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社会科学论文,网络建设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网发展历程及现状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受到了社会信息的挑战,早在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的指出要“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在1986~1990年的“七五”期间,信息化工作被进一步推进,1986年由国务院批准组成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国家信息中心。国家纪委办公自动化系统自1987年开发和建设以来,已成为由微机局域网和为20个司局开发的近百个应用软件,以及各种业务数据库构成的中、大型信息系统。进入1991~1995年的“八五”时期后,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振兴我国经济,电子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倍增器,是现实能发挥作用最大、渗透性最强的新技术。要进一步把大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提到战略高度”,并指出要把信息化列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针。
1993~1994年,从美国开始的信息高速公路浪潮席卷全世界,我国领导人对此潮流非常重视。1993年3~6月,我国高层领导人相继提出了“金桥”、“金卡”、“金关”工程的建设,并且在“三金”工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金税”、“金智”、“金企”、“金宏”“金农”等一系列金字工程。1993年底,成立了由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任主席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1996年5月27 日又重组改名为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邹家华强调,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建设基本电信业务网和计算机信息网络,还要建立数据库和资源网等;对信息网络的建设,要继续坚持“统筹规划、联合建设、统一标准、专通结合”的十六字方针。
国家信息中心倡议在建设信息通信网的同时,要加紧信息资源网的建设。1995年8月底宣布开通国家信息中心服务网即SCInet,1996年2月,又扩大成为中国经济信息网即CEInet。该网拥有的信息资源,主要有“每月经济”、“宏观经济”、“实时金融”、“价格电讯”、“中国旅游”、“外商投资”、“境外信息”等。
1994 年初, 我国正式引入Internet 网, 到1996 年, 我国联接Internet的出口已有5个, 它们是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络(IHEP 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 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 Net);金桥网(GBnet),在Internet网中,有大量的国外信息资源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和共享。
Internet网的引进,是我国信息网络建设的一个契机,它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还可以促进社科信息网的发展,使得我国社科信息资源可与所有网上用户共享,并可享用网络信息资源。同时,国际联网后,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国外网上信息的不断进入,我国应研究如何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监控,如何兴利除弊。
二、我国社科信息资源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硬件轻软件
在信息高速公路热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国各行业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信息网络,各单位引进的计算机、通讯设备都是90年代的水平,而网上信息资源及数据库只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1〕,从而,使得已建的信息系统只能起到示范先进技术的作用, 基本上没有实用价值。
此外,先进的硬件设备我们可以引进,可以购买,但是信息资源却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开发。我国Internet的发展本来起步就晚,网上开发的信息资源很少,以CER net为例,目前已有100 多所高校联接到Internet网上,却仅有10多所高校开发出了像样的信息资源〔2〕。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开发信息资源,积极占领国内市场并向国际扩展,将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信息资源传到国际网络上,以吸引更多的人对东方文化的兴趣。
另外,由于重硬轻软的倾向,使得在信息资源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数据库产业仍处于无序发展的初创阶段,数据库发展严重滞后于网络发展(数据库作为一个专题将在后面介绍)。
2.重建设轻维护
有的单位规划不好,或仅仅为了追求现代化,将大量的资金用于信息系统的一次性建立上,而等使用中需要维护时,就没钱了,如此一来,不要说更新改进,正常运行都难以维持。数据库的建设方面也是如此,建库时耗资巨大,但是对启用后的更新维护却不够重视,这就使数据库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小,逐渐成了“死库”、“空库”。
3.各信息系统间缺乏交流与合作联网
多年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长期存在“条条分割,块块束缚”的现象,单干倾向严重。各信息单位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彼此分割、各自为政,“小而全”、“大而全”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信息资源的重复,人力物力的浪费。
4.网络信息资源的交易价格标准尚待规范化
