技创新人才提供高额的科研经费、生活补贴、购房补贴和绩效奖励;河南省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制定了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高额的人才补贴和奖励;四川省出台《四川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实施办法》,制定了高额的资金资助计划,支持引进1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引领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和100个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在政策攻势下,有的地区已初见成效,聚集了相当数量的科技创新人才,但也因此付出了高额的成本。有的地区虽然给出了高额的待遇,却仍然吸引不到人才,政策效应甚微。
人才是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也是区域创新最重要的载体。各地区为聚集高层次人才而纷纷出台政策本无可厚非,但实际效果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何才能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效应如何,是否值得花费高额的成本?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4.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当高,对养猪业危害相当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建议在疫区使用猪链球菌疫苗(ST171)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本文以科技创新人才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集聚的动因和经济后果,系统的分析吸引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因素,以及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对创新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助推各地区制定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本文余下的框架是:第二部分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构建实证模型以及阐释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第四部分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人才的流动和集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薪酬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学者们探讨的焦点。Tracey和Tews[1]认为报酬水平是人员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蒋春燕和赵曙明[2]同样认为获得合理的报酬和分享创造的财富对人才流动有重要影响,但同时他们也指出,对于知识型人才来说,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感更具有激励作用。工作的环境和制度会影响人才对工作成就的感知。汪志红等[3]实证分析了一般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差异,得到的结论也与以上研究相符,即一般人才更关注薪酬福利,而科研人才更关注工作环境和制度等方面。科技创新人才属于知识型、科研等高端人才,因此,除薪酬因素以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4]。
人均GDP(PCG)用人均GDP取自然对数来衡量;固定资产投资(FAI)用固定资产投资除以GDP来衡量;总税收(Tax)用税收总收入除以GDP来衡量;人力资本(HC)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各控制变量的衡量方法与现有文献均一致。此外,在相关文献中一般认为人均GDP与人才集聚正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和总税收与人才集聚负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但是式(15)中的T矩阵含多个0向量列,条件数大,对测量误差敏感,直接使用式(15)中的T矩阵进行结构误差辨识的效果较差,需要通过结构误差辨识性分析对T矩阵进行降维处理,输出辨识的结构误差项。
A3、A4、B2、B3、C1(无人死亡时)、C2(无人员死亡时)、D1(无人员死亡时)区域为一般风险区域. 风险水平在一定有条件下可接受,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予以预防. 其中C1、C2和D1区域发生人员死亡时升级为较大风险区域;
方程1的解释变量包括薪酬水平(Wage)、科技创新活动(IA)和科研投入(RD)。这三个变量的衡量与现有研究一致或相似。薪酬水平变量为研发相关行业平均工资除以全行业平均工资,需要说明的是,除薪酬之外,各地还会给引进的科技创新人才以人才补贴,人才补贴的强度和各地的薪酬水平基本一致,因此,我们用薪酬来衡量科技创新人才的收入水平。科技创新活动变量为有创新活动企业数除以企业总数。科研投入变量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来衡量。方程2的解释变量包括科技创新人才集聚(ITG)和创新绩效(PERF)。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变量沿用方程1中相同变量的衡量方法。在现有文献中对创新绩效的衡量最为常见的方法是以专利数量来量化,本文以授权发明专利的数量并取自然对数后来衡量创新绩效变量,主要原因是考虑到与新型实用专利和外观专利相比,发明专利的创新性最高、难度最大,最能体现出创新的绩效。
假设2:区域内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3:区域内科研投入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人才是一种特殊的时代经济要素,人才集聚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6],人才集聚具有对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7]。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导下,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研发人才是区域技术创新最重要的载体[8],因此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并不直接带来区域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直接经济后果是创新绩效的提升。唐朝永和牛冲槐[9]认为科研人才集聚效应具有知识共享、组织学习、知识溢出和创新效应四个特征。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为创新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提供机会,促进了新的知识产生,并激发探索式组织学习,打破学习的组织边界,有助于开创全新的领域。知识的进一步升华则产生创新效应,表现为新技术的研发和新专利的申请。因此,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提升了区域创新绩效。而创新绩效改变了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10],同时发挥出技术的溢出效应,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区域竞争力[11]。总的来说,本文认为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并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方程1中被解释变量科技创新人才集聚(ITG)用R&D人员全时当量除以总人口数来衡量。方程2中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G)用GDP进行衡量,具体计算办法是以2007年为基期,其他年份的GDP除以2007年的GDP而得。这两个变量的衡量方法与其他文献所用的方法一致。
假设4: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作用。
取样日期为生长前期(6月27日,DAP30)、生长中期(7月26日,DAP60)和生长后期(9月22日,DAP118).生育期期间每隔1~2 d,采用称质量法补充水分,并记录浇水量.
