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8-173-01
现实的数学教育教学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解决生活的诸多问题,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必须具有社会生活的现实的性、学习的数学知识必须要具有生活意义而且要能够迎战生活中的挑战性。这势必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 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现今教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今的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听了一堂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没有了师尊生卑的距离感。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
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
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这样,学生一下就投入到了教学情境之中,并能把生活实际与数学相学习的内容一下子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这让学生更易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提问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学科语言的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32÷4”,老师提问:“32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32是个两位数”、“32是个大于31的数”、“32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老师问:“32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们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2、在教学中生成问题
如今的课堂再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教学活动的预设也要随着学生调整。同时数学学习过程还是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从问题当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中,教师出示教科书例3主题图:母女俩面带微笑站好,动画显示孩子的爸爸奔往4个方向拍照。
课件出示4张照片。
师:你能分辨这4张照片分别是从哪一面拍到的吗?请你在教科书上填一填。
生:第3、4张照片都填侧面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汇报:可是可以,但不准确。因为第3张照片是在母子俩的右侧面拍摄的,而第4张照片是在母子俩的左侧面拍摄的。
像这样的情况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练习是一堂课中很重要的部分,学生在前面教学中所学到的内容的多少,很多时候都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体现出来。学习“生动活泼”的数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上应更加注重练习的应用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1、设计应用性练习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了《较大数的估计》之后,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学生用脚步估计教室有多长,走1000步有多长,而教室的长度大概是多少米。二年级的学生在做了这些练习之后,就能大致估计自己到校的距离和所需的时间,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热爱数学。
2、设计开放性练习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如“比较数字大小”中,学生完成“在○里填上‘〉’或‘〈’”这种基本类型的练习后,笔者取其中的“743○729”改为“743○7□9”,要求学生先填□中的数字,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发现:当□中填1~3时,“○”中为“〉”;当□中填4~9时,“○”中为“〈”。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对“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理解更为透彻。
3、设计实践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认识三角形后,布置学生利用放学回家后的时间,用剪刀剪下三角形,再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让学生把剪下的角拼在一起,看看得到什么角,第二天把作品带到课堂上,看一看、量一量,最后评一评。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现今数学教育教学中亟需的重要公关课题。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合理科学地运用安排各种教育教学手段,突破数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做到教学的实效、高效。我们相信随着教师正确解读新课改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思、通过实践的历练,在学生积极的配合下, 新课改一定能够赢得一片蔚蓝的天。
论文作者:王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8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角形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