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发达国家论文,课程设置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课程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改变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这个社会对整个教育事业和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尽管各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正如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坎德尔所说的那样,“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将在教育目的与课题上越来越趋于接近和类似,只是各国用于解决教育课题的方法和手段,依存于该国的传统和文化罢了”。在教育问题上,尤其在课程设计上,确实存在着许多共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其改革趋势,找出与我国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汲取新的思想,以促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为21世纪培养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才。
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
(一)灵活性和统一性相结合
当代各国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即强调课程的灵活性,但也不否定统一性,而是在统一的课程中增加了选修课,使课程更具有地方性和灵活性。例如,俄罗斯是实行全国课程高度集中的国家,但近年来开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即国家统一管理的课程约为41%;各地方统一的课程约为41.9%;由学校编定的课程约占16%。开始注意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地方性。再如,法国过去也是一个由国家统一管理学校课程的国家。1973年以来,开始在中学实行“十分之一的自由课程”,即在统一的教学计划中拿出全学年1/10的课时,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日本也是强调课程统一的国家,但在1976年进行的第四次课程改革中,文部省再次确定了全国小学和初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减少各学科的标准课时,并允许各地学校根据本校和地区特点决定适当的学时。根据这个原则,文部省制订了新的小学课程和课时标准。又如,英国原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课程,自1988年制订了《教育改革法》,把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和中学的外语作为全国统一的课程。但同时也强调对某些课程实行全国统一要求时,依然给地方和学校保留了编定课程的权利,不搞绝对的整齐划一。
以上可看出在发达国家中,一些国家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变得更加具有地方性和灵活性,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多层次的课程管理制度;而从未实行过全国统一的国家,已开始注意和实行部分课程变为国家统一课程。因此,地方性、灵活性和统一性结合起来,是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二)综合与分化相结合
当今世界各门学科的知识正在日益膨胀,传统的科学分支不断地在增加着新学科,同时各门学科不断在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从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的历史来看,“综合—分化”、“分化—综合”是科学知识发展的普遍规律。而这些都对学校课程的改革有制约作用,各国课程的改革既有综合又有分化。
在传统的分科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科严密的逻辑体系,不太考虑学科之间的联系,脱离了生活实际。而综合课则具有容量大、纵横联系、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近十几年来开设综合课的国家越来越多,新的综合性课程不断涌现。
德国是采用组合课程较早的国家。早在1910年曾设一门学科叫“事实教学”。其内容是探讨乡土历史、地理、社会生活,同时传授一些生物、物理等方面的简单知识。
另外,在许多国家的教学计划表中都增加了一门新兴学科——“环境教育”。什么叫环境教育?美国1970年制定的《环境教育法》中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环境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围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等等。”环境教育课实际是一门自然、社会、交通、工业、水利、人口等多种知识的最新综合课,它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日本从80年代起,小学增加的“生活课”就是一门综合课。它是日本小学原有的社会知识课和自然知识课的综合。
前苏联自1985年起,规定了一门新课程“认识周围世界”。它所讲授的内容有:①关于科学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知识;②关于社会科学的知识,如历史、经济、民族学的知识等。这门课程实际上就是揭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客观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的综合课。在中学还曾制订了新的“人与自然界”的教学大纲,规定综合讲述人的生理、心理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综合课在英、法、美等发达国家早就引起重视。早在60年代,这些国家便把物理、化学、经济、生物、地质、矿物、交通、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混合起来。
总之,综合课的类型是多样的。不论它的综合范围和融化程度是否相同,但较分科教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因此,在发达国家中的中小学课程中,大都设有综合性学科。
课程的综合和分化是对立统一的,分化也是一种趋势。
分化在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新兴学科的涌现;二是表现在微型课程的出现;三是表现在选修课的剧增。
