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之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大幅增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在教材各个板块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为青少年打好精神的底子。
关键词:“部编本”;核心素养;传统文化;语文教科书
一、“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的血脉,更是国人的精神支柱。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入侵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文化式微的危险,特别是青少年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同,被称为是失根的一代。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言:“一个民族失去了其自身的民族文化的传统,将是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思想文化的,更不可能使自己的思想文化走在其他民族的前面。”
基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
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提出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层面逐级递增,相互交融,是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显然对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教科书作为沟通学生和语文课程的重要桥梁,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材在选文时重“时文”而轻经典,使传统文化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古典诗文篇章多以唐诗宋词为主,诸子散文明显过少,“唐宋中心化”现象严重。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学了很久,但仅仅记住了一些文学常识、名言佳句、实词虚词,很难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完整认识和系统把握。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本着“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编写原则,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写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相结合,守正创新,意在传承,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利用语文学科善于熏陶感染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增加人文底蕴,进而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和个人品格的完善。
(一)丰富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
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传统知识和文化,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资源宝库。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在每一册都设置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栏目,比如七年级下册“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分小组自主查阅有关对联的资料、完成评选“最美对联”的任务。学生自主搜集、整理、阅读相关资料,不仅能够获得传统的文化知识,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又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无形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自信。
(二)增加人文底蕴,培育健全人格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近几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的热播,“国学热”、“汉语热”成为大众焦点,教材增加古诗文内容,恰恰折射出当下社会对传统文化归位的期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的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潜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加大古典诗文的比重,就是希望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来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加人文底蕴,培育健全人格,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中的呈现
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途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文化历史,让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引领学生构建完善的核心素养体系。“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精神,坚持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汇在教科书的各个板块中。
(一)选文大幅增加传统文化篇章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
在近几年广泛使用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所占比例不过半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一共有169篇课文,其中现代文有129篇,文言文45篇,比例为7:3;而苏教版七至九年级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仅有31%。
“部编本”遵循语文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吸取过去多次课程改革的优良成果,在范文选取上做了较大的改动,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加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数量明显增加。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初中古诗文选篇是 124 篇,约占所有选篇的 51.7%,比原来人教版有所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在编写时不但从数量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同时选篇的体裁和内容也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说,均有收录。原人教版教材没有体现“爱国主义”的诗词,修订后的“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对这方面做了弥补,其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木兰诗》《与妻书》;有抒发家国情怀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些篇目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中传统篇章数量的增加和内容的扩大体现了教材对古典诗文教学的重视。从更深一层意义上看,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上回归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二)插图体现中国元素
鲁迅先生曾对书籍的插图有过这样的论述:“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宣传画。”插图作为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起到装点教材的作用外,同样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选用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插图,意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渗透。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为“文明的印记”,单元整合了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多篇文章,《苏州园林》一文配以华致中的摄影作品《拙政园秋色》,古香古色的插图配以优美的文字,中国园林的古朴美跃然眼前;《梦回繁华》一文选择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为插图,与教材文本和谐呼应,“中国味儿”十足。古诗词配以中国风的水墨插画,意蕴和谐,相得益彰,充满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这些中国画风的插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理解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单元导语渗透传统文化
单元导语是助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单元整组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浓缩,也是单元的“门面”担当。“部编本”在单元导语的设置上尤其重视“立德树人”的作用,特别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自觉感受传统文化的美,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单元内整合了《社戏》、《春酒》、《安塞腰鼓》、《庆祝旧历元旦》等多篇代表各地风俗的文章,其单元导语这样写道: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风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而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节日习俗,从中能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民族、地域文化。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和综合运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社戏》的课文导读部分同样给出这样的提示:
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了解一下你家乡的类似的民俗活动,讲给同学们听。
不论是单元导语部分还是课文导读部分,“部编本”语文教科书都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些不是死板的说教和知识灌输,而是给同学们以提示,让学生在文字的熏陶中受到启迪和感染,唤起学生对祖国山河、风俗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和民族气节。
(四)课后习题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
课文后的习题部分是教材的重要一环,对课堂教学起着引领作用。只有自然、巧妙地设计课后练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母语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在符合语文学科基本特点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从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等多个方面获得提升。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在练习系统的编制上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一方面以朗读、背诵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情感,提高自身的鉴赏、审美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部分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诵《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学生在涵泳、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情感变得丰富,进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另一方面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文拓展到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提高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又如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后练习题第五题:“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其中有一些尊称和谦称。读一读,说说他们分别用于指称谁。”该题目将古代称谓中所蕴含的礼仪知识、传统道德自然地融合到如何正确使用称谓语这一语言实践活动中,将传统美德与母语教育相结合,在无形中进行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又保证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训练。
(五)综合性学习部分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综合性学习有一个显著新变化,就是增设了“传统文化”专题,在内容上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现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更加看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及孝老敬老等道德素质教育。王本华指出:“(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专题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词展开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人教版综合性学习也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但都是零散分布,并未形成系统。“部编本”单独设立“传统文化”专题使综合性学习在主题设置和内容编排上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每册都会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如七年级上册的“有朋自远方来”就围绕传统文化中“交友之道”展开了一次学习探究活动。活动引用《庄子•山木》中的名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记•学记》中的名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并将“伯牙绝弦”和“割席断交”的故事编排到参考材料中。学生通过阅读古代诗文中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增长了语文知识,同时也传承和振兴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风”。
又如八年级上册设置了“人无信不立”这一学习主题。“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主题包括“引经据典话诚信”“环顾身边思诚信”“班级演讲说诚信”三个子活动,材料整合了我国古代典籍中关于“信”的名言和故事,如《老子•六十三章》中的“轻诺必寡信”、《史记•商鞅列传》中的“商鞅立木》的故事,要求学生在了解诚信的内涵和价值的基础上,观察生活、组织演讲,在实际生活中躬行“诚信”。
这样的活动设置,既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又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利用“部编本”更好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总而言之,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语文学习的优质资源。“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守正创新,以选文为载体,辅之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从多层面、多角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意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精神的底子。
为了用好“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进一步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培育学生完整的核心素养体系,笔者试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些许启发:
(一)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是关键。有了好的教材,还必须要有能够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
首先,学校应该在教师培训中增加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和内容,比如通过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讲座、开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组织教师参观文化景点等,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其爱国情怀。
其次,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觉悟,充分认识到如今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增加自身的文化素养,力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滋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使语文教学更有深度、有厚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二)家校联合,共同助力学生发展
学校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学校学生众多,老师很难做到一对一的针对指导,也无法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家庭充分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学生学习的保障,家长首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可以通过陪同孩子阅读的方式,引导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和孩子共读《二十四孝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孝道礼仪的文化;带领孩子参加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区活动,如“寻找身边的诚信故事”,引导孩子将课堂所学延伸到课外,让中华文化融入学生的一言一行中,融入学生的“基因”中。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是目前最重视传统文化的教材,我们要通过这座桥梁,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树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核心素养建设中的核心位置,真正落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18.1.
[3]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05):31-35.
[4]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5]邓志清.基于“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0):50-52.
[6]吕悦.部编本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J].文学教育(上),2018(09):126-127.
[7]丁玉晴.“部编本”语文教科书:语文素养落到实处[J].学语文,2018(01):44-46.
[8]谢先成.“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理念、育人功能与使用建议——访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10):4-8.
[9]王家伦,陈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四大系统的显著进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8):30-32
作者简介:刘萍萍(1996.02-),女,山东省淄博市人,现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8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论文作者:刘萍萍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语文论文; 中华论文; 教科书论文; 优秀论文; 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