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现状与环境评价——2003#183;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节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报告论文,中国论文,中国企业家论文,企业经营者论文,队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才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
200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2年8月中旬发出调查问卷10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39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的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30.5%和69.5%;大、
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9%、47%和34%;调查对象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CEO、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7.9%。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造就企业家队伍对促进中国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队伍的成长环境和制度建设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自身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基本满意,对自己的工作状况和家庭生活比较满意,认为良好的素质与个人努力是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家队伍整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队伍需要扩大,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成长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是法律环境建设亟待加强。企业经营者们期望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各项制度的创新;他们认为虽然选拔任用制度的市场化程度有所增强,但与企业经营者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他们希望采用更能体现企业家个人价值与贡献的现代薪酬制度,同时完善以外部法规与内部业绩考核为主的监督约束制度建设;他们还希望进一步强化针对企业经营者职业化技能弱项的培训,提高开拓创新能力。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普遍葛觉工作压力很大,其身心健康状况应引起关注。
企业经营者希望在自身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和能力的同时,通过积极的舆论宣传和文艺创作,引导全社会形成理解、尊重企业家的风气,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为企业家队伍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对企业家队伍成长状况的总体评价
(一)对促进中国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企业家对促进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家对“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企业制度改革”的作用“很大”或“比较大”,其比重分别为93.3%和87.9%。对 企业家在“科学技术发展”、“所在社区的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三个方面的作用持积极评价的也占多数,分别占71.7%、70.5%和67.1%(见表1)。
(二)对自己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满意程度高于经济地位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自身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相对比较满意,选择满意的(“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分别占35.5%和35.1%,比选择不满意的(“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分别多17.1和16个百分点,而对自身经济地位满意的(30.9%)略少于不满意的(33.4%)。
(三)企业家队伍需要扩大,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家队伍“数量充足”与“素质高”的分别只占13.3%与10.1%,而认为企业家队伍“数量缺乏”与“素质低”的分别占62%与40%。当问及“您对下列几种说法是否同意”时,调查结果显示,同意“企业家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说法的企业经营者占78.7%;而同意“中国已经出现企业家群体”和“中国已经产生一大批优秀企业家”说法的分别只占31.4%和26.4%。
(四)企业家觖体形象良好,但职业声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家群体的整体形象良毭。比较企业经营者对几种形象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最好,为3.67分(相当于百分制的73.4分),其他
依次是“在新闻媒体中的形象”(3.5分/70分)、“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3.45分/69分)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3.22分/65.4分)。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些企业经营者(7.6%~15.4%)感到企业家群体的社会形象并不太好,有四成左右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家群体的形象“一般”,这说明,企业家队伍的整体形象和职业声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见表2)。
二、对企业家队伍成长环境和
相关制度的评价
(一)对成长环境总体上予以肯定,法律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家队伍成长环境所涉及的包括经济体制、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舆论、文化环境与市场环境等六个主要方面总体上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认为上述六个方面的环境对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很有利”或“比较有利”的比重介于24.3%至52.5%之间,超过了选择“不太有利”钡谋戎亟橛冢玻矗常ブ粒担玻担*之间,超过了选择“不太有利”与“很不利”的比重(介于14.5%至26.4%)。
企业经营者对六个方面环境的评价存在差异。“市场环境”和“经济体制”得到的评价相对较高,认为其有利于企业家队伍成长的比重分别为52.5%和52.1%,明显高于认为不利的比重(分别为16.7%和20.8%);认为“政策环境”、“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有利的(分别占34.2%、30.8%和27.9%)也不同程度地高于认为不利的(分别占20.5%、21.9%和14.5%);但是,认为“法律环境”有利的(24.3%)则略低于认为不利的(26.4%)(见表3)。
(二)选拔任用制度:市场化程度在增强,但与企业经营者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
本次调查询问了企业经营者获取现任职位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组织任命”获取现任职位的最多,占45.9%,其他途径依次是:“自己创业(24.5%)”、“职工选举(13.2%)”、“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11.1%)”、“市场双向选择(3.3%)”和“其他(2%)”。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0年的调查数据相比,“组织任命”的比重有所减少,由56.4%下降到45.9%,“自己创业”、“职工选举”和“市场双向选择”比
重有所增加。
(三)激励制度:期望采用更能体现
企业家个人价值与贡献的现代薪酬制度
关于收入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不满足于“月薪”或“月薪加奖金”的收入方式,期望采用现代企业的一些薪酬制度,“年薪制”是最受推崇的收入方式,选择比重为51.5%,其次是“股息加红利(19.9%)”与“期权股份(17%)”。
调查结果显示,实际采用“年薪制”、股息加红利”与“期权股份”的企业并不多,分别只占17.7%、17%和3.7%,收入形式大多还是“月薪(42.7%)”或“月薪加奖金(37.1%)”,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实际的收入形式与期望的收入形式之间差距较大
(四)监督约束制度:重视“法规制度”与“业绩考核制度”,其他配套措施也需加强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最有效约束因素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法律法规”和“自身修养”的比重最高,分别为78.6%和61.4%,其他因素依次是:董事会及监事会(36.6%)、职工民主监督(34.2%)、消费者(17.8%)、社会舆论监督(16.1%)、政府有关部门(13.4%)和企业内党组织(7.8%)。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最必要的监督制度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制度”的最多,占68.8%,其他依次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37.5%)、决策失误个人责任追究制度(35.4%)、企业经营者信用记录制度(29.8%)和企业经营者任职资格制度(8.9%)。
(五)教育培训状况:应强化针对企业经营者职业化技能弱项的培训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最强的三项能力是:决策能力(61.7%)、组织协调能力(61.6%)、创新
能力(33%)。认为自己最弱的三项能力是:公关能力(61.2%)、市场营销能力(32.4%)、表达能力(31.4%)。
对比2002年与1997年的调查数据发现,认为自己“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学习能力”最强的比重有所提高,其中“创新能力”的排序由1997年时的第五位提高到2002年的第三位。
值得注意的是,被企业经营者认为是“最弱”的三项能力与企业的对外开拓和市场推广关系密切,而认为是“最强”的三项能力与企业的内部管理关系更密切,这反映了我国企业
经营者能力结构的一些特征:内部管理能力强,对外开拓能力弱。
为了进行国际比较,本次调查参考了国外关于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素质技 能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经营者最为重视“领导与创新类技能)(表中的第1至第4项)”,其次是“人际沟通类技能(表中的第5至第8项)”,第三是“个人行为、能力与修养方面的素质(表中的第9至第11项”。美国经理人对这些素质技能重视程度的排序与我国企业经营者存在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