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优秀女中学生成长因素的调查与分析_文化程度论文

影响优秀女中学生成长因素的调查与分析_文化程度论文

影响优秀女中学生成长因素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素论文,优秀论文,女中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77(1999)06—0068—(06)

女性的成长及其潜能开发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发展水平。在倡导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加强对女中学生的培养及对其潜能开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的相关研究多从生理、心理、文化等维度对男女两性的差异进行探究,尚缺乏对女性自身,特别是缺乏对影响优秀女中学生成长因素的研究。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影响优秀女中学生成长因素的调查、分析,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期对女性成才,特别是对广大女中学生的培养和潜能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调查方法

(一)被试选择

本调查被试来自我国的东部、南部、中部和西部的山东、广东、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为了保证被试确系优秀女中学生,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选择被试,一是在省市级重点中学中抽取,二是与班主任一道对被试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在各学校初二、高二年级列班级前五名的女生中随机抽取被试。

(二)调查程序

1.问卷 本调查采用开放式问卷收集资料,卷首指导语讲明调查的目的及诚意,且声明不需被试署名,答案不分优劣,以消除被试顾虑,让其就影响自身成长的因素作自由陈述。

2.具体调查 调查采用邮寄问卷与亲自施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调查共发出问卷530份,回收有效问卷429份(其中初二206,高二223),回收率为81%。

3.统计分析 问卷回收后,在阅读部分问卷的基础上,罗列出关键词,通过找关键词,确定影响被试成长的因素,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优秀女中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

表1 优秀女中学生家庭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 家庭数 %

小学12

2.8

中学(中专) 205 47.8

大专

109 25.4

本科及以上 103 24.0

表中文化程度系指被试父母的最高文化程度。从表1可以看出, 目前优秀女中学生家庭文化程度的基本分布是以中学和大专为主,两项合计占73.2%。小学一栏多系城市重点中学的农村女生家庭。从被试总体看,目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家庭占49.4%,几乎近一半,这表明,被试家庭的文化水平对被试的成长的影响,即父母文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子女的成长及潜能开发,本调查的此结果与众多相关研究的结论一致。

表2 优秀女中学生家庭文化程度比较

文化程度家庭数 %

初中被试 高中被试初中被试 高中被试

小学 39 1.5

4.0

中学(中专)85 120 41.3 53.8

大专58

51 28.2 22.9

本科及以上60

43 29.1 19.3

由表2可以看出,初、高中被试家庭文化程度的分布呈相同格局,即以中学和大专为主,分别占69.5%和76.7%。比较而言,初中被试的家庭文化程度要高于高中被试的家庭文化程度,这表明,目前被试的家庭文化程度呈增高趋势(大专以上学历家庭高中被试为42.2%,初中被试为57.3%)。

(二)影响优秀女中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

表3 影响优秀女中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

因素人 数 %

初中高中初中 高中

父母

163 190 79.1 85.2

老师

106 122 51.5 54.7

环境97 94 47.1 42.2

媒体75 119 36.4 53.4

同学45 68 21.9 30.5

亲友30 55 14.6 24.6

表3说明,影响初、高中被试成长的主要因素基本相同, 列前几位的均为:父母、老师、环境、媒体、同学、亲友等。但各因素对被试成长的影响因年龄的不同,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各因素对高中被试的影响多大于对初中被试的影响,也即是高中被试确认各因素的人数要多于初中被试(环境一项除外)。通过仔细分析被试的陈述,我们发现初、高中被试的归因方式存在差异,初中被试多从单因素角度归因,高中被试多倾向于从多因素角度归因,她们多认为自身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倾注了很多人的关爱与心血。另外,对高中被试来说,媒体已成为仅次于老师影响的第三位因素,选择该项的比率高于初中被试17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被试年龄的增长,媒体对被试的影响已越来越占重要地位。这反映出影响被试的因素,已随年龄增长,从身边的父母、教师身上被动地接受影响,逐渐地转为主动地从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吸取营养的趋势。

