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来,但仍以粗放型为主要增长方式。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教育投入不足、劳动者素质较低、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企业管理水平差、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结合失衡、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围绕经济增方式转变加大改革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要素市场;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 集约型
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课题。本文就有关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1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况
“粗放型”与“集约型”这两种基本的经济增长方式,集中反映了经济增长的两种不同道路。其所带来的经济整体素质和质量有着天壤之别。一般说来,在一国工业化初期,经济增长方式大都以粗放型为主。从各国的实践,包括我国的情况看,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逾越的。但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再延续这种增长方式,势必带来对资金和资源的高度依赖,并引发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特别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愈来愈难以为继。因而,适应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成为各国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质量的普遍趋势。
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提到重要日程。1981年,国务院提出的经济建设十大方针,其中心思想就是要走出一条速度不那么高,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党的十二大又提出,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再次强调,要“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又进一步指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而且,政府在每年向人代会作的工作报告中,也都反复强调,要调整结构,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等等。
不可否认,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比改革前有很大提高。据统计1979年——1994年的15年间,我国综合效益指数年均增长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25%,平均高出改革前18.3 个百分点。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下列指标显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尚属低下,有些方面比改革前更为严重:
(1)物耗与能耗。我国工业物耗占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 1978年为64.9%、1985年为67.4%、1989年为71.7%。12种主要原材料的国民生产总值消耗强度比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高5—10倍以上,比印度也高2—3倍。能耗也相当高,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每吨标准煤消耗所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为710美元,而欧美发达国家则为2000—6000多美元。
(2)贡献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资本要素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6%,虽比改革前的86.9%有进步,但仍比发达国家高得多。如日本(1953—1971年)为23.8%;美国(1948—1969年)为19.7%。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较低。据测算,1964 —1987 年为20%。1980—1994年为30%左右,虽比改革前有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目前50%—70%还有相当差距。
(3)劳动生产率。按可比口径计算,1986 年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美国的1/16,日本的1/17,加拿大的1/15,巴西的1/14。1990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66美元/人,仅是同期美、日、德、法、 英、韩等国的2%—9%左右。反映社会总活动的投入产出关系的社会净产值率逐年下降,1992年比1993年下降了11.21个百分点。
(4)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 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比较低。在三种产业中,1993年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19.9%:47.6%:32.5%。而发达国家为3%:36%:61%;中等收入国家为14%:38%:48%; 低收入国家为37%:34%:29%。
(5)资源与环境。我国人均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而资源的浪费、破坏却相当严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发达国家水利资源开发程度已达40—90%,而我国目前还不到10%。水份利用系数,以色列0.9,而我国只有0.3—0.4。 水污染1991年以来每年以10%的数量增加。全国每年排放的污水350亿吨。 在全国500多个设市的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全面符合一级标准的不到1%。
(6)通货膨胀。高增长往往伴随高通货膨胀。1983—1994年, 我国GNP年均增长率10.22%,零售物价上涨率年均为8.2%, 两者之比为1:0.8。这12年中,零售物价上涨率在6%以上的有7年,其中超过13 %的有4年。而日本在1957—1970年,GNP增长率年均为9.9%, 消费物价上涨率为4.6%,两者之比为1:0.46。
显然,我国还未走出靠高投入、高消耗支撑经济增长的轨道。这种状况如不尽快加以扭转,继续沿袭老路,我国国民经济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2010年跨世纪发展蓝图就很难变为现实。据测算,“九五”期间,要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其一,按1982—1993年度投资弹性系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按同价计划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1.4:1),则需要总投资12—13万亿元, 年均投资率高达35.7%—35.1%。年均投资额为2.4—2.6万亿元。这么大的投资需求,是我国国力根本无法承受的。其二,按现有的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供需差率达20%以上,下世纪前10年,能源、重要原材料供需矛盾将更大。到2010年,一次能源需求量将超过19亿吨,其中煤炭18.5亿吨,石油3亿吨,钢材1.7亿吨。要达到这么多的能源、原材料产量,不仅建设资金难以保证,而且将造成资源过量开采和消耗,并加剧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2 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体制问题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转变迟缓,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这主要有:
第一,科技教育投入不足。据统计,1990年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1.5%—2.5%, 而目前我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尚不到1%。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也有相当差距。80年代中期, 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1%,中等发达国家为4%,发展中国家为3.2%。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90年为3.1 %, 1992年下降为2.94%。这就直接影响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高。
第二,劳动者素质较低。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我国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22.2%,小学文化水平占37.1%,初中文化水平占23.2%,高中文化水平占8%,大学文化水平占1.4%。在工业部门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8%,达到高中技校程度的占30.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6%。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 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别为21.8%和19.6%, 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9.7%和33.9%。分别尚有28.7%的人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这就严重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据统计,在所有工业企业设备中,近1/5已经老化,国有大中型企业设备老化率达25%,超期服役率为39 %。总体上看,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要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到20年。 这是导至生产高消耗、低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企业管理水平差。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管理松驰,跑、冒、滴、漏和污染严重,物耗普遍较高,资源损失浪费较大。据统计,我国目前能源利用率只有30%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30—80个百分点。由此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亏损面愈来愈大。
第五,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集中化程度低,难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多数企业“小而全”、“大而全”,自成体系,封闭式生产,即不利于专业协作和生产的社会化,也加重了企业负担。
