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论文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论文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

蔡润林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内容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是指导历史研究及其实践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读这个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下的“中国梦”历史叙事,极其重要且必须明确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核心要义和最高政治原则。尝试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这一历史观的指导下,以“两个不能否定”思想指导党史国史研究,加强历史宣传教育、依法维护领袖和英烈人物形象、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方面展开的具体实践。辨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史学实践中需要注意做好通俗普及、以史化人等工作,树立“问题意识”,正确对待“价值中立”和民族史观等重要问题。

【关 键 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历史观 意识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维护我国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力度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党委(党组)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情况纳入巡视和巡查工作,加强宣传舆论阵地管理,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对错误思想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决遏制各种错误思想炒作和蔓延,意识形态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1](P215)历史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了党的历史观,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文明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纳入文化自信核心内容和治国理政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代史学研究工作及其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开展了一系列新实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这一历史观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是指导历史领域实践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中国梦”历史叙事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

(一)“中国梦”历史叙事及其政治内涵。2012年11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对中国历史做了一番提纲挈领式的论述:“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P3-4)两周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提出“中国梦”思想,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讲话连同之前那段“纲领式”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的“开山之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堪称统领“中国梦”历史叙事的“总纲”,不但确立了相关历史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框架,还明确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价值评判标准——即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3](P14)

其次,污染物排放量分为存量和流量。存量是过去污染物排放量的积累对当期生态环境产生的作用,而流量只对当期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其实,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并非流量,而是存量。但在大多EKC实证研究中,采用的数据主要是当期污染物排放量(即流量),并没有考虑前期污染物排放量的积累(即存量),于是产生了“存量外部性”问题。生态系统中,污染物排放存量一旦超过生态阈值,自然生态系统便会失去自我修复能力,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而EKC研究大多忽视了生态阈值问题。[19]

“中国梦”历史叙事是一部集主题性、目的性、连贯性、统一性于一体的完整宏大叙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起点已经开启的光明前景中,延续好“中国梦”历史叙事长卷,需要坚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政治灵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观激活“历史化石”。在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史的问题上,尤其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上,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高度评价为指引,对待传统文化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打理好、建设好。在全面分析认识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历程方面,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大里程碑”的高度概括为引领,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蕴含的理论特色、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梦”历史叙事的政治内涵。

(二)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的核心要义和最高政治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4](P31-32)从“中国梦”历史叙事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其中最根本的政治目的是论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和未来更应该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这一历史观指导下的历史叙事也是党和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意识形态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具有极端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是意识形态论证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专政(通过共产党)的必要性以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等根本政治问题。这里还要特别指出一点,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做法成为今天中国共产党的“反面教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这是前车之鉴啊!”[5](P113)所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也充分吸取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这方面的历史教训。

(三)重视理论作用,正确对待“价值中立”。在历史研究中,应当注重价值中立,尽量避免个人的主观立场、意识形态色彩影响到研究的中立性、客观性,立场和观点必须服从于历史事实而不是相反。但是如果认为史学研究存在着纯粹的“中立”“客观”,却并不符合实际。因为就史料本身来说,已经是经过主观意识加工的存在种种偏差的产物;就研究者本身来说,即便最大程度地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干扰,但他也必须使用某种“理论”去指引自身的研究,没有理论的指导,如何取舍史料?没有理论的指导,何以构建研究框架?然而世界上还不存在一种没有价值色彩的思想理论。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的主要实践

此外,历史学者们如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特点和共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特别是政治权力的规制,学者李怀印指出:“事实上,几乎所有声称是学术性的历史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反映着个人意识形态偏见、审美情趣、道德评判、民族立场和方法论偏好”[10](P4)。学者邓文初更是郑重指出:“现代史学的最大幻觉之一,就是历史学家们冒充科学家,他们宣称自己没有政治偏见、没有价值附加、没有理论偏见,而是纯粹‘客观’的学者。……他们以为,不利用任何理论,也可以梳理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他们可能觉得,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理论。这样的想法,当然纯属幻想。”[11](P21)所以说,在历史研究中应当重视理论作用,正确对待“价值中立”,一个存在理论自觉的历史学家绝不会否定理论的重要性。

