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1]2004年在《信息商及其测度——以300名大学生测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专业的许多研究都处在一个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研究状态,这与信息受众的日益大众化、平民化趋势不相吻合。本文提出信息商概念,旨在“将图书馆学关于信息、信息化、信息素质等的研究加以综合,并能更大众化、平民化地推广”,此研究主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只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证: 第1部分通过分析社会信息环境和个人信息环境与人的关系,阐明了人在信息环境中的作用,现代信息环境的特点与发展对人提出的客观要求。全面分析了提出信息商概念的社会背景:第2部分重点分析信息商提出的理论背景。在概述国内外已取得的信息素质、信息能力、信息化等相关研究、评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商概念,这两部分也是对信息商概念提出的意义的阐释;第3部分深入剖析了组成信息商的各个要素,设计出基本的信息商模型及多种变化的信息商模式:信息商测试是对以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为内涵的信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本文第4部分建立了叁层可操作、执行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具体的信息商测试方法,同时,选择西南科技大学的300名大学生作为问卷测试对象,运用心理测试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信息商叁元素间、叁元素与信息商值间的关系,对已建立的信息商模型进行拟合: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创新性工作和学习是现代社会个人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的生存本领,信息商反映的是人应对信息环境的适应、控制与创新水平,通过对此商数的测度、掌握,对从事教育、管理、信息服务等工作,以及个人的发展均具有很强的现实与实践意义,这些在第5部分作了详细的阐述。 IIQ测试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IIQ差异,能对自我适应、控制与创新信息水平的有正确认识、评估、完善、提高与挖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之所在。关键词:信息商信息素质信息能力信息化
赵静[2]2005年在《高校大学生信息商测度——以300名大学生测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商概念及其模型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选择了西南科技大学的300名大学生作为问卷测试对象,运用信息商测试方法进行测试,并就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信息商叁元素间、叁元素与信息商值间的关系,对已建立的信息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张健[3]2011年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信息技能素养评价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欧美的教育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强调使学生掌握21世纪所必备技能的研究已成为众多国家教育研究的重点。在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众多定义和解读中,绝大部分学者也将人们所拥有的信息技能水平作为信息素养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虽然很早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确立为课程目标,但是与此相关的研究甚少。即使有少数研究将信息技能作为研究的内容,但是都不能深入学生课堂和学校开展研究来实地考察学生的技能。因此,本研究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能目标相结合,在课堂中开展学生技能素养的整体评价。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研究首先对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素养的定义进行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确立本研究所针对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素养的定义。随后,通过引入国内外信息技能素养研究和评价方案中对信息技能内容的界定和解释,我们再次确定了教育研究中关于“信息技能素养内涵”的概述和研究思路。在参考了其他研究对技能内容的思路后,我们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本研究的信息技能素养内容体系。此后,依据我们建立的内容体系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通过与信息技术专家交流和共同讨论,我们共同制定出研究中信息技能素养内容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在研究的方法中,我们选择金华二中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课程评价中的典型作品评价、项目型作业评价与研究中的质性评价方法结合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教师主导、信息化社会中的问题为指引等原则,以多种信息技能水平呈现方法来展示学生已有的信息技能素养。在完成了上述的理论准备后,我们对此次评价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实践方案,即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型作业任务全面的考核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虽然在项目型作业评价前,我们又通过课程评价中的上机测试法、典型作品法等评价方式为项目型作业评价做了有力的补充,但最终整个项目型任务的实施使我们在课堂中完整的考查出学生的技能。研究中我们还把学生课堂中信息技能的表现按照叁个技能维度分类总结,有条理的展现了学生在不同维度技能上的素养水平。此后,我们邀请信息技术专家和一线教师予以评级,再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统计与分析,并以六边形能力图的形式清晰展现学生技能。通过学生六边形的技能图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研究中所确定的信息技能素养第二层级的达成情况。即学生信息管理评价、操作处理工具、信息呈现技能上表现的良好,但在信息交流传播和搜索存储的技能上只达到了一般的水平,反映在第叁层信息技能指标上,学生在搜索和存储的手段、加工处理的创造性、信息呈现的创造性和信息传播的效果方面略有不足,在加工处理的规范性、获取相关信息的丰富性与准确性则较为优秀,研究还表明学生之所以在信息操作处理、呈现等方向表现比在交流传播和搜索存储技能上表现突出,是因为学习中操作技能可以因为大量的练习和模仿得到巩固,而在心智技能在形成的某些阶段缺乏相应的引导。最后,我们对研究的结论进行了反思,同时根据研究中学生的表现提出了学生信息技能素养水平与学生的信息习惯、学生成长相关以及学生信息技能分为叁个层次的猜想,以此对未来信息技能素养的研究提出新的展望。
舒燕[4]2009年在《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the US Information IndustriesAssociation)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给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国家委员会(the 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信息素养在国外已经成熟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我国,信息素养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研究以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是由其特殊性决定的。传统观念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典型的专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国际化需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的要求日趋多样化,不仅需要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而且需要大量高级管理人才及各类新兴专业应用人才,因此,创造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本文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了苏州大学在校硕士研究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主要发现如下:(1)研究对象普遍认为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在学习及课题研究中非常重要。加强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2)信息素养分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四个维度,这四个方面是信息素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在影响信息素养的背景变量中,学生的性别、年级、英语水平、文理科、是否文章发表和是否学过文献检索课这六个方面对信息素养的影响存在显着性。(4)在各层面差异性分析中发现,研究对象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需要加强。发现信息的意识淡薄;对信息的操作能力只停留在简单的文献检索方面;对信息操作规范、对知识产权等伦理道德方面很欠缺。(5)利用电子图书馆加强专题讲座,提高信息意识、加强信息能力、增加信息知识、强化信息道德。引进Big6技能,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从根本上保证对信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信息商及其测度——以300名大学生测试为例[D]. 赵静. 四川大学. 2004
[2]. 高校大学生信息商测度——以300名大学生测试为例[J]. 赵静. 情报科学. 2005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信息技能素养评价的实践研究[D]. 张健. 浙江师范大学. 2011
[4]. 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D]. 舒燕. 苏州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