表4 父或母对优秀女中学生成长的突出影响*

被试父亲的突出影响(%)母亲的突出影响(%)

初中 5.810.2

高中 9.0 6.3

*这里所谓突出影响系指本调查中, 被试在谈及父母的共同影响时,特别提到的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特殊影响。

表4说明, 父亲与母亲对被试成长的影响均有随被试年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父亲对被试的影响随被试年龄增长而增强,母亲对被试的影响随被试年龄增长而减弱。本调查发现,多数被试家庭中,母亲一般为被试的学习、生活提供物质支持和情感依赖,父亲则为被试提供学习与生活的精神支持和人生指导。这表明,随被试独立性、自主性的增强,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三)影响优秀女中学生成长的其他因素

表5 影响优秀女中学生成长的其他因素

因素 被试人数 %

初中高中初中高中

事件 23 22 11.29.9

信念 23 25 11.2

11.2

挫折 21

9 10.24.0

成功 10 4.5

心境 11 4.9

伟人 8

9 3.94.0

祖父辈

12

7 5.83.1

名著 5

6 2.42.7

表5中所列各因素所占百分比都不高, 即确认这些因素的被试人数少,但各因素均从不同侧面对部分被试的成长产生着影响,这方面主要表现出个体差异性。部分被试的陈述表明,生活、学习中那些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或突发性的事件,对她们的成长易产生重要影响。初、高中被试中均有人提及自己就是从逆境和挫折中奋起的,如父母离异、考试失败、身患重病等,挫折和逆境对部分被试具有激励和促进作用。被试中有部分人明确意识到自身的抱负水平、成就动机等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她们的求知与发展是积极主动的。高中被试中有人强调身心愉快是健康成长的关键,她们特别重视个人的心境。伟人与名著二因素表明,被试中有人渴求人生的楷模和精神动力,但遗憾的是,伟人与名著的影响很弱,这也许是现代社会媒体太多,书籍良莠并存,被试学习负担过重,较少有时间涉猎课外书籍等原因所致。由于我国城市家庭的日趋小型化,祖父辈的影响虽然犹存,但已不很突出。

三、结论与讨论

(一)优秀女中学生的家庭及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随着我国城市家庭的日趋小型化,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调查中,初、高中被试均把父母列为影响自身成长的首要因素,而且确认这一因素的被试所占百分比远远高于确认第二位因素(老师)的被试(见表3)。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被试的家庭及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家庭和睦、安定,父母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被试生活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父母恩爱,亲子关系良好,家庭生活丰富多彩,且各家庭多有一种较为稳定的中心活动。父母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特别是业余生活父母们多从事读书看报、下棋钓鱼、郊游爬山等健康有益的活动。总之,被试父母大都生活得很有滋味,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家庭教育意识较强,被试在家庭受重视,父母期望值高。无论文化程度高低,被试家庭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孩子期望值高。被试的教育在家庭中被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父母尽力为之提供物质、精神支持。多数被试谈到,自幼父母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而且对被试的成长和未来充满了信心,这一点父亲尤其表现得坚信不移。众多被试的陈述表明,父母特别是父亲的高期望值与激励是被试成长的重要动因。

3.家庭作风民主,父母与被试经常交流。被试家庭中,成员间是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关系,亲子关系也是朋友关系。多数被试对家庭都有很深的情感依恋,她们爱家庭胜于爱学校,家庭是精神乐园。家庭中,大家经常就工作、学习、生活交流看法,父母启发、开导孩子,被试也可以对父母的问题发表意见。这样,被试成长中的烦恼、焦虑在亲情与交流中就得到了相应的释放乃至消除。被试通过学习与交流,逐渐表现出较高层次的思想水平,她们的求知与发展已脱离被动状态,而进入到积极主动的求索阶段,成长需要也由报答需要上升到发展需要。