第六,产业结构失衡。工业生产增长过快,农业生产增长缓慢;一般加工工业盲目扩张,基础产业发展滞后,高技术产业薄弱。
第七,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各地区、各部门争项目、争投资,盲目布点,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既降低了经济的规模效益,也降低了经济的分工效益。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够重视,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尚不健全等。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或说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其一,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不仅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也受制于一定的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从我国的实践经验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紧密相关的。旧体制助长、保护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客观上成为高投入、低效益的“温床”。在旧体制下,政企不分,国家可以通过政治的、行政的等非经济手段配置资源,统收统支,统购统销,统一调拨使用有限的资金、资源;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干好干坏一个样,既没有追求最高利润的内在动力,也没有提高经济效益的外在压力,片面追求数量、产值,不重视质量和效益;各部门、各地区及所属企业都力求“小而全,大而全”的封闭式组织结构,普遍存在不问结构好坏,产出效率高低和盲目扩张冲动的“投资饥渴”现象,从而无法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和使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市场机制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推动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企分开,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加强宏观调控,为各经济主体开展公开竞争,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创造适宜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压力下,在市场风险机制的约束下,在市场利益机制的驱动下,企业必然要自觉地去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和努力提高投资的高效益,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只能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路子。我国从70年代末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我们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传统的计划经济密切相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与市场经济密切相联,是从总体上说的,是从全局的意义上讲的。并不是说计划经济体制就没有集约经营,市场经济体制下就没有粗放经营。但必须肯定的是,由于上述原因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出现集约型(指以集约为主)经济增长方式;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粗放型(指以粗放为主)经济增长方式将日益被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取代。
其二,体制问题制约着科技与管理效益的发挥。科技与管理,是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是显著提高整个经济素质和质量的根本途径和动力源泉。然而这两个轮子能不能转起来,这个途径通畅不通畅,和体制健全与否有着密切联系。经验反复证明,体制问题不解决,科技效益、管理效益,就无法从根本上释放出来。
当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贡献度仅为28%左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还不在于科研水平低,科研成果少,实际上我们有许多科研项目和成果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问题的关键在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低。据统计,80年代以来,我国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成果有十几万项,但真正能够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的还不到十分之一。而转化率低的症结就在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科技体制。本来企业应是科技进步的主体,但在传统体制下,企业实际是政府的附庸,企业间缺乏竞争,因而也就不注重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运用。甚至出现落后挤先进,先进企业得不到充分发展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市场,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只能被局限在试验室里,许多对经济建设很有用的成果被束之高阁,或当作样品,或当作展品,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看来没有市场机制,科技这个促进经济增长的轮子很难有效地转动起来。
再看管理问题。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内部管理松懈,管理水平低下问题。据调查,亏损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亏损原因在于管理不善。一般认为,企业管理状况恶化的原因主要是企业领导素质低,经营决策能力差,不懂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或是独断专行,弄虚作假,任人为亲;或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要政策,跑贷款、争项目上;或是忽视管理的基础地位,以包代管、以转(制)代管、以奖罚代管等等。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这只是表层的原因。从深层次看,最主要的也还是个体制问题。一方面,旧的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形势;另一方面,新的管理方式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体制环境而尚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厂长经理们很难把精力投到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强化企业管理上。不仅如此,体制的不规范,往往还会导致管理的更加混乱。相反,如果真正建立起“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和责任,切实改变了过去那种谁都管理国有资产,谁都不必对国有资产经营效益负责的状况,按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来确定产权归属问题,那么经营者很快就会懂得不需要增加多少资金和物质投入,就可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也就会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管理水平上。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等体制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得到抓管理问题。实际我国已出现一大批管理水平比较高的企业。这里不仅有三资企业、私人企业和乡镇企业,也包括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也不是说,体制问题一旦解决,管理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事实上,有许多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定型,但仍存在管理很差的情况。这里只是想强调这样一点:体制问题不解决,管理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全局上得到解决;体制问题解决了,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必将从根本上、全局上得到质的飞跃。
其三,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恰恰是体制尚不合理、尚不健全的反映。目前我国还处于新旧体制并存的转轨过程中。一方面传统体制的弊端根深蒂固,盲目争投资、上项目、追求产值速度的扩张冲动意识仍很强烈。在改革已进行了17年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及调控手段仍保留着很深的旧体制的痕迹。另一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各种矛盾碰撞、摩擦接连不断,客观调控仍缺乏有效手段,经济效益在整体上尚未进入良性运行的转道。具体表现为:一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总体上仍缺乏改善结构、提高效益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因此,企业抓效益的意识普遍还不强烈。生产上攀比产值,搞短期行为,遇到困难“等、靠、要”;分配上,明显向个人倾斜,有的甚至“虚盈实亏”,大量利润以少提折旧、多摊成本等方式被个人侵吞。企业亏损逐年扩大,年年搞活,年年难活,只生不死,生产要素得不到充分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严重影响了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是宏观调控体系尚不灵敏、不协调,难于及时对经济运行中重数量扩张,轻结构、效益改善的现象进行有效的调节。以金融调控为例,实行“拨改贷”以后,金融调控对总量、结构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工业流动资金的9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中近三分之一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但在改革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于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没有实行分离,大量贷款通过多种途径流向价高利厚的加工工业,甚至违反政策用于炒房地产股票,背离了调控的初衷。三是投资体制改革不彻底,缺乏投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导致投资膨胀、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效益低下。虽经改革,我国的投资主体已由单一的国家向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发展。但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投资决策,投资风险责任制,下放的投资审批权被层层截留,“长官”意志、“条子”风屡见不鲜。无责任约束的投资机制成为地方领导追求产值、速度的重要的“助推器”。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现象有增无减。不仅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还加剧了短线制约的矛盾,生产能力大量放空。
