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探讨论文_郭碧波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 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血管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临床观察。方法:选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2例,共有患肢60条,8条行球囊扩张术,16例行骼动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12条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24条行股深动脉成形术。结果:本次选取的病例行髂动脉支架植入的肢体共48条,加行股-腘动脉旁路术的肢体共24条,股深动脉成形术同时开展的肢体共10条,14条单纯行股深动脉成形术,均成功。相较术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静息痛均消失,患肢皮温升高。换药后溃疡均愈合。相较术前踝肱指数,术后明显升高,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行12个月随访,静息痛3例。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采用血管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理想,症状改善明显,对保障患者生存质量意义显著。

【关键词】 血管介入;外科手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071-0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周围动脉疾病重要组成部分,由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其病理基础为动脉中层变性,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造成管腔狭窄[1]。临床以末端肢体坏疽、间歇性跛行、缺血性溃疡等为主要表现。本次研究针对选取病例,采用血管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理想,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2例,共有患肢60条,均经CT动脉造影或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男41例,女11例,年龄39~80岁,平均(62.7±2.9)岁,病程平均(1.4±0.7)年。均有间歇性跛行表现,肢体缺血性溃疡12例,趾坏疽16例,静息痛24例。病变均为多节段性,累及髂-股-股浅动脉。

1.2 方法

取拜阿司匹林于术前3d口服,100mg/d。股深动脉成形术者采用区域神经阻滞麻醉或局麻,支架植入(PTAS)+股-腘动脉旁路术、髂动脉球囊扩张术(PTA)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手术步骤:在导管室开展PTAS和PTA术,行股深、浅动脉及股总动脉解剖,对股总动脉管壁柔软处选取,向近端开展穿刺操作,依据需要,切口向上延长,将髂外动脉显露,对穿刺点寻找,取6F导管鞘和导丝小心插入。取0.5mg/kg肝素静脉注射后,将股深、浅动脉阻断。在C型臂监视下,向近端经导管鞘行髂动脉造影,对髂动脉狭窄部位确定。于髂动脉狭窄部位穿过0.035泥鳅导丝,完成斜位造影操作后,改用直头导丝,入腹主动脉。取猪尾导管沿导丝插至腹主动脉,行双侧髂动脉及腹主动脉造影,对狭窄的长度和范围确定;再取球囊扩张导管(直径6~8mm)跟入,使球囊处于髂动脉狭窄位置。以6~8个大气压行扩张操作,扩张大小为1mm,以充分扩张髂动脉狭窄。后球囊扩张导管拔除,再沿导丝将支架输送导管插入,于髂动脉狭窄部位植入支架。支架的长度由病变狭窄的长度决定,本次研究为4~8cm,行造影检查,对支架处于合适位置证实后,手术结束。本组髂动脉狭窄未扩张充分患者12例,再入球胶囊扩张,实施造影检查,髂动脉呈通畅显示,完成支架植入和髂动脉球囊扩张。双侧髂动脉狭窄的4例,行对侧髂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同时联合实施支架植入术。膝下球囊扩张术5例,不取支架置入。术后对患肢皮温、踝肱指数(ABI)、远端动脉搏动密切观察,取低分子肝素钙及抗生素应用3~5d。出院前对ABI复查,出院后取拜阿司匹林口服,常规应用华法林。

1.3 统计学分析

涉及数据均输入SPSS 13.0,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选取的病例行髂动脉支架植入的肢体共48条,加行股-腘动脉旁路术的肢体共24条,股深动脉成形术同时开展的肢体共10条,14条单纯行股深动脉成形术,均成功。相较术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静息痛均消失,患肢皮温升高。换药后溃疡均愈合。相较术前踝肱指数,术后明显升高,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行12个月随访,静息痛1例,间歇性跛行2例,采用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后症状好转。踝肱指数对比见表。

注:*P<0.05。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主要引发肢体严重出血原因,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2]。因患者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多症状明显后才到院就诊,已发展为多平面、多节段阻塞病变,明显加大了治疗难度[3]。针对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应用非手术方案治疗效果多不理想,故需对合理的手术方案制定,以促患肢远端血供改善,对挽救患肢意义重大[4]。传统外科手术有较高通畅率,围手术期风险较大,并发症居较高水平,可达5%~10%手术病死率。而采用介入技术对下肢动脉疾病治疗,其特点在于:(1)由髂动脉发展至股腘动脉,最后至小腿动脉,由大中动脉发展至小动脉;(2)由对间歇性跛行治疗到对肢体严重缺血治疗;(3)由治疗狭窄性短段闭塞性病变到治疗广泛性或长段病变;(4)由补救不具手术指征高危人群手段到首选治疗方案。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介入联合手术可发挥二者优势,并克服不足。腔内治疗结合外科手术已成为重要对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处理的手段。

针对临床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例,不管行介入手术或行单纯手术搭桥,均不可将问题全部解决,在DSA下对流出道重建是是否可以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重建流入道也为腔内外联合的优势。腔内外联合手术不管在术中及术后评估上或流出道重建上优势均较明显。目前有相对高的支架内再闭塞率,取覆膜支架在下肢动脉病变中应用,将是对此问题解决的突破性进展。运用人工血管则是无法在腔内解决问题才考虑应用的方法;最终实现腔内外联合一站式手术需完备的器械准备,完成一站式手术的提前是器材准备需充足,不可因部分器材缺失而引发手术失败。因血管疾病属全身系统疾病,病变累及范围、病变程度均不一,故一站式手术及个性化治疗是有效对血管疾病治疗的手段。因血管疾病的特殊性,术前需掌握腔内和腔外两种解决问题技巧,对手术的理解也关系到预后。创新的手术方法是最终解决血管疾病的方式,手术变化更便捷和微创化,腔内外联合一站式手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本次选取的病例行髂动脉支架植入的肢体共48条,加行股-腘动脉旁路术的肢体共24条,股深动脉成形术同时开展的肢体共10条,14条单纯行股深动脉成形术,均成功。相较术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静息痛均消失,患肢皮温升高。换药后溃疡均愈合。相较术前踝肱指数,术后明显升高,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针对临床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采用血管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理想,症状改善明显,对保障患者生存质量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易俊方,黄高峰,胡林.用腔内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6):6-7.

[2]张伟杰.血管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4):96-97.

[3]李英莎,赵志钢,何洪波,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8):789-792.

[4]江涛,余昌俊,陈智勇,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P-选择素和内皮素1的表达[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7):866-868.

论文作者:郭碧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1

标签:;  ;  ;  ;  ;  ;  ;  ;  

血管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探讨论文_郭碧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