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 vitro identification of metabolites of verapamil in rat liver microsomes(论文文献综述)
周晗,刘晓东[1](2021)在《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创新药物评价中应用及其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是建立在机体生理学、解剖学、药物代谢和药物转运特性及其药物理化性质和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等基础上的。PBPK可以定量预测血浆和组织中药物和代谢产物浓度;病理状态下药代动力学;研究特殊人群中药代动力学;基于动物数据预测人体药代动力学;基于体外代谢和转运参数预测在体药代动力学;指导药物制剂评价;基于体外药物转运、代谢和药效学/毒性数据和PBPK-PD预测在体药效和毒性;预测药物相互作用;评估代谢酶和转运体对药物处置贡献等。本文旨在结合案例评述PBPK在创新药物评价中的应用及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王奕然[2](2021)在《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对新型抑酸药伏诺拉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伏诺拉生是一种钾竞争性的酸阻滞剂,作为新型抑酸药具有替代传统质子泵抑制剂药物的优势。由于上市时间不长,研究其药物间相互作用将对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有一定意义。伏诺拉生大部分被细胞色素P450代谢,因此本研究拟建立同时检测CYP450各酶系探针药及代谢产物的UPLC-MS/MS方法,探究伏诺拉生对大鼠CYP450酶体内外代谢活性的影响,为其潜在的临床药物相互作用提供依据。方法:本部分研究首先建立同时检测6种探针药物代谢产物浓度UPLC-MS/MS方法,在大鼠肝脏微粒体的体外孵育系统中,共同孵育不同浓度伏诺拉生以及6种CYP450酶亚型(CYP1A2、CYP2B6、CYP2C9、CYP2D6、CYP2E1、CYP3A4)的探针药物(非那西丁、安非他酮、甲苯磺丁脲、右美沙芬、氯唑沙宗、咪达唑仑)后检测探针药物的浓度,计算伏诺拉生对其的半数抑制浓度,评价伏诺拉生在体外对这些亚型酶的抑制作用。然后分组给药大鼠,同样以UPLC-MS/MS检测体内探针药物的血药浓度,来探究伏诺拉生对探针药物体内代谢的影响。结果:体外孵育实验表明,在伏诺拉生的抑制作用下,安非他酮、甲苯磺丁脲、右美沙芬和咪达唑仑在大鼠微粒体中的IC50值分别为3.68、16.11、3.43和22.12μM,非那西丁和氯唑沙宗未受影响。大鼠体内实验分析表明,安非他酮、甲苯磺丁脲、右美沙芬和咪达唑仑在伏诺拉生给药后,多项药代动力学参数较未给药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非那西丁和氯唑沙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受影响不明显。体外实验结果一致。结论:大鼠体外和体内结果均表明,伏诺拉生能不同程度抑制CYP2B6、CYP2C9、CYP2D6和CYP3A4四种CYP450亚型酶的活性,提示在临床应用上,伏诺拉生与以此四种CYPP450底物药物联用时,应警惕伏诺拉生抑制其他药物代谢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或疗效变化。背景:前一部分是以伏诺拉生作为抑制剂,研究了其对不同CYP酶亚型活性的影响,提示沃伏拉生可能抑制经CYP2B6、CYP2C9、CYP2D6和CYP3A4酶代谢的药物。但由于伏诺拉生本身大部分经CYP酶代谢,也可能受其他抑制或诱导CYP酶活性的药物影响。因此本部分拟以伏诺拉生为底物,研究部分临床常用药物对其药物代谢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同前从体内外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在大鼠肝脏微粒体的体外孵育系统中共同孵育伏诺拉生和不同药物,使用UPLC-MS/MS方法检测伏诺拉生代谢物M1浓度,筛选可能产生抑制或诱导效果的药物,有明显抑制效果(抑制倍数大于5倍)的药物进一步检测半数抑制浓度(IC50)。然后挑选3种IC50较低且临床意义较高的药物进一步进行体外抑制机制实验和体内实验。体内实验分组给药大鼠1周抑制剂,最后一天给药伏诺拉生,取血用UPLC-MS/MS检测伏诺拉生原型和代谢物M1浓度,从大鼠体内水平评估目标临床药物给药对伏诺拉生代谢的影响。结果:用体外微粒体实验在49种中西药中初步筛选出了11种可能的抑制剂,检测到硝苯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辛伐他汀、洛美他派、波奇替尼、Napabucasin、Mocetinostat、罗替戈汀、芹菜素、金合欢素和欧前胡素IC50分别为21.87μM、16.37μM、12μM、21.7μM、10.6μM、0.78μM、17.96μM、24.14μM、11.61μM、9.46μM和1.66μM。结合IC50值和与伏诺拉生合用的临床意义挑选了辛伐他汀、氨氯地平和波奇替尼三种药物进行体外药物机制研究,发现三种药物对伏诺拉生的抑制机制分别为反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混合型、非竞争性和竞争性混合型、非竞争性和反竞争性混合型。进一步体内实验分析表明,辛伐他汀、氨氯地平和波奇替尼对伏诺拉生羧酸代谢产物M1的代谢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与体外筛选结果较为一致。但对于药物原型,氨氯地平并未对伏诺拉生原型药物的代谢产生较大影响。而辛伐他汀组的伏诺拉生药物表观分布容积(Vz/F)相比对照显着升高至3倍(P<0.05),药物峰浓度(Cmax)降低为对照的53%(P<0.05),与设想的药物原型代谢受抑制相反。波奇替尼组伏诺拉生原型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显着增大四倍(P<0.01),平均驻留时间(MRT)延长了2.4倍(P<0.01),药物峰浓度(Cmax)升高2.7倍(P<0.01)。羧酸代谢物M1相应表现为药物峰浓度(Cmax)显着降低至对照的29.2%(P<0.01)。结论:以伏诺拉生为CYP450底物进行抑制剂的筛选及体内外研究,伏诺拉生表现出了良好的药物代谢稳定性,体外筛选出的氨氯地平可能对其无明显的临床抑制。而辛伐他汀甚至有诱导原型代谢的可能。抗肿瘤药物波奇替尼对伏诺拉生代谢抑制作用明显,其中的抑制机制可能不局限于CYP450酶。这些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张庆[3](2020)在《白果止咳化合物GK-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白果(Ginkgo Semen)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Ginkgo bilobo L.的干燥成熟种子,首载于《日用本草》。白果是常用的有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药,具有敛肺定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多咳喘等症。目前有关白果止咳作用物质基础的报道较少,课题组前期基于白果的止咳作用,从白果中分离得到了化合物(2-1-((2R,3R,4S,5S,6R)-3,4,5-三羟基-6-(羟甲基)四氢-2H-吡喃-2-基)-1H-吲哚-3-基)乙酰基)-L-天冬氨酸(GK-A),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有开发为止咳新药的潜力。为了解GK-A在体内的处置过程,本文以GK-A为研究对象,对GK-A在体内的药动学、肠吸收、组织分布、体内外代谢和排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以阐明GK-A的体内处置过程,为GK-A及白果的深入研究和止咳新药的研究开发奠定实验基础。1.GK-A的分离纯化首先利用大孔树脂纯化出白果中GK-A含量高的活性部位,再利用制备色谱反复纯化,制备出纯度≥98%的GK-A约5 g,为GK-A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样品基础。2.GK-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首先建立了 U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GK-A含量的方法,以异槲皮苷为内标,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K-A在浓度为37.5-7500.0n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下限(LLOQ)为37.5 ng·mL-1,回收率>85%,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好,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无明显的基质效应。大鼠分别灌胃剂量为15、30、60mg·kg-1的GK-A和静脉注射剂量为1 mg·kg-1的GK-A后测定给药后大鼠体内GK-A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灌胃后GK-A各浓度(15、30、60 mg·kg-1)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 1.667±0.683,1.500±0.447,1.500±0.447h,各浓度(15,30,60 mg·kg-1)的半衰期(t1/2)分别是 0.429±0.089,0.682±0.571,1.619±1.271 h,静脉注射的t1/2是0.500±0.037 h。研究结果表明经灌胃给予的GK-A在大鼠体内吸收较慢,消除速度快,绝对生物利用度低1.83±0.09%。3.GK-A的吸收研究首先利用HPLC研究了 GK-A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GK-A在不同pH的缓冲溶液(pH 1.2、6.8、7.4)、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和小肠道内容物中稳定性良好,而在大鼠肠道内容物中有部分的降解。接着利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GK-A在大鼠各个肠段中的吸收行为,利用HPLC测定不同时间点灌流液中GK-A的浓度,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结果表明GK-A在大鼠的各个肠段都有一定的吸收,无特异性的吸收部位,属于难吸收成分。在pH 6.5和7.4的灌流液中GK-A的吸收无显着差异;加入P-糖蛋白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抑制剂吲哚美辛后GK-A的吸收参数无明显变化,说明GK-A不是P-糖蛋白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的底物。4.GK-A的组织分布研究首先研究了 GK-A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建立了UPLC-MS/MS测定磷酸盐缓冲液(PBS)中GK-A含量的方法,以异槲皮苷为内标,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K-A在浓度为25.0-2500.0 n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下限为25.0ng·mL-1,回收率>85%,方法的专属性好,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结果表明GK-A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34.0±2.2%,属于低强度的结合,在研究的范围内无浓度依赖性。接着建立了 UPLC-MS/MS测定大鼠组织(心、肝、脾、肺、肾、脑、胃)匀浆中的GK-A含量的方法,以(2-(1-((2R,3R,4S,5S,6R)-3,4,5-三羟基-6-(羟甲基)四氢-2H-吡喃-2-基)-1H-吲哚-3-基)乙酰基)-L-谷氨酸(GK-2)为内标,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K-A在浓度为0.018-4.500μ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下限为0.018 μg·mL-1,回收率>70%,方法的专属性好,精密度和准确度,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无明显的基质效应。静脉注射给予大鼠剂量为1 mg·kg-1的GK-A后,测定不同组织中GK-A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GK-A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给药后0.5 h即可在除脑组织外各组织中检测到GK-A,其中在肾组织中分布量最大,推测吸收入血的GK-A可能主要经过肾脏排除体外,由于在脑组织中检测不到GK-A,推测GK-A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部。GK-A在组织中消除速度快,给药6h后基本从各组织中消除完全,说明GK-A不易在组织内蓄积。5.GK-A的代谢研究利用UPLC-QTOF-MS/MS研究了 GK-A在体内外的代谢情况。分别收集GK-A与肠道菌群体外孵育的孵育液,给药后大鼠的尿液、粪便和胆汁,根据GK-A在质谱中的裂解规律,共鉴定出GK-A的4个代谢物,其中肠道是GK-A发生代谢转化的主要场所。GK-A的代谢反应类型包括脱糖代谢反应,羟基化反应,甲基化反应和水解反应。6.GK-A的排泄研究建立了 UPLC-MS/MS测定大鼠胆汁和尿液中GK-A含量的方法,以GK-2为内标,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K-A和MS1在浓度为0.12-15.00 μ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下限为0.12 μg·mL-1,回收率大于85%,方法的专属性好,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无明显的基质效应。灌胃给予大鼠剂量为15 mg·kg-1的GK-A,在给药后的0-72 h,GK-A在大鼠尿液累计排泄率为0.58±0.26%;灌胃给予大鼠剂量为15 mg·kg-1的GK-A,在给药后的0-24 h,在大鼠胆汁中累计排泄率为0.95±0.27%。接着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了GK-A在体内的主要代谢物MS1,然后利用UPLC-MS/MS的方法测定了大鼠粪便中GK-A和MS1的含量,以GK-2为内标,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K-A在浓度为0.12-30 μ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下限为0.12μg·mL-1,回收率大于85%,方法的专属性好,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无明显的基质效应。灌胃给予大鼠剂量为15 mg·kg-1的GK-A后,以GK-A的总量计算,在给药0-72h后GK-A在大鼠粪便中的累计排泄率为59.83±6.48%,说明粪便排泄是GK-A灌胃给药后的主要排泄途径。综上所述,白果中止咳化合物GK-A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稳定,但在大肠内容物中会发生一定的降解,不易被吸收。吸收入血的GK-A有中低强度的血浆蛋白结合,吸收入血后在各个组织中均有一定的分布,在肾组织中的分布量最大,但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分布到脑组织中。GK-A主要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发生代谢,口服GK-A后主要经粪便排出体外。
