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国土空间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党中央在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当中提出了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行优化的策略,并且提出坚持保护有限的政策,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思想体系已经逐渐完善,得到改善。而本篇文章正是在此过程中,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且在此过程中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希望能对我国资源优化以及空间规划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资源环境;国土空间;规划
引言
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来分析,通过在城市规划区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帮助相关研究人员更好的了解城市规划区资源结构特点,针对该地区资源利用情况,环境保护情况,制定妥善的环境保护方案,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区环境质量。为了保证城市规划区资源与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相关研究人员要明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点,并结合城市管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从而保证城市规划区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
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出与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尤其是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深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象已由单一资源要素承载力向多要素或综合要素承载力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内涵界定多样、评价内容各有侧重,难以形成可对比、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虽然单要素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较为深入,但尚未形成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普适性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框架体系,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仍面临诸多理论以及方法问题。此外,以土地开发强度为特征的承载力研究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内容,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本文拟从传统的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承载力、以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新兴的以土地开发强度为特征的承载力及基于供给能力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述评,希望能为今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脱节所造成的问题
2.1规划体系不健全,导致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
现如今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是我国目前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主体功能区域规划等各种较为专业的规划没有划分出明确的关系,并且认知无法达到很一致,行动不能统一。其次在规划体制以及机制方面,其表现为政出多门,各个部门的规划出现了重叠和交叉,执行力度差。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环境遭到了破坏。
2.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理论认知局限
由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复杂性,目前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存在着很多理论认识上的局限。在早期研究中,大多将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同于资源和环境条件对生物(人口)的极限容纳量,追求机械思维下的绝对数量,但实际上不同资源环境要素和计算方法组合所得到的承载极限数量差别巨大。随着研究实用性要求的提升,对区域可载与否的二元化识别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来承载力研究的主流方向。但是超载不代表禁止发展,不超载也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缺乏承载状态量级的识别难以满足区域性发展模式差异化和因地制宜的决策需求。
2.3重视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环境保护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都是较为重视经济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措施,这种现象在我国依旧十分严重,并且对于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还需要制约。一个地区如果对当地资源没有一个系统的综合能力分析,经常会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这就导致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不能同步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作用的相关建议
3.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点
通过合理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好的反映城市规划区中各种因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保证城市规划区中的各项资源得到有效提升,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在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相关研究人员要结合城市规划区土地资源、水资源、土壤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选取合理的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保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可靠。
3.2 我国需要对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进行梳理
不断调节其中的矛盾,才能完全发挥出国土空间规划机制,而现如今,运行机制的确立也是较为重要的一点,在如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代条件下,对于行政区的界限,需要从新定论,跨区进行合作。因此,国土空间规划,应当是区域之间的协调,不断加强管理,加强自然资源环境的分区,从宏观上来讲,需要让国土资源开发格局有所保证,不断加强管理,对行政区的国土空间进行开发,而对于行政区以及国土资源自然分区重叠的部分,需要国土空间规划格局上进行调整,需要按照资源环境自然分区,利用资源环境承载力来对生产力布局进行评价,从而让其中的行政分割,产业结构等发生改变,不断让资源可以合理配备使用。
3.2以土地开发强度为特征的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空间表征,因此,各类资源、环境要素承载都需要落实到土地利用空间上,以空间开发利用为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得到学者们的关注。有研究基于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限度三个方面,提出并开发了融广度—深度—限度于一体的中国土地开发度评价模型,并开展了全国及31个省域的应用。有研究,以京津冀地区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空间为研究区,基于空间开发利用视角,在确定土地合理开发强度及空间分布基础上,通过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差异评价区域承载状况,探讨了面向空间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除了开展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土地开发度研究之外,也有的研究基于单要素约束揭示了区域城市用地空间开发规模。
3.3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逐渐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面需要进行有效的安排,只有让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从后台走入到台前,才能让其中的根本作用有所发挥。与此同时,还需要保证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动态发展的,在此过程中,需要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进行时时评估,从而让国土空间规划能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更加客观,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同时,满足国土空间规划的持续性以及战略性的需要。让国土空间规划能不断适应社会变化条件。应当让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这两项加入到我国的法律当中。除此之外,还需要保证国土空间规划更方面进行协调,其主要是对区域当中较为关键性的资源环境进行制约,根据原有的资源承载力以及环境容量等方面变化,确立出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执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对于国土空间规划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是国家较为重视的一点,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对其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十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国土资源以及空间规划进行编制和改善,力求促进我国国土空间的布局,产业布局,对结构进行调整,不断提高我国的资源有效利用。空间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宇飞,熊炳桥,王完牡.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多规合一”思路探索——以湖北省漳河新区为例[J].中国工程咨询,2018(3):69~75.
[2]刘明.丘陵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D].西南大学,2016.
[3]肖金成,欧阳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2(5):18-23.
[4]岳文泽,代子伟,高佳斌,陈阳.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8,12:66-73
[5]芦艳艳,许明军.服务于土地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7,02:45-48
论文作者:高贤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
标签:承载力论文; 环境论文; 资源论文; 空间规划论文; 国土论文; 评价论文; 指标体系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