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知识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科学技术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报告认为,OECD国家的经济已经变成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或通常简称的“知识经济”。在这种经济中,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
早在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科学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洞察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命题[1]。作出了21 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2]的科学论断,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战略意义的科学对策, 为中国跨世纪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作为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知识经济,两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搞清楚和处理好这种关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内容
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非是一个孤立的命题,而是囊括了邓小平关于发展高科技、关于科技创新、关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科教兴国”等在内的一系列战略思想,突出强调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在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将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3]。在此, 邓小平对高新技术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高度概括,明确指出了高新技术是开创和扩大产业领域,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这同时也就为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未来社会中,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将一同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78年9月18日, 邓小平在谈到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问题时就明确指出:“要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没有一点创造性不行。”[4]为了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在不断完善和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同时,最近又提出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计划。随着国家创新工程的不断实施和完善,我国的科技和知识创新能力一定会提高,知识和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也会逐步加大。
科技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是本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现代科技所达到的成就和所展示的前景,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力量,它关系到社会和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已越来越迅速地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经济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直接和紧密。在邓小平“科技和经济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科技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已有了较大进展,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十一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反映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中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比以往更大的作用,并导致知识与经济的良性循环。知识——技术——经济的过程大大缩短,知识对经济产生了质的飞跃。同传统农业、工业经济相比较,知识经济具有以下特征:一、在生产要素中,知识是最基本的要素。二、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是通过信息来表现的。三、其生产特点是商品的不断创新,劳动主体是掌握知识,具有人力资本的人。四、知识经济发达的国家向世界输出的是知识、信息和新的发明创造。知识经济实现了从技术自身的创新向知识生产力技术创新和能力创新的转变,这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正是从生产力的高度揭示了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内容,从而为我国迎接和发展知识经济指明了正确方向、奠定了主攻目标、提供了政策导向和确立了机制上的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经济运行的内在趋动力
生产力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特殊因素,它虽然不直接发挥作用,但却通过渗透,在其他要素中间接发挥作用;它渗透到劳动对象中,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渗透到劳动资料(工具)中,物化为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效力;渗透到劳动者中,可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并提高人类智慧;渗透到生产的组织管理,使其更符合生产的规律,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在一百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生产力中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5] 长虹集团已成为集中一地的世界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其前身是军工企业国营长虹机器厂。1978年以来的20年里获得惊人发展,工业总产值从1700万元增至1997年的181.7亿元,增加了1650倍。[6]长虹集团何以创造出如此奇迹呢?在于它始终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开发新技术,并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服务消费者,从而发展壮大自己。20年来长虹从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限度内尽量增加产品技术含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企业盈利空间。70、80年代以来,知识、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增长明显快于一般工业部门。如1980~1990年整个世界制造业增长率中,专门及科学产品为3.8%,鞋类为-1.8%,纺织品为0%。[7]
这些都充分说明,劳动力在制造业中的作用,主要不是依靠劳动者体力,不是依靠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而是依赖劳动者的知识、智力和脑力。那么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在向生产力的转化中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一般知识形态的科学一旦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物化为其生产工具时,它就随同劳动力和劳动工具一道直接进入生产过程,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自从人类经济从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转化以来,知识作为一种生产投入,其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的生产率日益成为国际国内竞争的决定因素。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远远超出传统的生产要素,并对新世纪中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趋势与轨迹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各类高新技术知识的借鉴、引进与创新已成为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源泉。
邓小平同志正是根据当代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新格局与历史性趋势,深刻剖析了知识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开创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光辉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对我国今后的知识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整个知识经济社会变革的主导因素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它同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一起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整体框架。在知识经济的运转当中,科学技术的逐步展开和日益渗透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结构和主体,也将会影响到社会组织和形式,从而成为整个知识经济社会变革的主导因素。
(一)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人类社会迄今经历了四次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是从动物向原始人的转变,第二次是原始畜牧业向农业文明的转变,第三次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转变。第四次是正在经历着的从工业时代向经济时代的转变。二战后五六十年代兴起的科技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以下变化:第一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上升,第三产业结构比重显著提高。目前,知识经济正使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即含有大量知识技术的高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迅猛上升。有资料表明,美国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比重近30%,其中知识、信息产业比重约为15%,已超过了作为该国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业。另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的资料,1993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造工业产品30%以上的国家有美、日、英等国,1994年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20%以上的国家有美国、日本等。[8]所以, 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所占份额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并且在产品中加入了“新、软”成份。
(二)对劳动就业结构的影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关资料显示:1970~1975年间,经合组织19个国家制造业中,就业率的年增长率变化情况是:总计下降0.3%,其中非熟练工人下降0.7%,而熟练工人上升0.1%。按工资水平计算,高、中、低工资部分增减变化为0.2%、-0.2%、-0.7%。据此可看出,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收入差距正在拉大,雇主偏好以较高工资雇佣知识水平较高的工人,相应地,受过较高教育、掌握较高技能的工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结构呈现的新变化的总趋势是:“蓝领工人”在工人总数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白领工人”的比重不断上升,知识工人的人数增加,非知识工人的人数减少。近年来,美国新增加的就业者中,知识工人占90%左右,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最庞大的职工群而分散在政治、生产、投资、医疗、教育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三)对文化意识的影响 知识的发展要以文化的发展为背景。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已成为一种产业,是知识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归属于经济范畴,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文化产业和知识经济产业是同步进行的,二者不可分离。首先,在文化产业中,知识是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因素,是文化产业的真正资本和首要要素。其次,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消费将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第三,文化产业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孕育着精神品质和精神力量,蕴含和体现着民族精神,已日渐成为经济增长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就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建立21世纪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产业单位要引进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形成市场经济配置文化资源的机制,发展跨部门、跨地区、跨国家的文化产业。第二,注重文化对经济反作用的性质、方式、范围和深度,建立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新文化如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第三,随着高、精、尖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推广,尤其是以信息、软件、计算机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使得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劳动者的知识、智力和脑力。为此,我国的教育应采取积极主动措施,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高度来进行教育改革和作好战略部署。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已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而明确写入党章,作为今后的行动指南。同时,知识经济的到来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审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坚持邓小平理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