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杂志70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杂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新闻事业发展较晚,1884年以前,台湾地区的读者主要阅读大陆报刊,1885年以后,台湾才有了本地出版、印刷的报刊。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在殖民高压的政治环境下,杂志业没什么发展可言。光复初期,杂志有一个短暂的发展时期,但数量并不很多。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后,国民政府在1952年完成了恢复发展台湾经济的过程,控制了经济混乱的局面,进入了初步增长期(1953~1963),1960年代后更是取得了近达20年之久的惊人高速度增长。台湾社会也发生了巨变,台湾逐渐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教育普及、社会阶层多元化。这些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变化,使得台湾的杂志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60年代后杂志呈大幅度增长趋势。70年代以后,非国民党人士创办的刊物不断增加,内容不再局限于时事政治性刊物。80年代开始,杂志呈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趋势,杂志的竞争愈发激烈,由杂志的广告经营带动杂志的发行已经成为了普遍的认识。报禁解除后,台湾的杂志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杂志的数量和种类激增。90年代,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加重视休闲娱乐,娱乐、旅游、健康、理财类的杂志成为新宠,杂志经营越来越市场化,促销手段花样迭出,广告收入可观,成为杂志利润的主要来源,杂志出版也开始走向集团化,外来杂志的风靡给台湾本土杂志构成了威胁又带来了机遇。进入新世纪,期刊界刮起并购风潮,各类媒体盛行通俗八卦新闻。杂志的出刊速度也越来越快,周刊受到青睐。生活时尚类、财经工商类、英语学习类、网络游戏类杂志成为杂志销售的大赢家,网络书店逐渐平稳发展。如今,随着台湾与大陆两岸之间更多的合作,台湾杂志业瞄准大陆市场,开始谋求大陆发展之道。台湾的杂志事业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笔者梳理脉络,略做总结,以飨读者。
一、报禁解除前的台湾杂志事业
(一)光复前后的台湾杂志事业
台湾在日本人占领时期,因日本殖民当局实施严格的事前检查,凡是政治异见刊物皆遭查禁。1937年,日本殖民当局推行“皇民化运动”,全部百余种刊物皆采用日文。在此之前,则有林献堂等所发行的《台湾文艺杂志》及连雅堂主编的《台湾时荟》对台湾文学的发展有长远贡献。
台湾光复之初,首先问世的是一本通俗性的杂志《台湾春秋》,为时短暂,不久便宣告停刊。1946年3月,正中书局创办期刊四种:《正中儿童》、《新同学月刊》、《文潮月刊》、《教育通讯》。杂志事业在光复后发展较为迅速,据统计,1947年登记出版的台湾期刊近30种。但是这一高潮,在国民党当局的压制下,很快回落。继台湾人民协会等进步组织被勒令解散之后,《人民公报》等进步报刊首先遭到封闭。“二二八”事件前后,又有不少民营的报刊被查封,一些被认为“误导”言论的编辑记者遭拘捕。“二二八”事件过后,台湾的新闻事业有所复苏,到1949年初,台湾期刊约数百种。
(二)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后的台湾杂志事业
1.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后最初十年台湾杂志(1949~1960)
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前,台湾各类期刊的总数不到100家。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后不到两年,就增加到184家。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后,新创办了《自由中国》(雷震主办),《战斗青年》(王宇清主办),《大陆杂志》(董作宾主办),《法令月刊》(虞舜主办),《今日亚洲》(王旌德主办),《民主宪政》(刘振东主办),《自由谈》(赵豪军主办),《文坛》(穆中南主办),农复会的《丰年》、《新闻观察》,萧赞育、谢仁钊、陈顾远及陈宗琪等合办的《建设杂志》。自大陆迁台复刊的杂志有《中国新闻》、《周末观察》、《纽司》、《中国海军月刊》等,香港的《新闻天地》仍以航空版行销台湾。其中较著名的有《自由中国》(后被查封)、《新闻天地》、《自由谈》、《中国新闻》、《新闻观察》、《纽司》、《法令月刊》、《西风》、《文坛》及《丰年》等。影响较大的还有国民党中央主办的《中央月刊》,民社党中央主办的《民主中国》,青年党中央主办的《民主潮》、《新中国评论》等。
