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通货膨胀,缩短通货膨胀周期_通货膨胀率论文

降低通货膨胀率 缩短通货膨胀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通货膨胀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面治理通货膨胀,不仅需要降低年度通货膨胀率,而且应当努力缩短通货膨胀持续的时间,即缩短通货膨胀期。降低通货膨胀率与缩短通货膨胀期是彼此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看重前者,忽视后者,理论上不全面,实践中是有害的。

一、缩短通货膨胀期的作用与意义

纵观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都曾经历过一个甚至几个通货膨胀时期。直到现在,不少国家和地区仍然处在通货膨胀期中。正象一年分四季、千载有冷暖一样,价格涨落也有周期。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和票证供应,尽管商品短缺,但价格却十分稳定。此种背景决定我国迟早要回补一个通货膨胀期,以便逐渐化解长期积累下来的价格扭曲问题。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回补与还债过程便渐渐地起步了,较为明显的、持续的价格上涨,始自80年代中期。1985年我国零售物价年上涨率由1984年的2.8%跳升到8.8%, 此后10年间除了1990年1991两年分别回落到2.1%和2.9%之外,其他年份均高于5%,1994年高达21.7%,各年数值详见表1。

表1 1985—1994年我国零售物价上涨率

1995年国务院确定的目标是把物价上涨率控制在15%以内,如能实现,就是取得很大成绩。由此可见,大约从1985年开始,我国实际上已经处在通货膨胀时期,只是各年份的通货膨胀率有高有低。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通货膨胀看作个别年份上的偶然现象,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时期来看待,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争取缩短通货膨胀期。具体地说,缩短通货膨胀期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

(一)降低较长时期内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期的长短是决定较长时期内年平均通货膨胀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缩短通货膨胀期实际也就是降低较长时期内年平均通货膨胀率。

(二)缩短通货膨胀对改革与发展的困扰。在通货膨胀的困扰下,我国很多改革措施,特别是完善市场经济必需的价格改革措施,因顾虑通货膨胀很难出台,不少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后劲的重点工程尽管有丰富的人力与物力也不能开工建设。长此下去,将延缓我国经济发展,甚至可能丧失大好时机。只有缩短通货膨胀期,才能尽快摆脱通货膨胀的困扰,轻装前进。

(三)减轻通货膨胀的各种危害。通货膨胀的种种弊端,其危害程度都和通货膨胀持续的时间长短紧密相关。缩短通货膨胀期,可以减轻通货膨胀造成实际危害的程度。

二、缩短通货膨胀期与降低通货膨胀率有可能兼得

一般地说,通货膨胀期长短与通货膨胀率高低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关系。即是说,如果严厉限制调价措施的出台时间,降低通货膨胀率,把问题留给未来,那么,通货膨胀的持续时间就要延长。此种情况可称为以时间换空间。反过来,为了加快解决价格结构的失衡,在短期内连续出台多项价格改革措施,虽然有可能缩短通货膨胀期,但却要付出近期通货膨胀率过高的代价。然而,通货膨胀期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涨、此高彼低的转换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处理不当,通货膨胀期延长了而通货膨胀率未必降低;反过来说,通货膨胀率上升后通货膨胀期也未必能够缩短。另一方面,如果处理得当,比较充分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则可能在缩短通货膨胀期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通货膨胀率。客观地分析,我国现阶段存在着治理通货膨胀的多种有利条件,只要善于利用,扬长避短,就有可能在缩短通货膨胀期的同时降低通货膨胀率。应当充分加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用消费品供给充足。目前我国市场上服装、玩具、家用电器、日用消费品琳琅满目、争奇斗艳,不可谓不足。这是治理通货膨胀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多数建筑材料和生产资料供大于求。1994年在销路不畅的情况下我国产钢9153万吨,水泥4.05亿吨,主要建筑材料和多数工业生产资料,包括机器设备,都供大于求。这是有利于治理通货膨胀更深层的物质基础。

