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调整和再贷款浮息制度对市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存款论文,准备金率论文,制度论文,政策论文,再贷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3月24日出台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和再贷款浮息制度,紧接着又于4月11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这一系列政策的调整说明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用逐渐成熟和灵活,政策的出台将对市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对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属于较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运用不好甚至会对经济金融造成严重打击。但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在短时间内连续两次对存款准备金进行调整,其调控时机、力度却较为适宜。
(一)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适时、适度,保持了市场平稳性。
春节过后资金向金融机构回流较多,市场资金宽裕,差别准备金政策出台时机与2003年8月份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相比有很大差异,加上市场对政策出台本来就有较强预期,各金融机构留有充足的备付金,没有对货币市场造成大的冲击。同时对稳定货币市场利率、防止利率过度下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艺术性和灵活性。
从调控力度看,差别存款准备金实施后,需要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仅为0.5%,而且剔除了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市场预计最终冻结的资金将不会超过100亿元,对市场流动性几乎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从随后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交易利率走势看,其加权平均利率在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出台后只是稍稍上涨,随后又继续下行,没有导致利率水平出现大的波动。
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我国投资进一步膨胀,信贷投放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宏观决策部门意识到差别存款准备金的出台不足以抑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行为,进而于4月11日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且范围覆盖了大部分金融机构。这次调整时机及时,对金融机构发出了更加明确的紧缩性信号,对抑制信贷规模过度扩张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力度有限,仅冻结市场1100亿元资金,完全可以被市场消化,不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太大影响。
(二)政策出台后对市场预期产生了明显影响。
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出台之前,市场就对升息产生了强烈的预期,由于差别准备金政策的调整力度远远小于市场预期,市场对后期升息的预期并没有因此而减弱。
由于市场资金普遍宽松,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等利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利率在今后几个月将会上扬,从而对资金的运用较为谨慎。这从债券市场也能得到体现:短期债券交易活跃,而中长期债券价格跌幅较大,主要源于市场升息的预期。而3月30日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中1年期票据发行的流标,进一步说明了市场对未来利率上升预期的强烈。
随后,4月11日上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的出台,对市场预期再次产生影响。由于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建立在一季度经济金融运行基础上的,这将对市场产生以下影响:
一方面,使市场继续保持中央银行紧缩性调控的预期。上调准备金是在一季度投资进一步膨胀,信贷投放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与市场运行状况紧密相联,调控力度和频度都将随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而变动,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的调整将不再像以前长期保持不变,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将成为中央银行调控的重要依据,从而使金融机构继续保持中央银行紧缩的预期。这种预期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将产生明显的效果:首先,商业银行将出现顺中央银行政策的行为,因为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博弈中,中央银行处于优势地位,如果商业银行不顾中央银行警告继续盲目扩张信贷,将迫使中央银行继续出台紧缩性调控措施,对商业银行经营形成约束。其次,商业银行对未来紧缩性政策的预期使得其必须考虑流动性问题而准备较高比例的备付金,这将对信贷扩张产生积极的抑制作用。
另一方面,政策出台抵消部分市场升息的预期。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出台后,市场对中央银行升息的预期依然强烈,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跌,债券市场现券尤其是长期债券跌幅较大,对远期利率上升的预期又导致中央银行票据的数次流标,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的难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出台将部分抵消市场的预期,促使市场利率和预期利率理性化。
