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研究论文_杨子明

身份证号码:62052219880402xxxx

摘要: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建施工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性,为此,本文分析了后浇带技术在高层建筑工程的应用,应当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控,保证后浇带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质量

引言

大量的建筑工程施工实践证明,由于高层建筑的高度差过大而导致的纵向荷载过高等问题,容易给建筑的稳定性造成不利的影响。经过专业领域学者的研究和实践检验,认为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通过运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并严格把控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裂缝、渗漏等问题,避免此类问题对建筑的性能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确保建筑的使用质量,延长建筑的使用期限,推动相关建筑企业的发展。

1 后浇带的概述

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在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等结构中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即为后浇带。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后浇带技术的应用对提高高层建筑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后浇带在工程中的应用

2.1 工程概况

本相目工程总规划用地面积为66888.10m2,总建筑面积219833.76m2,商住混合用地。本项目由1#楼、2#楼、3#楼、4#楼均为23层商品住址塔楼及2层底商、地下室组成。

2.2 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工艺要求

2.2.1 后浇带的平面布置

后浇带的平面布置应以“抗防兼备,以防为主”的原则尽可能设计在结构内力较小的部位,对于地下室应设计在形体变化交界处;对于超长楼面后浇带的设置,应通过以降低温差和收缩应力的条件下计算。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

2.2.2 后浇带的支撑体系

后浇带的模板及支撑(见图1)必须经过计算独立设置,尽量采用上下可调支撑,确保受力稳定,否则可能造成梁板上部裂缝和后浇带下挠,顶板下沉等质量事故。注意事项:第一,后浇带两侧保留受荷支撑不少于2排,排距不大于1m;第二,被后浇带断开而形成悬臂的结构梁,要留有早拆支撑,以备其他支撑拆除后留作受荷支撑;第三,后浇带保留的支撑,水平方向应加设拉结,以防失稳;第四,模板的安装尺寸按图纸要求和现场的轴线定位安装。模板拼缝严密,支撑牢固。

图2 后浇带钢筋构造

2.2.4 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

该工程特别注重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从而避免了很多质量问题。以下是关于后浇带混凝土浇筑的注意事项:第一,应留置混凝土强度块及抗渗强度试块(设计有抗渗要求),后浇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提高一个强度等级后浇筑,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混凝土,同时限制膨胀率等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第二,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应清除垃圾,剔除表面上松动砂石及浮浆,同时加以凿毛,用水清洗干净并湿润不少于24h;第三,在底板和墙位置,混凝土应分层振捣,每层不超过400mm;第四,收缩后浇带一般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成60天,沉降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天后进行浇筑。

3 后浇带技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

3.1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及操作控制

在后浇带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人员加强管理,在确保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后浇带作业科学、有效进行,达到国家建筑工程的相关技术指标及施工验收规范。

3.2 后浇带的防水预防措施

根据本工程的施工经验,后浇带往往因为处理不当及施工不规范会成为建筑结构中渗漏的薄弱环节,给后期建筑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以下为后浇带防水构造(见图3)中几点预防措施:第一,后浇带混凝土应采用二次振捣法,以提高密实性和界面的结合力;第二,施工前接缝面应用钢丝刷清理并凿毛;第三,后浇带浇筑施工宜在两侧混凝土收缩变形基本完成后进行;第四,后浇带界面部位宜设置外贴式止水带、埋设膨胀止水条或涂刷聚合物水泥浆料;第五,后浇带用遇水膨胀止水条或止水胶、预埋注浆管、外贴式止水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图4 后浇带保护大样图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层建筑工程中使用后浇带施工技术,不仅可以使收缩应力大大减小,而且能够减弱沉降差带来的不利影响。浇带技术的施工中必须严格把控和监督建筑施工质量,并且做出相应的设计方案。为了保证高层建筑项目的质量,有效解决由于高度差而带来的施工问题,就必须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并以此来提高相关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国胜.后浇带设置问题的深入探讨[J].建筑结构,2019,49(03):38-45+37.

[2]范荣辉,李鑫奎,谭英辉.地下室底板取消沉降后浇带的技术分析与应用[J].建筑施工,2018,40(12):2044-2047.

[3]朱如盛. 分析房屋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J]. 建材与装饰,2016,(06).

[4]汪光喜. 浅析后浇带施工方法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 四川建材,2017,(02).

论文作者:杨子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1

标签:;  ;  ;  ;  ;  ;  ;  ;  

基于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研究论文_杨子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