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交易价格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国内不同渠道的物力在Internet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难以公平竞争,从而影响了国内不同渠道对Internet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积极性。
除了以上问题外,还有国际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绝大多数是英文的,这使得我国用户在理解网上信息的难度增大,应加快开发自动翻译软件的研制。再者,社科信息人才奇缺,具有敬业精神、熟悉社科信息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寥寥。此外,资金短缺,也是影响社科信息资源网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社科信息资源网建设中的这些实际问题,我们不能退缩,更不能因噎废食,而要从我国的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制定政策措施。
三、我国社科信息资源网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1.加快信息资源(尤其是国产数据库)的开发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标志。越发达的国家越重视信息,因为信息是造福人民的手段,是开展国际竞争的保障。以前,我国受“重硬轻软”倾向的影响,社科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需要在思想认识上提高自觉性。所谓信息资源的开发,在范围上应当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信息。开发我国的社科信息资源,除了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现实意义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历史意义。仅以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资源而论,可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的典籍资料,这些信息资源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如果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开发出来,必将对全人类的文化作出贡献。目前,北成高技术信息产业集团已投资上亿元,先后在江苏、河北、吉林建成了我国规模较大的数据加工厂,并计划投资3亿元与国家专利局合作建设中文版的世界专利数据库, 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拥有200亿汉字的3000 万件国家专利文献信息资源将以汉字的形式挂接在Internet网上,这将是炎黄子孙的骄傲〔3〕! 开发信息资源,特别是国产数据库的开发,对信息资源网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必须依靠国家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由于信息资源浩瀚无边,靠一个单位或几个单位是无能为力的,而且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所以在建设之初就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分步实施、分工合作、联合经营。我国已成立的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电子部、邮电部、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人民银行等18个部门〔4〕, 它是国务院负责全国信息化工作的协调机构。
3.采取联合经营,实现资源共享
人类知识总量的增长,使任何一个信息单位都不可能将全部信息收集齐全,必须依靠单位间各种形式的合作,“联合经营”就是一种灵活的合作模式,它包括国家机构与国家机构之间、国家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民营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的合作。这种方式有助于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公平竞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且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在联合经营时,要注意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并建立规范化的、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统一接口,以利于网络互联,实现资源共享。
4.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在信息资源网建设之初,对用户的需求调查是重要的一环,信息资源的开发最终是为了用户的应用,只有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状况,并力求适应其动态变化趋势,才能使信息资源网被充分利用,才会使“死库”活起来。所以信息资源建设人员要与信息用户紧密结合,使用户积极参与建设,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对信息资源网建成之后会用并爱用。
5.加强人才建设
制定对社科信息资源网建设人才有吸引力的政策,比如对工资待遇、职务评定、成果奖励、住房分配等,都应有所体现;千方百计吸引有关方面的人成为资源网建设的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加强在职干部的继续教育工作,可采取向国内外高等学府培养专业硕士、博士生;重视中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面对社科信息资源建设的紧迫性,我们有必要造就一支高智能结构的信息资源建设人才。
6.多方筹集资金,合理分配经费
资金不足且分配不均是社科信息资源网建设的一大障碍,要解决资金问题,首先应纠正人们及某些上层领导人士对社科信息的偏见。社科信息资源网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联,所以对社科信息资源网的建设要予以高度重视。解决资金问题除了争取上级拨款外,还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多方筹集,如立项申请各种资金,走合作道路,吸收外来资金等。此外,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注意合理分配,注意软、硬件资金投入的平衡,除满足通信网络的建设外,一定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
