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龙薯蓣野生资源的保护与人工栽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薯蓣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穿龙薯蓣是中药穿山龙的原植物。俗称穿龙骨,亦称串地龙、地龙骨、穿山龙等。为薯蓣科多年生草质滕本,根茎入药。是合成各种类型避孕药品和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原料。由于根茎中所含薯蓣皂甙元(皂素)结构与甾体激素类药物相近,因此是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起始原料。随着国内外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迅速发展。对穿龙薯蓣药材和皂素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长期以来,一直靠采挖野生资源,造成资源贮量大幅度下降,因此必须加强野生资源保护和大力开展人工栽培,方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满足市场需求。
一、穿龙薯蓣的生态环境
穿龙薯蓣除平原、草甸、草原及沼泽地外均有分布。于针阔混交林的林缘及乔木稀疏的地方有零星分布;在郁闭度小于0.4的阔叶林中分布较多,长势较好;在以榛(Corylus heterophylla)为主的灌木丛中分布最多,且多呈片布。
穿龙薯蓣的生长不选择坡向,但以半阴半阳坡生长最好,沟谷两侧土层深厚处生长最密。植株根系发达,耐干旱能力极强,根系垂直分布不超过40厘米。而分布于沟谷底部的植株,常因土壤湿度过大而引起根茎淡黄或白色,粉性差,老根茎无表皮,黑褐色,呈水渍状或腐烂。
穿龙薯蓣耐寒能力强,休眠期能耐-40℃左右的低温。适宜生长的温度为8~35℃,生长初期要求温度较低,开花结果期温度较高,光照强温度高可缩短开花时间,有利于果实生长和种子成熟。
二、野生资源现状
在已经发展到顶极群落的生态环境中,穿龙薯蓣资源极为丰富,每100平方米样方中约30~70株丛。仅过3年时间再调查每100平方米样方中不足10株丛,在离居民区较近山坡则很难发现。不仅资源剧减,而且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整个山皮被翻了一遍,使得草本植物死亡,且易导致水土流失。但在野生群落中有实生苗生长,认为是人们在采挖穿龙薯蓣根茎时,将落地种子翻入土壤中,有了良好的萌发条件,种子萌发生长为新植株。
三、野生资源保护措施
1.轮采:通过行政命令,结合封山育林确定采集地点,每3~5年轮采一次,实现野生资源自然繁衍。
2.开展人工仿生栽培:在野生条件下,用根茎做繁殖材料,种植于被采挖的野生环境中,给予一定的人工辅助,对恢复资源,防止水土流失都有较好效果。
3.大力开展人工栽培:穿龙薯蓣根系发达,根茎串生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吉林省东部山区是穿龙薯蓣主产区,凡田间不积水,土壤不粘重的地块均适合种植,特别是参后地,种植穿龙薯蓣还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四、穿龙薯蓣人工栽培技术要点
1.繁殖材料的准备:穿龙薯蓣根茎为首选繁殖材料,以先端根茎再生能力最强,其次为根茎中段,老根茎则不宜做种栽。将选好的根茎切成长10~15厘米,上具2~3个潜伏芽的根茎段,于通风阴凉处晾一会儿,使伤口愈合,备用。
2.选地与整地:参后地将原参床复原即可。农田地要能排能灌,对肥力要求不严,结合翻地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3000千克,打60厘米大垄备用。
3.栽植与套种玉米:将备好的种栽按种量100千克/亩,摆于垄沟内。参后地开沟种栽3~4行/床。用大铧犁隔垄豁开一垄盖住根茎,再将未豁垄的垄尖打平形成一苗床,在床中间(即未豁垄台)上种植一行玉米,玉米品种应选择早熟种如黑301、糯玉米等。玉米主要起支架的作用。参后地可选架棍搭架作支架,每亩3300根左右。
4.田间管理:若遇春季干旱应适当灌水可提高成活率,确保出苗整齐;生长季节要除草3次,为节省人工,我们尝试了化学除草,因穿龙薯蓣出苗早,浓度使用不当会产生药害,约15天缓解。除草剂使用方法同玉米苗前除草,但需使用最小浓度;及时引蔓上架;加强肥水管理,对较脊薄地块,未施入有机底肥要于5月下旬~6月上旬追施氮、钾肥,于8月上中旬追施磷钾肥,雨季加强排水,防止田间积水;秋收后清理田园,搞好田园卫生,于苗床上铺一层5~6厘米厚腐熟粪肥;加强看护防止人畜践踏,同时灭鼠防害。
5.收获:8月初以前开花结实者均可成熟,应在果实开裂前整果采下,晾晒脱粒,种子可进行育苗繁育种栽。栽植根茎第一年生长最小,第二、第三年生长最大,因此一般生长2~3年采收。幼嫩根茎选出做种栽,其余部分晒干出售。
通化市园艺研究所
秦佳梅 张卫东
别清进
徐鸿雁
联系电话:0431-897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