政论性的以《自由中国》敢言著称,针砭时弊,言论尖锐,批评台湾政府当局,主张开放自由言论,彻底推动民主政治;《新闻天地》的金字招牌在于其第一手的新闻和深入报道,名气很大,可信度高,拥有广大的读者,销路始终独占鳌头;《自由谈》是山水、游记及散文小品为主,《西风》都是对欧美作品的翻译,也有固定的读者群,唐氏兄弟的《中国新闻》(唐贤龙主办)、《新闻观察》(唐贤凤主办)及《纽司》(吴守仁主办)都是清一色以内幕新闻为号召,颇能吸引读者。
2.60年代后杂志迅速成长(1960~1980)
60年代以后,由于报纸的登记受到限制,不少人由办报转为办刊物,杂志的出版有了很大的发展。杂志的大量出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台湾实行“报禁”的结果,也是“报禁”时期新闻出版界的一大奇观。(注: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42页。)刊物的种类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61年为686家,1968年为1228家,1978年为1558家,1986年达到了2743家。这些都是在官方办有登记手续的刊物统计数据,实际出版的并没有这么多。有的早就名存实亡,有的时办时停并未坚持出版,能够定期发刊经常和读者见面的不过200多种,每期的总发行量不到100万份。这些杂志,半数以上在台北,约占70%,其余的则分布在台中、台南、高雄等城市。从性质上看,以工商、文教和文艺类刊物为最多,属于时事政治类的大约只占1/10左右。(注: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4页。)
除了在台复刊的及新创办的历史在20年以上的杂志外,也有十年以上或者十年内的问世者,如:《传记文学》(刘绍唐主办)、《皇冠》(平鑫涛主办)、《中国报道》(钟树楠主办)、《春秋》(丁中江主办)、《小说创作》(唐贤祥主办)、《幼狮文艺》(救国团主办)、《新女性》(诸葛志主办),以及中国文化学院的《中国一周》、《东方杂志》、《国际形势》、《政治家》、《问题与研究》、《孔孟月刊》、《作品》、《中美月刊》、《新出路》、《国魂》、《生力》、《国会》、《台视周刊》、《中视周刊》,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政府机构支持的两本杂志——《畅流》、《拾穗》,销路甚广;《皇冠》开辟了文艺小说杂志的新天地;台视与中视周刊是电视观众家庭不可或缺的读物,其销路最大时每期突破十万份;商务印书馆纯学术性的《东方杂志》复刊,这些刊物都有固定的销路。新闻性的杂志以《中国报道》最有煽动性。卜幼夫主办的《展望》稳扎稳打,在书报摊上紧追《新闻天地》,极为抢眼。
70年代以后出版影响较大的,有《联合报》主办的《中国论坛》、《联合月刊》,《中国时报》主办的《时报周刊》,青年党主办的《醒狮》,胡秋原主办的《中华杂志》等。内容以政治时事分析和新闻性的社会事件报道为主,间刊小说、杂文等文艺作品。其中发行量最大的《时报周刊》,约5万份,其余的都在2万份左右。
70年代,台湾的进口中文杂志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中文版《读者文摘》,销路最好时达到14万份左右,其他中文杂志也大都来自香港,除了《新闻天地》外,以娱乐性、消遣性以及电影杂志为主。另外,此期各个学校及公私机构编印的刊物激增,刊期从周刊到年刊都有,这种研究性刊物的增加,对促进学术研究的风气贡献极大;由于乡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社区性的周刊也开始兴起。
70年代以前,大部分时事政治性刊物均为国民党当局所控制。70年代以后,非国民党人士创办的刊物不断增加,最多的时候达到过30多种,主要的有《台湾政论》、《大学杂志》、《八十年代》、《进步》、《夏潮》、《美丽岛》等。这些刊物公开发表文章,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揭露公职人员选举中的种种弊端,要求开放学生爱国运动,个别刊物在“台独”分子的影响下,还刊载过一些鼓吹台湾独立的文章,因此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查禁。