翟珊[4](2020)在《基于体外模型的五味子木脂素吸收转运及代谢研究》文中指出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一种滋补性中药。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也可治疗健忘、失眠等症状。本论文运用了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同时利用Caco-2细胞和MDCK细胞模型模拟了小肠的吸收过程,对五味子中木脂素类成分的吸收转运机制进行体外研究;利用体外肠内菌和肝微粒体代谢模型,对五味子木脂素代谢的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以五味子木脂素单一化合物、五味子提取物和五味子木脂素纯化物为研究对象,应用MDCK单层细胞模型,以表观渗透系数(Papp)和溢出比(Er)为指标,对七种木脂素类成分(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与五味子酯乙)的吸收转运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五味子木脂素中除五味子丙素外,其它六种主要的木脂素类成分的表观渗透系数均大于1×10-6cm/s,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作用。五味子醇甲与五味子醇乙吸收程度较好,其次为五味子酯甲与五味子酯乙,而五味子甲素与五味子乙素吸收相较于前四种木脂素类成分较差。且这六种木脂素类成分的Er值均在0.71.2之间,在胃肠道中的吸收以被动转运为主。第二,应用MDCK细胞与Caco-2细胞两种体外吸收模型,对五味子提取物和木脂素纯化物中十五种木脂素类成分的吸收转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除戈米辛E外其他木脂素类成分均吸收较好。初步得出戈米辛D为P-糖蛋白底物,其Er值大于1.5,并通过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进一步证实。木脂素类成分在Caco-2细胞中相较于MDCK细胞中吸收较好,表明Caco-2细胞中的吸收载体蛋白促进了五味子中木脂素类成分的吸收。第三,应用肠内菌体外代谢模型,开展了五味子木脂素的体外代谢研究。实验通过建立了健康小鼠、健康大鼠及AD大鼠体外肠内菌代谢模型,结合液质联用技术,对五味子甲素、七种五味子混合标准品、五味子木脂素纯化物及五味子提取物的代谢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五味子的木脂素类成分在鼠源肠内菌群中可稳定存在,肠内菌群对木脂素类成分未进行代谢。第四,本文应用肝微粒体体外代谢模型,考察五味子提取物和木脂素纯化物的体外代谢情况。通过体外的肝微粒体孵育模型,并利用UHPLC-Q-TOF-MS技术,对五味子的木脂素类成分代谢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五味子的木脂素类成分在肝微粒体P450酶系中可稳定存在未发生代谢。本文利用Caco-2细胞和MDCK两种吸收转运模型、体外肠内菌和肝微粒体代谢模型,对五味子中木脂素类成分的吸收转运机制和代谢的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五味子中木脂素类成分的药效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
白洁[5](2020)在《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和P-糖蛋白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Ⅰ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的激活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由植物经光合作用产生的低分子量天然产物,具有二苯基色元酮的基本结构,在蔬菜、水果、中草药中均有分布,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抗氧化,降血脂,调节心脑血管系统,清除自由基等。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广泛的药理活性引起了药物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它们与药物合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就大大增加了食物-药物、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发生的可能性。在代谢型DDI的发生过程中,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介导的DDI是两个重要的调控机制,即一种外源性物质通过调控药物代谢酶或转运体的活性,引起同服药物的血药浓度的改变,可能出现毒性反应或者药效降低的现象。由于药物代谢酶和药物转运体在外源物的代谢中占主导作用,且二者底物存在交叉性,因此外源物与药物代谢酶/转运体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是人体主要的Ⅰ相代谢酶,主要分布在肝脏、肾脏和小肠等组织中,可代谢药物、食物等外源性物质,也可代谢胆汁酸、激素等内源性物质。CYP3A4是CYP450超家族中最重要的同工酶,可代谢近50%的临床用药,其活性改变可引起DDI的发生。CYP3A4酶活性改变的调控机制包括诱导、抑制和激活。CYP3A4的诱导和抑制作用已有大量文献报道,而激活作用由于体内外相关性差,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在研究中经常被忽略,但激活作用的生物学效应却不容忽视,可导致活性或毒性代谢物的生成量增加,从而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的激活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本研究应用人肝微粒体和过表达CYP3A4的HepG2(CYP3A4-HepG2)细胞模型研究食物和中草药中富含的7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活性的影响,并在细胞及整体动物水平评价激活的生物学效应,应用分子对接和圆二色谱技术从蛋白质结合氨基酸种类和相互作用作用力的差异及二级构象的改变等不同角度进行激活作用机制的探讨。最后采用药效团模型及ADMET Predictor自建模型总结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CYP3A4激活作用的构效关系,为预测临床食物-药物相互作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7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活性的激活作用及生物学效应1.1.人肝微粒体体外初筛结果发现,在75个化合物中有8个化合物对CYP3A4具有较强的激活作用(激活率≥50%),包括艾黄素、α-奈黄酮、桔皮素、6-甲基黄酮、6-羟基黄酮、β-奈黄酮、5-羟基黄酮和黄酮;8个化合物对CYP3A4具有较弱的激活作用(激活率20-50%),包括3-羟基黄酮、7-羟基黄酮、川陈皮素、甜橙素、白杨素、高良姜素、异橙黄酮和异泽兰黄素;剩余59个化合物对CYP3A4无明显激活作用(激活率<20%)。1.2.在人肝微粒体中对激活率高于50%的化合物进行了 CYP3A4激活强度EC50的测定,结果表明,在人肝微粒中对CYP3A4激活活性最强的是艾黄素(EC50=2.17μM),其次是α-奈黄酮(EC50=3.12 μM),桔皮素(EC50=3.22 μM),6-甲基黄酮(EC50=4.10 μM),6-羟基黄酮(EC50=6.10μM),β-奈黄酮(EC50=6.42μM),5-羟基黄酮(EC50=7.99μM)和黄酮(EC50=9.22 μM)。1.3.激活作用具有底物依赖性,首先选择了三个临床常用的CYP3A4底物药物卡马西平、黄独素B和决奈达隆在细胞水平进行激活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结果表明决奈达隆适合作为目标药物,且其最适温孵浓度为10 μM,最适温孵时间为6h。1.4.在CYP3A4-HepG2细胞中,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激活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结果表明,桔皮素、甜橙素、黄酮和6-羟基黄酮通过激活决奈达隆的代谢使其细胞毒性减轻,细胞存活率提高。1.5.激活作用除了具有底物依赖性,还具有明显的种属差异,经过大鼠、小鼠、金黄地鼠肝微粒体的体外筛选,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只有在金黄地鼠肝微粒体中对CYP3A4的激活作用与人肝微粒体中相似,因此最终选择金黄地鼠作为激活作用的体内评价模型。1.6.金黄地鼠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激活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金黄地鼠提前30min分别口服给予桔皮素、甜橙素、黄酮或6-羟基黄酮后,与决奈达隆单独给药组相比,决奈达隆的体内代谢被激活,主要代谢物N-脱丁基决奈达隆的AUC0-t和Cmax均不同程度增加,增加倍数分别为2.36~2.87 倍和 1.57~2.71 倍。1.7.中成药蛇胆陈皮散富含能激活CYP3A4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桔皮素和甜橙素,在金黄地鼠体内其与决奈达隆联合应用后,蛇胆陈皮散不影响决奈达隆的代谢,提示临床合用时可能无明显的代谢型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是在研究剂量下蛇胆陈皮散中桔皮素和甜橙素的含量没有达到激活的浓度,也可能是由于蛇胆陈皮散中的蛇胆成分或其他成分中和了桔皮素和甜橙素的激活作用所致。。2.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激活作用的分子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2.1.黄酮类化合物与CYP3A4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桔皮素、甜橙素、黄酮和6-羟基黄酮主要通过疏水性范德华力和Pi键与CYP3A4结合,Cys 442是这4个黄酮与CYP3A4相互结合共同的氨基酸残基,提示Cys 442可能是黄酮类化合物激活CYP3A4的关键结合位点。2.2.黄酮类化合物与CYP3A4相互作用的圆二色谱研究表明,桔皮素、甜橙素、黄酮和6-羟基黄酮激活CYP3A4活性的分子机制,是使CYP3A4的二级结构改变,且α-螺旋含量增加,β-转角含量降低,即α/β值增大,从而使CYP3A4蛋白构象更加稳定。2.3.3D-QSAR药效团计算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的B芳香环,7位疏水性作用基团以及4位的氢键受体是激活作用的必需药效团,可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改造提供依据。2.4.应用ADMET Predictor建立2D-QSAR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Q2均大于0.7,且模型预测性良好,可对未进行检测的化合物进行CYP3A4激活活性的预测。综上所述,本研究对75种日常饮食及中草药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CYP3A4的激活作用研究以及体外和体内激活效应生物学评价,建立了金黄地鼠体内激活作用评价模型,并应用分子对接和圆二色谱技术初步阐明了分子机制。最后构效关系模型的建立可为预测临床食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并为后续激活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Ⅱ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的抑制作用及构效关系研究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人体主要的外排转运蛋白之一,可将毒物、药物等外源物排出细胞,发挥机体屏障的作用。