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扩大消费需求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极其重要的方面。我国近一两年来,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扩大消费需求,但效果还不显著,原因何在?扩大有效需求,形成消费热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等等,是我们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是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
有人说,我们过去是资源决定型经济,现在仍然是资源决定型经济,还不能说是需求决定,不能说需求拉动型经济。还有人说:如果说是需求拉动型经济,也应该是投资需求拉动型经济,而不是消费需求拉动型。我们认为市场经济应该是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从社会生产目的来看。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即消费需要。马克思早就说过:“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4页)。人们的消费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不仅要满足生存需要,还要满足发展需要、享受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不仅要满足一般层次的需要,而且要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不断得到满足,这正是体现社会生产目的,我们不能为生产而生产。
其次,从消费需求对生产的拉动来看。马克思早就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4、102页)。 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人们通过消费,满足了需要,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不断发展。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是供给导向型经济,生产什么,供应什么;供应什么,消费什么。消费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市场经济下,供给导向型经济已转化为需求导向型经济,而市场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就指出:“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第111页)。 我国当前的消费需求已逐步实现导向作用。消费者的需要,不仅多样化、多层次化,而且日新月异,这就促使生产多样化、多层次化,产品丰富多彩。消费需求不仅对消费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对投资需求也有重要影响。从消费需求入手,根据市场消费趋势和需求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而且能拉动投资需求的合理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投资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脱节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已逐渐上升为影响投资方向、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加之卖方市场已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的选择性增强,更加强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较高。最近几年虽有所降低,但作用仍然很大。据估计,近年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明显高于其他因素。消费需求不断发展,不断上升,才能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运转,不断上升。
第三,从社会文明、社会全面进步来看。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必须从文化的高度来引导经济的发展,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消费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结合点。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特别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像马克思所说的,会“放射出崇高的精神之光”,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就能培育优良的社会机体,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上面这些都说明,市场经济是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通过消费需求的拉动,使市场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把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使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和导向作用,直接刺激消费的增长,从而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是否有拉动作用?拉动作用有多大?人们的认识还很不一致。有人认为:我国近期“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平衡状态,消费断层现象将进一步明显化,市场难以呈现新的消费热点,消费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参见《中国消费者报》1998.1.21 )。还有人认为,“对消费寄予过高的期望是不现实的。但是,从进一步开拓市场的角度看,可以说,虽无西瓜可抱,但有芝麻可捡”(参见《光明日报》1998.9.25)。我们认为, 这是否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估计过低了?到底是消费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增强了,还是拉动作用增强了?我国当前购买力分流是事实,但消费热点通过培育、引导,仍可能陆续出现,打破消费断层,拉动经济增长。消费热点出现了,就不仅“有芝麻可捡”甚至“有西瓜可抱”。
二、我国当前消费需求难以启动的原因
我国当前消费需求还难以启动,消费热点还未形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很多传统观念还在影响人们的消费。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消费,加之受短缺经济的影响,片面强调节约,片面强调“量入为出”,人们不敢消费,不敢讲鼓励消费。有钱不敢消费,没有钱更不敢消费,认为“寅吃卯粮”、“负债消费”很不光彩。1984年5 月我在《经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积极鼓励消费”,提出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要加速发展科学文化、教育、旅游等事业,加速住宅商品化等等。过去要讲鼓励消费,现在更要讲。必须破除传统观念,鼓励人们敢于消费,善于消费。应该说,勤俭节约的思想不能丢,但不断提高消费层次,提高消费质量的思想也不能少。要充分认识提高消费水平、层次对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对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其次,改革还不配套,近年来很多人有后顾之忧。考虑到失业、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后顾之忧,因而储蓄倾向高,消费倾向低,很多人不敢消费。因此,体制改革如何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如何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第三,还存在很多限制消费的政策措施。我们现在还有不少政策措施,不利于扩大消费,相反是限制消费。如住房价格太高,重要原因之一是各种费用太高。如土地费、市场费用和各种税费很高,甚至占房价的50%。房价太高,有几人买得起?购置汽车,需要各种费用,包括车辆购置附加费、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牌照费、车辆年检费、养路费、道路增容费等等,名目繁多。人们普遍认为买得起,养不起。还有些单位、有些地区,还有限制用电,用高价来限制。特别是在农村,电价很高,有的地方一度电高达一两元,农民意见很大。