(三)劳动力包括技术人员大量闲置。根据典型调查,我国国家级水电施工队伍和勘察设计人员闲置一半至五分之三。相当大一部分国有企业开工不足,富余人员占20%—30%。农村经济发展后游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很多,有人估计超过5000万人。至于农闲时间超过4 个月无事可作的农民人数则更多。这是可用于治理通货膨胀的人力基础。

(四)尚有大量可再生资源未加利用。我国电力供应不足,但绝大部分水电资源并未开发利用。我国西南地区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乌江、大渡河、红水河以及西北地区黄河上游可建百万千瓦级以上的水电富矿比比皆是,开发条件优越,但至今开发利用率不到10%。未开发的可再生资源,是增加供给,抑制通货膨胀的潜在基础。

(五)出口强劲,人民币汇率稳定。自汇率并轨后,在出口强劲增长的支撑下,人民币汇率稳定,趋于坚挺。而且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这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六)政局稳定。国内政治局面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物价,具有很大影响。我国政局稳定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最重要的社会条件。

(七)领导重视。

(八)人民拥护。

三、降低通货膨胀率与缩短通货膨胀期的主攻方向

要做到在缩短通货膨胀期的同时降低通货膨胀率,收到全面治理通货膨胀的功效,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对症下药。事实上,决定我国物价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要有所上涨的主要原因无非是两个方面。其一是农业、能源和交通等基础产业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需求大于供给。其二是城镇人均货币收入年增长率显著高于生产增长率,为平衡城乡关系,对农产品价格的推力极大。这两个方面又彼此作用,互相影响,形成循环推动。城市人均货币收入高增长,3年左右翻一番, 为平衡城乡关系,农产品价格至少需要4—5年涨一倍,即农产品价格平均上升率需要高于14%。农产品价格上涨反过来又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费用,需要相应增加最低工资。工资提高扩大财政支出,增加各行业生产成本,促使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进一步上升。如此交互作用,使我国的通货膨胀近期内不可能根治,必然要经历一段时间。

为了打破上述货币收入与价格循环,必须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我认为,主要矛盾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并且游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很难找到足够的就业机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提高速度慢,农业人均产量增长不快,在此情况下为了不使城乡之间人均收入的相对差距迅速扩大,不得不提高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的价格。如果农业劳动生产率能够较快提高,人均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那么,就有可能主要通过增产而不是主要依赖提价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保持城乡之间相对的平衡关系。由于受到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产品市场销量刚性两方面的限制,仅靠增产来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以适应城镇人均收入的高速增长,保持城乡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平衡,是做不到的事情。因此,除了依靠科学技术和增加投入。努力提高土地单位产量之外,还必须大幅度减少农业人口,转移剩余农民,从而达到增加农村人均收入的目标。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相比,转移农业人口,使剩余农业劳动力找到出路,是更为困难的事情。然而,这是必须办到的事情;否则,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无法提高,除非农产品持续不断地涨价。我国现阶段的深层矛盾就在这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通货膨胀便无法根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治理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的主攻方向必须确定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相应转移农业人口。只有紧紧围绕着这个主攻方向采取配套措施,才有可能收到在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缩短通货膨胀期的功效。

四、全面治理通货膨胀的配套措施

(一)治理通货膨胀措施的功效分类。依据对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缩短通货膨胀期二者作用的功效不同,可以把各种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划分为以下五类。

1.双效措施。这里把既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又能够缩短通货膨胀期的措施,称为双效措施。这类措施主要包括无需增加任何投入便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与供给的生产关系改革和管理方法改善两个方面。例如,改革初期推行的农业“双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迅速增加了农业产量。现在正在进行国营大中型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工作,也有同等功效。进一步说,投入很少、产出很大的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以及工程较短、见效较快的短线产品生产项目投资,也属于这一类。例如,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城镇“菜篮子”工程投资建设等,就能够在增加农产品供给、稳定当前农产品价格、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起到缩短通货膨胀期的作用。

2.单降措施。这里把能够降低通货膨胀率却又不延长通货膨胀期的措施,称为单降措施。此类措施主要包括限制不合理提价、不合理发放钱物与打击非法牟利的各种政策。例如,反暴利法,必要的消费品价格检查、小金库清查与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税收征管等。这类措施既能够限制人为提价、哄抬物价、减少虚增收入、降低通货膨胀率,又不会伤害生产者的合法利益,不会影响正常的生产与产出,因而不会延长通货膨胀时间。