假设5: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创新绩效起中介作用。
三、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
根据文献分析和本文的研究假设,综合借鉴相关文献对模型的设定[12~16],我们建立如下模型:
回家之前,我在北上广各驻了一段时间。人们说大城市就业机会相对多一些,可是我除了干过一些站在街头散发小广告、帮装潢公司拉客户、给快餐店送外卖之类的零散活儿,并没有找到一个正式工作。我像一只候鸟从祖国的北方飞到南方,哪儿也没有我落脚生根的地方。无奈,我只有回到故乡小城,在这里我起码可以找到一张不花钱就能过夜的床铺。
(方程1)
(方程2)
方程1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动因模型,方程2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经济后果模型。其中,ITG为科技创新人才集聚,Wage为薪酬水平,IA为科技创新活动,RD为科研投入,PCG为人均GDP,FAI为固定资产投资,Tax为总税收,G为经济增长,PERF为创新绩效,HC为人力资本,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选取
2. 解释变量
手术是治疗隐匿阴茎的最佳途径。以简易的临床分型为基础,去综合评估阴茎皮肤状态,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我们综合分析评估“包茎”“阴茎皮肤附着不良”及“阴茎皮肤不对称或缺乏”状态,进行治疗策略的选择(图5)。手术的关键内容包括阴茎体脱套后充分延长,阴茎根部与皮下组织固定以及阴茎体皮肤的重新覆盖。手术具体步骤中,“松解皮下筋膜、脱套阴茎皮肤”目的是显露隐藏的阴茎体,“固定阴茎皮肤”目的是防止阴茎体回缩和重新贴合阴茎皮肤。对于轻度、中度的隐匿阴茎,通过“松解”“固定”“覆盖”就可以达到满意效果,而对于重度隐匿阴茎,阴茎皮肤整形、覆盖则是手术重点和难点。
1. 被解释变量
假设1:薪酬水平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3. 控制变量
科技创新环境包括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投入,科技创新活动越频繁、科研投入越多则科技创新环境越好。科技创新活动方面,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低层次需求之后人们会更加关注高层次需求,科技创新人才是研发、技术等高端人才,其工资收入相对较高,因而他们更希望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如果某地区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较多,就能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空间使其发挥所长,该地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就较大。科研投入方面,科研投入的不足会导致科技人才的流失[5],反之,如果某地区科研投入力度大,就能支持更多的科技创新项目,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提升了科技创新人才对环境感知的满意度,该地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就较大。总的来说,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动因比较复杂,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薪酬和科技创新环境(包括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投入)。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样本为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因西藏数据缺失故剔除),所有数据进行了1%的缩尾处理。数据来源于国泰安区域经济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并手工整理而得。所用计量软件为STATA13.1。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所有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从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看出全国各省的各变量数值差异较大,说明适合进行回归分析。其中,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最大值为0.0117,最小值为0.0001,标准差为0.0023,说明各省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程度差异显著,均值为0.0023,说明全国的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程度总体水平不高。薪酬水平均值为1.3045,说明创新研发相关行业薪酬水平高出全行业平均水平30%左右。科技创新活动均值为0.1834,说明有近20%的企业进行创新研发等活动。科研投入各省差异较大,均值为1.4514,说明各省普遍研发经费投入较少。创新绩效各省差异也较为明显,均值为7.3592,说明各省年平均授权发明专利约为1570件。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回归结果
通过Hausman检验,创新人才集聚动因模型和经济后果模型的检验结果均显示p值小于0.05(见表2),说明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表3和表4分别是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
表2 Hausman检验结果
表3检验了薪酬水平、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投入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影响。其中薪酬水平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相关性不显著,假设1未能得证。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正相关且在5%水平下显著,假设2得证。科研投入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正相关且在1%水平下显著,假设3得证。产生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是:一是创新研发相关行业的薪酬水平已经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30%左右,满足了科技创新人才对薪酬的期望,因此薪酬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作用较弱;二是科技创新人才更加关注创新环境,希望能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下发挥所长、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另外,控制变量中显示出人均GDP对创新人才集聚有促进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对创新人才集聚有阻碍作用,这与大多数文献的研究结论相同。
表3 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动因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显著
表4检验了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经济后果。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首先,在所有模型中人力资本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或创新绩效均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这与多数文献的结论相同。其次,本文采用了三步法来分析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模型(1)中,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为289.9,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在模型(2)中,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为342.6,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在模型(3)中,创新绩效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567且在1%水平下显著,但创新人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下降为95.66且不显著。这三个模型的结果综合起来说明了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其作用机理是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首先促进了创新绩效提升,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创新绩效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假设4得证。