第四,伪劣假冒商品充斥市场,也影响人们消费。1998年消费者投诉66.7万件,1999年上半年就达33.89万件,主要是产品质量问题。 消费者投诉如此之多,一方面反映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的损害,影响人们扩大消费的积极性。
第五,关键是很多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近年来,分配不公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很富裕的家庭,需要的东西早已买了。大多数家庭,想买买不起。据国家统计局调查,1996年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中,10%的居民拥有全部存款的66%。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大多数人收入低,有效需求不足,当然影响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消费信贷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手段
消费信贷,是随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在谈到信贷制度时曾经指出:“它的发展必然同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并行的。”“资本主义生产按它现在的规模,没有信用制度……显然不能存在”。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消费信贷的作用:“信用制度只有在不仅加速生产、而且加速消费的情况下,才会使周转发生变化。”(《资本论》第二卷,第203、357、210 页)市场经济越发展,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越大,消费信贷的作用也越大。我国当前正在出现潜在需求大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如何扩大有效需求,活跃市场,促进经济增长?消费信贷是重要手段。通过消费信贷,使潜在需求变为有效需求,不仅可以调节消费品供求总量,而且还可以调节供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不仅可以扩大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扩大劳动力就业;不仅用明天的钱,满足今天的消费需要,而且可以提高消费层次,提高消费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有人认为,信贷消费只是一副“大力丸”,管饿但不治病,“指望信贷消费会使需求扩大,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这个药方根本治不了中国的病”(参见《经济学消息报》1999.5.7)。事实上,这一年来我国消费信贷已经开始显示它的作用。早在1998年10月,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各类个人住房贷额余额为594.59亿元。今年上半年,建行已向全国168万居民发放了109亿元贷款,支持购房面积13 161万平方米。最近有些地区又推出汽车、家用电器、旅游、教育等各种消费信贷品种,大大有利于启动消费、开拓市场。可以预计消费信贷不只是一副“大力丸”,“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是扩大有效需求的良药。
还有人认为,搞消费信贷,特别是搞小汽车、高档耐用品的消费信贷,会引起“消费早熟”、“超前消费”。这种顾虑也是不必要的。所谓“消费早熟”、“超前消费”是指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我们现在根本不是这种情况。人们的消费生活随着生产的增长而提高,有较好的住宅,有家用电器,有的还有小汽车,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好事情,应该鼓励。最近江泽民同志在西安的重要讲话中就强调要进一步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开拓西部市场,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消费需求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要通过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的升级,是正常的、正当的,决不是什么“消费早熟”、“超前消费”。80年代就有人提出这些问题,我们一直反对!我们现在除了极少数人的高消费、甚至腐朽性消费外,对大多数人的消费来说,不是“早熟”而是根本不熟;不是“超前”而是滞后。发展消费信贷,正是为了鼓励消费,解决消费“不熟”和“滞后”的问题。
很多发达国家,信贷消费在消费中所占比重很大,有的甚至达70%以上。如美国1992年,在全部家庭中持有金融债务的高达73.3%;法国至少有40%的家庭负债消费,有1/4的家庭靠银行贷款买房子;日本居民解决住房问题,主要还是利用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买房子;德国有60%的汽车销售、日本有50%的汽车销售是通过分期付款的信贷方式进行的;韩国人从80年代以后,越来越依靠消费信贷维持他们的生活水平,每个人每年信贷:1980年为432美元,1990年为1 020美元,1996 年为1280美元,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长。
发达国家的消费信贷形式很多,有的采用抵押贷款形式,有的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有的采取信用卡债务形式,有的采取其他债务形式。消费信贷的渠道多元化。如美国的消费信贷,来自商业银行的占30%左右,来自金融和贷款机构的占20%左右,来自个人和其他贷款公司的占10%左右。还有来自经纪人的、来自信用卡公司的。贷款来源很多,渠道很多,因而贷款人感到很方便,信贷手续简便。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问题较多。一是信贷品种比较单一,以前主要是住房贷款,最近开展了汽车、家用电器的消费信贷,目前关于旅游、文化教育等消费信贷还不普遍。小额贷款、信用卡等形式还不普遍。二是有些规定还不合理。如住房贷款首付率有的高达20%—30%,实际上是将一部分收入低的排除在外。有的规定办理汽车贷款,要求申请者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 这就把信贷限制在少数高收入户,实际上限制大多数人参加消费信贷。有的贷款偿还期短,一年二年要还款,使有些人感到压力很大。三是手续麻烦,由于还没有建立生产评估和信贷担保制度,贷款手续很麻烦,有的找担保人也很麻烦,有的办手续收费也太多太高。四是银行贷款规模小。我国目前消费信贷在银行贷款总额中还不到1%, 与发达国家个人消费贷款占信贷总额的20%—30%相比差距还很大。
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充分发挥消费信贷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资金来源,增加信贷品种,包括住、行、用以及旅游、文化教育和新的信息消费,都可进行贷款。