7.加强法制建设
信息资源的管理离不开信息资源法规,为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我们应着手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法、网络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等主要的法律法规。中国政府已原则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的暂行规定”〔5〕。但是,信息立法要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 避免走弯路。不能仅仅靠信息部门制定,要由国家立法部门统一规划,由立法部门与信息管理部门结合起来,分轻重缓急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法规。如果某些法规国家目前尚无法顾及,可以由某些地区、系统或行业根据需要暂定一些规章条例,也可先委托某些信息化试点地区试行立法,经过试行,再提升为全国性法律。
此外,还应注意采取加强技术保护措施,如培训网络警察、建立统一规范、加强对用户精神文明教育等。
总之,我国社科信息资源网的建设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网络。
数据库是资源的核心,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介绍一下我国数据库(主要是社科数据库)的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
四、数据库资源概况
国家纪委、国家科委、国家信息中心于1995年3月21日~10月31 日进行了一次以数据库为重点的信息资源调查活动。经筛选,掌握了有一定容量、能够对外提供服务、国内单位自建的数据库1038个,收入《数据库大全》。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数据库近年来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取得了一定成绩。
数据库总量成倍增长,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筛选,可被有效利用的数据库1038个,与1992年国家科委科技情报司所编《数据库指南》一书选用的137个数据库相比,数量级增加了一位; 数据库内容由科技领域为主转变为经济和社科领域为主,1038个库中,科技库为452个, 社科库为586个;数据库容量明显扩大; 数据库分布由少数部门向社会扩展;光盘数据库成为数据库服务的主要方式;数据库开始上网,通过网络提供联机服务〔6〕。
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我国社科数据库除具有一般数据库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更新周期短。社科数据库以日、月为更新周期的占21%,而科技库仅为9%。这是由于社科信息中的商业经济等信息, 始终处于运动状态,用户获得信息及时与否直接导致商业与经济上的重大得失。这就要求这方面的数据库必须不断更新信息内容,及时迅速地反映商业与经济的发展动态。
2.数据库地区分布较为分散。科技库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 共231个,占51%,社科库在京粤沪共253个,占43%,而且四川、天津、 山东等地社科库与上海相差不多。
3.社科数据信息老化慢。科技库起止年为1949年的仅为6个, 而社科库有28个。
4.文摘库中,社科库容量较大。社科库容量在100MB以上的为76 个,占24%,10万条以上为87个,占27%,而科技库容量在100MB 以上为87个,占23%,10万条以上为75个,占20%。
5.社科库局限性较大。纯英文科技库为106个,占23%, 社科为11个,占1.9%;含中英文的科技库为106个,占23%,社科库40个, 占6.8%。这是因为社科库信息内容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各国、各地区受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对社科信息的选择标准不同所致〔7〕。
正是由于社科库具有自身特点,所以在社科库的建设中要针对自身特点,少走弯路。
(一)我国社科数据库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缺乏统一领导,统一规化,统一管理。我国数据库建设处于“无主管部门、无主导领域、无主要方向”的三无状态。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政,各搞自己的一套,大型数据库少,形不成拳头产品,存在着分散建设、盲目建设的现象。
2.规模小,大型库少。社科库容量在100MB 以上的比例为24 %, 10MB以下的比例为29%,而美国1975年数据库平均容量已达175MB。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社科库数据追溯时间短,时间跨度短,时间跨度在5 年以上的比例为45%;缺乏统一领导,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意识,多数处于孤军作战状态。
3.商品化水平低。我国数据库往往为“建库”而建库,缺乏用户和市场意识,能成为商品进入市场者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成为“死库”,半途而废。我国数据库产值不足1亿元人民币, 能提供营业服务的仅为10%,而美国年产值40多亿美元;欧共体达20多亿美元〔8〕。
4.结构不合理。结构不合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商业经济类数据比例偏低,《中国数据库大全》中,经济类数据库297个, 占社科库50%,占总库数的29%,这种状况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称,一些社会急需的、实效性很强的商业、物资、金融和经济库大量缺乏。另一方面,我国数据库二次信息(如题录)比例偏高,而世界一次信息(如全文、事实信息)占绝大多数。我国社科库中,题录库271个, 占46%,而全文库仅6个,仅占1%。全文库比二次信息库有更多更好的检索方法,而且传递的内容是完整的,但是由于人员、资金、技术方面的原因,给全文数据库的开发造成了困难。
5.缺乏扶植,资金不足。我国目前还没有有关数据库产业的优惠政策出台,各级政府部门缺乏对数据库产业的必要扶植,据1992年的统计,“七五”期间我国各部门投入信息系统建设的费用为200亿人民币,而在数据库方面的投入仅5~10亿人民币,占整个系统经费不到5%,正是由于这种重硬轻软的畸形发展,才出现了网络上跑“空车”的现象。
6.标准不统一,规范性差。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我国数据库按国际、国内标准建库的很少,以致形成了数据库标准不统一,规范性差,格式不同,检索软件多种多样的局面,大部分数据库无法联网,影响力小,资源共享性差,利用率低。