在蒋氏父子两代人管制下的戒严时期,台湾的言论受到钳制,对新闻报道和言论尺度控制甚严,《出版法》便是一把尚方宝剑,可以随时随地的用来扼杀新闻、出版及言论的自由,杂志被查封或查扣司空见惯。从50年代初到1987年的30多年间,台湾报刊和报人以莫须有的各种罪名受到惩治的事例,不胜枚举。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国》就是一个影响最大的典型案例。《自由中国》指责当局专制独裁,主张开放言论自由,要求彻底落实民主政治,这超出了当局的言论尺度,加之1960年6、7月间,发表了几篇过于偏激的文章,《自由中国》当年遭遇停刊。
3.80年代经济及大众化挂帅(1980~1987)
80年代开始,杂志呈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第一,走经济路线的财经工商类杂志。报道财经内幕的《财讯》,一马当先,32开本,以理财为读者对象的《钱》杂志,1986年异军突起。1981年《天下》杂志问世,同一类型的《卓越》、《远见》与《统领》也相继降生,这些八开本的刊物以调查采访深度报道的方式,分析财经动态与走向,更以统计的数据配以制作的图表,对财政、金融、科技、企业、市场、经营与管理等予以极为深入的探讨与描述。而且,这些刊物还进行不定期的民意调查、政府首长的支持率和满意度、企业家关系企业及个人财富的统计数字排行榜。虽然这些刊物以财经题材挂帅,但却并未忽视热门的政治新闻。
第二,赢得女性读者芳心的妇女家庭类。如:《妇女杂志》、《侬侬》、《薇薇》、《黛》等。
妇女家庭类《妇女杂志》创刊于1968年,在当时它就具有突破性的风格,精心设计的封面和版面安排,新颖的题材,灵活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妇女杂志》在同类型的杂志中始终保持着创意和水平。1976年出现的取向接近的《家庭月刊》在内容和设计上也都具有特色,1983年的6月第4周当期统计结果显示:《家庭月刊》的长期订户超过两万份,占台湾杂志长期订户数量排名第四位。
第三,以社会新闻为主线发展娱乐类杂志。走大众化路线,内容包括对影视歌明星、节目主持人、模特及社会各界名流生活动态、事业与感情世界的透视,甚至涉及个人的隐秘等。同时,也有命相、宗教、灵异的八卦新闻,以及各阶层的内幕报道,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以创刊的先后顺序而言,则有1986年的《独家报道》、1988年的《翡翠杂志》等。这些刊物包罗万象,文字通俗,配合彩色及黑白的图片,加上部分从报纸上摘录下来的地方社会新闻,迎合了小市民及一些下层读者群的阅读兴趣。
此外,科学类的杂志蓬勃发展,如:《牛顿》、《哥白尼》、《科学眼》。还有政论性、电脑类、文献类、社区类、宠物类等针对特定读者群的刊物,80年代可谓蜂拥而至。
《自立晚报》1983年5月5日的5月号出版月刊中,列出了一份畅销杂志抽样调查,估计每期销售量在5万份以上的中文杂志只有《读者文摘》(中文版)、《时报周刊》和《皇冠》三家,其他在两万份以上的约有十种。至于登记的2000多家杂志,定期上市发售且为读者欢迎而且经常购买的,约有100多种,每期发行量在一万份以上的,不超过30种。(注:马骥伸:《杂志》,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版,第37页。)在上市的杂志中,《皇冠》可能是创刊较早的,1954年创刊起从未间断、脱期,一直保持32开本,页数不断增加,以小说、幽默专栏、彩色画页和照片,吸引相当多的初高中文化程度的读者,学生、家庭主妇、职业女性都是其主要的阅读对象。《皇冠》1965年3月开始发行东南亚版,1976年4月起发行美国版,这在台湾杂志界是少见的。《时报周刊》极富吸引力的彩色封面,通俗而又刺激的内容(新闻性的社会事件报道和小说),再加上中国时报关系企业的声势,发行量居于前三甲。
这一时期,杂志的竞争愈发激烈,性质、风格雷同的刊物在量上竞争;新刊物的独特创意不断挑战老刊;外来的进口杂志影响了台湾杂志的市场发行,同时,在内容上,台湾刊物热衷于效仿美国和日本杂志。
80年代的杂志从业人员已经普遍认识到,应该发展杂志的广告来促进杂志的发行。大家一致认为,仅仅依赖发行收入,难以平衡杂志的财务收入,有了广告,即可减轻发行成本,又可降低杂志售价,吸引消费者订阅。这一时期,专业性杂志的广告经营发展很快,妇女家庭类杂志倡导用精致的印刷表达广告,以求充分表现商品的精美。稍后,音乐音响类杂志问世,创造了可观的广告量。随之,医药卫生类杂志也提高编印水准,强化了广告功效。外销杂志的广告量已被列为杂志广告的中坚;科技资讯杂志也渐见活跃;财经工商杂志成为杂志广告媒体的宠儿,广告经营额节节上升,极为突出。台湾杂志广告开始大发展。
