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蒲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蒲江 611630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2例偏头疼患者,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1)治疗效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25例(54.35%)、好转率为19例(41.30%),康复率为42例(91.3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21例(45.65%)、好转率16例(34.78%)以及康复率37例(80.43%)(P<0.05)。(2)头痛相关指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头痛程度评分、头痛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头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疼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用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内科;偏头疼;临床疗效
偏头疼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搏动样头疼以及发作性中重度头疼,持续时间最长可达到三天,并且有可能出现呕吐、恶心、畏光、畏声、语言功能障碍等症状,患者需要十分安静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否则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1]。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临床中有多种方法治疗偏头疼,但是事实上很多治疗方法只能改善症状,而无法根除疾病。如果要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彻底康复,则需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案。我国中医治疗偏头疼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偏头疼患者选择采用中医治疗手段治疗自己的疾病,并且多数患者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为了分析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疼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对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2例偏头疼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2例偏头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偏头疼的诊断标准,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高血糖、高血压患者,头颅器质性疾病患者,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6)和对照组(n=46)。其中,研究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为29-53岁,平均(46.31±1.52)岁;病程为4个月—15年,平均(6.38±1.47)年。对照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为28-52岁,平均(45.62±1.24)岁;病程为3个月—15年,平均(6.29±1.6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病症的不同,对患者进行阿片类药物治疗或者非甾体类抗炎药药物治疗。
研究组采用中医内科治疗:中药配方主要为甘草6g,生地20g,地龙15g,蔓荆子6g,荆芥10g,川芎10g,菊花12g,白芍10g,藁本10g[2]。加入适量水进行煎服。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即可。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相关指标,包括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评分。头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无痛计0分,轻度疼痛计1-3分,中度疼痛4-6计分,重度疼痛计7-10分。
1.4疗效判定
有效:患者偏头痛的症状完全消失,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好转:患者偏头痛的症状基本消失获得得到明显,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偏头痛的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偏头痛频率甚至增加。治疗康复率=(有效例数+好转例数)/治疗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好转率以及康复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可知,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25例(54.35%)、好转率为19例(41.30%),康复率为42例(91.3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21例(45.65%)、好转率16例(34.78%)以及康复率37例(80.43%)(P<0.05)。
3.讨论
偏头疼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侧偏头疼,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影响较大,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难以根治[3]。因此,患者在确诊之后需要及时接受治疗,以便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身体素质。
本次研究对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2例偏头疼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研究组的治疗康复率为42例(91.3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康复率37例(80.43%)(P<0.05)。②研究组患者的头痛程度评分、头痛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头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临床中医对偏头疼疾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其次可实施中医按摩等治疗手段,帮助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研究组采用的治疗方案为中药内服治疗。中药治疗偏头疼疾病的主要药方为地龙,蔓荆子,荆芥,川芎,白芍,藁本等[4]。其中,地龙性寒,可治疗风热头疼、中风以及高热狂躁等,具有较好地镇静和解热作用;蔓荆子性凉,可清理头目、疏散风热;荆芥性温,可镇痛、解热和镇静;川芎性温,具有活血止痛、祛风燥湿以及行气开郁等功效[5];白芍性寒,可用于治疗忧郁肝阳亢盛引起的头痛;藁本性温,主治由于风寒而引起的头痛,同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根据患者偏头疼的症状不同,可以适当增减相关的中药用量,以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和作用[6]。此外,在治疗偏头疼的治疗中,患者还应该要配合饮食和其他方法进行治疗的辅助。如患者?控制动物脂肪、究竟等带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在偏头疼发作时也可以通过躺下休息、热水浸泡等方式帮助舒缓疼痛,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疼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翟文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03):309.
[2]朱亚辉.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方法及相关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27):171.
[3]王瑞红,范金梅,邓春君,胡秀梅.盐酸氟桂嗪胶囊结合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偏头痛35例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02):147-148.
[4]幸宇坚.中医辨证分型合丹灯通脑软胶囊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4(12):2129-2130.
[5]刘炳石.西医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对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03):115-116.
[6]吴建波.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旬刊,2014(16):44.
论文作者:佘家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患者论文; 偏头痛论文; 头痛论文; 偏头疼论文; 中医论文; 疗效论文; 内科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