(二)加强历史宣传教育,通过法律手段维护领袖、英烈人物形象。新时代历史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目的是为鼓舞党和人民的斗志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历史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各级各类学校,而其主要载体是历史教科书。因此,自2017 年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课堂。到2019 年秋季学期,“部编本”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其中包括历史教科书。除了学校教育,在各种媒体、文艺作品以及有关反帝侵略、红色革命的旅游景点中,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正面历史宣传,其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此外,历史纪念日、历史人物都承载着相应的政治文化。从公众的历史认知入手,树立和培养蕴含其中的历史认知与政治认同正是设立相关纪念日的目的所在。比如,国家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除了提醒公众勿忘抗战历史,更重要的是把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形象与民族复兴大业统一起来。

(二)树立“问题意识”,避免过分“碎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不能选择,现实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历史是一面镜子,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总结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历史是既成事实,不容否认、掩饰和割裂。研究历史必须以史实为依据,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予以揭示,才能相得益彰,不失偏颇。近些年来,有的学者片面强调“微观”的重要性,研究题目越来越小、越来越琐碎且并无多大意义,这种风气也影响到不少青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史学研究丢弃了历史把握人类自身命运的本质属性,片面强调微观研究也并不能做到所谓“以小见大”。学者应当对于所要研究的相关历史问题变化的宏观趋势有所把握,树立“问题意识”在这里便显得格外重要。著名历史学家齐锡生认为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应该“在观念史的框架下,多想几步,然后再跳到史料中去。”他指出,“如果一开始没有问题意识,这些史料就没有任何意义。”[9]历史研究需要把“宏观”“微观”有机结合起来,在“问题意识”的指引下梳理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工作,从而不断拓展和深化历史研究,取得兼顾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将环氧树脂(E44,杭州五会港胶粘剂有限公司)、咪唑类环氧树脂固化促进剂(江西金凯化工有限公司)及固化剂甲基六氢苯酐(濮阳惠成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按照1∶1∶0.01的质量比进行混合,并将混合液与丙酮以1∶1的质量比进行稀释.将稀释后的树脂溶液点在碳纳米管纤维上,然后在烘箱中以90°C固化1 h,随后120°C固化2 h.

由于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接受水平,通俗史学著述的难度绝不亚于其他学术性研究,甚至更具有挑战性。此外,通俗不等于庸俗、更不等于低俗,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学者应当善于协调严谨的文风与轻松的笔调,实事求是地结合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开展这项极富社会价值的工作,把符合历史事实的知识和思想传递到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头脑中去。在这一方面,老一辈学者树立了杰出的榜样,比如吴晗的《中国历史常识》、林汉达的《上下五千年》等。

(三)批判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5](P113)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更集中地表现在公开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指导思想”。[8](P69)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需要针锋相对,不留情面,以铁的史实和充分的理论依据,持续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铸牢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的历史根基。

三、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史学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树立群众观点,做好通俗普及工作。历史研究虽然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活动,但不能否认,一般历史知识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公众渴望获得既真实又富有可读性的历史阅读文本。忘记社会、脱离现实的“学术研究”是没有前途的。当前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认知问题值得高度关注,一般公众包括不少领导干部的历史知识水平普遍较低,这样的情况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对于社会的发展必然造成消极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通俗普及工作,特别是把历史教育有机融入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历史的兴趣。

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除了应当注意加强针对性,避免大而化之的“放空炮”,还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是单面的,是可以仅靠贴几个“标签”就能够说明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历史人物的事实和看法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一味否定这种变化,把一切历史人物评价特别是所谓“反面人物”评价的变化都视为“翻案”而加以否定,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必须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其次,在对待革命的问题上,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革命在20 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满清专制政权的倒台,也就没有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就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大陆的确立。所以说否定革命,不承认革命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必须正确充分认识革命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对于“历史虚无主义”任意屏蔽、歪曲历史的卑劣行径必须加以批判,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批了之”的阶段。我们如何更加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特别是郑重对待和反思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弯路,把更具体的更有说服力的历史著述摆到公众面前,在史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才是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长远的治本之策。

