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机关行政后勤体制改革_行政体制论文

论国家机关行政后勤体制改革_行政体制论文

国家机关行政后勤体制改革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国家机关论文,体制改革论文,后勤论文,行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对国家机关行政后勤服务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好等现状与成因作了论述,指出了行政后勤体制改革的必然性,认为改革的目标是走社会化服务的道路。

关键词 国家机关 行政后勤 体制改革 社会化服务

国家机关行政后勤工作是国家机关行使职能活动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机关行政后勤部门担负着为机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后勤服务的任务,在保障机关工作,改善职工生活,稳定职工队伍,管好国有资产和节省开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供给制、福利性、小而全、封闭式的自我服务特征,因而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好,办事、花钱“等、靠、要”现象。由此造成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负担沉重等问题已愈来愈突出,已经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束缚了机关后勤事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机关行政后勤体制进行改革,以打破目前这种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模式,促进机关后勤工作向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

一、行政后勤体制的现状与成因

目前,我国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大体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另一部分是国家机关行政后勤人员。由于机关的大小和职能不同,其行政后勤机构和编制也有大有小,人数有多有少。一般情况下,行政后勤人员约占机关人员总数的1/5,多则1/4,甚至有的多达1/3。各级机关行政后勤不仅包揽了勤杂工、司机、服务员、电工、 木工、水暖工、炊事员、理发员、保健医生等人员,而且在管理国有资产的同时,还要经营机关食堂、招待所、商店、俱乐部等。这种体制造成的结果:一是机构臃肿。机关行政后勤机构越设越多,分工越来越细。以房屋管理为例,设置了房管处(科),还要设基建处(科),甚至还得设维修处(科)。二是人浮于事。一个机关的行政后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么多人员,不能说他们无事可做,但实事求是地讲,可做的事确实不多,有的在每天8小时工作制中,工作量仅1~2小时。 这样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也挫伤了行政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财政负担沉重。机关行政后勤费用都是国家财政拨款,但由于物价上涨、人员增加等因素,经费不足已成为普遍现象。现有的拨款,仅能维持工资和基本的工作运转,机关的自身建设举步维艰,谈不上设备的更新、办公条件的改善,更谈不上实现办公自动化。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一是体制上的原因,国家给编制,财政给拨款,不要白不要,不争白不争,各级机关都想把自己的行政后勤搞得全而又全,万事不求人,因此形成了庞大的机构体系和过多的人员队伍。另一个原因是封建的小生产意识、封闭的计划经济观念和顽固的大锅饭思想在作祟。这些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大生产背道而驰,格格不入。这种体制如果得不到及时稳妥的解决,其后果不仅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负担沉重,更严重的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国家机关的运行机制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以致影响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因此,改革国家机关行政后勤体制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行政后勤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纵观古今中外,抛开社会制度,单就国家机关的设置和运行而言,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即国家机关的设置和运行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封建社会,每个衙门都有挑水的、抬轿的、做饭的、养马的,自成一体,这是与当时的小生产和封建的思想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化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代替了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分工日益严密,协作日益广泛,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一个产品的最终制成,只靠一个工厂是很难完成的,而是需要许多企业相互分工、相互合作、连续作用才能完成的。生产的社会化,造成了多个生产部门和生产环节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客观上也要求与之相关的服务也要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所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得到发展。同样,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国家机关行政后勤体制的设置和运转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走社会化服务的道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行政后勤体制改革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些国家中,很少有国家的行政后勤机构是自成体系的,几乎全部都实行了社会化服务和社会化管理。机关的行政后勤要么设立统一的专门服务机构,面向各个机关提供统一服务,要么就有偿接受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事实证明,这并不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固有的特征,而是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带有普遍规律性的做法。所以,我们应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现行的行政后勤体制加以改革。

国家机关行政后勤体制改革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搞好行政后勤改革,才能使庞大的行政后勤机构精简,人员压缩,进而使国家机关减轻负担,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国家机关行政后勤体制改革的目标

国家机关行政后勤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走社会化服务的道路,即国家机关本身不设后勤机构,不办后勤事务,整个国家机关的后勤事务统由国家单设服务机构负责,或由社会服务组织承担。这是国家机关行政后勤工作的发展方向,各级国家机关都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实现机关行政后勤工作的3 个转变:变行政型为企业型;变供给型为经营型;变消费型为效益型。目前,这一改革在部分国家机关已开始试行,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从1992年起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如:为了改变机关一方面汽车修理设备闲置,一方面又要开销大笔经费到外面去修车,并且修理时间和质量没有保证。为此,他们以车队原有的修理车间及人员为基础,成立了春江汽车修理厂,以修理政府办公厅及各委办的车辆为重点,并着力于发展对外修理业务。又如,利用闲置多年的原市政府大礼堂,与香港路贝国际有限公司合作,投资3000多万元,成立了中外合作武汉红太阳娱乐有限公司。目前,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已将能够对外开放的设施如食堂、礼堂、商店、澡堂、理发室、修理厂、花房、印刷厂等都向社会提供服务,有的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这些经济实体既保证了为机关提供后勤服务,同时又面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不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后勤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

这里要明确的是,经济实体与机关必须脱钩,他们应该是平等的契约关系,同时又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但不是无偿服务,而是有偿服务,实行等价交换。

机关行政后勤体制改革是个新课题,也是个大课题。要搞好这个改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有改革决心。要深刻认识现有行政后勤管理体制的弊病,增强行政后勤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行政后勤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要知道,只有改革,才能摆脱国家机关行政后勤工作存在的困境;只有改革,才能保证国家机关精简人员,减轻财政负担;只有改革,才能调动行政后勤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机关后勤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第二,要明确改革的方向。机关行政后勤改革的方向,就是实现社会化服务,这是由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要抛弃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等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商品、市场和现代意识,坚持走机关行政后勤社会化服务的道路。

第三,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行政后勤机构从机关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后,要与机关脱钩,不能成为机关的附属物,更不能形成机关办企业;二是国家机关行政后勤机构管理的固定资产在变为经济实体时,一定要搞好清产核资,使经济实体产权明晰,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流失和转移;三是经济实体从成立之时起,就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搞好建章建制,实行正规化、现代化管理;四是要给予一些扶持政策。由于原来国家机关行政后勤的装备水平低,人员素质不高,成为经济实体后,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所以新办的为机关服务的实体,在一定时期内,应在税收和政策上适当给予减免和倾斜,对经济实体所开展的服务项目应提供宽松的环境,并向社会广泛招揽人才,以提高企业队伍素质,使机关行政后勤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收稿日期:1995-08-08

标签:;  ;  ;  

论国家机关行政后勤体制改革_行政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