P-gp主要分布在肝脏、肾脏、小肠以及某些特殊的生理屏障如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因此对于P-gp的底物药物,P-gp的活性改变可能会引起其血药浓度的变化,对于治疗窗口窄的药物而言,体内血药浓度的微小波动可能就会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或临床疗效的改变。除正常组织外,P-gp还在肿瘤细胞过表达,这也是肿瘤药物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抑制P-gp的活性可能会改善多药耐药现象。本研究应用实验室前期自建的人源化P-gp过表达MDR1-MDCKII细胞模型研究日常饮食及中草药中富含的7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P-gp活性的影响,在细胞水平评价调控作用的生物学效应,并观察对紫杉醇多药耐药的改善。应用大鼠体内模型评价黄酮类化合物对地高辛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探讨调控作用的可能机制。最后,建立药效团模型总结黄酮类化合物对P-gp调控作用与结构的关系,为预测临床DDI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1.7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的抑制作用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1.1.MDR1-MDCKII细胞双向转运实验结果表明,6个化合物对P-gp的转运活性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率≥50%),包括川陈皮素、异橙黄酮、桔皮素、甜橙素、金松双黄酮和千层纸素A;23个化合物对P-gp转运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弱(抑制率20-50%),其余46个化合物对P-gp的转运活性无明显影响(抑制率<20%)。1.2.抑制率高于50%的化合物进行P-gp抑制活性IC50的测定,结果表明,在MDR1-MDCKII细胞中,川陈皮素对P-gp转运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2.21μM),其次是异橙黄酮(IC50=4.2 μM),桔皮素(IC50=12.66 μM),甜橙素(IC50=18.9μM),金松双黄酮(IC50=53.42μM)和千层纸素 A(IC50=78.33 μM)。1.3.在MDR1-MDCKII细胞中,黄酮类化合物对P-gp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结果表明,异橙黄酮、桔皮素、甜橙素、金松双黄酮和千层纸素A分别与百草枯温孵后,百草枯的细胞毒性增大,尤其是千层纸素A和金松双黄酮,在百草枯750μM时,其细胞毒性分别增加了 54.51%和59.65%。1.4.抑制P-gp转运活性可改善多药耐药现象,在MX-1和紫杉醇耐药MX-1/T细胞中,上述6种黄酮均使紫杉醇的细胞毒性增大,尤其是桔皮素和金松双黄酮与紫杉醇温孵后,紫杉醇在耐药MX-1/T细胞中毒性比在野生型MX-1细胞中更强,提示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抑制P-gp的转运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肿瘤药物多药耐药的现象。1.5.SD大鼠体内,黄酮类化合物对P-gp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结果表明,SD大鼠提前30min分别口服上述6种黄酮类化合物后,地高辛的AUC0-t和Cmax与地高辛单独给药组相比均不同程度升高,其中川陈皮素作用最强,分别升高2.03倍和4倍。1.6.中成药蛇胆陈皮散和银杏叶片分别富含能抑制P-gp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川陈皮素、桔皮素、甜橙素及金松双黄酮,在SD大鼠体内其与地高辛联合应用后,蛇胆陈皮散和银杏叶片均不影响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提示在临床合用中可能无明显的代谢型药物相互作用。2.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2.1.黄酮类化合物与P-gp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上述6种黄酮类化合物与P-gp对接后的空间构象与底物地高辛不同,且结合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以及相互作用力存在差异,且抑制作用可能与Pi键的形成有关,而非氢键。2.2.3D-QSAR药效团计算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的B芳香环,6位、7位和4’位的疏水性作用基团以及4位的氢键受体是抑制作用的必需药效团,可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改造提供依据。综上所述,本研究在稳定的实验条件下系统地探讨了 75种日常饮食及中草药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的抑制作用,在MDR1-MDCKII细胞、紫杉醇耐药MX-1/T细胞以及大鼠体内水平研究了抑制作用引起的DDI,并应用分子对接初步阐明了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最后应用药效团计算软件建立了构效关系模型。上述研究可为预测临床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并为开发改善肿瘤多药耐药的低毒高效的P-糖蛋白抑制剂提供思路。
徐叶[6](2019)在《雷公藤甲素及其衍生物雷腾舒药物代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雷公藤甲素是一个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是中药雷公藤活性成分中最具代表性的化合物,具有强的抗炎、免疫抑制和多种抗肿瘤活性。然而,高毒性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直接应用。在对雷公藤甲素进行结构改造的时候,上海药物所李援朝课题组合成了雷腾舒。雷腾舒是雷公藤甲素的(5R)-羟基化衍生物,与雷公藤甲素相比,在大部分保留雷公藤甲素免疫抑制活性的基础上,毒性降低,溶解度提高,有了更好的成药性,临床拟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为了评价雷腾舒药物代谢相关性质,并与雷公藤甲素进行对比,本课题将二者作为结构类似物进行平行研究。1.雷腾舒代谢物鉴定将雷腾舒和人、猴、犬、大鼠和小鼠肝细胞共同孵育,样品经过超高效液相色谱-5600+型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检测并鉴定代谢产物。结果显示,与失活肝细胞相比,在人、猴、犬、大鼠和小鼠肝细胞孵化样品中共检测到4个代谢产物,分别为氧化开环代谢产物(M1)、谷胱甘肽结合代谢产物(M2)和单氧化并谷胱甘肽结合代谢产物(M3-1和M3-2)。将雷腾舒和人或大鼠肝微粒体共同孵育,在人和大鼠肝微粒体中共鉴定得到7个代谢产物,分别为脱氢代谢产物(M4),单加氧代谢产物(M5-1M5-6)。随后为了确定以上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通过化学合成法和生物转化法共获得了7种可能的代谢物对照品。将以上代谢物与获得的对照品进行比对,以化合物的色谱保留时间和质谱作为参考标准,确认了5个代谢物的结构,分别是12,13-环氧开环代谢物M1,12-谷胱甘肽结合代谢物M2,(16S)-、(2R)-和(19R)-单羟基化的代谢产物M5-1、M5-4和M5-5。在对这些衍生物进行体外活性测试时,发现仅(2R)-羟基化的代谢产物表现了弱的免疫抑制活性,活性仅为原形药物的十分之一不到,毒性也显着下降。提示雷腾舒在体内可能经历代谢失活和减毒。2.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的生物分析方法分析方法灵敏度是制约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药动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为了能成功开发LC-MS/MS分析方法,待测物需要具备以下特征:化学稳定、电喷雾电离源和大气压化学电离源中可发生有效的离子化、在液相色谱柱中具有中等程度的保留、在碰撞诱导的分子断裂中可以产生具有一定丰度的碎片离子等。然而,很多化合物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此时,化学衍生化可以用来提高待测物的稳定性、离子化效率、液相色谱保留以及质谱响应。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都是中性化合物,分子中不含任何酸性、碱性或者易离子化的基团,无法有效地离子化,碰撞中也无法生成特征性碎片离子,因此质谱响应差。本实验中参考文献中的柱前衍生化法,建立并验证了高灵敏度的LC-MS/MS方法分别检测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并应用于二者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实验中,利用乙腈从大鼠血浆中萃取出待测物和内标,挥干后与苄胺进行反应,生成苄胺雷公藤甲素和苄胺雷腾舒,再进行质谱分析。衍生化后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的质谱检测灵敏度提高了约100倍,定量下限可达30 pg/mL。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的分析方法在0.030100 ng/m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小于10.3%,不同浓度的回收率保持一致,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的血浆样品在实验条件下稳定性符合要求。并且,地塞米松、利托那韦和ABT的存在,不会干扰二者的定量检测。3.酶抑制剂或诱导剂对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药动学的影响在基于代谢酶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采用体外代谢模型和体内动物模型考察了酶抑制剂或诱导剂对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药动学的影响。体外酶表型实验采用重组酶孵化,测定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均是CYP3 A4的底物,CYP3 A4对二者体外代谢的贡献率分别达到94.2%和64.2%,提示其药动学可能会受到CYP3A4诱导剂和抑制剂的影响。大鼠灌胃给予雷公藤甲素或雷腾舒并联合给予利托那韦(CYP3A抑制剂)或地塞米松(CYP3A诱导剂),结果表明利托那韦和地塞米松均可以显着影响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利托那韦使得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的AUC0-∞分别提高了6.84和1.83倍,地塞米松使得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的AUC0-∞分别下降85.4%和91.4%。由于雷公藤甲素毒性大,特别是雷公藤制剂的不良反应时有报道,当有类似的药物合用时应当特别注意。本研究提示,应开展相应的临床药物相互作用试验,明确CYP3A抑制剂和诱导剂对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临床药动学的影响。4.大鼠肝损伤对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药动学的影响ABT对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体内药动学的影响表明,二者在大鼠体内均具有较强的肝脏首过效应,因此肝脏功能对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在体内的代谢清除具有重要作用。为考察肝功能损伤时对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药动学特征的影响,给大鼠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10mg/kg,连续四周,每周连续给药三天),成功建立了大鼠肝损伤模型。随后利用已建立的动物模型,进行了药代动力学实验。大鼠单次灌胃给予0.4 mg/kg的雷公藤甲素或雷腾舒,收集血浆样品。实验结束后,解剖大鼠,收集肝脏组织用于肝微粒体的制备,评价肝微粒体中各CYP酶的活性变化。药动学结果表明,大鼠肝损伤使得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的体内暴露量分别升高了81倍和8.9倍,同时Cmax分别上升了33倍和2.3倍。体外微粒体实验表明,肝损伤大鼠的肝微粒体对多种探针底物的代谢活性显着降低。总结以上现象,肝功能损伤会降低多种肝药酶(尤其是CYP3A酶)的活性,从而导致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在大鼠体内暴露量的显着升高,非常可能引起毒性反应。5.结论雷腾舒的代谢反应与雷公藤甲素类似,在人和大鼠肝微粒体中以氧化代谢为主,包括单加氧反应和脱氢反应。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均是CYP3A4的敏感底物,大鼠试验显示联合服用CYP3A抑制剂或诱导剂会显着影响二者的肝代谢,从而改变其血药浓度,影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肝损伤会引起多种肝药酶活性的降低,从而影响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的肝脏代谢,使得其血药浓度上升极为显着,因此肝损伤患者应该考虑禁止服用含有雷公藤甲素的中药,或者降低雷腾舒的用药剂量。雷腾舒无论在人还是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速率均低于雷公藤甲素。体外酶表型实验证明,参与雷腾舒代谢的酶种类要比雷公藤甲素多,因此当主要代谢酶亚型被抑制的时候,其他代谢酶的补偿作用也要更强。这说明雷腾舒的体内代谢受到抑制剂的影响应该要比雷公藤甲素弱,这一点也被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整体上,无论是因为酶抑制剂导致的代谢受阻,还是肝脏损伤导致的代谢减慢,雷腾舒受到的影响都要比雷公藤甲素小。再者,本身雷腾舒的毒性要显着低于雷公藤甲素,因此,在临床上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和程度应该都要比雷公藤甲素低。
