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习情境,遵循规律,训练--论中国古代诗歌静默写作的复习与备考策略_中考论文

把握学习情境,遵循规律,训练--论中国古代诗歌静默写作的复习与备考策略_中考论文

把握学情,遵循规律,有效训练——谈谈中考古诗文默写复习备考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规律论文,策略论文,古诗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诗文默写在语文中考中所占的分值不少,而且内容范围都是明确的,因此,教师备考时都极为重视古诗文默写。但不少老师往往是“实践上重视,研究上轻视”,只知道向学生提要求,下任务,却不注意从记忆规律的角度来帮助其提高古诗文默写复习的效率。因此,古诗文默写的复习备考往往事倍功半。

      多年来,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古诗文默写平均分一般都能保持在9分左右(满分10分)。这正是注意准确把握学情,遵循古诗文学习和记忆的规律并进行科学训练的结果。下面拟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笔者的古诗文默写复习备考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一、切实摸学情

      学生从来都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到了复习备考阶段尤其如此。教师不应当在本班学生早已熟练掌握的内容上空耗时间,而应当针对他们屡考屡犯的错误进行补救性训练。为了摸清学情,笔者通常采取如下办法来进行。

      (一)逐篇摸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需要记忆的材料数量偏大时,把供记忆的材料适当分散成若干小单元后,再依次存贮,记忆效果往往会更好。因此,笔者将需要记忆的古诗文分散到每一天的复习中,利用课前、早读、午读、自习、课后等零碎时间进行。每天任务都不重,但日积月累,效果很明显。

      基于上述认识,第一轮复习时,笔者通常每天安排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提前一天预告的基础上,让学生整篇直接默写。为兼顾理解运用式默写,笔者设计了最后一个默写环节——用不同线形标识所默写的关键性句子。如默写陆游《游山西村》之后,要求学生用横线标出“比喻突然出现的大好形势的名句”,用波浪线标出“与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样,表达重游愿望的诗句”,等等。

      为求仿真效果,不仅限定时间,写在方格练习纸上,而且马上交互批改,有错误的用红笔一一标出来。然后发回给默写者,要求默写者简要说明失误的原因,及时上交给老师浏览查阅。不过关者必须在当天之内找组内批改者再次进行默写。当天内不能过关的,第二天抽时间到语文课代表处过关,还不能顺利通关的,第三天就需要到老师面前过关了。由于需层层过关,定向抽查,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一般都无须麻烦老师。

      第二轮复习时,笔者通常在提前预告第二天要默写的5篇古诗文的基础上,设计两套仿真试题,让学生限时作答。交互批改与及时反馈的做法与第一轮一样。

      (二)失误统计

      笔者所做的失误统计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某篇古诗文某个学生曾经出现过的默写错误;二是本届学生某首诗中曾经多次出现过的默写错误;三是往届学生某首诗中经常出现过的默写错误。有了这些个性与共性兼顾的统计情况后,后续的补救工作思路就显得格外清晰。

      (三)归因分析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研究,笔者发现学生默写的失误大概有如下几种原因:

      1.同音替代。由于不理解意义而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如“童稚携壶浆”中的“童稚”误写为“同志”、“壶”误为“湖”、“浆”误为“姜”“江”“缰”等。

      2.笔画失误。由于对字形笔画掌握不甚明了而写错别字——或增减笔画,或笔画错误。

      3.形近替代。用字形相近的字替代本字。如把“丁壮在南冈”中的“壮”误写为“装”“妆”,“冈”写作“岗”;将“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低”写成了“底”。

      4.张冠李戴。由于记忆不准确,对上下文的理解不到位,将不同作品中的句子混搭在一起,如“最是一年春好处,暂凭杯酒长精神”。也有部分学生将同一作品中诗句的位置记错,形成了似是而非的答案,如“乱花渐欲迷人眼,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莺争暖树,绿杨阴里白沙堤”。

      5.胡编乱造。完全记不起原句又不甘心丢分的部分考生偶尔会编造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诗句,如“足踏热土气,背顶毒日光”“古人已骑黄鹤去,这里只有黄鹤楼”。