7.缺乏更新、维护。许多单位仅仅是为建库而建库,在资金、人力、物力、技术等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匆而建。建成后,或者数据来源不足,或者资金不够,数据加工无保证,无法更新、扩充,不能形成一定规模,只能在本单位或有限范围内使用,甚至成为“死库”,而无法使用。
(二)我国社科数据库建设中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我国社科数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
1.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国家应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我国社科数据库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信息中心单位,对社会科学各学科数据库建设进行统一管理,使之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或出现空白学科。
2.提高认识,加强开发力度。在思想认识上要纠正“重硬轻软”的错误观念,提高数据库建设尤其是社科数据库建设在国民信息化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了社科数据库对两个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才能在政策方针、人力资金等方面给以大力支持,才能从行动上加强社科库的开发力度。
3.面向用户,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商品化进程。我国正在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市场经济就得有市场观念,需求观念,用户观念,服务观念。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在建库前一定要面向用户,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市场调查,作好前景预测,密切注意市场的变化,以为用户服务摆在第一位,重视经济效益,走“以库养库”的发展路子。对于有明确市场前景的、经济效益好的数据库要优先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数据库业才能取得应有的利润,才能有生命力。
4.调整数据库的结构。首先,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应发展一批实效性强、与市场关系密切的经济类数据库;其次,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题录数据库已不能再满足用户的需要。所以建库单位一方面要对已建库进行较深层次开发,一方面要加强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增强数据库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和可利用价值。
5.发展大型数据库,提高利用率。针对我国社科大型数据库少的事实,应该在国家统一管理下,将相应学科的主要建库单位联合起来,发挥集体优势,建立相应学科的大型数据库,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
6.采取扶植、保护、发展的方针。扶植,即是实行政策倾斜,在资金投入、信贷规模和税收比率等方面,给以优惠政策,对一些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数据库,要大力支持和扶助;对一些面向市场的商用数据库可给相应的资金以便启动和激活。保护,即保护本国市场,减缓国外数据库扩张的压力,以求得民族数据库业的发展。
7.学科建库与系统建库相结合。负责学科网络资源中心建设的信息部门在人员素质、硬件设备、信息来源等方面都有可靠的保证,建库的质量也相应较高,学科建库就为社科数据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并保证了社科库信息内容的相对完备。
8.统一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研究制定数据库的国家标准,并向国际通用标准靠拢,提高数据库的通用性,为数据库上网,并进入世界市场作准备。另外,统一标准,才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进而增加经济效益。
9.加强回溯工作。社会科学知识累积性不如科技知识强,新的著作不能完全包括和取代以往的著述,而且我国历史上有相当多的优秀社科著作,包含了大量高质量的社科信息,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社会科学工作者及其他用户往往要求对社科信息进行有相当深度的回溯工作,才能适应社科发展的需要。
10.注意维护,及时更新。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庞大、 艰苦的长期工作,只有准确可靠的数据,才能赋予数据库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在数据库建成后,还要不断采集可靠、准确的数据信息及时更换过时有误差数据,保证数据库生存的活力,不断提高其质量。
总之,我们要努力把社科数据库建设成为信息量大、信息质量高、可以联网、能满足用户需要、有生命力的数据库。
* 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项目(96ATQ002)
注释:
〔1〕乌家培:《政府管理中促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战备》, 《情报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1期。
〔2〕袁勤俭、张厚生:《对我国发展Internet 几个问题的思考》,《图书与情报工作》1996年第4期。
〔3〕高新让、 杨俊杰:《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种发展模式》,《中国信息导报》1997年第1期。
〔4〕赵仲儒:《加强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是当务之急》,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6年第6期。
〔5〕董建平:《计算机互联网的管理》, 《中国信息导报》1996年第12期。
〔6〕《全国信息资源调查分析报告》,《中国信息导报》1996 年第2期。
〔7〕张学福:《我国社科数据库信息资源分析与研究》, 《情报资料工作》1997年第1期。
〔8〕蒋国华:《我国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情报杂志》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