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运动_农民论文

韩国新村运动_农民论文

韩国的新村运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新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发起过程

1945年韩国光复以后,国民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韩国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严重滞后于科技水平的提高。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长年的政治动乱以及循环往复的通货膨胀严重地破坏了人们勤俭节约、相互信任的良好社会风尚。60年代以来,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加大,学潮频繁,社会不断动荡。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大批农村的年轻人纷纷离土离乡,涌进大城市,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的原有秩序。

韩国政府自1962~1971年实施了第一、二个经济发展5年计划, 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10年内人均GNP从82美元提高到252美元。但是,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第一个5 年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达到7.8%,而农业发展速度是5.3%;第二个5 年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10.5%,而农业发展速度只有2.5%,前后工农业发展速度之差,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和农户的年平均收入也拉大了差距,1962年的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收入的71%,而1970年降到61%。当时,在全国农村人口中,经营不足1公顷耕地的农户占67 %,他们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收入的50%,而且这种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导致农村人口的大批离土离乡,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的70%降到1971年的46%。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带来了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加上农业机械化落后,导致部分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

为解决这一严重的农业及社会问题,韩国政府决定在实施第三个5年计划时(1972~1976年),把“工农业的均衡发展”及“农水产经济的开发”,放在经济发展的三大目标之首(其它两个目标是扩大出口和发展重化学工业)。在此以前,韩国政府曾投资20亿美元,以推动农业地区的综合开发。但由于资金投入的体制与机制尚不健全,加上农民立足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不足,自立自强的精神匮乏,因而资金的投入效益不大。鉴于这种情况,韩国政府从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开发项目带动农民自发的建设家乡运动。1970年4月22日, 朴正熙总统召集全国地方政府的负责人开会,极力倡导新村运动,当时举国上下称此运动为“脱贫、自立、实现现代化”的实践运动。总统亲自参与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领导工作,新村运动开展得如何作为当时考核各地公职人员政绩的标准。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以后,以振兴国家为口号和动力,波及工厂、学校、政府各部门及城市,迅速向全国范围扩大。

1970年11月~1971年7月, 韩国政府为全国的每个农村平均分配了300袋水泥,并限制已得到水泥的农户不得自行处理, 而要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当时的韩国农村平均每村有80户,每户得4袋, 按当时的市价计算相当于4000韩币。地方政府为利用好这些物资,设计了近20种建设工程,如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所、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和房顶、拓宽进村公路等。

村民们得到这些援助物资后,村民的反应比政府所预期的还要好。第一年,全国35000个村中的16000多个村表现积极,成绩显著;第二年,政府对这些成绩显著的农村继续提供援助物资,平均每村增加500 袋水泥和一吨钢筋。政府把35000年农村划分为自立、自助、 基础村三级,成绩最佳的为自立村,最差的为基础村。政府的援助物资只分给自立、自助村,这是为了刺激基础村奋起直追,以鼓励竞争。

1973年,全国农村中的约1/3被划分为基础村,此后,基础村急剧减少,到1978年,基础村所占比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约有2/3的农村被划分为自立村。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内容

1.改善农村公路。在当时的韩国农村, 从地方公路到各个农村的进村公路窄且弯,而且没架桥梁,所以各种车辆、农机具无法通行,交通十分不便。作为运动初期急需改善的工程,全国大部分的农村都实施了架桥、改善公路的工程。1971~1975 年间,在全国农村共架设65000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公路。到70 年代后期,除特别偏僻的农村外,全国所有的农村都能通车。村民们又自发组织起来,修筑了很多政府所没有顾及到的大小河坝,不少农民无偿献出了自己的土地,供村里修路。

2.改善房顶。1971年,在全国250多万农户中,约有80%住在苫有稻草的茅屋,但到了1977年,全国所有的农民都住进了换成瓦片和铁片房顶的住房,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改善房顶,为农民办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使农民节省了很多人力和物力。由于改善了农村周围的公路,水泥、钢筋等物资的运费大为降低,很多农民从外地运来水泥、砂子,共同生产水泥瓦,用以改善房顶,他们从中学到分工协作的方法。改善房顶工程逐渐转变为新建农村住宅的开端,政府通过贷款支援农民改善住房。

3.农村电气化。60年代末,在韩国农村只有20 %的农户安上了电灯,但到了1978年,全国98%的农户都安上了电灯,目前全国都已实现了电气化。在新村运动初期,政府为鼓励竞争,优先给积极参与的农村供了电。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农村电气化得到迅速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这期间,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农民借用低息贷款,加速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是家电得到普及,农民为了购买彩电、洗衣机,就要储蓄,这又促进了农村储蓄业的迅速发展。

4.农民用上了自来水。自古以来,韩国的农民一直饮用井水, 而传统的水井既不卫生,又不方便,需要花费很多劳力和时间,饮用自来水,对农民来说是一件梦寐以求的宿愿。新村运动开始时,村民们动员起来,把山里的水引到蓄水池,然后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户。因地势高,不宜引水的农村,通过深挖饮用水井,再用水管接到各家厨房,用抽水泵抽用食用水。80年代,普及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控掘机,农村的饮水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并大大节省了家庭主妇们的劳动和时间。

