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旋挖桩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论文_杨春生,洪怀信,徐沈荣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3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然而,在目前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旋挖桩施工技术作为一项基础的施工技术,经常被用到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并且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鉴于此,本文就建筑工程旋挖桩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旋挖桩基础;施工技术;应用

1 旋挖桩基础应用特点

在旋挖桩技术在实际应用当中,其主要特点有:①在实际施工中,旋挖桩以正反循环方式进行处理,即在具有较大卵石以及水位较高的环境下工作,能够在长螺旋转不能施工的情况下在地层当中开展施工;②旋挖桩技术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具有较高的成孔质量以及成孔速度。其为全液压驱动类型,在实际钻孔当中,主要通过电脑的应用控制定位,并因此具有着较快的施工速度以及较高的施工准确度,以此在实现工作效率提升的基础上有效缩短工期,减少了费用支出。旋挖桩通过内伸缩全导杆方式进行钻进,以此使桩具有较好的垂直度。

2 建筑工程旋挖桩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

2.1 施工准备阶段

2.1.1 工程人员的准备

工程技术人员对工程建设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施工单位实际施工之前,对施工人员进行考察,筛选出技术水平符合施工要求的工程人员。首先要对每一位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水平相关的考核,确定工作人员可以处理施工中的问题,并且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保证施工质量。在施工的过程,监管人员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让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去操作,及时发现工作人员施工中的问题,保证工作人员可以正确进行施工作业。

2.1.2 施工条件的准备

除了在工作人员方面要做好准备外,还要准备好施工条件。一是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要在实际施工之前对施工设备进行检查,确定质量没有问题之后再先进行调试工作,观察机械设备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检修,确保可以将其应用在实际施工中。在选择机械设备时,应该按照表1中的内容进行;二是要对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旋挖桩基础施工可以顺利完成。另外,还需要对使用的施工材料进行检验,确保质量合格后才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并且,要将施工材料放置在安全的地方,按照规格类型进行放置,为工程的顺利施工做好准备。

表1机械设备选型

2.2 钢制泥浆池设置及泥浆制备

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先前开挖的泥浆池都出现冒水的现象,地下水将泥浆浓度稀释了,这对泥浆护壁效果的影响较大。面对这种现象,通常情况下需要选用钢板焊接而成,泥浆池直接放置在地面上,泥浆池底部和四周采用塑料布封闭,以免泥浆外流到场地四周污染环境;含砂率较高的泥浆通过沉淀作用将粗砂留在泥浆池中,一般一个桩位设置3个泥浆池,这样就可以形成三级沉淀系统,采用挖掘机将沉淀的粗砂及卵石清理出泥浆池。钢制泥浆池的设置顺利地解决了泥浆浓度被地下水稀释以及回收的泥浆含砂率高等问题,也顺利解决了场地狭小无法合理布置泥浆池的难题。泥浆的性能相对较好,再加上成品泥浆池的容量较大,使得场地不再出现传统的泥浆四溢的现象,文明施工程度较高;回收的泥浆经过钢制泥浆池的三级沉淀之后含砂率为6%,符合设计要求。钢制泥浆池的设置大大提高了成孔的速度,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旋挖桩开挖之前应备好一定量的泥浆,泥浆一般采用膨润土进行造浆,泥浆比重一般为1.2~1.5,尽量利用地层中的粘土进行原位造浆,刚开始时可以进行干孔作业。由于粗砂层容易出现塌孔现象,挖到粗砂层应立即进行注入泥浆,利用泥浆的稠度来保证孔壁的安全。混凝土浇筑时,应将排放出来的泥浆引入泥浆池进行沉淀,沉淀好的泥浆作为下一根灌注桩开孔的备用泥浆,这样子泥浆就可以循环使用,节约成本。

2.3 旋挖钻孔

旋挖时,钻杆应位置正确和稳定垂直,每次钻进的深度控制在2/3的钻头长度。根据地质条件对钻进速度进行调整,刚开始钻进时应缓慢进尺,遇到软硬交界处,钻速应缓慢,对于较为容易出现缩径的土层,则应增加扫孔次数,对于粗砂层则应增加泥浆比重和降低钻速及扫孔速度,对于粉质粘土层,则可以快钻速进尺;遇到含卵石粉质粘土层时,则采用斗式钻头缓慢地进尺,卵石的粒径较大则应换成锥形螺旋钻头进行旋挖,直至达到设计高程。在钻进成孔过程中,如果出现缩径、塌孔等情况,则应立即停钻,往孔内投入膨润土造浆,然后慢慢继续钻进;持力层钻进时防止发生持力层松动现象,提钻时应缓慢;孔内水位比地下水位高2m以防止孔壁出现坍塌现象。成孔后应立即对桩端持力层的地质情况进行核实,符合设计要求后立即对孔径、孔深、孔洞的垂直度和孔壁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无误后报验监理工程师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清孔。

2.4 水下混凝土浇筑

水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坍落度为180~220mm,采用导管法进行浇筑。水下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浇筑前应做好施工部署,安排足够的混凝土罐车进行供料,对混凝土的坍落度以及和易性情况安排专人进行检查,离析或者泌水的混凝土不得进场投入使用。根据规范要求对第一次灌注的混凝土方量进行计算,要求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1m。经过计算得知本工程第一次灌注的混凝土量为3m3,为了确保首灌成功,将料斗装满混凝土后,钢板隔水栓吊起时,将罐车里剩余的混凝土加大马力往料斗里卸料。首灌后根据混凝土的上升面情况确定是否拆管,混凝土的浇筑应连续,混凝土面上升速度控制在2m/h以内,每罐车混凝土浇筑后立即采用测绳量测混凝土上升面,并做好施工记录,然后进行拆管,拆管后应保证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2~6m,一般控制导管的埋深为4m。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不时地上下活动导管,使得混凝土下料顺畅。混凝土的充盈系数≥1.1,混凝土桩顶标高超出设计桩顶标高1m,使得桩顶混凝土的质量得到保证。

2.5 桩底后注浆

成桩后7d进行桩底后注浆施工,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正在施工的灌注桩与注浆的灌注桩的间距≥8m,注浆液的水灰比为0.5,初压压力为1.5MPa,采用以压浆量为主,压力控制为辅的终压控制原则,一根桩的两个注浆管应等量进行注浆,注浆流量≤75L/min,群桩的注浆顺序一般由外向内进行,单桩注浆量为0.4~1t,当稳压压力>3MPa并持续1min或者总注浆量达到要求即可终压。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施工建设中桩基础技术有着显著的优势,对于该技术的运用,要全面考虑工程施工的具体要求,在实际施工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工艺参数以及设备参数等符合要求,再对相关工作人员根据情况选用桩基础进行施工。

参考文献:

[1]谭景廉.桥梁桩基础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分析[J].广东建材,2018,34(06):56-59.

[2]赵怀江.建筑工程旋挖桩基础施工技术探索[J].建材与装饰,2017(20):3-4.

论文作者:杨春生,洪怀信,徐沈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7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旋挖桩基础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论文_杨春生,洪怀信,徐沈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