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四化”行动,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村论文,四化论文,水平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以“乡村文明行动”为总抓手,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通过实施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文化惠农工程普及化、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经常化、农村社会矛盾化解多元化等“四化”行动,大力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一、实施垃圾治理市场化行动,破解农村环境治理难题
以“三清”(清理“三堆”、清理漫流污水、清理乱搭乱建)、“四改”(改水、改厕、改厨、改圈)、“五化”(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垃圾净化、环境美化)为整治重点,创新思路,探索建立四种长效机制,破解农村环境治理难题。
一是探索建立垃圾处理长效机制。按照“政府拿钱买服务、买环境”的思路,构建“村定点收集、镇集中清运、市区统一处理”的网络运作模式,探索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二是探索建立治污减排长效机制。全力推进治污减排工作,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小企业373家。进一步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污水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了生活污水进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厂区污水处理厂、利用生物降解技术建设污水处理站、人工湿地净化工程等四种模式,有力地保护了水生态环境。三是探索建立沼气利用长效机制。大力推广秸秆沼气、养殖小区联户沼气、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综合利用农村污染源,全区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4万个,中型和大型沼气工程21处,年产沼气610万方。四是探索建立村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莱城区纳入到了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自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来,区、镇两级投入各项集中整治资金2000多万元,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30万株,共绿化9.6万平方,墙面粉刷40.6万平方,街道及道路硬化9.6万平方。
二、文化惠农工程普及化,繁荣农民文化生活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实施七大工程,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普及体系。
一是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工作思路,全区13个镇(街道)成立了36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四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余万元。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认真落实有线电视“村村通”收费减免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奖励,建立了“村村通”工程考核体系,有效地调动起了全区上下抓好“村村通”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在提前一年完成13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基础上,提升完善5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任务,累计投资达4800万元。四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争取到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10万元的设备,区投资60万元,依托莱城区教师培训中心建起了高标准的莱城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五是实施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培训工程。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民学知识,学技术,依托基层党校、乡镇成人技校和村级培训点,多渠道组织对农村文体骨干进行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六是实施民间文化团体培植工程。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做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文章,帮助、扶持民间文化团体做大做强,抓好吐丝口古镇建设项目,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七是实施文化下乡工程。深入开展“三下乡”“红红火火过大年”等品牌服务活动,送欢乐、送知识下农村,鼓励专业文艺团体、群众团体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
三、思想道德教育经常化,提升农民文明素质
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线,通过宣传、引导、典型激励等措施,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新风尚的有效途径。
一是抓宣传。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创先争优争做莱城先锋活动”,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注重加强现代化建设成就宣传教育,坚持用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教育群众、鼓舞群众、激励群众,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爱我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抓引导。依托农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开展弘扬孝敬文化等道德实践活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育了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对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全区开展了“全民读书”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利用农闲时间走进“农家书屋”积极阅读传统经典书籍。三是抓典型激励。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培养和挖掘,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模范带动作用,实现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文明水平的提升。村村评选文明户、守法信用户、优秀党员、好婆婆、好媳妇等,注重发掘身边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有力地弘扬了“讲文明、做好事、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每年根据上级文明办要求,对文明社区、文明村镇进行复查或评选,推出了一批先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并总结推广其先进创建经验和做法,推动了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农村社会矛盾化解多元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探索建立起部门协调、统筹兼顾、齐抓共管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着力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筑牢乡村文明建设的基石。全区刑事发案率和信访总量分别下降22%和9%。
一是整合部门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全区13个镇(街道)全部设立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整合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派出所、民政办、土管所、法律服务所等力量,制定了一套科学的预警排查工作程序,落实信息员制度,加强了对基层不稳定因素的预测排查。
二是整合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力量,形成调解合力。建立了司法、公安、检察、法院“四方联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对接”的新调解格局。
三是遵循原则,做好信访案件化解工作。严格按照“三不限”“四重新”和“四个一批”的原则,从2月份开始,在全区组织开展为期4个月的信访积案集中化解活动,千方百计化解信访积案。集中精力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充分利用公开听证、公开答询等机制,依靠社会力量做好化解工作,同时建立领导包案、责任捆绑等制度,加大处结力度,建立主动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拓展群众诉求渠道,架起基层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设立区、镇长公开电话,区、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接访制度。公开电话和信访部门每周都安排一个工作日由区、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直接接听群众来电,面对面接待来访群众,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消除群众心中的不满和积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建立“一毛钱的文明”手机短信平台,群众只花一毛钱,编发一条短信,就能对身边的各类文明和不文明行为进行点评曝光。对群众短信反映的现象、事件,区组织专人登记、整理,并有选择性地每周在新闻媒体刊登,有效发挥了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倡树和谐文明之风。
五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大规模推进“两新”工程建设,把全区142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为39个集中居住区、51个农村新社区和341个居民点,形成了中心城区—小城镇—农村新社区—居民点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四级城乡规划体系。在中心村或新建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派驻机关干部,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化服务。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教育、养老、医疗、救助等十大民生保障体系。近年来,全区累计改建校舍10.8万平方米,32.8万适龄农民拥有了养老保障,58.4万农民和10.4万没有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享有了医疗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74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到96%、99%,乡镇卫生院、区级医院新农合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0%和65%,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投入达到10.5亿元。同时,积极推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上新水平,各村普遍实施了“阳光村务”,全区村务公开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