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与欧洲主要国家国民阅读状况之比较研究——以中国、德国、俄罗斯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欧洲论文,德国论文,为例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9.1
阅读,对于一个人和一个民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王府井大街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的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有句名言:“数百年旧家无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近几年来,我国及世界各国都在提倡全民阅读。2007年3月23日,“纪念国际儿童图书节四十周年暨中国儿童阅读日系列活动”在北京首都图书馆举行。2009年4月2日,首都图书馆也迎来了来自五大洲58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如“书籍是通往世界的窗户”、“书籍是和平的太阳”等,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儿童阅读,共同架起儿童与图书的桥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参加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活动时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他还说良好的阅读行为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提升个人修养,对塑造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持作用。同时指出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阅读的关键在于其质量,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世界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发达国家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部分地区的生活水平已赶上发达国家;但另一方面,国民文化和素质却不能像经济一样迅速赶超发达国家,需要长时间积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就是国民的阅读问题,即如何使国民摆脱阅读日益快餐化的倾向,回归“深阅读”的传统,让更多的人回归到享受和思考的阅读。为了比较中国与欧洲各国的阅读情况,笔者选取中国、德国和俄罗斯,对这三个国家的阅读状况进行分析比较。
1 选取中国、德国、俄罗斯这三国进行阅读状况比较的缘起
德国、俄罗斯同中国三国传统上都是爱好读书的国家。从历史角度观察,德国的德意志民族素以思维缜密严谨、善于思辨而著称于世。在德国历史上曾产生出许多影响世界的哲学家、科学家如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西门子、爱因斯坦等,这些名人的出现同德意志民族爱好读书、喜欢读书是分不开的。
中国和俄罗斯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大国,国人早已养成读书的习惯。俄罗斯也是一个喜爱读书的国家,在俄罗斯,大部分经典著作都有平装印刷本,这使得普通老百姓也买得起高质量图书,带动整体国民阅读率上升。
2 中国、俄罗斯、德国三国阅读状况分析
反映三国国民阅读总体情况的数据如表1所示:
2.1 三国阅读率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有一半以上国民不读书,三国中图书阅读率中国最低,为48.8%,最高是德国,达75%,第二是俄罗斯达63%。在阅读的国民中,中国网民阅读率高于图书阅读率,这说明数字化、网络化对中国国民的影响及其阅读的新趋势。据2008年有关调查数据:中国国民阅读率首次止住下滑趋势并且上升0.1%。在德国,年满14岁以上的人中就有1/3每天读书,根据法兰克福书展提供的数据表明,近1/3的德国人每年阅读18本书以上[1],大大高于我国。俄罗斯也是爱读书的国家。2003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主题国是俄罗斯,《纽约时报》称书展上的德国和俄罗斯是“书呆子的聚会”。尽管如此,近几年俄罗斯人阅读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的变化、国家对文化事业支持不够等因素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受图书出版业、书店营业状况的影响。俄罗斯文化部长索科洛夫曾表示:25年来俄罗斯人阅读兴趣逐渐降低令人忧虑。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有80%家庭酷爱阅读,如今则不超过7%。在俄罗斯,学校阅读课小学阶段才有。三国中俄罗斯国民阅读率位居第二,仍在中国之上。
2.2 三国间图书阅读率、家庭藏书量的比较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家庭藏书量最高的国家是德国,高达300本,俄罗斯虽然低于100本,但仍比中国的76本要高。这说明从国民家庭藏书量进行比较,中国处于最不乐观状态。
2.3 三国阅读人群、阅读频率、阅读倾向比较
表2是三国的国民阅读人群、阅读频率、阅读倾向的基本情况:
2.3.1 三国阅读人群分析 在阅读的人群中我国读者以19-35岁的中青年为主,占总体的72.8%,其中19-24岁读者占到读者的46.27%。其他年龄段中,14-18岁为15.8%,36-45岁为7.6%,46岁以上为3.8%[2]。2007年6月《出版商务周报》调查发现:未成年人7-12岁少儿阅读情况最佳,13-15岁、16-18岁少年除课本几乎不读书比例依次提高。