二、报禁解除后的台湾杂志事业
1987年7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取消实施了38年的戒严令,台湾进入一个新时期。随着戒严、党禁、报禁的解除,以及两岸交流的开放,台湾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台湾的杂志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1988年元旦,台湾正式开放报禁,报纸数量的骤增对杂志出版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杂志生存备受考验。直到90年代初,杂志市场才相对稳定下来,但很快杂志出版业又面临外来杂志的冲击。
首先,从杂志数量上看,90年代,在平均每天都有一种杂志被注销的同时,每天又都有近两种新杂志创刊。台湾业界自称“台湾是全世界杂志发行密度最高的地方”,1988年台湾杂志有3922种,1996年增加到5480种,这些杂志主要集中在大台北地区。(注:刊文:《台湾期刊业略瞰》,载《中国出版》1998年10期。)
其次,在杂志种类分布上,此期杂志几乎涉及各种专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政治形态的变革导致杂志出版空间的全面扩展,随着解禁令的实施,过去所有的禁区皆不复存在,杂志中对当局的批判、军中笑话、口水书、成人漫画等内容无所不及。90年代,财经类杂志稳居首位,其后是教育文化类、宗教类、通信类与社会类。这五类杂志在80年代中期以后,始终居各类杂志的前五名。(注:辛广伟:《解禁以来的台湾杂志出版》,见《期刊年鉴》,2002年版,第153页,第155页,第154页,第378页。)与过去相比,政论类杂志影响下降,“党外杂志”风光不再,纯文艺类杂志数量剧减,严肃的人文类杂志进入了举步维艰的阶段。人文杂志中一些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的杂志纷纷停刊,台湾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第五度停刊,有25年历史的《雄狮美术》、有30多年历史的《幼狮月刊》及刚复刊两年的《文星》杂志,先后画上句号。生活类的名刊《妇女杂志》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台北评论》、《人间》、《南方》、《文艺月刊》、《台湾春秋》、《台北人》、《大学杂志》、《诚品阅读》、《岛屿与边缘》等相继与读者告别。续存下来的杂志也处于苟延残喘的境地,《国文天地》易主,《张老师》月刊又是与其他杂志合并,又是改变编辑路线,《当代》、《文讯》则经历了由死到生的过程。人文杂志已经徘徊到边缘地带,一些新创刊的人文杂志也是不久便夭折。当然也还有星星之火存在,仍然有严肃的人文期刊在创刊,像《历史月刊》、《创作》、《新文化》、《新地文学》等,也有近40年历史的《拾穗》月刊在停刊一年后又于1989年复刊。《畅流》、《创世纪》与《思与言》分别在庆祝他们40岁、35岁和30岁的生日。《联合文学》及通俗文艺类如《皇冠》、《推理》等仍有市场。1997年,走过200期的《天下》杂志又推出了新伙伴《康健》、《e天下》、《CHEERS》。
与此同时,电脑及休闲、养生、娱乐、体育、旅游等各种休闲杂志层出不穷,成为阅读的新时尚。1996年,著名出版人詹宏志创办《PC HOME》,首期10万册面世后立即被抢购一空,连续高居金石堂月刊排行榜首,随后上市的《电脑通》销路也同样看好;休闲旅游的杂志著名的有《游讯》、《新休闲世界》、《行遍天下》等;台湾汽车类杂志也很红火,数量多达十几种,且都有一定的销量,其中《汽车购买指南》最受读者喜爱,订户超过3万,每期广告收入超过500余万新台币,外国同类杂志《MOTOTREND》也加入进来;体育类杂志中棒球杂志成为佼佼者,许多职业球队自己创办杂志,很受球迷欢迎,如《虎虎虎》、《兄弟》等,此外,《高尔夫文摘》也平稳生存;台湾是少数几个漫画出版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走过漫画出版审查制度的冬天,台湾的漫画出版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市场长盛不衰,各种漫画杂志陆续纷纷出笼,解严以来的重要漫画杂志有《星期漫画》、《周末漫画》、《风云漫画》、《捉狂》、《妙妙猴小帅哥》、《小欢乐漫画月刊》、《TOP热门少年》、《宝岛少年》、《无限少年》、《公主》、《星少女》与《花与梦》等,种类繁多,大然、东立等出版公司是漫画杂志的重镇;地方报道及社区杂志发展迅速,各种会务杂志更是数不胜数。