(三)差别存款准备金信用评级的作用将对金融机构产生影响。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差异仅为0.5个百分点,不会对银行资金造成过多影响,但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机构会更多看中准备金率对自身信用的影响,执行高档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会降低其信用度,影响正常业务的开展,因此,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较低的金融机构会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政策规定的最低要求。而这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对信贷扩张的制约作用。
(四)政策对金融分支机构的影响更多体现出间接性。
由于当前各总行大都上收资金管理权限,实行集中管理,对分支机构定期发布指导性利率,分支机构缺乏资金管理的灵活性,因此,对商业银行总行的政策反应更为直接和敏感。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政策首先对商业银行总行的政策制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分支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浮息、上调存款准备金政策出台后,一些总行对上存资金利率、内部指导性利率进行了相应调整,但调整幅度不大,基本没有对分支行造成太大影响。
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来说,其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依然是经营者考虑的重点,尽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向市场发出了适度从紧的信号,但各分支行对其上级行的考核指标等更为敏感,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引导功能也就受到削弱。因此,此次政策出台能否控制部分商业银行贷款过度扩张的关键,还是看商业银行内部各项考核指标是否发生了变化。
(五)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近期股票市场一直处于上升的通道,股指逐步攀升,由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整冻结的为银行间资金,且数量有限,所以不会对股票市场的走势造成较大的影响。当前股票市场上涨的动力关键在于今年国家出台的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的信心,股票市场的资金面不是阻碍市场的关键因素。
但调整准备金率将对债券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使本来就走低的债券市场继续下行,但考虑到政策释放了市场部分升息预期,债券市场下行压力有限,尤其是长期债券的下跌有可能放缓。而对于偏债型基金而言,其收益可能会进一步下跌,面临赎回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二、对再贷款浮息制度影响的分析
(一)促使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利率风险和利率管理。
随着中央银行各项调控政策的不断加强,市场利率波动更加频繁,而商业银行也都处于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资产质量和效益转变阶段,因此,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不断增强。
再贷款浮息制度将增加中央银行对流动性再贷款利率水平制定的灵活性和调整频度,利率水平将改变过去长期僵化的状态,直接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另外,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放的专项再贷款与7年期国债发行利率挂钩后,随着老贷款逐渐到期和新贷款的增加,这部分再贷款利率将最终全部演变成浮息利率。使得商业银行再贷款的成本与市场资金成本紧密挂钩,同时也随市场变动而变化,使资金价格市场化程度提高。商业银行进行再贷款时将充分考虑市场利率水平,并对未来市场利率尤其是国债发行利率进行预测,增强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水平。
(二)对票据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再贷款浮息政策将再贴现利率在原基础上加0.27个百分点,利率由2.97%变为3.24%,对票据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中国票据网的转贴现报价出现明显上升,各地区的转贴现利率也普遍上扬。这种利率的上升较大程度上是各金融机构下发了指导性利率标准,普遍将指导性转贴现利率进行上调。但总的看来,由于存款准备金调整和再贷款浮息制度没有对市场资金供求的基本面造成太大影响,对票据市场的影响不会太大。从远期看,如果市场其他因素不发生大的变动,转贴现利率还会有所回落。具体说来,政策对票据市场的影响体现在:
1.有助于票据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形成和合理化。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成熟,票据市场的贴现、转贴现利率与同业拆借、债券回购市场利率的相关性大大加强,而存款准备金调整、再贷款浮息制度等货币政策对同业拆借、债券回购、进而对票据市场的利率预期产生较大影响。在未来市场利率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票据市场也更乐于持有短期票据,并且开始更多地考虑对不同期限票据采取不同的利率水平,将利率与时间风险结合起来,这将改变过去市场对不同期限票据采用单一利率的状况,有助于票据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形成。
2.有助于控制通过票据市场进行的信贷扩张。贴现利率的制定是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再贴现利率提高后,贴现利率相应上涨。一些商业银行对已和客户签好的贴现协议进行了重新调整。融资成本的提高,使部分客户主动放弃了准备办理的贴现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控制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
3.可能会通过票据市场推动部分行业的产品价格上涨。部分企业在采购中大量使用票据进行报价,随着再贴现利率的上调,贴现利率也出现上升,供货方考虑到贴现成本上升的因素,倾向于提高产品的价格,采购方则将这部分上涨价格转移到最终商品中,推动市场价格的上涨。
(三)将促使金融机构更加注重流动性管理。
当前,商业银行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依然较强,贷款增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银行间流动性差异较大:国有独资银行规模较大,资金富裕、流动性较强,而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资金运用过度,流动性管理较差,过于依赖货币市场和再贷款融资。
调高金融机构流动性再贷款利率,一方面,直接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促使其注重流动性管理;另一方面,也向市场发出信号:中央银行不倾向于通过再贷款等方式对金融机构流动性进行经常性的支持,金融机构应首先通过市场和加强自身管理解决流动性问题。这将促使金融机构保持较为合理的备付金水平,加强流动性管理。