马银玲[7](2019)在《高良姜素的吸收机制与代谢轮廓及其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及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根茎,首载于《名医别录》,被《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被列入国家卫健委公布药食同源的中药名单。高良姜素化学名为3,5,7-三羟基黄酮,是存在于高良姜和蜂蜜中的一种活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菌、降血糖、抗肥胖、抗肿瘤和抗炎等药理作用。目前,高良姜在食品、药品、保健品中广泛应用,其黄酮类有效成分高良姜素也备受瞩目,但对高良姜素的研究多集中于体外药理活性的研究,其在体内的吸收、代谢等过程却不十分清楚,影响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的阐明。为了进一步研究高良姜素体内作用机制,并为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本论文探索性开展了体内外代谢、2型糖尿病大鼠中药物动力学、体内外吸收转运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基于UHPLC-Q-TOF-MS/MS技术的高良姜素体内外代谢轮廓研究目的:采用UHPLC-Q-TOF-MS/MS技术,建立一种快速分析高良姜素在大鼠体内外代谢产物的方法,并对其在肝微粒体、血浆、胆汁、尿液、粪便及各组织样品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方法:首先采用多重质量亏损和动态背景扣除的方法对可能的代谢产物进行数据采集,多重质量亏损结合动态背景扣除的方法触发信息关联数据采集(IDA),使得质谱有效地区分背景离子和代谢物离子,对含量较低的代谢产物进行MS/MS分析;其次采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代谢物的筛选,包括提取离子(XIC),质量亏损(MDF),子离子过滤(PIF),中性过滤(NLF)等方法;然后基于精确质量数、母药的裂解规律及相关的生物代谢转化规律,对高良姜素可能的代谢产物进行结构推测;最后应用不同结构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Clog P值,对同分异构体进行区分。分析样品取自:(1)高良姜素灌胃大鼠后的血样、胆汁、尿液、粪便、组织;(2)体外温孵高良姜素与肝微粒体的混合物。结果:本研究采用上述方法共鉴定了高良姜素代谢产物27个(Ⅰ相代谢物8个,Ⅱ相代谢物19个),13种代谢途径。高良姜素经历了结合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化反应、硫酸化反应、氧化反应和甲基化反应。在血浆样本、尿液样本、胆汁样本、粪便样本和组织生物样本中均检测到高良姜素发生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的相关代谢物。在体外代谢研究中仅发现了氧化、甲基化和葡萄糖醛酸化反应。结论:通过UHPLC-Q-TOF-MS/MS技术,建立了分析高良姜素体内代谢物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分析不同途径和不同组织的代谢物;高良姜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为Ⅰ相与Ⅱ相代谢共同作用。上述结果为后续鉴别和分析药物体内代谢物提供了参考。第二部分基于HPLC-MS/MS技术高良姜素及其代谢物在健康大鼠与糖尿病大鼠模型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目的:采用HPLC-MS/MS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测定大鼠血浆中高良姜素浓度的方法,并对灌胃(尾静脉注射)不同组别(空白对照组、高脂对照组、2型糖尿病试验组)后高良姜素及代谢物的药物动力学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甲醇沉淀蛋白的方法进行血浆样品预处理,以磺胺甲恶唑为内标。色谱柱为Wonda Cract ODS-2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0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0.1%(v/v))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m L·min-1,柱温为25℃,总分析时间9.0 min,进样体积为10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单周期正负离子切换扫描模式,HPLC-MS/MS方法对大鼠血浆中高良姜素及其代谢物进行检测,并借助Multi Quant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鼠血浆中高良姜素及其代谢物线性关系良好,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6.34%,平均提取回收率在85.63%~93.47%。正常大鼠高良姜素灌胃后,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90%,高脂饮食大鼠对高良姜素的药动参数无显着的影响,但2型糖尿病大鼠的绝对生物利用度高达12.70%。正常组,高良姜素灌胃后5min在血液中出现其代谢物:芹菜素、山奈酚、槲皮素、白杨素。芹菜素是高良姜素口服后形成最大量的代谢物,其AUC(0-∞)值是高良姜素的3.7倍,而槲皮素是0.60倍,山奈酚是0.28倍、白杨树是0.23倍。结论: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高良姜素及代谢物的液质联用方法。与正常大鼠相比,2型糖尿病大鼠明显改变了高良姜素灌胃后的药动学参数,提高了高良姜素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芹菜素、槲皮素、山奈酚、白杨素是主要代谢物。该结果可为高良姜素的日常饮食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第三部分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P-gp、MRP2和BCRP抑制剂对高良姜素肠吸收的影响目的:采用在体肠灌流方法结合外排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MK571、KO143),研究高良姜素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及外排蛋白抑制剂对其吸收的影响。考察高良姜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DM)、DM大鼠长期给药(高良姜素,8 mg·kg-1·day-1,ig,14周)肠吸收的特征。方法:分别对正常大鼠组、DM大鼠组,正常大鼠长期给药组、DM大鼠长期给药组采用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以酚红为标示物,HPLC-UV法测定灌流液中高良姜素的含量,计算高良姜素的吸收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试验项目包括: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段)及加入P-gp抑制剂(维拉帕米,100μmol·L-1),MRP2抑制剂(MK571,50μmol·L-1)和BCRP抑制剂(KO143,1μmol·L-1)。结果:高良姜素在5~20μg·m L-1的范围内,正常大鼠肠吸收属于Fick扩散原理,顺浓度吸收,浓度越大,吸收越多,无明显的主动转运方式。加入抑制剂(维拉帕米、MK571、KO143)后,对不同肠段表现出不同强度的抑制外排效应,均明显地提升高良姜素在十二指肠段、空肠段吸收特征参数。抑制剂对十二指肠、空肠的Peff值上调分别为26.01%、41.30%(维拉帕米),40.01%、83.33%(MK571),28.05%、42.91%(KO143),上述值均未超过50%,提示高良姜素不是P-gp、MRP2、BCRP的底物。与正常大鼠相比,DM组在空肠段、回肠段的吸收均有明显的增加,其Ka、Peff值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吸收明显升高。这趋势与高良姜素DM组的药动曲线及相关参数有明显的一致性。高脂组大鼠的十二指肠段和空肠段吸收有所增加,其中,空肠段Ka、Peff值均明显升高(P<0.05),说明高脂饮食的有助于高良姜素在肠上皮细胞的摄取,可能与高良姜素较好的亲脂性有关。DM组长期给药后,其累积吸收行为与正常大鼠一致,说明肠道恢复到正常吸收水平。结论:高良姜素在正常大鼠的十二指肠段、空肠段吸收明显。受P-gp、MRP2、BCRP转运体的外排影响,添加外排抑制剂,可增加其吸收速率与吸收量。P-gp在十二指肠段、空肠段、回肠段影响高良姜素的吸收;MRP2在十二指段肠、回肠段影响其吸收;BCRP在十二指肠段、空肠段影响其吸收;与正常组相比,高良姜素在DM组中肠吸收明显增加,与药动试验结果相一致。DM长期给药组,其吸收特征与正常组相一致,说明高良姜素可改善DM大鼠的肠道吸收。第四部分高良姜素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转运研究目的:研究高良姜素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双向转运的特征及细胞膜上转运蛋白(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蛋白,MRP2;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活性对转运的影响;另外考察高良姜素对P-gp的影响。方法:采用Caco-2细胞单层膜作为高良姜素在小肠吸收转运的体外模型,进行高良姜素双向转运试验,计算转运速率常数(V)、表观渗透系数(Papp)及外排比率(ER)。以P-gp底物罗丹明123(Rho123)在细胞膜两侧转运性能来判断高良姜素对Caco-2细胞单层膜上P-gp活性的影响。结果:高良姜素经Caco-2单层模型累积转运量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吸收能力(AP→BL)小于外排能力(BL→AP)。Papp(AP→BL)值在2.09×10-8cm/s左右,远小于Papp(BL→AP)5.59×10-8 cm/s,均小于1×10-6cm/s,提示高良姜素口服后生物利用度较差。V值与质量浓度呈正相关,ER值大于2。高良姜素转运存在显着的外排现象,外排可被P-gp抑制剂(维拉帕米)、MRP2抑制剂(MK-571)、BCRP抑制剂(KO143)抑制;经高良姜素预孵育Caco-2单层模型,可导致Rho123外排显着增加,提示高良姜素可诱导Caco-2单层膜上的P-gp,导致其表达上调。结论:高良姜素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上吸收存在外排现象,可被抑制剂抑制。表明P-gp、MRP2和BCRP分别参与高良姜素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和外排转运,提示P-gp、MRP2和BCRP可能是制约其口服生物利用的主要生理屏障因素之一。高良姜素可诱导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上的P-gp表达上调,导致外排现象明显。第五部分高良姜素对大鼠P450酶活性及m RNA表达的影响目的:采用HPLC-MS/MS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建立一种评价高良姜素对大鼠肝脏P450介导代谢影响的方法,以预测药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鸡尾酒探针”法对不同CYP450酶的活性进行了评价。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七种探针药物的血样进行了正负电喷雾电离分析。七种探针对长期给药大鼠(高良姜素,8 mg·kg-1,ig,8周)灌胃,定时取血样测定,并计算七种探针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同时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实验(PCR)研究给药组大鼠肝脏CYP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良姜素给药组CYP1A2和CYP2B3的AUC0–∞和Cmax值显着降低,高良姜素给药组CYP2C13和CYP3A1的AUC0–∞和Cmax值显着增加。而在CYP2C11、CYP2D4和CYP2E1的药代动力学曲线中未观察到显着差异。PCR试验表明给药组肝脏中不同CYP酶的m RNA表达结果与药动学结果一致。结论:长期服用高良姜素可改变肝脏CYP450酶的活性,提示高良姜素与药物同服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谢斌[8](2019)在《通光散C21甾体MT2对紫杉醇的抗肿瘤增效作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1 α-O-2 methybutyryl-12 β-O-tigloyl-tenacigenin B(MT2)是从传统中药通光散的总苷元部位分离的C21甾体酯类化合物,所在课题组研究发现了通光散总苷元在体内外对抗肿瘤药物紫杉醇的增敏作用,继而发现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MT2对P-gp和代谢酶CYP3A4、CYP2C8、CYP2B6和CYP2C19活性的抑制作用,以及该化合物在体外增敏紫杉醇对HeLa、HCT-15、CNF和HepG2等肿瘤细胞的的细胞毒活性。