再次,就杂志零售角度而言,90年代末期,财经、新闻、科技、语言、休闲与妇女服装6大类最受市场青睐。如果在多元中看流行,那么休闲、语言、科技等时尚杂志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在月刊杂志中最为明显。90年代台湾市场销售最好的月刊杂志是《美人志》、《EZ TALK》、《甜心穿》、《CoCo哈衣族》、《钱柜杂志》、《空中英语教室》、《大美人》、《HERE台北情报共鸣志》、《东京衣芙》、《漂亮宝贝》、《Wink up》、《Spring春天时尚》、《BODY体面杂志》、《Taipei Walker》、《CALL流行通讯》、《SMART理财生活》、《PC home》、《谈星》、 《国家地理(中文版)》、《数位时代》、《PC2000》、《大家说英语》、《第三波》、《NON-NO》、《Live CNN英语》等。在受欢迎的杂志中,周刊已跃居第二位。《时报周刊》、《商业周刊》、《TVBS周刊》、《今周刊》、《新闻周刊》、《先探》及《新台湾新闻》等成为周刊中的佼佼者。大开本、精致印刷、豪华装帧设计已成趋势,《时报周刊》、《独家报导》、《翡翠》、《第一手报导》、《时代杂志》、《华美报导》等图文并茂的大八开杂志已成稳定阵容。在台湾出版物中还开始流行新品种——“MOOK”(杂志书),MOOK既具有杂志的内容多样、画面丰富、连续出版的特点,也具有图书的主题集中及出版时限不定期的特点,兼具杂志与图书两者特长。1997年,某些MOOK品种已进入台湾畅销书排行榜首列。
最后,在经营策略方面,杂志出版开始走向集团化,外来杂志纷纷抢占台湾市场,杂志销售更与图书趋同。1991年《Forbes》的中文版《资本家》、法国《ELLE》的繁体中文版《她》相继在台湾登陆。之后,《美丽佳人》(Marie Claire)、《Success》、《NON-NO》依次到来,美国赫斯特(Hearst)集团的三大杂志《哈泼时尚》(Bazzar),《柯梦波丹》(Cosmopolitan)及《Esquire》都进驻台湾。1996年10月,美国杂志界巨擘康泰纳仕(Conde Nast)公司又与桦榭文化公司合作,在台湾设立分公司(台湾康泰纳仕公司),以其作为亚太运营中心,并推出《Vogue》、《GQ》、《Penthouse》等杂志的中文版。在金石堂月刊杂志(前十名)排行榜上,不仅《GQ》、《Vogue》快速占据前列,《Playboy》也榜上有名。外来杂志有强大经济实力,又有营销经验,给台湾杂志带来一定冲击,也给予台湾杂志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但外来杂志并不是所向披靡,1997年和1999年美国的《People》与法国的《首映》两刊的速生速灭就说明了这一点。台湾杂志的集团化是许多杂志业者的必然选择,现今台湾许多同类或异类的杂志经常出自同一个集团。
一些企业、集团进入杂志出版业,也使得集团化趋势加强,如1990年味全食品、统一企业、三商行、兄弟饭店等大公司合资创办《职业棒球》杂志,恩得集团收购《影响》杂志,安峰集团入主《卓越》等。从事资讯产业的宏基公司则先后创办了《0与1》、《第三波》、《新电子科技》、《新游戏时代》及《资讯小子》等杂志,建立了台湾最大的资讯出版集团。借助集团力量和先期创办杂志的各种优势,进行强势冲击,以期在短期内迅速占领市场,成为90年代杂志的一条生路。
杂志发行方面,杂志业者的促销手段进一步花样翻新,如赠品价值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杂志还采取超低零售价销售,如《TVBS周刊》一周两本以50元优惠出售,这样的超低价促销策略对经营者是一个考验。在促销手段上,还有抽奖活动、积点优惠活动、超值赠品、电影票印花、大型造势活动、异业结盟等。书店的竞争也很激烈,大型书店把杂志当作一个重要的卖点。在金石堂、诚品书店,杂志的销售额已占总销售额的10%。书店都在进一步扩大杂志的销售空间。各类连锁店、便利店也已成为许多杂志必争的销售点。过去,此类网点仅售一些娱乐休闲类杂志。从80年代末起,连锁药店、麦当劳、屈臣氏、唱片行等都成了各种新杂志的“报到处”。为了在便利店取得一个位置,杂志发行人要付出5万到40万元新台币的上架费,若要取得一个特别的陈列效果,还要另外付费,一本新杂志想要生存,除了要有好的内容外,还必须有雄厚的资金用在宣传与打通渠道上,仅创刊资金就要2500万新台币以上,杂志出版“赢家通吃”现象已较普遍,一些媒体集团纷纷创办新刊物。
台湾杂志大多数都以广告收入为利润的主要来源。畅销时尚期刊《侬侬》的收入中广告占60%。在媒体广告方面,进入90年代,台湾杂志的广告收入呈逐年递增趋势。1990年,台湾的杂志发行年度总收入(不含广告)已达35亿左右新台币。1996年,台湾杂志广告收入为新台币39.87亿元。《时报周刊》1997年广告年收入达到6亿新台币。(注:辛广伟:《解禁以来的台湾杂志出版》,见《期刊年鉴》,2002年版,第153页,第155页,第154页,第378页。)1998年恰逢亚洲金融风暴,台湾各行业显得不够景气,媒体广告预算精简,杂志及电台则首当其冲深受其害。但在这样的状况下,《TVBS》、《商业周刊》、《今月刊》等仍在竞争中获得较大的广告收益,杂志广告受到了更高的认同与肯定。