      6.方言干扰。由于用方言诵读记忆造成的似是而非的答案,如“白云千载空休休”中“休休”,“斯是陋室,惟吾德荫(馨)”中的“荫”。

      二、训练对症下药

      (一)透彻理解

      上述六种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识记前没有透彻地理解诗文的具体含义。为此,笔者通过五种方法让学生强化记忆——

      一是字源溯义,即以“因形求意”的方法让学生透彻理解易错字独特的意义,如“征蓬出汉塞”中“蓬”字上边的草字头表明它属于草本植物,是一种蓬草,不同于竹子编成的遮风挡雨的“篷”;“塞”下边的“土”字表明跟某个特殊的地方有关,意思是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不同于“赛”“寨”。

      二是形近比较,即通过形似字的彼此比照,区别其意义。如学生经常误将“无为在歧路”中“歧”写为“岐”,经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二者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岐”多用于地名和姓氏,“歧”指岔路,更合乎语境。再如“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中“净”取“洁净、干净”之义,不同于“静”“近”;“暮”限定时间,含义有别于“幕”“墓”“慕”等词。

      三是古今勾连,即通过古词今译的方法牢固记忆。如“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郎”常被误为“狼”“朗”,是因为学生没弄清楚此句中的“郎”即对年轻人的美称。

      四是强化训练,即通过反复读、反复写的方法踏实记忆。记忆类似于在石头上镌刻,雕刻的痕迹深浅与次数成正比。因此,笔者在复习前都会规划好古诗文默写的周全备考计划,使复习进程呈现“周而复始”的循环局面。

      五是多维并举,即根据“记忆金字塔”的理论原理,通过读字音、写字形、解字义、想相关画面等方式多感官联合记忆。如学生常将“归雁洛阳边”中的“雁”误写为“燕”“烟”。笔者给学生讲明白“鸿雁传书”的典故,然后引导他们想象雁阵春归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口诵、笔录,结果学生很少再错。

      (二)过关筛查

      经过进一步理解后,将本班学生出现过个性和共性失误的诗文再次过关测试。笔者一般采用“过三关”的方法层层检验成效——

      1.小组把关,即小组内的一对一式过关。监督者需对过关质量负责,因为抽查时有不合格的会受“连坐”,而且要在“小组默写过关表”上注明过关的等级和过关日期,如A表示一次性过关,B表示两次过关,C则表示三次过关。

      2.定向抽查,为确保过关的质量,督促中下层学生切实加强记忆效果,笔者着重针对B与C等级的学生抽查,不过关的再及时补救,当然放他们过关的监考者也要受牵连重新过关。

      3.测试过关,即通过模拟测试、统考等方式检验记忆效果。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分层期待,规定各层学生默写题的最低线,凡低于最低得分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补救式强化训练。

      三、考前模拟强化

      (一)仿真训练

      到临近中考的第三轮复习时,笔者通常将考纲规定篇目进行诗、词、文搭配,按考试要求编制成50套左右的仿真试题,确保每篇诗文出现5次左右。这样既是适应性训练,也是为了再次暴露学生记忆的薄弱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记忆。

      (二)自主命题

      笔者认为,会答题、会讲题、会命题是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需求,一旦学生能命制较高质量的仿真试题,其答题的准确度会显著提升。笔者通常在讲清楚“考什么(考点)”和“怎么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各自根据指定篇目自行命题,标明命题人,然后采取投影命题,全班同做、抽取一份限时答题,让命题人批改答题情况并课后个别交流等灵活的方式,使学生学得兴味盎然。多年的备考经验证明,这样的复习方式既有趣又有效。

      熟悉考情,能使我们胸有成竹;把握学情,能让我们对症下药;遵循规律,则能保证复习备考工作事半功倍。在古诗文默写备考中,除了必要的勤奋练习之外,教师更应当注重遵循记忆的规律科学地“巧”练,力求在取得理想考试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从而取得“近为考试,远谋发展”的良好成效。

标签:;  

把握学习情境,遵循规律,训练--论中国古代诗歌静默写作的复习与备考策略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