在德国,经常阅读人群中女性(占31%)多于男性(占28%),年龄超过50岁的人比较少(占24%),而高中学历(占59%)和大学在读(占68%)的人较多[3]。这说明德国的阅读人群主要集中于高学历者。
俄罗斯的读者群集中在25-50岁之间,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人是时下最积极阅读者[4]。俄罗斯女性阅读率超过男性。俄罗斯各级各类图书馆中,女性读者占一半以上,有些地区图书馆女性读者竟高达83%[5]。在女性阅读方面俄罗斯女性甚于男性,主要是由于二战以后,前苏联男性人口锐减,女性多于男性再加上经济不景气,众多俄罗斯男性吸烟酗酒的不良习惯使俄罗斯男性的平均寿命大大低于女性,所以不难理解女性读者为何会成为读者主体。
总体来看,三国的主要阅读群体还是由中青年组成。这可能是由于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使中青年在工作之余也必须学习新的知识。
2.3.2 三国阅读频率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德国国民的阅读频率最高,有近1/3人每年读书18本以上;俄罗斯3%的人平均每年看书8本以上;在我国人均每年读4.58本书。
2.3.3 三国阅读倾向分析
●三国阅读类型方面。中国读者比较倾向于文学及综合类书籍,文教类书籍、医药卫生类书籍也位前列前。德国最好卖的书也是文学类,其次分别为经济、医学、青少年读物及法律类图书。翻译作品和译自英文的作品也一直在德国图书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6]。俄罗斯则比较喜爱侦探小说,女性较喜爱散文,男性较喜爱武侠小说。其次越来越多俄罗斯人只读与其职业有关的专业书和参考书,不阅读文学著作。
●关于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方面。中国国民比较倾向于网络阅读。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网络阅读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另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21-60岁之间的网民图书接触率均在互联网、报纸、期刊和电视之后,国民图书阅读率较其他文献、媒体的阅读率低。而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李源对5个德国留学生所做的阅读调查结果却是他们并不喜欢看电子图书,也一致认同德国目前阅读状况很坏。主要是因为学生热衷于电影、上网和看电视。工作太忙与媒体多元化,这是德国阅读状况不佳的核心原因[7]。与2006年相比,2007年俄罗斯网络用户数量增长23%,电视、互联网、媒体正排挤阅读。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排序是书籍、媒体、报纸杂志、最后才是网络,俄罗斯大学生依然喜爱阅读书籍[8]。
德国和俄罗斯国民倾向于阅读书籍与德国在图书行业从业人员人数居世界第一息息相关。据德国书商协会信息:德国平均每年有8万多种新书出版,总数在6亿册左右,全球每10本书中就有1本是德国出版。无处不在的书店、图书馆是德国人的精神家园。图书馆历史悠久,藏书丰富。在德国,买书很方便,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全德国任何一家图书馆的书。
相比之下,俄罗斯书店的客流量却在逐年下降,已进入图书滞销时代,图书总印数的85.1%都卖给了莫斯科市民[7]。同中国一样边远地区书店由于图书流通系统不健全,一直处于无书可卖的境地。俄罗斯的图书馆也和中国一样由于资金短缺、配套设施落后,不再是阅读的主要场所[9],尽管如此,阅读书籍仍然是俄罗斯年轻人的首要选择。
3 德国和俄罗斯阅读情况对中国阅读状况的启示和思考
同德国、俄罗斯相比,我国国民阅读状况相对较差。这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首先是德俄两国国民教育水平高于我国。德国在普鲁士时期就很重视教育。曾有英国学者指出,德国学校培养出来的是西门子这样的工程师,英国培养出来的是绅士。普及型的国民教育既提高了国家实力也使国民素质得以迅速提高,自然而然读书的风气就会遍布全社会。俄罗斯在十月革命之前是一个落后国家,前苏联成立后政府极重视教育,在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中国在时间上看普及义务教育就比德、俄两国晚很多,大量文盲半文盲的存在当然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问题。
其次,中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德、俄两国的城市化进程虽有先后但都比中国起始早而且完成的时间也早。中国至今农村人口的比重还是大于城市人口。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城市的确集中了社会的大部分资源,中国农村广大,真正要在各方面达到城市的标准也勉为其难。推进城市化,使总人口中的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城市教育和文化公共设施,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
再次,在因特网大行其道,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的年代,互联网固然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爆炸”必然带来信息量的剧增,“爆炸”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信息的杂乱,大量的信息增加了人们的负担,数以亿计的信息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梳理,人们盲目的接受只能带来大众浅阅读、快速阅读。
