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红花注射液;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0-0032-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以病程长、易复发为特征。近年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合并高凝状态。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笔者于2011年9月~2014 年12 月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红花注射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5 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9 月~2014 年12 月期间,在本院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 例;年龄14~62(平均42.2)岁;病程3个月~7年。所有病例临床诊断均符合2000 年成都会议制定诊断标准[1],其中轻、中度40例,重度10例。
1.2 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治疗组25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根据病情应用激素或者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红花注射液20ml/d。全部患者治疗前后均接受结肠镜、大便常规及潜血、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比较症状缓解情况及疗程结束时内镜表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判定参照成都会议的诊断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发现肠黏膜大致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炎症基本消失,活检为单核细胞浸润为主;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发现肠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治疗结束时复查电子结肠镜,进行疗效分析,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治疗组1 例出现恶心、乏力,1 例皮疹;对照组2 例出现恶心,给予对症处理后上述轻微不适均消失,无肝肾损害,未因不良反应停用药物。
3 讨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复杂,常规应用柳氮磺胺吡啶及激素治疗,部分病人疗效欠佳。国内研究报道,溃疡性结肠炎存在高凝状态,活动期患者血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一二聚体等血栓前状态指标升高及肠黏膜中有微血栓形成[2],抗凝药物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肝素个体差异大,剂量难以控制,常规合用红花注射液治疗,结果显示疗效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药理实验表明,红花注射液可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和促进纤维蛋白降解的作用,并可降低血液粘度,还能改善细胞乏氧状态和机体内环境,增加内脏血流量,改善肠黏膜的微循环,从而促进溃疡愈合,改善患者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红花还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在缺氧时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增加对乳酸的处理,从而增强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加膜的稳定性。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复杂,红花注射液可从多个环节减轻炎症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选择。
参考文献[1] 贺国斌,欧阳钦,杨明辉,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D- 二聚体检测[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7):438-439.[2] Kume K,Yamasaki M,Tashiro M,et al.Activations of coagulation andfibrinolysissecondary to bowel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colitis[J].Intern Med,2007,46(17):1323-1329.
论文作者:朱耀强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6
标签:溃疡性论文; 结肠炎论文; 注射液论文; 红花论文; 疗效论文; 患者论文; 黏膜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