还有,价格体系尚未完全理顺,价格信号导向也不利于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高。基础产品、基础设施与加工工业比价不合理状态已由来已久,尽管改革以来多次提高基础产品和设施的价格,但由于过去两者的差价过大,以及加工产品价格不断上扬形成“比价复归”的抵消作用,使得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价格偏低的状况仍无大的改观,致使这些行业的盈利水平大大低于一般加工业。
总而言之,体制问题是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诸多因素中的最主要、最关键的因素。解决体制问题,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中央提出,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更新和跃进,两者相辅相成。体制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不就是流于空谈,要不就是相当缓慢。
3 围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大改革的力度
既然体制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症结所在,因而,要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是切实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最重大措施和最关键环节。围绕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着力深化和完善以下几项改革: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利于“增长转型”的企业经营机制,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国有企业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国有企业的素质和效益越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也就越高。针对当前企业改革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加大改革力度,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全面准确把握“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实现企业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形成有利节约、降耗、增效的经营机制,建立起实行集约经营的微观基础。同时,还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须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按照“搞好大的、放活小的”原则,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形成兼并破产、减员增效机制。重点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连结和带动一批企业改组和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对国有小型企业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和拍卖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总之,要通过试点、总结、推广,切实走出一条经济增长的新路子。
第二,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要素市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和有序的市场体系,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重点是深化流通领域的改革,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商贸集团,并使其按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规模效益。要以批发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配送中心、产需间的直达供货、代理制、连销经营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更好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要抓紧培育和规范包括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在内的金融市场,以及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要建立发债机构和债务信用评级制度,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要把股票的发行和上市逐步纳入法制的轨道,更好地发挥其融资作用。要进一步发展技术、信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和信息商品化、产业化,为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要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消除失真的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流动的误导。使市场真正起到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为各市场主体开展公平竞争,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效益的提高创造必须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政府的经济职能在于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此,要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政府机构,把综合经济部门调整和建设成为职能统一、具有权威的宏观调控部门;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和自律性管理组织,以保证产供销、人财物等各项决策自主权真正落实到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要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投资效益。要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建立投资的激励和风险约束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同时,广泛推进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对国家支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要采取公开招标形式确定项目承担者。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投资领域。政府财政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的运用要采取计划合同形式,规定使用方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并进行严格的考核。还要通过完善投资融资体制,建立资本金制度,切实改变自成体系搞“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
总之,只能加大改革力度,理顺各方面关系,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备、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有强大推动力,也才能取得切实成效。
Some Reflection on Transforming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Xiong Xi
Abstract:Although the problem of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was put forward at the tim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had just begun,up to now mode of extensive economy is the main form of economy.Transformation of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is restricted mainly by economic system. The primary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transform are as follows. Investments in science,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re insufficient;
Labours are inferior in quality; Technical equipments in enterprise are outdated; Enterprise is in lower state of managment; Composition of enterprise doesn't conform to objective needs;Industrial structures have been disposed in a status of inequalit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of a region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etc.Some policies and measures have to be adopted to transform mode of economic growth.These steps are as follows.To put more strength into
reform
in
the transformation; To deepen reform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 To establish modernized enterprise system;
To develop and improve commodity market; To help and standardize main factor market;
In accordance with principle of separation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enterprise managment, transform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improve macro-control system.
Key Words:mode of economic growth; extensive economics; intensive economics.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粗放型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