(四)从长期看将引导货币市场的利率走势。
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对货币市场利率走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货币市场资金普遍宽松,货币市场利率一直低位运行,此次调高流动性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对货币市场发出了升息的信号,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走势产生引导作用,防止其进一步下跌,促使利率水平保持合理性。
从票据市场看,将再贴现利率提高0.27个百分点促使转贴现和贴现利率分别出现上升,进而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货币市场其他利率的走势。
三、政策执行中面临的问题
(一)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待细化。
该制度实施的依据主要有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率、金融机构内控、支付能力等方面,而文件除了对资本充足率的标准进行了量化外,其他标准没有明确,如不良贷款比率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才算显著异常情况等。因此,这种定性的描述不利于政策的统一、公正执行。
从人民银行各分行的角度看,各地分行对政策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对指标的把握也必然会出现较大差异,这将影响到政策执行的一致性,因此,急需人总行尽快出台执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实施细则。
(二)贷款浮息制度可能会使市场产生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应。
再贷款浮息制度将专项政策性再贷款利率与7年期国债发行利率结合起来后,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当市场资金宽裕时,银行反而进一步增加再贷款;市场资金紧张时,银行反而不倾向向中央银行借款。如当市场处于较长期资金宽松状态时,7年期国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会较低,下一年商业银行再贷款的利率也相应降低,如果下一年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回收市场多余资金或者市场出现此类预期时,商业银行则会充分利用较低的利率增加向中央银行再贷款,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富裕资金,增加了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难度。相反,如果市场资金紧张,国债发行利率较高,再贷款的利息成本也较高,若中央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时,金融机构反而倾向于等待时机向市场融资,甚至会提前归还再贷款,无助于缓解市场资金紧张压力。
(三)票据市场利率形成机制需要予以明确。
虽然利率政策规定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生成,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金融机构的贴现利率早就突破了再贴现利率的底线,而另外一些金融机构迫于政策不明朗不敢贸然突破利率底线,这就造成票据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甚至出现混乱的状况。
此次再贴现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之后,贴现利率是否以再贴现利率为基础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由于市场资金宽松,贴现利率如果完全按照市场供求决定应低于再贴现基准利率。而此次上调再贴现利率之后,如果贴现利率仍要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生成,则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水平将远远低于操作中的利率水平。这样将导致执行再贴现利率和不执行再贴现利率政策的两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价格差异进一步加大,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使得票据市场利率的进一步复杂化。
四、存款准备金调整和再贷款浮息制度对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政策的出台,不仅对金融机构和市场造成了影响,而且对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需要更深刻的领会总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与其保持一致性。
存款准备金和再贷款作为人民银行重要的调控手段,不仅仅体现在其直接调控作用上,而是更多的反映在其背后所蕴藏的引导性信号。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必须对总行的政策意图进行准确的解读,才能在辖区的信贷政策实施和信贷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另外,随着人民银行一系列货币政策的操作,各金融机构开始高度重视人民银行的举动,并不断向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垂询各项政策意图。各分支行需要在正确理解和判断其意图的基础上给予回答。这都对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尤其是货币信贷部门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需要对市场保持更高的敏感性和预见性。
再贷款浮息制度将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性也将不断增加。作为货币政策的执行者,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必须对市场利率等指标保持高度关注,能够判断和预测利率的走势,引导辖内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保持货币市场的平稳性。
标签:存款准备金率论文; 中国人民银行论文; 再贷款论文; 央行论文; 银行论文; 票据市场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贴现利率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金融论文; 中央银行票据论文; 贴现贷款论文; 商业银行流动性论文; 企业分支机构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再贴现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