但该化合物在体内是否具有增强化疗药物如紫杉醇的抗肿瘤活性?此外,该化合物给药后的药动学行为及其对紫杉醇的药代动力学有什么影响均不清楚。为此,本学位论文研究了 MT2在体内对紫杉醇的抑瘤作用和药动学行为的影响,以及MT2本身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特征,为MT2开发为肿瘤化疗增效剂候选新药提供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实验依据。方法:一、MT2对紫杉醇的抑瘤作用的影响于雌性BALB/c裸鼠皮下注射Hela细胞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分别腹腔注射给予空白溶剂、紫杉醇、MT2、或紫杉醇联合MT2,每个给药组6只小鼠。隔日给药,连续5次,给药结束后停药观察6天,分别记录各给药组裸鼠的体重和肿瘤体积变化,实验结束后剥取各组裸鼠的肿瘤,拍照和称重,分析体重变化和各组裸鼠的质量数据,评估MT2对紫杉醇抗肿瘤活性的影响。二、MT2对紫杉醇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实验建立紫杉醇在大鼠血浆中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大鼠经腹腔注射紫杉醇、腹腔注射高剂量MT2联用紫杉醇和腹腔注射低剂量MT2联用紫杉醇后三组大鼠各时间点的紫杉醇血药浓度,以非房室模型计算出三组大鼠紫杉醇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绘制药时-曲线,分析比较各组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考察MT2对紫杉醇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三、MT2的血浆药代动力学实验建立MT2在大鼠血浆中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大鼠经口服MT2高、低两个剂量组和经静脉注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后MT2在五组大鼠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以非房室模型计算出各组大鼠MT2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绘制药时-曲线,计算出大鼠口服MT2的生物利用度,分析各剂量组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四、MT2血浆蛋白结合率实验建立MT2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采用平衡透析法考察MT2在高、中、低三个浓度下的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五、MT2在大鼠体内排泄实验建立MT2在大鼠胆汁、尿液和粪便三种基质中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测定和计算在大鼠体内静脉注射MT2在各时间段三种排泄样品中的含量,对比MT2在三种排泄途径下的排泄速率、累计排泄量和总结该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排泄规律。六、MT2在大鼠组织、脏器的分布实验建立MT2在大鼠肝脏匀浆液中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测定和计算在大鼠体内静脉注射MT2在不同时间点12种大鼠组织中的含量,考察MT2在各组织脏器的分布情况。七、MT2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产物鉴定应用高分辨率质谱及代谢软件,对MT2在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结果:一、MT2能显着增强紫杉醇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单用紫杉醇(8 mg/kg)能一定程度地抑制HeLa肿瘤的生长(抑制率18%),但和空白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MT2(30 mg/kg)不影响肿瘤生长(抑制率-7%);紫杉醇与MT2联用能显着抑制肿瘤生长(抑制率96%,P=0.006<0.01,vs空白组),其中3只裸鼠体内肿瘤消失。实验中,未出现小鼠死亡或体重显着下降。二、MT2在大鼠体内对紫杉醇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建立了紫杉醇在大鼠血浆中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该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和重现性好,符合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的要求。紫杉醇联用高剂量MT2(40 mg/kg)与单用紫杉醇组相比,除半衰期(t1/2,P=0.695>0.05)和达峰时间(tmax,P=0.448>0.05)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参数均有差异:紫杉醇的最高血药浓度(Cmax)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提高了 8倍(1729.05±602.20 vs195.56± 111.88,调整后P=0.002<0.01)和 5 倍(5671.385±2504.88 vs1060.17±567.78,调整后P=0.002<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表观分布容积(Vz/F,调整后P=0.003<0.01)和消除率(Clz/F,调整后P=0.002<0.01)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紫杉醇联用低剂量MT2组与紫杉醇组相比,各参数的均值均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调整后P>0.05);紫杉醇联用高剂量MT2组与紫杉醇联用低剂量MT2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相比(均为调整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断可能是紫杉醇联用低剂量MT2组(20 mg/kg)大鼠体内个体差异较大,参数离散程度高所致。结果表明,MT2高剂量组与紫杉醇联合用药时,不改变紫杉醇的t1/2和tmax,但可以影响紫杉醇Cmax、AUC、Vz/F和Clz/F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三、MT2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首次建立了 MT2在大鼠血浆中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静脉注射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的t1/2分别为2.64±0.39、2.53±0.30和3.68±1.11 h;MRT0-t 分别为 1.41±0.14、1.15±0.11 和 1.55±0.14 h,Clz/F 分别为 3.59±0.26、3.71±0.38和1.69±0.16 L/h/kg。三个剂量组Vz/F分别为13.67±2.16、13.56±2.30和9.03±3.08 L/kg,表明MT2除在血液中存在,还广泛分布在大鼠的组织器官中。灌胃给药5 min的血浆样品可检测出MT2,口服低剂量(40 mg/kg)和高剂量(100 mg/kg)的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1.09%和1.66%,t1/2分别为11.01±7.03和14.14±5.87 h,MRT0-t 分别为 8.84±1.62 h 和 12.29±1.89 h,表明该化合物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低、首过效应明显,在体内滞留时间较长。两个剂量组在药时曲线吸收相段均出现波动,出现双峰或多峰现象,而在消除相阶段及静脉注射组均无此现象,表明MT2在大鼠体内不存在肝肠循环现象。四、MT2的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首次建立了 MT2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UPLC-MS/MS方法,因更换检测仪器,因此对MT2在血浆中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部分验证。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MT2在大鼠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结果:在200-10000 ng/mL浓度范围内,低(200 ng/mL)、中(2000 ng/mL)和高(10000 ng/mL)浓度的MT2与大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3.84%、94.35%和94.96%,表明MT2的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且无浓度依赖性。五、MT2在大鼠体内排泄情况分别建立了 MT2在大鼠胆汁、尿液和粪便三种排泄物中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大鼠经尾静脉注射20 mg/kg MT2后,该化合物在三种排泄样品不同时间段的浓度和计算含量。结果显示,MT2经胆汁24 h的累计排泄量占给药量的0.0193%,经尿液48 h的累计排泄量占给药量的0.0030%,经粪便48 h的累计排泄量占给药量的0.0693%,三种排泄途径累计排泄量为0.0916%,表明MT2在大鼠体内以原型药物排泄量极低,推测该化合物在大鼠体内主要是以生物转化代谢的方式消除。六、MT2在大鼠脏器中的分布情况建立了 MT2在大鼠肝脏中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大鼠经尾静脉注射20 mg/kg MT2后,在15 min、1 h和4 h三个时间点大鼠的心、肝、脾、肺、肾、脑、胰腺、脂肪、肌肉、睾丸、子宫和卵巢12个组织的浓度和含量。结果显示,MT2在雌性大鼠的组织的浓度除15 min时的心、脑、脂肪、肌肉、胰腺和1 h时的脂肪中浓度与雄性大鼠的组织浓度相近,其余浓度均明显高于雄性大鼠,尤其是在1 h和4 h时的雌雄同组织浓度相差3倍以上,表明MT2在大鼠组织中的代谢和消除存在性别差异。MT2在雄性大鼠组织中的含量除脂肪外,其余组织浓度均迅速减低,4 h后浓度降低两个数量级,而脂肪在4 h的浓度与1 h相比,不降反升至7245.67 ng/g,表明MT2仅在雄性大鼠脂肪中有原型药物蓄积。在4 h时雌性大鼠的各组织浓度均高于2000 ng/g,尤其是在卵巢、肝、脂肪和胰腺浓度均高于10000 ng/g,表明MT2在雌性大鼠组织中存在原型药物蓄积,且在卵巢、肝、胰腺含量高,对此三种组织具有靶向性。七、MT2在大鼠肝微粒体的代谢研究建立UPLC-Q-TOF-MS/MS定性分析方法,对大鼠肝微粒体孵育样品MT2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检测及鉴定出MT2原药和五个Ⅰ相代谢产物,M1和M2为同分异构体,鉴定为三氧化产物(Tri-Oxidation),M3鉴定为去甲基二氧化产物(Demethylation and Di-Oxidation),M4鉴定为去甲基单氧化产物(Demethylation and Oxidation),M5鉴定为双氧化产物(Di-Oxidation),表明在大鼠肝微粒体中MT2的代谢方式为氧化反应。结论:一、本研究首次证明了中药通光散中的C2,甾体酯类单体化合物MT2在荷Hela细胞移植瘤裸鼠体内可显着增强紫杉醇的抗肿瘤活性。MT2高剂量组(40 mg/kg)与紫杉醇联合用药时,在不改变紫杉醇在大鼠体内的吸收速度和半衰期的情况下,可明显提高紫杉醇在大鼠体内的达峰浓度和药时曲线面积,降低表观分布容积和消除率,即两药联用时MT2对紫杉醇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具有影响。二、首次对MT2在大鼠体内开展了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了MT2在大鼠血浆、磷酸盐缓冲液、胆汁、尿液、粪便和肝脏等基质中灵敏、可靠的UPLC-MS/MS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分别对MT2在大鼠的血浆药代动力学、血浆蛋白结合率、排泄情况、组织分布和肝微粒体代谢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阐明了 MT2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特征和过程,发现MT2为高血浆蛋白结合率化合物,在大鼠体内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低;经静脉注射后广泛分布于大鼠各组织脏器中,在大鼠脏器中代谢和消除存在性别差异,在雄鼠中除脂肪外,MT2在其他组织中无蓄积性,但在雌性大鼠组织中存在原型药物蓄积,并对卵巢、肝、胰腺三种组织具有靶向性;在体内消除方式以生物转化和代谢为主,极少量以原型排泄出体外;该化合物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途径为氧化反应。
