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园欺凌论文_于沪萍

关注校园欺凌论文_于沪萍

(绍兴市柯桥区秋瑾中学,浙江 绍兴 312046)

由于青少年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法制意识淡薄,自控能力较差,是非不明,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校园安全并不是学校领导和少数教师的管理能够简单的完成的,必须要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大家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舒适、快乐的校园环境。下面用具体案例来分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制止校园欺凌事件,防止学生伤害事故发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典型案例

小城,男生,学习成绩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偶尔睡觉,课间纪律差,对于学习毫无兴趣。老师也多次请其父母到校面谈,沟通交流,但是多次教育批评并无效果。可以说是屡教不改,不能自控自己的行为。班上有另外一名男生小杰,为人老实,但喜欢往小城身边凑,小城经常恃强凌弱,欺负小杰,有时候不注意就给他一拳,打他一下。偶尔还教唆别人藏小杰的东西,并以此为乐趣。

二、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养方式不恰当

每个人的性格、行为的养成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首先就是他的家庭环境。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会促进孩子的成长;相反一个冷淡破裂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家庭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教养方式正确与否,离异家庭、家暴家庭、犯罪史家庭的孩子以及无监护人管教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相对正常家庭子女有更多的霸凌行为倾向。小城就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从小就离开了母亲。父亲对他缺乏关爱,孩子出现种种问题,不想办法批评教育,只会对他拳打脚踢。长期这样,小城就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二)学校德育工作不充分

就目前的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践行仅仅停留在说教上,开展德育活动也只注形式,不注重学生接收的思想道德实际效果如何,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起不到真正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对德育的忽视,使得中小学生没有从内心树立起对德育的重视。并且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德育只是作为学校的附属品而存在,发挥不了德育对于端正中小学生行为态度的作用,中小学生在德育失效的环境中成长,发生欺凌行为也是情理之中了。

(三)社会监管力度不到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社会是个大课堂,作为现实社会中的成员,人的发展总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着社会的发展,游戏厅、网吧、KTV等社会场所逐渐增多,有些还建设在学校周边,导致周边环境混乱不佳;另外,文化市场良莠不齐,带有暴力内容的影视、书刊、杂志以及泛滥的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小学生具有心智不成熟、自制力弱、模仿力强等生理心理特点,所以当面对这些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在没有正确观念的引导下,很容易歪曲中小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模糊中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而做出有悖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事。小城对王者荣耀这款手机游戏达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游戏里面的暴力情节对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事件启示

欺凌作为校园痼疾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想要有效防治欺凌行为,仅从单方面入手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打好“家庭、学校、社会”组合拳,齐心协力,使问题得到根本扭转乃至彻底解决。

(一)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贯穿孩子成长阶段的始终,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功能,家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长应明确第一责任人意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其次,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要善于同孩子沟通交流,拒绝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增进亲子互动,营造和睦家庭氛围;再次,教导孩子如何辨别是非善恶,帮助孩子抵制不良诱惑和拥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最后,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和移情能力,和同学友好相处,用正确方式对待同学间的关系。

(二)学校层面

学校是欺凌行为发生的“主战场”,压制欺凌气焰,扑灭欺凌火苗,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把德育由“突击”管理转变为“常规”管理,发挥德育管理的主动性、时效性,把欺凌扼杀在摇篮里。在校园扩大校内监控范围,把校园死角、隐蔽处等地也纳入范围以内;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对有欺凌倾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定期举办“反欺凌”宣讲会,辅以欺凌典型事件、视频、新闻等讲解、宣传霸凌行为危害性。

(三)社会层面

防治校园欺凌,社会应采取综合性手段,多管齐下。第一,对暴力、血腥、淫秽、低俗等文化市场加大监督和管制力度,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第二,社区治安管理如何关系到校外环境的好坏,实行规范有序的社区治安管理有利于建设安全稳定的社区环境;第三,通过营造健康舆情环境,无论是现实舆情环境还是网络舆情环境,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理性认知校园欺凌,提高公众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意识。

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不是学校一家之责。安全无小事。家庭、学校、社会要通力合作,避免欺凌事件发生,为处于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提供安全和谐的成长空间。

论文作者:于沪萍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关注校园欺凌论文_于沪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