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市西关小学 731100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学会创新性的学习,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信息技术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开始应用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信息技术 整合 特征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体现的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当中的运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顺应现代学生学习的心理,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学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课程整合,也就是使信息技术与语文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体现出以下五个特性:多媒体计算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多媒体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数字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点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网络特性与超文本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课程整合,必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能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实际应用
1.把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呈现。这是信息技术用于语文教学的最简单的方式。因为多媒体提供的是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的刺激。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而且便于重复和编辑。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传统的呈现方式要多。可见,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其优势是明显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而教师适时的背景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对清朝末年的情况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取影视片段并配以恰当的解说作为课前的导入。另一方面,课文情景的再现。如《开国大典》、《雅鲁藏布大峡谷》这样的课文,教师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的基础上能再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热烈氛围,开国仪式的空前盛况;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风光,天然纯朴的自然美。这样,学生不仅拥有欣赏的机会,更有利于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进行描写的,以此就能促使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种策略的实现比较容易,硬件要求简单,能在学校很好实施,多媒体教室就是最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也较低。教师一般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如网络中的“电影”、远程教育网络的教育教学信息等。对影视资料的运用使用“暴风影音”或“豪杰解霸”等常用的视频播放软件即可,而且界面美观大方,很好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语文是一门需要广泛涉猎和积累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材料的容量问题一直不好解决。因此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形成了矛盾,计算机便能解决这个问题。电脑储存能力是惊人的,如果在校园网或互联网的环境中,信息资源就可说是浩渺无穷了。
这种策略就需要实现两个层次:一种是在网络教室的硬件条件下,教师事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收集好,放在内部服务器上一个指定的目录之下,告诉学生查询的地点、方法或搜索的关键字,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查阅、学习知识了。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就可将有关太阳的介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定义及若干的举例说明,大量有关太阳的图文材料事先放在服务器上。这些资源的利用,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种则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可以建立网站,把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放在网站或QQ空间,让学生去查阅。如在上《鲸》这一课时,教师让同学们收集有关鲸种类的资料,同学们便可以自主地上网去查阅自己感兴趣的鲸的种类及详细资料,然后大家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内容。这样学生所能涉及的内容既相对集中,又无限广阔。
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民族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要从阅读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对阅读内容的思考和讨论。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在解读一篇小学语文课文,首先,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利用信息技术把学习内容制作成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其次,由教师引导,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和评价整个学习过程,对于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总结。
例如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影片引入的方法。先播放《蓝光闪过之后》中唐山大地震中的片断,当学生看到顷刻之间,道路被毁,房屋坍塌,人们被压在废墟下痛苦地呻吟,而侥幸跑出来的人则不顾一切用最简陋的工具找寻自己的亲人……同学们流出了眼泪,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有这样一对地震中的父子吗?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感动!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这样的情境创设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4.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信息储存量还很有限,要写出一篇较好的作文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多是运用范文的讲解来指导写作。用范文讲解指导写作,过于死板和单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培养,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因此这样的范文教学的效果不佳。而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积极理解文字内容 感悟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真实地再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学习情景、活动情景的优势,以声动心,以像传情,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印象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记一次体育活动》时,学生参加的活动虽然很多,提出时也很有兴致,可是当真正动手写作时,却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毫无生动而言。针对这种情况,我将运动会上比赛的录像在课堂上进行再现。紧张、热烈的比赛场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短跑比赛中,运动员像离弦的箭,奋力冲向终点,两旁的观众挥舞着双臂大声呐喊,跳高赛场,运动员生龙活虎、喊声震天…不断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参赛选手的表情、动作等精彩细节,以及观众们的热烈表现。通过展开讨论、交流,一篇篇优秀习作就这样产生了。确实,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能唤起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自由地感悟,自由地倾吐,自由地抒发。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播放带抒情性的乐曲,为学生提供一个触发灵感的写作环境,从而文如泉涌,一气呵成。
综上所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与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也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论文作者:陈海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0月总第2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5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内容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0月总第27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