4.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崇尚文化、尊重知识、重视教育是被试家庭中相同的文化氛围。高学历家庭,父母大都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他们相应地也更善于营造益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读书、求知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被试长期浸润其间,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低学历家庭,父母们虽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们重视孩子的教育;父母们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但他们尊重知识,渴望孩子成才,几乎把所有精力、财力都倾注到帮助孩子获得成功上。对被试教育重视的程度及倾注的热忱,中低学历家庭更甚于高学历家庭。被试的陈述表明,父母的身教对孩子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二)师生关系与优秀女中学生的成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及潜能开发的重要条件,是一种经久不衰、极富生命力的教育力量,它在行为、品德、认知、情感、心理诸方面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本调查中,初、高中被试均将老师列为影响自身成长的第二位因素,仅次于父母(见表3)。被试评价老师首先是看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老师自身的为人风格,然后才是知识的传授。在谈及自己满意的老师时,被试多从过去的老师中挑选,而较少从目前师承的老师中确认。被试看重老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看重老师的形象、仪表。归纳被试的陈述,被试爱戴的老师具有如下特点:关心学生,办事公正,尊重理解学生;性格开朗,谈吐风趣,待人大度宽容;教学有方,作风扎实,对学生有耐心;兴趣广泛,学识渊博,有事业心等等。成功的老师没有性别之分,女性老师以细致入微、温暖深情的疏导见长,男性老师则以充分、透辟的说理取胜,这就如慈父良母对孩子同等重要一样。

本调查发现,对被试产生重要影响的老师多为班主任和被试所喜爱学科的科任老师。班主任因与被试接触较多,不仅了解其学业状况,还熟悉被试的家庭、心理等背景,因而对被试的开导与帮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工作易打动被试的心而被其接受,进而激励和促进被试的学业及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被试的学业成绩容易引起科任老师的关注,老师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期待,被试进而在该学科的学习中更有热情和兴趣,这种良性循环有助于被试的成长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科任老师也能对被试的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老师对被试的学业及人生指导而起作用。在被试面对挫折和失败,悲观与失望的时候,老师细微、热情的扶助往往会激发起被试继续进取的勇气和信心。被试的陈述表明,老师耐心、细致的工作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被试的心田,进而改变被试的学业状况和人生态度。

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在被试对老师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应该说老师的学识与人格魅力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成功的老师是被试治学、做人的楷模。被试的陈述表明,成功的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从学业入手,又不仅仅限于具体的学业指导,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成就动机,引导被试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是所有优秀老师乐于开展的工作。因为,被试经受挫折的能力、坚忍不拔的毅力需要有相应的抱负水平做支撑。

(三)学校环境与优秀女中学生的成长

学校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调查中,被试大都表述了对所在学校自然环境的满意,如优美、宁静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藏书颇丰的图书馆(室)等。同时,被试对困扰学校的噪音、污染等也多有指陈。学校环境主要还是人文环境,如校纪校风、人际交往、团体组织等。调查中,家长与被试都对重点中学心仪已久,看重那里富于竞争与挑战,致力于提高能力并鼓励自立性的环境,被试的成长也说明,选择、营造一种自己能够适应的、人际间有竞争且积极进取的环境是有益于个体发展的。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着重要影响,首先,学校为学生以后进入成人社会作奠基准备。其次,学校为学生学习人际交际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第三,学校为学生的成长确立了目标与榜样。本调查表明,被试的学校生活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她们对未来的信心和人生的选择。

学生的在校活动大都是在团体中进行的,因此,学校对被试的影响也多以团体活动而实现。

1.班集体 良好的班集体不仅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而且能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调查中,初、高中被试大都表述了对自己所在学校和班集体的认同,并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深感自豪。班集体内被试比有标准,赶有目标。不甘落后、相互学习、彼此促进的班集体氛围对被试极具激励和督促作用。

2.课外活动小组 被试参加课外活动多通过正式的活动小组和自由的同伴团体两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成员间由于兴趣爱好相似,能力相近,她们比一般的同学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交往也更亲密,在这种小组活动中既满足了被试求知的需要,也满足了友谊的需要。众多被试对自己课外活动中的发现津津乐道。无疑这是被试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发展个性的有效途径。