3.单缩措施。这里把能够缩短通货膨胀期而又不促使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措施,称为单缩措施。此类措施主要包括建设工程超过1 年的短线产业骨干项目投资。例如,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农业、水利、水电铁路等短线基础产业的骨干项目投资就属于这一类。虽然它们的工期超过1 年,不能在短期内提供产品、降低通货膨胀率,但建成后则可增加供给,解决短线涨价产品与服务的供求矛盾,因而可以起到缩短通货膨胀期的作用。

4.降率延期措施。这里把能够降低通货膨胀率但却要延长通货膨胀期的措施,称为降率延期措施。此类措施主要包括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短缺、低利甚至亏损产业的价格管制。例如,对铁路运价和水电价格的管制,使它们亏损运行、无力发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降低物价上升幅度,但却不得不蒙受长期的供给不足,将来还必须大幅度提价,实际上延长了通货膨胀期。

5.缩期升率措施。这里把能够缩短通货膨胀期但却会提高通货膨胀率的措施,称为缩期升率措施。此类措施主要包括对限价产业彻底取消价格管制或者一次大幅度提高产品与服务价格。例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把自行车、手表和家用电器等的价格放开,虽然在短期内使物价上涨率略高一些,但却明显增大了供给,缩短了这类商品的涨价时间。放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观察,仍然属于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二)选择治理通货膨胀配套措施的原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来说,前三类措施有利无弊,都是应当采取的,不存在如何选择的问题。后两类措施则有利又有弊,需要通观全局,进行适当选择,寻求最优搭配。

1.要寻求中长期内的最大效益。选择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必须有长远眼光,追求中长期内的最大效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实效,使人民得到实惠。如果只顾眼前,贪图一年半载的价格稳定,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反而可能长期遭受供给短缺和涨价之苦。

2.对价格供给或需求弹性大的产品与服务首先考虑调价措施。如果一种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提高后可以迅速促进生产、增加供给,就称为价格供给弹性大。如果提价后能够迅速抑制需求,即为价格需求弹性大。无论价格变动供给弹性大还是需求弹性大,都可以通过价格改革或调整措施较快地平衡供求关系。因此,对这类产品与服务应当首先考虑出台价格改革或调整措施,以解决供求问题。即使由此导致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上升,从中长期看还是非常有利的。

3.对价格供给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和服务首先考虑限价与增大投资的措施。如果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调高后并不能迅速增大供给或者很快抑制需求,那么,调价的作用就不显著。此种情况下,解决供求矛盾的最有效办法是增大投资,增加供给。因此,应当首选限价与增加投资相结合的方案,而不应急于采取调价措施。待供给增加之后,再在适当时机调整价格,解决停业亏损问题。这样做既能够降低通货膨胀率,又不延长通货膨胀期。

(三)我国当前应当采取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1.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争取提高农业单产和人均产量。

2.提高国营企业管理水平,降低工业品生产成本。

3.加快体制改革,改进生产关系,提高工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4.增大农业、水利、电力和交通等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尽快解决基础产业发展滞后问题。

5.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吸收农业转移人口。

6.制止企事业单位滥发钱物,彻底清查小金库,把城镇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控制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以内。

7.严厉打击贪污盗窃、行贿受贿、化公为私等“黑色分配”,限制公款消费与挥霍浪费。

8.杜绝无效投资,避免盲目建设。

9.加强税收征管,减少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各种偷税漏税行为。

10.加强流通领域的价格管理与检查,反暴利,反欺诈。

11.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切实按照“保本微利”的定价原则进行价格管制,相应给予“低资本、高负债”的融资优惠,以便这些产业不通过大幅度提价也能够筹集到外部资金,加速发展。

12.对接受价格管制而又急需发展的水利、水电、 铁路等产业发放的政策性贷款,给予利率优惠。与此相适应,中央银行每年可从吸收的商业银行新增准备金存款及货币发行等低成本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不加利差,转给政策性银行使用。这类产业贷款利率,融资成本低,产品与服务的定价就可以低。而它们的价格对各行各业的价格均较有影响,其价格低就可形成良性循环,降低全社会的物价上涨率。

