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中国薪酬报告——金融行业:上涨不会戛然而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戛然而止论文,薪酬论文,中国论文,年度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太和顾问完成了在全国范围内证券行业的薪酬福利调研,此次调研涉及全国一、二类城市20余家创新、规范类券商,在广泛收集各家券商上一年度薪酬福利信息的同时,将客观、全面的市场化薪酬福利给付特点反馈与各参与企业,帮助各券商结合市场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定位的宏、微观薪酬福利给付政策,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伴随2005年度中国证券行业的变革、调整,市场宏观经济的持续走强,在股权分置改革下上市公司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投资者信心的逐渐恢复,在2006年度,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典型的“牛市”格局扭转趋势,市场中众多投资机构和证券公司也纷纷提出“偏暖的平衡市”的观点,看好大盘中长期上行发展。
图一:2006年市场行情的上涨使金融机构赚了个盆满钵满。但对于行业内部来说其薪酬水平也有差异。可以看出,银行的薪酬水平在金融行业中独领风骚,这得益于几家大型国有银行的海内外上市,以及银行改革。
延续上涨势头
证券行业的薪酬的变化发展在2006年中经历了2个不同的阶段。在上半年的调研中,证券行业的薪酬增长变化不大。虽然行情已经开始上涨,但各券商对于薪酬的给付仍保持着理性的管理策略,不得不承认,中国证券企业在经过了10年的市场考验后,早已找到了理智与情感的平衡点。
在这一阶段中,经过对证券市场薪酬整体的分析结果,市场中并没有出现薪酬福利水平大幅上涨的现象,而是在2005年薪酬给付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继承,无论是各层级人员在市场中的薪酬给付差距,还是核心员工的高分位薪酬水平都和2005年市场整体相差不多。
太和顾问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
1、尽管各证券企业对于2006年上半年的上扬局面表示乐观,但毕竟中国整体资本市场还属于变革与发展过程,尚有众多矛盾与问题正在解决过程中,国家仍然保持着对证券经营、管理的监督力度,市场资源重组过程还未结束,从2006年的几次大盘振荡反复中即可看出,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行业市场仍然存在众多变数与风险。
2、通过2005年各券商对于薪酬理念的调整,绝大多数证券公司均已形成了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理性薪酬福利给付机制,在大盘上扬下挫的过程中仍保持原有的给付策略,采用滞后性的薪酬调整方案,关注市场整体薪酬增长趋势的前提下,酌情制定员工的薪酬调整比例,逐渐达成与市场的理性接轨。
上涨行情在延续。券商们腰包渐鼓,虽然在较为完善的薪酬制度下员工们的基本收入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变动收入大大增加,使得总现金收入水涨船高。经过补充调研,经过这一阶段后,年度间薪酬变化明显加大了——增幅达到了13.6%。
相信市场行情的上涨不会戛然而止,只会逐渐上涨。对于2007年来讲,依然会延续2006年下半年的上涨势头,将会逐步地趋于理性。市场行情趋于理性与平稳,薪酬变化却相对滞后,明年证券业的薪酬水平相信仍有一个较高的增幅,不妨作一个大胆的预测,这一水平仍将接近或达到10%。当然,明年的薪酬增长将更多地由固定现金收入来贡献,变动收入比例有可能会有所缩小。
“好钢用在刀刃儿上”
回归太和顾问调研成果,我们发现市场对于一般员工岗位的薪酬定位介于3.1-11.6万元之间,对于业绩表现良好的员工,现金收入总额可以达到14万元以上。对于企业基层、中层管理岗位,市场薪酬水平介于13.6-34.5万元,而对于行业中一些核心、稀缺岗位,员工现金收入水平仍然可以冲击到40万,此两类岗位的市场薪酬水平与我们2005年的分析成果基本持平。只是在同层级员工薪酬高低差异区间上有所扩大,太和顾问认为这突现了不同能力员工业绩表现对于整体薪酬的影响。
对于决定企业发展的高层管理、战略决策岗位,市场整体对此类岗位的薪酬定位在54-130万元之间,而对于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利润价值的岗位,市场定位均在130-160万元之间,单从这一类岗位薪酬水平考虑,较2005年调研成果有了一定的薪酬增长,其增幅达到8.9%。针对这一调研成果,太和顾问认为此类岗位在企业中扮演着领航者的角色,其薪酬构成中有一大部分是与企业的整体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公司经营状况的好转也从此类岗位的薪酬水平中得到相应体现。
金融行业整体的薪酬收入处于较高水平,证券行业当然也不例外。通过下面的证券市场整体分析可以看到行业薪酬水平以及随着等级的变化薪酬的变化趋势。通过图形可以分析出行业高端岗位的薪酬差距相对较大,25等级高低水平比值接近3。说明虽然在牛市中,不同券商的盈利能力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对于高端岗位以及研发性岗位,大型券商、创新类券商优势更加明显。左图创新类与行业整体薪酬分析图就清晰地表征着一现象。
