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初中地理教科书知识结构原则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知识结构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科学概念及其组合成的规律、原理和学习方法等所构成的地理教科书的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地理科学、教育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等,逐步发展演变。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加剧。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赢得21世纪的胜利。中华民族21世纪的振兴,关键在教育。因此,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必须面向21世纪,必须明确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未来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模式到素质教育轨道的转变。为此,我国初中地理教科书知识结构的发展将顺应这一趋势。
第一,在结构思想上,要符合地理学发展的方向,遵循教育科学对学生认知心理研究的规律,确立基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目标观。
第二,在内容结构上,要实现教育内容的综合化和现代化。坚持加强德育,根据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快,新技术革命挑战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在重视文化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意技能的训练,智能的发展,使学生变得脑灵、手巧。
第三,在结构形式上,要增强课文、图象和作业的表现功能及其相互联系的整体优化效益。
结构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形式。然而,结构不是在知识材料内部自然形成的,而是“外加”进去的,是人所塑造、构成的。知识可以由最具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来构成一个连贯的模式,并可按此构筑学生应得的知识,例如,气候知识中的气候因素影响气候特征反映气候类型。这些概念都是帮助人们获得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手段。这就是布鲁纳所说的,“他学到的观念越基本,几乎可归结为定义,则这些观念对新问题的适应范围就越是宽广。”正是这样构成的知识模式,才使概念里的规律性具有结构和意义,并易于为人们所认识。任何知识系统都是人类组织起来的,目的是为了使概念更加连贯,利教利学。那么,处理初中地理教科书知识结构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由于任何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的,这样,在教科书编写中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科学原理和各种问题,发挥教科书内在的思想教育。它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地理教科书编写中,被传递的知识信息应符合现代的先进科学思想,在传授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不同时期的地理教科书,都反映了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各种理论。并引导学生认识人地关系,而逐步形成今天的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系统性、逻辑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了教科书内容的组织特性,即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应具有系统性、逻辑性与循序渐进三者相结合的要求。例如,按知识的系统性,“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应集中地向学生传授,但按教学上的循序渐进的要求由集中学习改为分散到各地区学习,这样,难度就会小一些,效果会更好。又如,按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像“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国际日期变更线”等课题,应安排在初一开始时的“地球自转”部分,但实践证明,这是初一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刚学习地理的学生,空间观念还较薄弱,理解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反映,由于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未知到已知、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这样,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义务教育新《大纲》”和九年义务地理教科书就将这部分难度较大的课题,安排到世界地理最后部分“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联系学生已具有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空间分布概念,结合现代信息社会对“时区和时差”知识的需要来学习,学生接受起来就会容易一些。根据教学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选择合乎学科逻辑的内容,在深度、广度、教学顺序和教学难点上做出合适的处理,编写出合乎利教利学的教科书,构成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这就是三个过程的统一。
三、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编者在编写教科书,组织知识结构时,既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积累和巩固,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原则实际上是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共同特点是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这些特点保证各个目标构成一个整体。从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整个过程来看,知识的积累、巩固、理解和智能培养是贯穿人才成长的全过程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学生在中学期间获得的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目的是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应用,并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这一原则,要求教科书内容的组织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巩固、理解和智能培养。布鲁纳主张要教给学生以科学的“基本结构”,正是这个道理。所谓“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把它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把概念放在整个结构中阐述,学生就容易掌握,有利于培养其地理学习的迁移能力。所以布鲁纳说,“学科的基本结构是通向训练迁移的大道”。如果在构成教科书知识结构时没能很好地遵循教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而又给学生一些现象、一些非基本的东西,从激发智慧来说收获不大。如果学生所学的知识杂乱无章,只是一些各自孤立的、经验性的知识,要发展学生的智能也是困难的。
四、信息量适当和包摄性强兼顾的原则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量猛增,但是学校教育时间不能无限延长。这个矛盾是当代教科书编写中的一大难题,显得非常突出。因此,研究教科书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否适当就很必要了。教科书知识信息量是否适当取决于学生继续学习所需信息量的程度。什么概念或原理及其所构成的结构有利于继续学习呢?它应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设计由概念、原理构成的知识结构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也就是说,通过呈现知识结构,给学生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使他更有效地学习新东西。它应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地理教科书中有大量地名、数据、地理景观的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等,这些都是地理基本事实,属于感性认识范畴,不属知识的基本结构。即使是以这些地理事实为依据,经过思维活动,抽象概括为地理特征,虽上升为理性认识阶段,也仍然不是知识的基本结构。例如,我们不能以日本多地震这一自然地理特征作为学习迁移基础去认识到智利多地震。只有那些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形成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原因和规律性,才是概括性、包摄性和解释效应强的知识结构。例如,让学生从板块构造理论中懂得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多地震的原理以后,他们自己就可以从六大板块分布图上去“发现”世界多地震带,通过同世界政区图的比较,还可以进一步学习到世界多地震的具体国家和地区,不仅限于教科书中提到过的如日本、新西兰、智利,也可推断出没有提到过的数量更多的国家,如危地马拉等。所以,处理地理教科书知识结构时,遵循信息量适当和包摄性强兼顾的原则是编写教科书应遵循的又一准则。
五、利教利学的原则
教科书在教和学双边活动中起中介作用。恩格斯说:“一切都在中间环节融合,通过中介过渡到对方。”“中介”使客观世界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识结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教科书,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联系的规律性,把各章节的中心内容及与中心内容有联系的知识串起来,按单元或章节结构进行教学。按照知识结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又能培养学生的智能,并学会学习的科学方法。现代教学目标之一是在教学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和发展智力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科书的编写首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课本时能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去思维、推理,从而掌握那些知识,并且充分发展智能。利于学也就为利于教打下了基础,最终实现利学利教。
六、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兼顾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教科书编写中,处理知识结构时,要把统一要求(一般要求)和面对的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裁定教科书内容。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主要是由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教学原则决定的。这样处理知识结构时,首先要按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和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进行处理。又由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以及因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等多元化的教学对象,这就不仅需要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与之相适应,而且也需要多元化的内容及其建构的知识结构与之相适应。当前,九年义务教育实现的是同纲异本,教材多样化,既能体现全国统一要求,又能更好地体现全国各地城乡学校、学生的差异。
上述各项处理教科书知识结构的原则是互相联系,并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在教科书编写中往往是同时起作用、同时实现的。因此,在运用过程中,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这些原则。处理知识结构的原则,随教科书编写实践而发展,理论上也必然会在这种发展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