冯慧[9](2019)在《基于肠吸收-肝代谢的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协同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之一,而DR是DM病人失明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的防治DR的药物的任务十分紧迫。研究表明DR模型的血糖和VEGF的表达均能被盐酸小檗碱显着的降低,明显地改进受损的视网膜微血管状态,因此盐酸小檗碱在防治DR方面上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均为藏药小檗皮的成分。盐酸小檗碱是P-糖蛋白的底物,P-糖蛋白的外排作用可能导致盐酸小檗碱的生物利用度较低,盐酸小檗胺为钙调素拮抗药,对受体调控性钙通道激活后的钙内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抑制P-gp的外排,从而提示盐酸小檗胺可以与盐酸小檗碱协同作用,增加盐酸小檗碱的吸收代谢,增强其疗效。因此本文采用两者体外研究第一步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的实验、药物体内吸收第一步的在体肠吸收的实验及肠肝代谢第一步的肝代谢实验来研究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协同效应。目的:1.为了测定盐酸小檗碱、盐酸小檗胺及两者配比的抗氧化活性,发现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协同效应。2.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的在体肠吸收的吸收参数,发现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在体肠吸收中的协同效应。3.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在不同种属的肝微粒体代谢中的代谢参数,发现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在肝微粒代谢中的协同效应。方法:1.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法和DPPH法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及两者配比组的自由基清除率,得出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IC50。2.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对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组在不同大鼠小肠肠段的盐酸小檗碱灌流后吸收参数进行测定。3.采用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对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组在大鼠肝微粒及人肝微粒中代谢速率进行测定。结果:1.在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组抗氧化活性测定中,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小檗胺IC50分别为819.00、275.91μg·m L-1,IC50越小,药物的抗氧化活性则强,说明盐酸小檗胺的抗氧化活性大于盐酸小檗碱。在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组中J20:A60的抗氧化活性最强,说明在配比组中盐酸小檗胺比例越大则抗氧化活性越大。2.在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组在体单向肠灌流中,经测定选择灌流液p H7.4,盐酸小檗碱在小肠中吸收能力按空肠、十二指肠、回肠依次变低;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组与单独盐酸小檗碱对照组比较,可知配比组中盐酸小檗碱比对照组中的Ka、Papp、Q均大,说明配比组中的盐酸小檗碱在各肠段吸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盐酸小檗胺促进盐酸小檗碱在小肠的吸收,这可能与P-gp蛋白的抑制作用有关。配比组中质量浓度比为J40:A50与J30:A20的Ka与其他配比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盐酸小檗碱在质量浓度范围为1060μg·m L-1时,与盐酸小檗胺在体肠吸收中的最佳配比组为J40:A50与J30:A20。3.在考察盐酸小檗碱于大鼠和人的肝微粒体的代谢中,确定了盐酸小檗碱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最佳温孵条件为温孵温度37℃,时间为60 min,肝微粒体蛋白浓度为0.5 g·L-1。当盐酸小檗碱质量浓度为2.520μg·m L-1时,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Km为1.6157μg·m L-1,大于人肝微粒体的Km值1.4775μg·m L-1,提示人肝微粒体中的酶对盐酸小檗碱的亲和力也许比在大鼠肝微粒体中大,而且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12.8535μg·g-1·min-1,小于人肝微粒体的Vmax值14.9701μg·g-1·min-1,说明人肝微粒体对盐酸小檗碱的代谢能力更强。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在大鼠肝微粒体代谢中,与J2.5:A2.5组比较,配比组中J15:A5的代谢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配比组没有显着性差异;人肝微粒体代谢中,与J2.5:A2.5组比较,配比组中J15:A5、J10:A20的代谢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配比组没有显着性差异,且在大鼠和人的肝微粒体代谢中配比组J15:A5的代谢速率均最大,说明在该孵育条件下J15:A5为最佳配比。结论: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时,抗氧化活性几乎完全由盐酸小檗胺决定,且盐酸小檗胺可以促进盐酸小檗碱在肠肝中的吸收代谢,两者具有协同作用,确定了在小肠及肝微粒体中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最佳配比组,为盐酸小檗碱的配比研究及制剂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本岳[10](2019)在《当归芍药散提高阿魏酸生物利用度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阿魏酸(FA)具有良好的药理效果,是当归芍药散(Danggui-Shaoyao-San,DSS)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的主要活性成分。FA在动物模型中快速吸收且快速消除,生物利用度低,有研究表明通过配伍可以提高FA的生物利用度。本实验通过Caco-2单层细胞模型验证DSS、当归、川芎和FA在肠上皮细胞的渗透吸收情况,进一步探讨影响这一过程的可能的蛋白靶点以及考察方中其他主要成分对这些靶点的影响;通过大鼠肝微粒体模型考察DSS、当归、川芎和方中主要成分对CYP3A4活性的影响,探讨DSS对FA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以及机制,为中药复方的配伍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HPLC对DSS、当归和川芎所含的FA定量,然后于Caco-2细胞模型上考察各组的FA的渗透量的比较。给以P-gp和MRP2特异性抑制剂和方中其他单体成分后,考察FA的渗透变化。检测不同组别CYP3A4的特异性代谢产物6β-羟基睾酮来比较不同组别对肝药酶CYP3A4的抑制作用,计算各组的半数抑制率(IC50)来比较各组的抑制效果大小。添加方中其他单体成分于孵育体系中,筛选对CYP3A4有抑制作用的单体。利用HepG2肝癌细胞考察DSS、当归、川芎和FA对外排转运蛋白P-gp和CYP3A4蛋白的表达影响情况;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DSS、当归、川芎和FA对CYP3A4酶活性的影响情况。结果:与单纯给予FA组相比,DSS中FA吸收增加明显(P<0.01)。当归和川芎亦能增加FA的吸收(P<0.01,P<0.01)。与FA单体组相比,丙磺舒组和维拉帕米组的FA吸收显着提高(P<0.01,P<0.01)。方中成分芍药苷、藁本内酯和川芎嗪均可以显着提高FA的渗透吸收(P<0.05,P<0.05,P<0.01)。酮康唑的IC50为7.645 μ M·L-1,DSS组的IC50为0.1017mg·mL-1,当归组的IC5。为0.2948mg·mL-1,结果显示DSS较当归有更好的CYP3A4抑制作用(P<0.01)。FA对CYP3A4亦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芍药苷对CYP3A4活性无明显影响,藁本内酯和川芎嗪对CYP3A4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没有显着性意义。DSS和FA对CYP3A4蛋白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但是DSS对之没有显着意义,当归和川芎对CYP3A4促进表达;DSS和当归抑制P-gp蛋白的表达(P<0.05,P<0.05),但是川芎却显示对其有促进表达的作用。ELISA检测结果得,DSS和FA显着抑制了 CYP3A4酶的活性(P<0.05,P<0.05),当归和川芎对CYP3A4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结果与WB蛋白结果相似。结论:上述结果表明,DSS、当归和川芎以及方中主要成分芍药苷、藁本内酯和川芎嗪均能增加FA的肠上皮吸收;转运实验和Western-blot检测P-gp结果表明,DSS和FA对外排蛋白P-gp有抑制作用;肝微粒体孵育实验、CYP3A4蛋白检测和ELISA实验表明,DSS抑制CYP3A4酶的活性。综上结果表明,DSS提高FA生物利用度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外排转运蛋白P-gp和代谢酶CYP3A4来实现。
二、In vitro identification of metabolites of verapamil in rat liver microsom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 vitro identification of metabolites of verapamil in rat liver microsomes(论文提纲范文)
(1)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创新药物评价中应用及其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前言 |
二、 PBPK应用及其案例 |
1 基于体外肝微粒体或肝细胞实验结果预测药物清除率和生物利用度 |
1)基本理论 |
2)体外CLint, L测定 |
(1)代谢产物形成法 |
(2)底物减少法 |
3)体外肝内在清除率估算时注意事项 |
2 利用体外实验实施对药物在体内处置过程的预测 |
3 PBPK模拟疾病状态下药代动力学 |
4 基于PBPK模型的药物相互作用预测 |
5 PBPK-PD结合模型预测药物在体药效动力学 |
三、 展望和值得考虑的若干问题 |
(2)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对新型抑酸药伏诺拉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伏诺拉生对大鼠体内外CYP450 酶代谢活性的影响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仪器 |
3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4 实验动物 |
5 实验方法 |
6 实验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第二部分 临床药物基于大鼠CYP450 酶对伏诺拉生代谢的影响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实验材料 |
2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3 实验仪器 |
4 实验动物 |
5 实验方法 |
6 实验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新型抑酸药物伏诺拉生与质子泵抑制剂临床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比研究进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历 |
(3)白果止咳化合物GK-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白果的研究进展 |
2.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3. 止咳中药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GK-A的药动学研究 |
第一节 GK-A的分离制备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GK-A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GK-A的吸收研究 |
第一节 GK-A体外稳定性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GK-A的肠吸收特性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GK-A的组织分布研究 |
第一节 GK-A与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GK-A的组织分布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GK-A的代谢研究 |
第一节 GK-A质谱裂解规律的研究及可能代谢物的分析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GK-A的代谢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GK-A代谢产物MS1合成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GK-A的排泄研究 |