对于电子阅读的宿命,挪威斯塔万格大学阅读研究中心安妮玛根教授最近指出,显示屏与纸张两种介质在物理性质上有所不同,得出人们无法从电脑上获得传统阅读的乐趣。他还指出,在阅读传统纸质图书时可让人平心静气,在电脑屏幕上阅读,鼠标点击和滚屏时会打断人的注意力,也无法对文字全面把握,手指在触摸纸张和显示屏时对大脑感知区域的刺激也完全不同,而前者更有利于激发人的意识,帮助深入了解文字之美,而不是仅仅止步于获得信息。
由此观之,电子阅读虽然喧嚣一时,但最终的趋势是广大读者还是要回归纸质阅读。目前各国都在鼓励全民阅读方面加大宣传和投入,以努力在全社会造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3.1 立足现实,取长补短
国民教育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立足现实,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之处,并发扬我国已有的传统,是提高国民阅读率的一个便捷途径。
●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公共图书馆没有资金购置新书新设备的报道已屡见不鲜,所以,加大投入是关键。另外,现成文化设施没发挥应有作用的现象也随处可见,所以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也要利用好现有设施,使图书馆真正发挥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功能。如德国全国图书馆联网,读者可以在全国借书,免邮费拿到图书。这种方法在我国虽然一时无法做到,但可先在一些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实行部分图书馆联网。还可以在不影响为公共服务的原则下引入商业的办法,比如出售冠名权、设置广告牌等。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相关法律或条例约束。
●长期坚持节日、农闲时组织有中国特色的图书下乡活动,以提高中国农民乃至全民的文化素质。加强传统阅读,并大力推广新媒体电子阅读。鼠标轻点四大名著、经史子集等都能下载到电脑上,这是纸质阅读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广大农村地区逐步普及网络,让农民在家上网看书也是提高国民阅读的很好方法。还可以借鉴俄罗斯2006年由俄罗斯出版与大众传媒署、俄罗斯图书联盟共同制定发布的《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促进国民阅读率的提高。
3.2 潜移默化,从娃娃抓起
邓小平曾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其实阅读更应如此!只有娃娃们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对其自身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利。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家庭、图书馆等社会各界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我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教材,而不是课外书,这极易导致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单一化。要改变这一现状,则需要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作出不懈的努力。
同时需要改变的是部分学校的图书馆(图书室)无人管、不外借、成摆设、资源浪费的状况。应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积极培养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3 多方筹资建图书馆,降低书价促进阅读
根据统计,我国平均每46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我国的图书馆严重不足,影响着国民的阅读,我国国民到图书馆阅读的比例仅为11.6%,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州地区,从来不去图书馆的市民比例甚至也高达近60%[10]。要普及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在国家有关部门加大资金和人员的投入的同时,还需借助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在国外大行其道的NGO,即非政府组织在我国也开始生长,他们的力量在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救灾中已有显现。由社会力量办图书馆、图书室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我国图书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也为国人所诟病。某种程度上,盗版书的屡禁不止也与正版书过高的价格有关。应减少图书销售的中间环节,使书价降下来,让广大低收入群体都能买得起、看得起书。当读者不再为书价而发愁,才可能提升阅读兴趣、享受阅读之美。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中指出:读书关系民族的素质和力量。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11]。只要我们真正重视并长期坚持培养国民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投入,多方面改善国民阅读环境,读书就会成为更多人乃至整个民族的基本需要[12]。
收稿日期:2009-05-18 修回日期:2009-06-23 本文起止页码: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