历史人物对于人们的历史认知具有基础性的符号作用,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领袖人物在公众心中几乎可以和党“划等号”。除了领袖人物,英模人物也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提倡的各种精神的具体承载者,随着时代的推移更是成为一种政治文化符号,与党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紧密相关。新时代对领袖人物、英烈人物的形象保护被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落实在党纪国法中。比如在2018 年5 月1日实施的《英雄先烈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公共场所、互联网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出版物等,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第二十六条还规定: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18 年8 月18日,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六条第三款也明确规定:“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者歪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将视情节给予从警告直至开除党籍的处分。党纪国法的出台将领袖人物、英烈人物的形象保护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和行为,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转化为具体政治法律实践的生动写照。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是具有广阔文明视野的大历史观。每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历史主题进行论述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170 多年的近代史”以及建党以来“90 多年的奋斗史”这样的表述,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与党的使命密不可分。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此,只有用较为长远的历史眼光才能认清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才能不畏惧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同时,这种“大历史观”还体现在其拥有广阔的文明视野。中国文明有着自身的历史发展历程和不同于西方的文化积淀,凭借这一点,党才能不断丰富完善“中国智慧”“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总结提炼现实启迪。

(一)以“两个不能否定”思想指导党史国史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明确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第一,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执政以来的历史评价问题是一个涉及执政党评价的根本政治问题,“如果用不正确的观点简单地否定这两个时期或者其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必然导致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也必然导致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否定。”[6](P46)因此,“两个不能否定”成为新时代指导党史国史研究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政治原则和政治标准。第二,我们应该全面、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不能否定”指的是政治上的否定,也就是说“党的领导”这一本质不容否定,并不是说历史上所犯过的具体错误也不能否定,不能反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7]中国共产党一向注意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如果我们片面地把“两个不能否定”狭隘地理解为不能否定党和国家所走过的“曲折”,这绝不是党对待自身历史的态度。如果党不在1981 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彻底否定“文革”这一历史浩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何以顺利开展呢?如果党不是充分吸取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种种不正常不健康的教训,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何以取得一个个重要成果呢?

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对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针锋相对的观点进行了阐述、辨析,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完全地显现出来,其他主义相形见绌,马克思主义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接受者、信仰者、传播者,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不公平,资本家通过延长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是实现公平社会的途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平等、公正的新社会。

(四)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正确对待民族史观。当今世界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民族国家林立的政治生态中,因此,各国的历史研究不可能脱离这一基本的政治现实。正常的民族史观有其合理之处,它反映了各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与政治认同。但极端的狭隘的民族史观盲目自大,鄙视其他民族,严重阻碍不同民族之间的正常交流和融合,还会带来灾难性的政治后果以及社会动乱,对此必须坚决反对。

因此,败血型大肠杆菌病的出现,主要是对羊的血液与组织系统造成破坏,要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并通过注射药物提高药物的扩散速度,如此治疗该病的见效速度才能加快。保障羔羊的健康成长。

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与研究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如方程、不等式、函数等领域都经常使用。初中生数学思维不够成熟,逻辑思维不够全面,很多数学知识对其来讲是生涩的,也是抽象的,而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就可以使得生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很大程度上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

与此同时,人类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紧密,世界上面临着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团结合作所要实现的目标,比如共同致力于经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共同防范和遏制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活动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眼光和现实基础。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正确对待民族史观,认清其合理与不足之处,使公众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民族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各民族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各国国情、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人性是共通的,各国人民对于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通的,因此人类依旧可以向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所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12]历史研究特别是世界史研究应当在这方面大有作为,担负起这光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习近平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坚定党的历史自信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领党史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8]林泰主编.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9]专访史家齐锡生:胡适不是合格的驻美大使[DB/OL].http://www.bjnews.com.cn/culture/2018/11/05/518108.html,2018-11-5.

[10][美]李怀印著.岁有生,王传奇译.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邓文初著.历史学家的作坊:一种知识社会学视角的探询[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

[12]习近平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5-16.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106(2019)07-0016-05

* 本文为甘肃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课题“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2018GSZGZYBKT9)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蔡润林,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7 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潘维永)

标签:;  ;  ;  ;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历史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