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变动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动论文,新教材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秋使用新版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研究和总结新版教材中增删和调整的内容及其变动特点,可领会编者的意图,准确把握新教材所渗透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易于实现在教学上的具体操作。
一、精简内容,强化重点,突出地理知识的“基础性”
新版课文经过了提炼和压缩,保留了最基础的内容和重点。因此新版内容虽比旧版明显少了许多,但更为精炼、科学。
1.删除大量内容。删除的主要内容是:(1)前后重复内容。(2)次要内容。如旧版3.1节“文化与地理”、3.2节中与地理关系不密切的文化景观的功能性、3.6节“宗教与地理”均被删除。(3)复杂难懂内容。删除理论性较强的中心地理论和不切中国实际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等。
2.用通俗典型的实例替换原例,突出重点和地理性。新版3.2节先举了北方旱作和南方水田景观图及其相关分析,更加突出文化景观的空间性特点,然后用“寒山寺景观图”及其有关诗句、居庸关图及其相关分析,突出文化景观的时代性,胜似旧版很多例子。
二、增加联系本国本地区的实例和活动题,突出教材的“乡土性”
新版注重联系我国的、家乡的、学校所在地的、身边的实例和问题。主要表现有:
1.活动题。如新版2.1节“试从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学校所在地的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新版第二单元综合练习“如果你们家要在你就读的城镇购买新房,你愿意选择哪一个小区”?这些活动题均要求联系家乡实际,强调地理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验证,要求学生开展地理调查、考察、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关注社会上有关地理的重大问题,积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动参与的精神。
2.课文实例。新增实例主要为中国的、学生家乡的熟悉实例。如新版3.3节举了大量学生熟知的身边日常实例说明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等等,使学生了解、关心和认识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和重大地理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其实践意识和动机。
三、增加生活有用的地理内容,突出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
新版改进的内容大多对现在生活、生产和学习有用,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实用价值,能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释自然、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1.注重原理在实际中的直接应用。新版很少讲原理、理论和模式,直接应用原理。新版2.1节中增加了“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的等级、职能、职务范围和网络体系;2.3节增加了简短的“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直接用中国的成都和沈阳市作为例子,图文结合说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它们都是中心地理论在实际中被广泛应用的实例,它们比叙述中心地理论更通俗易懂,更有实用价值,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增加常用的概念和内容。新版1.3节增加报刊上常见和实际中常用的概念“合理人口容量”;2.3节“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中增加“行政因素”;在2.4节“功能区的合理配置”中增加“留有发展余地”,它们在现实中实用性较强。3.5节举了大量学生熟悉的身边实例,如广告、歌曲、企业经营等,说明身边文化扩散形式选择的实用性。
3.活动题突出对生活的指导价值。如新版3.5节活动题有关环保宣传地点和人群的选择,增强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参与能力,培养热爱生活、态度积极、人格健全、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四、精心设计有真实情景的读图题和材料分析题,突出活动题的“探究性”
新版活动题最大特点是:将研究性学习观念渗入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减少知识灌输。其中第三单元的活动题变化较大。
1.旧版课文案例转为新版活动题。这类题多为材料分析题或读图题。所给材料和图示均为旧版课文的案例,但未给出结论,而把分析、归纳留给学生,激发其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兴趣,使之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自主、合作和研究学习中养成求真求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学生能运用正确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有具体情景的实际问题,由此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如:(1)将旧版3.2节课文有关宁夏两种清真寺图文内容变为新版3.3节活动题,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活动量;(2)将旧版3.7节有关从五个方面观察文化区特点的课文变为新版3.4节的活动题,目的能促使学生与教师展开合作,通过探究、观察和调查活动,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和解决问题对策;(3)将旧版3.5节有关日本、阿拉伯帝国、沙皇俄国等有关文化扩散的实例分析课文变为新版3.5节的活动题和综合练习,目的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对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和解释,并应用于学习过程中。
2.增加新颖的读图题。如新版3.2节的两个活动题:读图分析明清民宅和布局重心的变化,探究与南京城墙、墨西哥三文化广场相关的问题。能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技能,初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正确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成因。
五、重新整合内容结构,突出各内容间的“内在逻辑性”
旧版有些内容的顺序和结构给人牵强附会之感,而新版则对其重新进行了组合,建立具有内在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学习的内容结构和完整、合理、新颖的编排体系,使各部分内容的结合更自然和紧密。如2.2节三大功能区的顺序,旧版将“住宅区”放在最后叙述,但住宅区在城市中是最重要的功能区,学生也最熟悉,因此新版则把它放在三大功能区之首,从学生熟知的身边事物入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将旧版3.2节文化景观的含义和构成挪至新版3.1节,在讲完文化的含义和分类后紧接讲这部分内容,显得较为自然些。3.3节删除了旧版中与本节“文化景观”不密切的“文化与自然”内容,增加“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与本节另一部分“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一起构成了本节的两大内容,使得内容结构更加全面和完整。
六、调整内容和标题,突出形式和实质内容上的“条理性”
新版1.1节删去了旧版冗长、重复和无条理的叙述,设置了次一级的黑标题和序号。如第一部分“人口再生产类型”黑标题之下用序号分设四个再生产类型小标题,第二部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黑标题之下分设两个次一级标题:“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从总体上看,层次明显,条理清晰,便于学生自学。旧版该节分别论述四个人口再生产类型特征及其笼统的原因,而新版则分别论述每一种再生产类型出生率和死亡率高低的原因、分布和代表性的国家,具体性、针对性和地理味更强。
七、增大图幅数量,突出教材的可读性和直观性
第三单元旧版图示共有28幅,新版则有35幅,且画面精美清晰。如3.1节增加了“指南针”、“京剧剧照”,不仅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景观)的含义,而且能吸引学生主动阅读,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