三、新世纪的台湾杂志事业
2000年,杂志品种已达6640余种,平均不到4000人就拥有一种杂志。2001年,台湾杂志的广告收入达到65.1亿元,台湾杂志有7236家,但另据《台湾杂志出版业产业总校正》分析,排除停刊、重复登记、迁移不明等因素,2001年台湾杂志数应在4980余种。进入新世纪,台湾的杂志种类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名列前九名的杂志分别是会务通讯类、财经工商类、宗教类、地方报道类、医药卫生类、教育文化类、工程类、影剧广播类与社会类。(注:辛广伟:《解禁以来的台湾杂志出版》,见《期刊年鉴》,2002年版,第153页,第155页,第154页,第378页。)
进入21世纪以来,更多外来杂志陆续登陆台湾,《大众科学》、《哈佛商业评论》、《科学美国人》、《费加洛》等都有了中文版,这些杂志的内容,均有不同比例的本土制作。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壹周刊》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进入。2001年5月,香港八卦杂志《壹周刊》正式登陆台湾,并以其一贯的作风与经营策略迅速炒响宝岛。《壹周刊》以揭发政商名流和娱乐明星隐私为特点,挑战《时报周刊》,杂志创刊后一直话题不断,发行量因之遥遥领先,在台湾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讨论。同月,台湾牛顿出版公司引进大陆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出版中文繁体字版,虽曾遭受台湾新闻局罚没处理,但其人文地理内容受到台湾读者的赞赏,业界对台湾当局的处理行为极为愤慨。
与此同时,台湾也有少数杂志打出海外。如《侬侬》杂志与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合资创办的《CITTA BELLA侬侬杂志》,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发行。《仕女》杂志也出版中文国际版。《皇冠》、《新新闻》、《PC Home》则努力在香港地区扩大发行。还有,联合报系所属中国经济通讯社等单位创办了英文系列的外销杂志。
2001年,台湾期刊业引人注目的事件是: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集团先后将台湾的城邦文化事业公司、尖端出版公司与商周文化事业公司并购。
相较于2001年台湾期刊界的购并风潮, 及在各类媒体延烧的八卦新闻通俗风,2002年的台湾期刊业就相对清静许多,但也是变化多端,有乐有忧。
第一,由于台湾社会的快速改变,“速度”变成重要的考虑,比月刊速度更快的周刊及半月刊越来越受到青睐。为适应资讯快捷服务的需求,《天下杂志》、《数字时代》改为半月刊。20多年来一直扮演台湾财经类杂志龙头地位的《天下杂志》,也感觉到若继续以月刊速度与节奏,已愈来愈难满足读者与广告客户的需要,加上《商业周刊》的步步进逼,使得《天下杂志》做出了一个创刊21年来最重要的决定:从2002年7月1日起,将月刊改为半月刊,诉求的重点在于“轻松阅读,随身智能”。另外以网络新经济为定位的《数字时代》也宣布改为双周刊,它则是强调“逼近周刊的速度+浓缩月刊的深度”。备受瞩目的《商业周刊》发行人金惟纯表示:这些竞争者的改变意味着“周刊全胜时代已经来临”。另一本重要的政论性周刊《新新闻》也适时地作了定位上的改变,宣布改版为“权力信息”杂志。
第二,网络游戏的兴起,使得昔日发行量低、获利微薄的计算机杂志在2002年摇身一变成为市场销售的主力。它们主要锁定在家庭或网吧中进行联网游戏的年轻群体。《E-play在线游戏情报》及《Mania游戏橘子月刊》都有为数众多的拥护者,其中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游戏杂志《计算机玩家》,更在5月份新创一本专门探讨网络游戏的刊物《网络游戏双周》,并以双周刊的速度服务年轻的网络游戏玩家。这本新刊一上市立即席卷市场,在以年轻消费群为主的24小时营业的超商系统,一天的实际销售成绩竟可直逼一般杂志一个月的销书量。