表4 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经济后果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显著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动因和经济后果,并通过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新环境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薪酬水平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作用不显著。因此,本文认为,因为科技创新人才本身的薪酬水平就较高,所以在当前各地方政府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的高薪酬、高福利等并不能显著提高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高薪酬、高福利只能作为吸引人才的基本手段。各地方政府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创新环境的提升和改善上,比如,鼓励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增加科研投入、为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投入给予补贴和奖励等,这样做能更有效的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另外,研究还表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助推作用,因为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直接促进了创新绩效的产出,通过创新绩效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总的来说,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作用非常显著,而积极改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是各地方政府当前应首要解决的问题。
引发新的理论也是范式转换的前提,当新的理论被引发,此时反常不能被消解,最终变成了危机。现存的范式被新的范式所取代,这也正是科学革命的完成。新范式的确立,标志着这种新范式所确立的统治时期的到来,在这统治时期之内,显示出范式的决定性,此时范式的绝对性是难以打破的,这正是范式静态性的体现。
参 考 文 献
[1] Tracey B J, Tews M J.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ccounting fo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ork environment[J]. Cornell Hotel &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95, 36(6): 36~42.
[2] 蒋春燕, 赵曙明. 知识型员工流动的特点、原因与对策[J]. 中国软科学, 2001,(2):85~88.
[3] 汪志红, 谌新民, 周建波. 企业视角下人才流动动因研究——来自珠三角854家企业数据[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 149~155.
[4] 陈杰, 刘佐菁, 陈敏, et al. 人才环境感知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的影响实证——以广东省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 163~169.
[5] 纪建悦, 朱彦滨. 基于面板数据的我国科技人才流动动因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08,(5): 32~37.
[6]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展望2025: 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颠覆性技术[R].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 2013.
[7] 廖诺, 赵亚莉, 贺勇, 等. 东莞市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杠杆效应: 来自产业结构和人才效能视角的解释[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36(19): 159~164.
[8] 陈淑云, 杨建坤. 人口集聚能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吗——对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5): 45~51.
[9] 唐朝永, 牛冲槐. 协同创新网络、人才集聚效应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3): 134~139.
[10] 李翔, 邓峰. 区域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37(17): 51~59.
[11] 霍国庆, 杨阳, 张古鹏.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模型的构建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 38(6): 77~93.
[12] 牛冲槐, 田莉, 郭丽芳. 科技型人才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2): 63~66.
[13] Era D N, Kersting E K, Geneviève V. Firm Productivity,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012, 79(2): 422~449.
[14] Faggian A, Mccann P. Human Capit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3, 128(1): 105~164.
[15] 王丽洁. 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6,(16): 142~144.
[16] 邱梦圆, 丁焕峰. 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基于专利数据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21): 48~56.
The Motivation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ica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Agglomeration
HUANG Jing-chun, WEN Zheng-zai
(School of Business,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Abstrac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talen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gather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talents will help to formulate better policies to attract talents and make rational use of talents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hypothesis, the paper establishes the motivation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 mod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 agglomeration. Empirical test is made by using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7 to 201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salary level on the gather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talents is not significant; Instead, the gather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talents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innovative environment such as innovative activ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gglome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talents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which innovation performance plays a full intermediary role.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and innovative talent agglomeration;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conomic growth
收稿日期:2019-03-1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8YJ24)
作者简介:黄锦春(1979—),女,湖北黄冈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创新人才和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49(2019)02-0029-05
〔责任编校:王中兰〕
标签: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论文; 创新环境论文; 创新绩效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萍乡学院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