自60年代起,最普遍的新兴教学科目是:计算机原理、环境教育课、创造性思维课、思维科学、人类学、社会学、职业指导、性教育等。尤其在美国,有的州公立中学,开拓新教育课程的学校占92%(见表1)。
表1 美国公立高中新设课程及开设学校比例
课程设置学校比例%
1.家庭生活(或性教育)36.2
2.价值教育(或道德教育)
6.9
3.事业开发27.9
4.民族研究16.7
5.妇女研究 4.7
6.消费者教育 60.4
7.环境研究(或海洋研究) 26.7
8.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77.1
资料来源:引自日本外国教育问题研究会编《教育课程的革新》
另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微型课程。微型课程是美国学校开设的社会学学科中首先出现的概念。所谓微型课程,是指一门学科中所包含的一系列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专题或单元,让学生选择学习。例如,在美国史这门学科中,被分割成微型课的有:南北战争、独立战争等十几个专题。在抽查的40所学样中,全部社会科就有977门微型课程。仅社会科中的美国史就有360门微型课。微型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成果大量涌现:一是旧的传统的学科难于包容新知识和达到新深度,不适应形势要求;二是微型课更加灵活多样,能够及时提供新信息,便于学生选择。
课程分化的另一个表现是选择课的增加。选择课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至今不过200多年历史。但是近几十年,选修课发展较快。由最初仅在大学开设选修课到10年前中学甚至在小学也设了选修课,而且选修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类别越来越多。甚至在坚持不设选修课的国家也大幅度开设了选修课。
例如日本,1978年制定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选修课要设12类科目,细分成215个科别和专题。
再如前苏联,在六七十年代仅在高中开设选修课,而且比例很小。但到1989年制订的教学计划中,不但高中选修课大增,而且小学和初中也规定了选修课,占总课时8.85%。
当代各国在课程计划中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其根本原因是迅速增加的科学知识和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时间产生的矛盾,因而试图以增设选修课的方法来解决这些矛盾。当代科学技术既向综合发展,又向分化发展。学校课程的综合和分化,是和科学技术纵横发展相统一的。今后学校的课程改革仍以综合与分化相结合为主要趋势。
(三)课时调整与内容更新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趋势的另一表现,是调整学科课时比例和更新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科课程的门类及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是发展变化的。19世纪后期以来,各国课程的改革和变化则是一种渐变。因为,现代学校的课程结构体系基本定型,普通中小学教育仍然要坚持以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为主,一些学科不能做大的变动。因此对各学科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必须慎重。下面是几个发达国家近百年来所走的演革道路。
1.前苏联战后中小学课程的变革趋势
前苏联战后40年(1945~1985年)普教课程共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5~1954年。这一阶段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例如,1945年至1954年中各学科所占百分比情况为:
俄语与文学 31.6~33.3 心理学 0~0.7
数学
21.8~24.2 逻辑学 0~0.7
历史
7.3~8 外语
2.5~2.6
苏联宪法
0.7~0.8初级和应征 0~6.3
地理5~6
军训
1.9~2.0
生物
4.6~5.3绘画
1.9~2.0
物理
4.9~5.5制图
1.4~1.9
天文
0.3~0.31
音乐
1.4
化学
3.5~4
第二阶段从1954~1965年。这一阶段由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要求,需要加强学校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课程中增添了有关劳动和生产的教学科目,调整了学科比例。这个时期是前苏联教学科目更替变化较大的时期。以下是1955年至1965年中各学科所占百分比为:
俄语与文学 24.2~30.0 化学 3.4~3.6
数学19.7~21.7 心理学
0~0.1
历史 6.1~7.1 逻辑学
0~0.1
苏联宪法 0~0.7外语 5.4~7.3
社会常识 0~0.7技术制图 1.0~1.4
自然 0~2 图画 2.0~2.2
地理 3.7~5.1 体育 6.8~8.4
生物 3.7~4.4 音乐 1.4~2.2
物理 5.4~5.6 劳动 0~6.8
天文 0.3~0.4 选修课0~6.1
第三阶段1965~1989年。就课时分配来说,重新调整了文理科比例和加大了劳动课的时间(见表2)。
表2 苏联中小学教学计划各类学科课时与比例
2.日本战后40年中小学课程的变革趋势
战后日本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五次大的修订,即1947年、1958年、1968年、1977年、1987年的修订。
对于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日本很少变化。初中阶段的基础性学科没有更改,但各门学科的课时分配的变化是经常的,课时多少的变化是很大的(见表3)
表3 日本初中课程变化
1947年
1987年
减少
减少百分比
初中国语(三年) 525课时 455课时 20课时15.4%
初中数学(三年) 420课时 385课时 35课时9%
由此看出,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因此当今的课程改革是迅速的、多方面的。改革有两种情况:(1)以改革课程的门类和课程的内容结构为主;(2)以合理调整各门学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为主。由于世界历史处于动荡、多变时期,科学技术成就层出不穷,因此,既要为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对课程的门类和课程的内容结构进行改革,也要合理地、及时地调整各门学科的比例。另外,从课时比重来看,占课时比重最大的国语、数学、历史等历史较久的学科课时比例在减小,一些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居次要地位的学科或以前没有被纳入课程的学科科,如劳动技术、职业、美音等,课时在不断增加。
(本文系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