第三,生活类、语言类与财经类杂志依然是2002年度畅销杂志的赢家,《甜心穿》、《大美人》、《美人志》、《CO CO哈衣族》、《空中英语教室》、《大家说英语》、《天下杂志》、《钱柜杂志》等跻身年度最走俏的杂志。在台湾,英语学习一直是整个社会的集体行动,利用一个月一次的教学内容及搭配广播的有声练习,一直是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这个领域中以拥有40年声誉的《空中英语教室》最具代表性,而《大家说英语》则为其入门级的会话杂志。配合台湾实施英语分级检定,将杂志分为高、中、初级的形态,《空中英语教室》也将内容中有关进修级的部分,独立成另一本高阶语文杂志《Advanced彭蒙惠英语》。另外,利用多媒体光盘为诉求的《CNN互动英语》也陆续增加中、初级的杂志:《Live互动英语》及《ABC互动英语》,另外也有直接以级数为刊名的杂志,例如:《基础英检月刊》、《初级英检月刊》、《中级英检月刊》。
第四,在杂志品牌经营上,采取杂志售价低价化,39元价格俘获人心。几年前台湾杂志的零售价平均在150~200元台币,除了新创刊的杂志会在创刊前三期利用低价促销以争取新读者注意外,基本上价格多稳定在百元以上。然而,这几年在一般周刊、休闲性杂志及年轻流行性杂志的低价行销趋势下,平均定价已逐步滑落到百元以下的价位。2002年市面上甚至有一系列的主题地区旅游杂志书,统一定价在39元台币。
在杂志品牌延伸经营管理方面,台湾期刊界利用原来杂志的品牌,推出更多内容延伸的专刊,以增加特定的广告与发行收入。MOOK书继续流行,外文杂志特别是日文杂志销售量大幅攀升。例如计算机杂志推出的《数字相机》、《烧录机》等议题的专刊,汽车类杂志推出的《F1赛车》、《RV休旅车》等专题,家具布置月刊推出的各类DIY主题。各种各样的MOOK有时甚至还抢了正刊的风头。广告业务上,许多新的形式开始出现。包括帮客户举办活动、座谈会、广编式报道、利用发行通路行销客户产品,再利用本身的订户规模,打通新的广告模式。但是,已有48年历史的文艺类杂志《皇冠》,宣布自2002年元月起取消刊登商业广告,企图以逆向操作争取更多读者支持的方式,使这份发行近半个世纪的文学杂志更加“文学”。
最后,在2001年香港Tom.com陆续收购台湾的出版集团,包括计算机家庭、城邦、商业周刊与尖端四个集团后,2002年Tom.com将这四个出版集团整合为城邦出版集团,并且同时结合香港《亚洲周刊》、大陆的三联书店、四川的《计算机报》以及合资公司——中图通文化,共拓两岸三地华文出版市场。Tom.com的整合不仅希望能节省运营成本,更期望能在未来大中华市场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杂志门槛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之际,泛太平洋集团总裁潘思源却收购了《To Go旅游情报》、《商业时代》等杂志,以拥有九家杂志形成台湾新的杂志出版集团。与牛顿公司引进《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命运不同,侬侬集团的《妈妈宝宝》授权大陆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大陆版成功发行试刊;侬侬的关系企业PC Home集团与大陆业者的杂志版权合作也在稳步发展。
2002年的期刊事业,还有一些令人瞩目的事件发生。锦绣的《大地地理杂志》发行权转移到秋雨公司后引发的“优惠订户延续风波”格外引人注目。曾经风光一时的《数位周刊》也随着网络的低谷而消失(并入《商业周刊》),引进日本的《spring》停刊。《文讯》又有将要停刊的消息,《文讯》虽属国民党,但早已被整个台湾文化界视为公有,如此地位的杂志,却每隔几年即有要被停刊的传闻,虽最终由连震东文教基金会负责解决其今后的财务问题,却依然令文化界心有余悸。还有个别财经类杂志业者竟采取暗地撕毁其他杂志封面的下作手段,令同行震惊与愤怒。与此同时,杂志界也有许多高兴的事情,远流出版公司引进美国著名杂志《科学人》,获得一片掌声。
在经历了网络泡沫化过程后,台湾的网络书店进入逐渐平稳发展阶段。2002年,“博客来”、“远流博知”、“天下文化书坊”、“金石堂”等主要网络书店的业务都呈现逐渐成长态势。宣布其年度营业额1.4亿新台币。(注:辛广伟:《解禁以来的台湾杂志出版》,见《期刊年鉴》,2002年版,第153页,第155页,第154页,第378页。)为吸引网友,各网络书店不断丰富自己的网站内容与相关服务项目。“远流博知”将《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内容上网提供网友查询,金石堂为网友提供了“个人化书店”设计服务,“博客来”还尝试了一个“构想预售机制”,在网络书店上为《黄潮再见——职棒13年兄弟封王全记录》书稿找读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预定数达到800本,就出版该书,否则就放弃(最后因定购者为600人而放弃)。但值得注意的是,台湾销售额最大的实体书店诚品书店2002年却大幅削减了其所属的网络书店的投入。