第一节 GK-A在大鼠尿液和胆汁中的排泄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GK-A及代谢产物MS1粪便排泄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参考文献 |
(4)基于体外模型的五味子木脂素吸收转运及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五味子概述 |
1.1.1 五味子的化学成分 |
1.1.2 五味子木脂素成分的药理作用 |
1.1.3 五味子木脂素的提取方法 |
1.1.4 五味子木脂素的纯化方法 |
1.2 药物转运模型 |
1.2.1 MDCK细胞模型 |
1.2.2 利用MDCK细胞模型对药物转运机制的研究 |
1.2.3 Caco-2 细胞模型 |
1.2.4 利用Caco-2 细胞模型对药物转运机制的研究 |
1.2.5 MDCK和 Caco-2 的比较 |
1.3 药物代谢 |
1.3.1 药物代谢概论 |
1.3.2 肠内菌代谢在中药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1.3.3 肝微粒体代谢在中药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基于MDCK细胞和Caco-2 细胞模型的五味子木脂素吸收转运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在MDCK和 Caco-2 细胞模型中给药浓度 |
2.1.4 Caco-2和MDCK单层细胞模型的跨膜转运实验 |
2.1.5 五味子中单体成分的碎片离子条件的优化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五味子提取物及木脂素纯化物在MDCK和 Caco-2 单层细胞模型中给药浓度的确定 |
2.2.2 五味子木脂素成分及内标的质谱条件及保留时间 |
2.2.3 五味子木脂素成分的标准曲线方程 |
2.2.4 五味子七种木脂素类化合物在MDCK细胞跨膜转运实验结果 |
2.2.5 五味子木脂素类化合物在MDCK细胞跨膜转运机制研究 |
2.2.6 五味子木脂素类化合物在Caco-2 细胞跨膜转运机制研究 |
2.2.7 五味子木脂素类化合物在MDCK细胞和Caco-2 细胞的转运情况比较 |
2.3 结论 |
第三章 基于肠内菌代谢模型五味子的代谢研究 |
3.1 仪器与试剂 |
3.1.1 仪器 |
3.1.2 材料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制备 |
3.2.2 液相条件与质谱条件 |
3.2.3 药物萃取剂的确定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药物萃取剂的确定结果 |
3.3.2 五味子木脂素在健康小鼠粪便中肠内菌代谢研究 |
3.3.3 五味子木脂素在大鼠粪便中肠内菌代谢研究 |
3.4 总结 |
第四章 基于肝微粒体CYP450 模型五味子的代谢研究 |
4.1 仪器与试剂 |
4.1.1 仪器 |
4.1.2 材料与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肝微粒体孵育反应体系 |
4.2.2 液相条件与质谱条件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总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和P-糖蛋白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的激活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7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活性的激活作用及生物学效应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75种黄酮类化合物在人肝微粒体中对CYP3A4调控作用的初步筛选 |
3.2 具有CYP3A4活性调控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EC_(50)的测定 |
3.3 黄酮类化合物在细胞水平对CYP3A4激活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 |
3.3.1 CYP3A4-HepG2细胞中CYP3A4酶活性的验证 |
3.3.2 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HepG2细胞毒性的测定 |
3.3.3 CYP3A4-HepG2细胞中生物学效应评价底物的确定 |
3.3.4 DND在CYP3A4-HepG2细胞中温孵浓度和时间的确定 |
3.3.5 黄酮类化合物在细胞水平对CYP3A4激活的生物学效应 |
3.4 黄酮类化合物在整体动物水平对CYP3A4激活作用的生物学效应评价 |
3.4.1 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鼠和小鼠肝微粒体中对CYP3A4调控作用的筛选 |
3.4.2 黄酮类化合物在金黄地鼠肝微粒体中对DND代谢的影响 |
3.4.3 黄酮类化合物在整体动物水平对CYP3A4激活的生物学效应 |
3.5 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成药蛇胆陈皮散与DND的体内相互作用 |
4. 讨论 |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激活作用的分子机制和构效关系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黄酮类化合物与CYP3A4的分子对接 |
3.2 黄酮类化合物与CYP3A4的圆二色谱分析 |
3.3 基于CYP3A4激活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的药效团模型建立 |
3.4 基于CYP3A4激活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定量-激活活性(2D-QSAR)生物信息库建立 |
4.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活性的抑制作用及构效关系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活性的抑制作用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7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MDR1-MDCKⅡ细胞毒性的测定 |
3.2 黄酮类化合物对P-gp介导的地高辛转运活性的影响 |
3.2.1 黄酮类化合物对MDR1-MDCKⅡ细胞地高辛转运活性的影响 |
3.2.2 具有P-gp抑制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IC_(50)的测定 |
3.3 黄酮类化合物对百草枯细胞毒性的影响 |
3.4 黄酮类化合物对紫杉醇耐药的改善作用 |
3.4.1 紫杉醇在MX-1和MX-1/T细胞中细胞毒性浓度的确定 |
3.4.2 黄酮类化合物对紫杉醇细胞毒性的影响 |
3.5 黄酮类化合物在SD大鼠体内对地高辛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3.6 银杏叶片和蛇胆陈皮散在SD大鼠体内对地高辛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黄酮类化合物与P-gp的分子对接 |
3.2 基于P-gp抑制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的药效团模型建立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References |
附录 |
致谢 |
(6)雷公藤甲素及其衍生物雷腾舒药物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类风湿关节炎 |
1.1.1 疾病简介 |
1.1.2 疾病治疗 |
1.2 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的研究现状 |
1.2.1 雷公藤甲素的研究现状 |
1.2.2 雷腾舒的研究现状 |
1.3 药物代谢研究 |
1.3.1 药物代谢研究的重要性 |
1.3.2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
1.4 肝功能损伤对药动学的影响 |
1.5 研究背景及计划 |
第2章 雷腾舒代谢物鉴定 |
2.1 实验目的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体外肝细胞孵化实验 |
2.2.3 体外肝微粒孵化实验 |
2.2.4 体外肝微粒代谢稳定性 |
2.2.5 仪器和检测条件 |
2.2.6 代谢物对照品制备 |
2.2.7 代谢物毒性和免疫抑制活性评价 |
2.2.8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雷腾舒UPLC-UV/Q-TOF MS分析 |
2.3.2 雷腾舒在五种属肝细胞中的代谢物 |
2.3.3 雷腾舒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物 |
2.3.4 雷腾舒体外代谢稳定性 |
2.3.5 代谢物免疫抑制活性评价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3章 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在大鼠血浆中的生物分析方法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和条件 |
3.2.3 标准曲线,质控样品和内标溶液的制备 |
3.2.4 样品预处理过程 |
3.2.5 溶液稳定性 |
3.2.6 分析方法验证 |
3.2.7 数据分析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LC-MS/MS方法建立 |
3.3.2 溶液稳定性 |
3.3.3 选择性 |
3.3.4 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 |
3.3.5 准确度和精密度 |
3.3.6 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 |
3.3.7 稳定性 |
3.4 结论 |
第4章 酶抑制剂或诱导剂对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药动学的影响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 |
4.2.1 化合物和试剂 |
4.2.2 代谢酶表型实验 |
4.2.3 专属性抑制实验 |
4.2.4 大鼠体内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实验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代谢酶表型 |
4.3.2 地塞米松和利托那韦对雷公藤甲素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4.3.3 地塞米松和利托那韦对雷腾舒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4.3.4 专属性抑制实验 |
4.3.5 专属性抑制实验中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代谢物生成量的改变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5章 大鼠肝损伤对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药动学的影响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与材料 |
5.2.1 药物与试剂 |
5.2.2 ABT对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药动学的影响 |
5.2.3 肝损伤模型建立 |
5.2.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5.2.5 大鼠药动学试验 |
5.2.6 大鼠肝微粒体制备 |
5.2.7 大鼠肝药酶活性测试 |
5.2.8 探针底物测试条件 |
5.2.9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ABT对雷公藤甲素和雷腾舒药动学的影响 |
5.3.2 模型评价 |
5.3.3 雷公藤甲素药动学结果 |
5.3.4 雷腾舒药动学结果 |
5.3.5 肝损伤对肝药酶活性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6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补充资料 |
附录2 缩略词表 |
附录3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高良姜素的吸收机制与代谢轮廓及其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及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UHPLC-Q-TOF-MS/MS 技术的高良姜素体内外代谢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HPLC-MS/MS技术高良姜素及其代谢物在糖尿病大鼠模型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单向在体肠灌流模型研究P-gp、MRP2和BCRP抑制剂对高良姜素肠吸收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高良姜素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转运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高良姜素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 酶活性及m RNA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高良姜现代药理学研究概况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通光散C21甾体MT2对紫杉醇的抗肿瘤增效作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多药耐药(MDR)及药物研究进展 |