共青团组织是中学生重要的正式团体组织,在青年学生的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调查中较少有被试提及团组织及其活动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四)媒体与优秀女中学生的成长

媒体是社会组织和成员用以传递信息、互通情报的载体,它包括书籍、报刊、广播、影视等。媒体所带来的信息充满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作为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个体,媒体对被试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以电视和书刊尤为突出。

调查发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栏目是被试喜欢的电视节目,从中被试能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社会变革的脚步,了解民族文化和当代民众的生活。从被试的陈述看,她们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体现在较高的层面上,并以此作为确立自己人生目标的依据。问卷中没有一人提及影视歌星,可见被试中没有或少有所谓“追星族”。

《读者》、《青年文摘》、《辽宁青年》、《简·爱》、《平凡的世界》以及鲁迅著作等是部分被试提及或钟爱的书刊。这些书刊或以被试关心的焦点与问题引起她们的共鸣,或以某种具有指导性的栏目吸引被试,或为被试提供精神食粮与心灵偶像。被试的陈述表明,她们是需要“英雄”形象鼓舞和激励的。

(五)同学、亲友与优秀女中学生的交往

同伴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动力。被试的交往对象除了家长、老师之外,主要的就是同学、亲友。本研究体现出以下几点:

1.与亲密的同学、亲友交往并与之分享成功与失败、喜悦与苦闷,有助于被试度过这一情感与心理的躁动时期,这对于性格内向、情感丰富的被试更是如此。

2.被试的成功一般都有一个学业上的竞争对手,这个人往往是同学或亲友,国外的研究表明,拥有情趣相投,能力相近,具有竞争力的同伴是众多杰出人士成才的原因,这与本调查被试的陈述相一致。

3.榜样在被试的成长中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被试有亲近的榜样并与之交往,能极大地激发被试的进取精神。

4.本调查发现,随年龄增长,被试有一种渴望与异性交往的需要,这种需要带有一定理性色彩,被试期望从异性朋友身上吸取男性所特有的长处。

5.被试与同学、亲友的交往有年龄差异。初中被试的交往层面要浅一些,多在时尚、游戏、阅读等方面。高中被试的交往涉及到较深的层面,如相同的追求、近似的价值评价等。

四、本调查的启示与建议

1.父母、老师在给子女、学生树立高目标时,自己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父母、老师在工作之余,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知识的更新与学习。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本调查的结果都表明,父母、老师的学识与文化素养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紧密相关。高期望的同时,要从子女、学生的实际出发,给他们设计和选择未来的权力。

2.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要对子女产生持续影响,父母不但要在生活上、情感上给他们以支持和帮助,更要注重对其精神世界的关照与激励,这一点对母亲而言尤其重要。

3.学校、家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青年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满足他们强烈的精神渴求。学校、家庭要做好引导工作,向青年学生推荐好书,出版部门也应有计划地出版适宜青年学生阅读的书籍。

4.家庭、学校要为子女、学生就近树立榜样。榜样的激励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学校、社会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为青少年树立榜样,这些榜样构成体系,就能从不同角度对青少年产生激励和鼓舞作用。

5.父母及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对子女、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时,应从学法辅导着手,让他们学会学习,进而学会生存,学会负责,学会创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家庭教育尤其不能忽视对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子女是家庭的一员,他们同样有责任和义务承担相应的家务劳动,从家庭开始,就要让青少年在被爱与索取的同时,懂得爱人与奉献。

6.学校要加强共青团工作。学校和班级的团组织是学生一切基本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一个人的团籍可以提高公民意识的尺度和对公共事业的责任感。本调查中,较少有被试谈及团组织及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不少中学的团组织工作有亟待改进和加强的必要,另一方面也说明被试中淡化政治意识、远离政治活动已不再是个别现象了。

收稿日期:1999—05—24

基金项目:96JAP880014,项目主持人刘电芝。

标签:;  ;  

影响优秀女中学生成长因素的调查与分析_文化程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