在2006年行业调研数据分析过程中,太和顾问发现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层面,业务均成为薪酬给付重点的倾向进一步突出,我们认为这与市场整体业务经营好转有着直接联系。即在业务整体赢利的环境下,各证券企业都将“好钢用在了刀刃儿上”。
从岗位薪酬排名中不难发现,诸如投资银行、国际业务、固定收益、经纪业务、证券投资在内的与业务结合紧密的岗位薪酬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作为企业经营合规、内审类的岗位也在排名中占局了三席(稽核经理、首席法律顾问/法务经理、财务经理)。
除排名靠前的经理人薪酬排名外,太和顾问还注意到随着企业各类业务业务量的增加,2006年度证券信息化4年来首次出现投资增长,由此在信息安全、电算、交易领域内的相关从业人员有可能成为行业人员流动重点,反映在薪酬福利水平上也会出现“水涨船高”的趋势。
从分析成果看,专业技术类薪酬平均水平高于职能管理类岗位的薪酬水平,平均差距在4.7%左右,但低端岗位差距不大甚至职能管理类岗位薪酬水平还略高,两类岗位的主要差距在高端岗位上,太和顾问认为随着大盘走势的进一步明确,两类岗位序列间的差距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大。
而在专业技术类部门薪酬对比中,传统的经纪业务与金融投资在大盘上扬的过程中成为各券商薪酬给付的重点,而作为2004、2005年度薪酬给付重点的研究开发类部门的薪酬定位在2006年有所下降。
行业核心岗位分布表 单元:元(人民币)
市场中等水平 市场高端水平
2006排名2005排名
投资银行经理 280,809 625,3221
7
稽核经理 223,708 526,8632
6
国际业务经理 315,128 511,6143
3
电子商务经理 183,430 508,4564
12
固定收益经理 235,643 487,5475
20
资金管理经理 262,251 461,0586
9
首席法律顾问
/法务经理
347,730 459,8447 14
财务经理 243,928 455,2038 8
经纪业务经理 269,924 446,1089 18
证券投资经理 240,819 440,02110 2
2005/2006年度不同层级员工薪酬结构分析对比
岗位层级
固定性现金 变动性现金
收入增幅 收入增幅
总监层
2.6%
-4.90%
经理层 -2.8%1.5%
主管层 -1.1%
13.3%
一般员工层 -7.2%
22.7%
保险行业:成长壮大
随着大众对于保险业的更为深入的认知和认可,保险公司的销售收入与保额逐年提升,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高,增长稳定是保险行业的特点。保险行业薪酬水平增长相对稳定,截止到年末增长8.8%。在2007年中,相信保险业将继续保持这一稳定的态势,薪酬水平有所提高。
保险行业的薪酬增速低于证券行业,这与保险行业的自身特点是息息相关的。相对于证券机构,保险公司的规模较大,分支机构营业网点较多,人员规模非常庞大。保险公司的营销方式与证券公司区别较大,在保险公司的人员结构中,销售人员所占比例较大。面对庞大的人员队伍,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薪酬管理所面临的困难要大得多,相对地管理成熟度也要高很多,所以薪酬变化不大,增幅稳定。
地域差异对于保险从业人员的收入有较大的影响。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人员的薪酬差异较大。各家保险公司根据不同的地域制定不同薪酬策略,以适应当地的需求。对于行业来讲,二类城市薪酬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这和企业的主要客户群体、主要收入来源是息息相关的。
银行业:人才竞争加剧
2006年中国银行业迎来了上市高潮,即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中国银行界的两位巨人——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在A股和H股成功上市。国有银行的上市给中国银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活力,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危机。
尤其是外资的引入,将给国有银行带来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法,必然会促进银行业的改革。而在银行业的改革过程中人事制度的改革是重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人民币业务的全面开放,带给国内银行的是全面、激烈和全面的竞争。竞争的核心也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级银行人才的竞争,将极度地加剧。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革新,充足的资本,以及人才的紧缺,都给本已处在高位的银行业薪酬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预计2007年的银行薪酬水平将会有至少9%的增长,甚至对于发展较好的银行可能会有超过11%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