上述各项措施,我国实际上都在实行,只是力度不同,贯彻情况不一样。其中客观情况复杂,最难贯彻的是第6项和第7项,即限制“灰分配”与打击“黑分配”。而主观上较难统一认识,不易加大力度的则有第4、第5、以及第11、第12四项。这四项都涉及固定生产投资,而在我国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必然促使物价上涨,因而往往不把上述各点视为治理通货膨胀措施,反而认作加剧通货膨胀的行为。为了澄清认识展开论述。

五、加强基础产业建设的物价效益

对于加强基础产业建设的物价效益,需要从长期与短期两个角度分析,之后再加以综合。

(一)加强基础产业建设的长期物价效应。可以肯定地说,加强基础产业建设从长期看是有助于稳定物价、降低通货膨胀率、缩短通货膨胀期的。以我国已经建成的水电站为例,它们的发电成本(包括建设投资的利息)普遍较低,是稳定电价的重要因素。电价稳定又有助于稳定耗电较多的原材料原则,进而稳定各种制成品价格。如果基础产业上不去,铁路与公路运输紧张,电力供应不足,农产品因缺水而产量不足,那么,除非恢复票证供应,否则是难以保持价格稳定的。基础产业投资不足,从长期看必然涨价,不仅通货膨胀率升高,而通货膨胀期也会延长。这中间的道理非常浅显,不应当有丝毫的怀疑。

(二)加强基础产业建设的短期物价效应。在短时间内观察,加强基础产业建设的物价效应究竟如何,需要根据当时的具体经济环境,进行具体分析,不可执一而论。

1.建筑材料和日用消费品供给充足条件下加强基础产业建设的物价效应。这正是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此情况下增加基础产业投资,多开工几个水利水电和铁路工程,并不会引起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反而会增加钢厂和水泥厂的订货,稳定其价格,并改善建材行业的企业财务状况,减少其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甚至可能使其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同时,由于日用消费品供给充足,建筑业和建材业职工增加收入,有助于减少日用消费品的积压,使彩色电视机有可能多卖出去几台、几十台,甚至几百台,并不会导致家用电器价格上涨。至于对食品价格的影响,情况则要复杂一些。从理论上说,食品的必要需求量是由一国人口数量决定的,刚性很强,并不因多修水库、水渠而增加,也不因少建铁路公路而减少。害怕因兴修水利、水电和道路等基础设施而引起食品涨价,是非常消极的想法,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2.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各种物资都供大于求情况下加强基础产业建设的物价效应。美国1993年时属于这种情况,牛奶倒向大海。罗斯福新政以实际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3.建筑材料或日用品供给不足情况下加强基础产业建设的物价效应。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出现过这种情况。此种情况下如果把人力物力过多地用于基础产业建设,则会造成建筑材料或者日用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这时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轻工业和建材业,增加日用品和建材供给。在80年代初,我国正是这样做的。

(三)我国目前加强基础产业建设的物价效应判断。根据以上关于长短期两方面物价效应的分析,可见在我国目前建筑材料和日用品供给都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加强基础产业建设确属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其物价效应的主要表现是从长期看降低通货膨胀率、缩短通货膨胀期;从短期看虽然会使部分地区副食品涨价,但由此产生的社会分配与供给效应则是良性的。

如果促进基础产业建设的投融资政策选择为“低资本、高负债”模式,并给予贷款利率优惠,主要利用外部资金,不依靠提价积累,那么,还可收到推迟基础产业产品与服务调价,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短期物价效应。

基于以上判断,应当明确认识到增加基础产业骨干工程项目投资并不会导致物价上涨,相反却是降低通货膨胀率,特别是缩短通货膨胀期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把加强基础产业建设明确纳入全面治理通货膨胀的配套措施之中,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才能收到既降低通货膨胀率又缩短通货膨胀期的效果。

标签:;  ;  ;  ;  ;  

降低通货膨胀,缩短通货膨胀周期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