5.推广高产水稻品种。新村运动初期, 政府就开始推广了“统一系”的水稻高产新品种, 使韩国的水稻生产跨进划时代的发展阶段。 1970~1977年,水稻每公顷单产从3.5吨增加到4.9吨。农民们在水稻生产中,学到了共同协作的“集团栽培”方法,即水土条件相近的10~30户农民,在掌握先进耕种技术的班组长的带领下,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直至收获。这种共同协作的“集团栽培”,使得水稻高产新品种在极短时间内推广到各地农户,提高了全国农民的稻作水平。

6.增加农民收入。1970年,农户年平均收入为25.6万韩元(824美元),按每一农户6口人计算,人均收入为137美元;1978年农户年平均收入为3893美元,人均700美元,增加了5倍多,即使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也可以说农户的实际收入大大提高。韩国农民的收入急剧提高,有如下几方面原因:①自1973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水稻高产新品种。②自7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为保护“统一系”水稻新品种的价格,给予财政补贴。③部分农户改种经济作物,将种植结构调整为高收入种植结构。④政府以新村运动的名义,大量投资,扶持农村经济发展。

7.发展农协组织。70年代的新村运动,对于韩国农协, 尤其对基层农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古以来,韩国农民贫困交加而没有储蓄的习惯,但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到农协金融机构储蓄,而且储蓄额也不断增加,如1971年每户年均储蓄额为4300韩元(12美元),而1978年增长到24.53万韩元(50多美元)。 随着农民储蓄额的不断增加,由农协提供的农业生产资金也不断增多。60年代中期,由农协提供的生产资金中70%来自政府的财政资金或金融资金;而到70年代中期,政府的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所占比重下降为25%。农协的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的储蓄,农协的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妇女组织在发展农村储蓄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新村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金融业外,在流通方面,农协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民在种植水稻高产新品种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此外农用建材、家电等都是由农协来组织供应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协的规模也迅速扩大。70年代,全国基层农协数为1500个,大致与以邑为单位的行政区域数相近,一个基层农协对1000多户农民开展业务。一个基层农协的工作人员从1972年的6名增加到1980年的18名, 一个基层农协受理的资金从1977年的4300万韩元增加到1980年的23.4 亿韩元(330万美元),其中180万美元来自信用事业,100万美元来自经济活动,50万美元来自公共福利保险事业。由此可见,基层农协在当地社会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8.兴建村民会馆。新村运动一般在冬季农闲期间开展活动, 但当时很难找到村民能集中讨论的场所,所以,从开展新村运动的第二年开始,各地农村纷纷兴建村民会馆。农民有了自己的会馆以后,不仅用它召开会议,而且举办了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为在农忙期间节省劳力,提高效率,村民会馆还办起了公共食堂。妇女会在村民会馆还举办了公共交易场,节省了产品到市场环节的时间和费用。村民会馆收集了包括农业生产统计资料和农民收入的统计资料在内的各种统计资料,展示出关于本村建设与发展计划的蓝图。

三、韩国新村运动的效果

韩国政府在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了24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

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厕所、房顶、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改良农牧业品种等。同时,政府各级公务员在农村分区指导,并在每村选出男女新村运动指导员各一名,组织村民独立开展建设家乡运动。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是重点扶持,而不是搞平均主义,以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新村运动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自上而上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运动的指导员。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居住条件,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调动了他们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了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2.扩散阶段(1974~1976年)。在这一阶段, 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运动。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建设阶段的改善居住条件发展为改善居住环境,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共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就的农村给予贷款,在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类大学及科研院所的教师、研究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并推广科技文化。在这一阶段,农民的收入在逐步提高,农业实现了连年丰收。

3.充实与提高阶段(1977~1980年)。在这一期间, 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地区经济的综合开发日益高涨,政府推动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加工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团地的建设。在这一阶段,国内政治不断动荡,新村运动受到种种批评与责难。经过调整以后,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到民间自发的群众运动。

4.国民运动阶段(1981~1988年)。在这一阶段, 政府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健全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通过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优惠的物质条件、技术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环境,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等。这时,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水平。

5.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随着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派繁荣气象从城市开始向四周逐步扩散,新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地区开发和文明建设的特点。政府积极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意识改造,进行国民精神和共同体意识教育。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发展。目前,韩国的新村运动在转变为民间主导型的群众运动之后,正通过健全而有活力的组织体系和运转机制,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仍保持着较强的生命力。民间的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分成6个社会团体:①新村指导者中央协议会,②新村妇女会中央联合会, ③工作单位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④工厂新村运动推进本部,⑤新村文库中央会,⑥新村金库联合会。全国拥有23~24万名新村运动指导员、300万名会员。在全国8万个城镇与乡村中,以20~30名新村指导员为核心,持续开展新村运动。

标签:;  ;  ;  

韩国新村运动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