四、如何扩大消费需求
我国当前要扩大消费需求,除了发展消费信贷外,还有很多工作必须抓好。
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认识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要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适当地鼓励消费,不应限制消费。我们现在消费水平还不高,要创造各方面的条件,使人们敢于消费,善于消费,逐步改变那些落后的消费观念。
其次,要认真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及其变化规律,调整消费政策,废除那些限制消费的政策措施。例如商品房价格过高,就要废除那些不合理的费用,包括市政费用,税费以及过高的土地费,降低建筑成本,降低房价,并尽快推出已购公房二级市场有关法规,使二级市场购买公房价格与商品房价格之差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促进居民住房的升级换代。汽车收费过多,应加以调理整顿。最近国家计委准备全面清理、整顿抑制消费的价格和收费,包括清理整顿汽车购买、办照、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收费,取消那些违反国务院规定加收的各种增容费、管理费、建设费等收费项目,这些政策落实后,将大大有利于扩大汽车的消费需求。
第三,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我国长期以来,消费品生产趋同倾向极为严重,有些商品不适应居民的需要。比如商品房大量积压,1996年积压了将近5 000万平方米,1997年积压了7 000万平方米,大部分是高档住宅,缺少经济、适用的一般住房,包括安居工程。家用电器很多还不适应农民的需要,或是档次过低,质量偏低;或是档次偏高,价格偏高。企业也要面向市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以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的变化,开拓市场。特别是注意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我国农村有8亿多农民、2.3亿农户,是一个极广阔的市场,现在我国农村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消费需求潜力很大。如果农村家用电器消费水平达到城市的现在水平,就要增加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各1亿台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消费市场! 工商企业要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摸清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不同的需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农村居民的消费特点,供应不同类型、档次的商品。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和空间,开拓新产品,开拓那些价廉物美、适应农村需要的新产品。逐步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强调农产品卖难的问题。要扩大流通,要发展连锁超市、代理、配送等流通方式,把农村商品流通搞活。
在扩大各种消费需求中,不仅要扩大实物消费,而且更要扩大劳务消费,包括旅游、文化、教育消费。要扩大旅游消费,培育旅游消费热点。旅游消费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旅游不仅反映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发展旅游消费,不仅能增加大量收入,而且能带动一系列产品的发展,能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不仅能提高人的素质,而且能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1998年国际旅游人数达6 000万人,创汇总额125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6.5亿人次, 城市居民出游率已达90%以上,农村居民也达到48%以上。旅游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教育也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基础工程。我国文化教育的投资,一直偏低,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93年仅为2.5%,1994年仅为2.2%,必须提高对文化教育的投入。要改革教育体制,改变过去由国家包揽的体制,增加集体、个人办学的投入,扩大招生名额,扩大自费生。有人算了个账,如果高等院校扩大招生200 万人,就可以带动消费1 000亿元。当然搞教育产业化,不能唯利是图, 不能收费过高,要重视社会效益,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有效需求不足,居民储蓄倾向强,而消费倾向弱。因此要引导居民提高消费倾向,减弱储蓄倾向,就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医疗保险方面可考虑采取“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还要通过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把过去由国家或集体包下来的转为个人消费,把长期以来的福利性消费适当地纳入工资之中转化为货币化消费。这样也会大大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繁荣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出台的改革措施,不能操之过急,要和大多数居民的承受能力结合起来。
第五,要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近年来,城镇居民收支预期尚未出现明显好转,有人提出,要大幅度提高工薪阶层的工资,使其工资含量中包括住房支出、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因素。全国职工1.46亿人,如果每人每月平均增加工资200 元,每年就可增加3 500亿,如果70%用于消费,就增加消费需求2 450亿元;如果农村劳动力每人每年平均增加收入500元,5 亿劳动力共增加2500亿元,如果以70%用于消费,就增加消费需求1 750亿元。城乡合计扩大消费需求4 200亿元,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城乡居民手里有了钱,多买商品,为什么市场不活?特别是要发展中西部地区,缩小差距,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巨大潜力。
总之,通过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高劳务消费,特别是提高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使消费层次、消费质量不断提高,这样就会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促进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本文由牛再民、徐向红、余登波等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定)
标签:经济研究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拉动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消费信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