1.1.1 肿瘤化疗与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
1.1.2 化学药物P-gp逆转剂研究进展 |
1.1.3 中药单体逆转P-gp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
1.1.4 逆转P-gp介导的MDR药物及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
1.2 天然C_(21)甾体类成分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
1.2.1 牛奶菜属植物通光散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
1.2.2 非牛奶菜属植物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
1.2.3 通光散C_(21)甾体化学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二章 MT2对紫杉醇在荷瘤裸鼠模型的抗肿瘤药效评价 |
2.1 实验材料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2 药液配制 |
2.3 动物实验 |
2.3.1 实验动物 |
2.3.2 模型建立 |
2.3.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案 |
2.4 结果 |
2.5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MT2对紫杉醇的药代动力学影响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药品与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1.3 大鼠空白血浆制备 |
3.2 血浆样品中紫杉醇定量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
3.2.1 分析条件 |
3.2.2 溶液配制 |
3.2.3 动物实验 |
3.2.4 血浆样品前处理 |
3.2.5 方法学验证 |
3.2.6 药代动力学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4.1 UPLC-MS/MS方法 |
3.4.2 药物剂量设定 |
3.5 小结 |
第四章 MT2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药品与试剂 |
4.1.2 仪器设备 |
4.1.3 大鼠空白血浆制备 |
4.2 血浆样品中MT2定量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
4.2.1 分析条件 |
4.2.2 溶液配制 |
4.2.3 动物实验 |
4.2.4 血浆样品前处理 |
4.2.5 方法学验证 |
4.2.6 药代动力学数据处理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4.1 液质条件的优化 |
4.4.2 样品处理方法优化 |
4.4.3 内标的选择 |
4.4.4 MT2药代动力学特征 |
4.5 小结 |
第五章 MT2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药品与试剂 |
5.1.2 仪器设备 |
5.1.3 大鼠空白血浆制备 |
5.2 透析液和血浆样品中MT2定量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
5.2.1 分析条件 |
5.2.2 溶液配制 |
5.2.3 样品前处理 |
5.2.4 方法学验证 |
5.3 血浆蛋白结合率实验方法及结果 |
5.3.1 透析装置准备 |
5.3.2 透析时间考察 |
5.3.3 透析袋吸附率考察 |
5.3.4 测定方法 |
5.3.5 实验结果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MT2大鼠体内排泄研究 |
6.1 实验材料 |
6.1.1 药品与试剂 |
6.1.2 仪器设备 |
6.2 胆汁、尿液和粪便三种排泄样品中MT2定量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
6.2.1 分析条件 |
6.2.2 溶液配制 |
6.2.3 动物实验和样品采集 |
6.2.4 样品前处理 |
6.2.5 方法学验证 |
6.3 结果 |
6.3.1 大鼠胆汁排泄结果 |
6.3.2 大鼠尿液排泄结果 |
6.3.3 大鼠粪便排泄结果 |
6.4 结论与小结 |
第七章 MT2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
7.1 实验材料 |
7.1.1 药品与试剂 |
7.1.2 仪器设备 |
7.1.3 空白组织样品匀浆液 |
7.2 组织样品中MT2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7.2.1 分析条件 |
7.2.2 溶液配制 |
7.2.3 动物实验和样品采集 |
7.2.4 样品前处理 |
7.2.5 方法学验证 |
7.3 结果 |
7.4 讨论和小结 |
第八章 MT2的代谢研究 |
8.1 实验材料 |
8.1.1 药品与试剂 |
8.1.2 仪器设备 |
8.2 试验方法 |
8.2.1 分析条件 |
8.2.2 MT2大鼠肝微粒体孵育液制备 |
8.2.3 进样样品配制 |
8.2.4 数据采集与分析 |
8.3 结果 |
8.3.1 MT2裂解规律 |
8.3.2 代谢产物鉴定 |
8.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基于肠吸收-肝代谢的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协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1.治疗DR新思路 |
2.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协同作用的理论依据 |
3.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研究概述 |
4.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抗氧化性质薄层鉴别 |
2.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抗氧化作用 |
3 实验结果 |
3.1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抗氧化活性薄层鉴别 |
3.2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的DPPH清除能力 |
3.3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组的DPPH自由基清除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配置 |
2.2 样品的处理 |
2.3 肠灌液中指标成分的测定方法 |
2.4 大鼠小肠在体原位灌注实验 |
2.5 灌流液不同p H对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的全肠段吸收影响 |
2.6 不同盐酸小檗碱浓度对各肠段吸收影响 |
2.7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浓度配比对各肠段吸收影响 |
2.8 大鼠在体原位肠灌注实验参数计算 |
2.9 统计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不同p H灌流液对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的全肠段吸收影响 |
3.2 盐酸小檗碱高中低浓度对各肠段吸收影响 |
3.3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浓度配比对各肠段吸收影响 |
4.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不同配比的肝微粒体代谢研究 |
1.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配置 |
2.2 样品的处理 |
2.3 指标成分的测定 |
2.4 盐酸小檗碱在大鼠肝微粒中的孵育条件优化[80-83] |
2.5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速率测定 |
2.6 盐酸小檗碱在人肝微粒下的孵育条件优化 |
2.7 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配比在人肝微粒体中代谢速率测定 |
2.8 数据处理 |
2.9 统计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盐酸小檗碱在大鼠肝微粒体中孵育条件的优化 |
3.2 盐酸小檗碱在人肝微粒下的孵育条件优化 |
4.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1.总结 |
2.创新点 |
3.不足与展望 |
3.1 不足 |
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当归芍药散提高阿魏酸生物利用度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
一、生物利用度的定义 |
二、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
第二节 阿魏酸的药理作用和其药代动力学 |
一、阿魏酸的药理作用 |
二、FA药代动力学 |
第三节 当归芍药散复方的研究背景 |
第四节 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背景 |
第五节 模型选择根据 |
一、Caco-2单层细胞模型研究进展以及选择的根据 |
二、大鼠肝微粒体代谢模型选择根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Caco-2单层细胞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结论 |
第二节 FA在单体、单味药和复方中在Caco-2细胞单层的透过转运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实验结论 |
第三节 DSS、当归水提液对CYP3A4的抑制率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实验结论 |
第四节 DSS与各组分对转运蛋白及CYP3A4蛋白表达的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实验结论 |
第五节 DSS各组分对CYP3A4酶的活性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实验结论 |
第六节 讨论 |
一、药物的选择 |
二、Caco-2单层细胞模型的选择 |
三、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的选择 |
四、检测指标的选择 |
五、实验结果的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In vitro identification of metabolites of verapamil in rat liver microsomes(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创新药物评价中应用及其若干问题的思考[J]. 周晗,刘晓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1(08)
- [2]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对新型抑酸药伏诺拉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D]. 王奕然. 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2021(01)
- [3]白果止咳化合物GK-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庆.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基于体外模型的五味子木脂素吸收转运及代谢研究[D]. 翟珊. 吉林大学, 2020(08)
- [5]黄酮类化合物对CYP3A4和P-糖蛋白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白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雷公藤甲素及其衍生物雷腾舒药物代谢研究[D]. 徐叶.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19(07)
- [7]高良姜素的吸收机制与代谢轮廓及其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及mRNA表达的影响[D]. 马银玲.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2)
- [8]通光散C21甾体MT2对紫杉醇的抗肿瘤增效作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 谢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9]基于肠吸收-肝代谢的盐酸小檗碱与盐酸小檗胺协同效应研究[D]. 冯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当归芍药散提高阿魏酸生物利用度的机制研究[D]. 李本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