2003年,由于台湾经济持续的低迷,再加上SARS肆虐,使得2003年台湾杂志比2002年的销售状况更不理想。台湾艾克曼知识管理公司于2003年6月针对全台湾一千多位12—60岁的民众进行“杂志阅读率”调查,结果显示,台湾杂志以综合类(含艺人八卦报道)、商业行销管理、流行时尚、休闲娱乐最受读者欢迎。至于最常看杂志甚至购买杂志的读者年龄层是33—54岁。(注:郑锦祥:《民国九十二年杂志出版市场概况》,《2004年出版年鉴》,2004年出版,第65页。)
平静多年的台湾文史艺术类杂志市场2003年再起波澜。年初,《文讯》得到文教基金会组织的支持继续为台湾文学服务。同时,文坛又新增了多本强调文学性的杂志:第一本是7月出版的《壹诗歌》(宝瓶文化),开办这本文学杂志是让孤独写诗的新世代有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新领域,这是第一本以亮丽女明星为封面的台湾诗刊,也是第一次结合网络与纸质,虚拟与现实共存的台湾诗刊。第二本是《印刻文学生活志》(印刻),这是一本以文学为主轴,涉及面包括美术、电影、舞蹈、摄影等领域,同时包括作家新作、艺术评论等内容。第三本是《野葡萄文学志》(小知堂),它强调的是从文学的轻松面出发,锁定对象为年轻读者,通过名人及时尚人物,发掘他们与文学之间不为人知的一面,希望激起年轻读者对文学的兴趣。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杂志,属性接近的《联合文学》、《皇冠》、《幼狮文艺》等,纷纷采取强化内容和改版的对策;此外,有15年历史的《历史月刊》,从8月起也大幅改版扩增内容。市场的竞争激烈也使得有39年历史的《读者文摘》亏损严重,除了裁员外,并以更加市场化的编辑策略从7月起全球改版。而文化界评价很高、曾经拿过四届金鼎奖的《古典音乐》于2003年划下了休止符。
国际中文版杂志在台风靡。国际中文版的杂志在2002年下半年已经在台湾为数不少,而且多为日文翻译成中文,如《popteen》、《mini girl》、《mini》等杂志创造了国际中文版的阅读风潮。2003年虽受SARS影响,但《Ray》、《WITH》、《ELLE girl》、《SWEET》等国际中文版仍大举入台,以其极具品牌形象的赠品吸引消费者,如《ELLE girl》创刊时即以ELLE girl品牌的T恤当赠品紧抓读者注意力。而在其他杂志类别中,国际中文版的杂志有嘻哈为主的《SMART MAX》及谈电子产品的《stuff》两本杂志。可以预期的是, 这类帮助读者快速且深度了解国外趋势的国际中文版杂志必将持续增温。
语言类杂志仍然大行其道。《空中英语》和《大家说英语》的系列杂志仍然稳居语言类杂志的前五名,它们在2003年奋力主动出击,争取校园经营语言教材的团购市场,以弥补零售的不足。语言类杂志除了在杂志中附加CD、VCD等教材,之后还出现了用MP3学习,2003年与网络连接互动的语言类杂志大增,如《EZ BASIC》、《SPEAK 2 ME》、《阶梯快乐英语》、《BIZ互动英语杂志》等等。消费者可通过购买的语言类杂志内所附光盘上网连接,在网站上藉由互动教学做练习。
2003年杂志促销更是下足猛药,以求取生存空间。2003年杂志的平均售价约在新台币138元左右,虽然有时某些流行时尚期刊因同类型杂志竞争较为激烈,而将售价降低到新台币69元的促销价,但这在其他的杂志类型中并不多见,特别是财经或新闻类杂志。但《商业周刊》在周年庆时打破了惯例,将价格降至新台币49元的劲爆价,结果一举打败稳坐金石堂新闻类杂志冠军宝座的《壹周刊》,这也是《壹周刊》来台后,在金石堂的排行榜上首度跌至亚军的记录。赠品也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2003年最吸引人的赠品当属侬侬集团周年庆时,任买两本侬侬集团杂志,即赠送五天四夜的旅游兑换券的活动了。
2003上半年在SARS的影响下,金石堂、诚品等几家大型连锁店的杂志销量明显下滑,业者为了刺激消费,采取低价销售,并加以送礼的促销活动,一波接着一波而来,甚至有些赠品已经超过杂志的价格。在便利商店,由于营业时间较长、铺货较广、便利性高,销售业绩起伏不大。
进入新世纪,两岸及大华文出版圈互动加快,两岸出版人分别在福州与台北开设了各自的第一家书店——闽台书城与厦门台湾书店。台湾杂志公会还邀请大陆期刊界首次在台举行了“大陆期刊展”。随着我国杂志业的发展逐渐与世界接轨,两岸杂志各有其体制上的优势,台湾杂志业有其特有的文化根基及商业化的推行手段,而大陆动辄数百万的杂志发行量与庞大的阅读人群,更是让台湾杂志业跃跃欲试。台湾与大陆杂志界的合作势必日趋紧密,两岸同文同种,通过交流互补达到互利,两岸的杂志事业将更加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