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小学德育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小学德育_市场经济论文

试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小学德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条件下论文,德育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中小学德育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目前学生思想道德的新情况,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略抒己见。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正处在新旧交替的阶段。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积极因素、消极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中小学生缺乏自我分析、抵制的能力,很容易受到消极因素的侵蚀和毒害。家庭影响和家长言传身教趋于强化,总体上的特点是强调要学知识、学本领、不吃亏,带有浓厚的“实惠教育”色彩。与此同时,社会交往和信息传播量与日俱增。其特点是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完善的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学校德育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实际影响则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如果说以往学校德育教育的灌输形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可以维系的话,那么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则不仅难以维系,而且会造成学生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不相符合。

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学生的厌学情绪增长。由于脑体倒挂现象的明显存在,学生中厌学情绪有所蔓延,学生自觉性、积极性有所下降,基础教育的质量和人的素质受到严重影响,农村中新的文盲又在悄然回升。

2.学生的吃苦精神下降。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互相攀比讲排场、摆阔气,以挥霍浪费为荣的病态消费心理,加上有些家长对子女溺爱,想方设法让子女过无忧无虑、养尊优处的生活,致使一些青少年学生不知粥饭丝缕来之不易以及生活的艰辛,出现了花钱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的败家子作风。

3.学生中的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由于当前社会上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反映在青少年身上,便出现了一些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算命等社会丑恶现象,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鬼神身上。

4.青少年犯罪率上升,而且犯罪年龄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凡此种种正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忧虑和不安。客观地讲,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是产生上述现象的外部原因,学校德育工作不适应新的形势则是本质和内在的原因。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近十年来一直受到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考试竞争激烈,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心理压力大,精神过渡紧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整体素质没有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我们的普通基础教育在适应建设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给九十年代的我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基础教育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应试教育”的独木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里,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学校工作,而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教育被搁置一边,即使在智育方面,学校乃至社会所关心的也仅仅是学生对现成知识的掌握、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不大关心理解甚至不愿理解学生的个性,不大考虑知识的掌握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结果学生在学习负荷的重压下,体会不到“知识就是力量”的情趣,相反倒觉得知识成了压迫他们,令他们烦恼、紧张、痛苦的该诅咒的东西。对于学校教育出现了这种奇怪现象,一方面是教育地位和作用不断受重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断被强调;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不断地疏远、逃离乃至憎恶学校,使学校教育现象和声誉大为受损。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战略任务。培养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重任。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紧迫感,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四有新人”为目标,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党中央最近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大改进德育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改革的新思路,完善德育体系,努力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顺应时代要求,更新德育观念。

德育观念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陈旧与新颖,直接影响着德育方针的贯彻;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途径的舍取、德育对象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乃到德育效果的好坏,都应重新加以审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德育工作的理解较为片面,习惯于传统德育方法,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更新德育观念。

2.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

(1)整体构建学校的德育体系。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迅速成长、知识日益丰富、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及思想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年龄跨度很长、生理、心理变化剧烈,各种矛盾日渐增长的日期。因此,中小学阶段的德育应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即从基本的行为习惯培养开始,从爱的教育入手,逐渐向思想意识的更高层次发展,所以,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地对各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进行整体规划,小学以“五爱”、“情感”、“五心”(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忠心献给祖国、关心献给同学、信心留给自己)、“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为重点;高中阶段以培养道德评价能力、法制观念和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科学的思想方法为重点。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读物、教育和管理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的评定标准及方式等都要据此加强整体衔接,防止简单或脱节。

(2)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要建立和健全升国旗、重要集会唱国歌、缅怀英烈、参观历史古迹和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制度,要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之音,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要教育学生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倡导集体主义,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对学生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青少年成长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深入进行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逐步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3)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吸收并提出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编写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课本、读物,广泛宣传,反复教育,长期熏陶。

(4)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平等竞争、自立自律、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加强法制教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遵循心理规律,改进教育方法。

(1)把勾通和理解作为有效德育的前提和条件。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老师们叹息或抱怨,今天的学生难教育、不听话、难管理,甚至有人认为学生的道德水平,一代不如一代。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听到学生批评成人保守、守旧,不能理解他们。今天的学生是否真的道德观念淡薄,缺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学生与成人之间是否存在着不可逾越的“代沟”?当我们看到一批批学生为有病的同学、为灾区人民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当我们看到广大的学生为我国运动员在亚运会上、在各项国际体育比赛中的成败而欢欣鼓舞或伤心失望时,我们应该懂得当今的学生并非没有良知,并非没有道德意识,并非没有爱国主义举止,问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缺少勾通和理解,在于未能找到学生乐于接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途径。

(2)现代教育理论、现代心理学观点都把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气氛作为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原则加以强调,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只有沟通了相互的思想和感情才谈得上理解和信任,只有消除猜疑和隔阂,才能进行帮助和教育。因此,我们应当把勾通和理解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并通过种种途径去创造这一条件。勾通理解的方法途径是很多的。首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和他们交朋友。其次,认真调查和研究学生,懂得他们的心理生理特征,了解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再次采用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勾通思想感情创造条件。

(3)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现代心理学认为,主动性是人的一种本质属性,它由主体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组成。我们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以管制型和灌输型为主的德育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管理,参与和组织各项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发展智力的活动,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体。变被动的德育为主动的德育,关键在于打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隔阂,使德育成为一种共同关心、共同参与、渴望完成的活动,这样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有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使静态的教育成为动态的教育。

(4)打破封闭的德育结构,建立“大德育”模式。封闭型的德育结构是以政治思想为主体,以道德品质的培养为基础,以各种政治学习、活动为补充,以宣传、灌输为基本方式的德育模式。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高度突出了德育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及短期强化等功能。缺点是忽视德育中的心理因素、个性特征、养成教育及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新时期人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已产生了重大变化,德育观念的外延与内涵在扩大和深化,德育的功能更倾向于综合,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德育结构,即一种综合的、全方位的、灵活多样的“大德育”模式。

所谓“大德育”就是强调建立学科的德育课程体系,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各种活动之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良好德育环境,使学生在全面的教育和熏陶下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4.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

(1)加强各地党委、政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要抓德育,要定期研究并检查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地方党委、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各级政府要为学校德育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切实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定期到学校做形势报告、讲学、与师生座谈、交朋友。

(2)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要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3)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又红又专的德育队伍。各级党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采取措施,稳定德育骨干队伍,不断充实新生力量。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以提高队伍素质,要创造条件组织政治理论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要建立表彰制度,增强德育队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使他们的工作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

(4)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少工委、学生会以及民主党派的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民主党派发动广大教职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应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和任务,开展健康有益的教育活动,把广大学生吸收到自己周围,成为党联系、团结、教育青少年的重要纽带。

(5)保证经费投入,改善物质条件。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合理确定德育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学校要为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不断改善条件。

标签:;  ;  ;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小学德育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