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乱语文教学法”与课程标准_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散乱语文教学法”与课程标准_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散合式语文教学法”与课程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式论文,教学法论文,课程标准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于1997年在珠海市金海岸中学(农村中学)进行“散合式语文教学法”实验,1999年该实验立项为珠海市教育科研课题,2001年通过了珠海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的结题验收,11月在珠海市召开的“中国古诗词教育研讨会”上公开课,12月荣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并在颁奖大会上介绍经验,随之该教法在金海岸中学及今湾区全面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6年又再次荣获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该教法在金海岸中学各科全面推广,2009年被教育部立项为“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去年12月笔者在“南粤名师大讲堂·走进罗定”的活动中上了一节展示课,获得了强烈的反响。十多年来,她长盛不衰,源于她的理念与语文课程标准很吻合。

“散合式语文教学法”起源于笔者对创造学理论的研究,借鉴国内外创造性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党和政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培养创新能力,完全一致。散,即发散思维,其特点是思考过程无固定的逻辑顺序,不依常规,所受限制条件少,答案未知;合,即辐合思维,其特点根据已知条件,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求取答案,所受的限制条件多,思考有固定方向,答案已知。“散合式语文教学法”是力图把创造性思维的原理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优势,让学生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创造性阅读、批评性阅读等方面的创新、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正是理念上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观念相当吻合,所以“散合式语文教学法”自2002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如沐春风,2005年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路子越走越宽,实践证明,她完全可以成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载体。

一、实现目标的载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7-9年级)中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体。

“散合式语文教学法”要求老师课前“三不”:不定目标,不作要求,不作暗示。学生阅读“三不”:不迷信名家,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为了使学生有安全、宽松、自由的提问、评价、质疑的发表环境,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发言也做到“三不”——不点名发言,不讽刺发言,不搪塞发言。老师要敢于说“不知道”,同时鼓励学生难住老师,修正老师的错误。这些具体的措施,无疑成为语文课程目标实现的很好的载体。

二、学习方法的载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散合式语文教学法”的发散思维课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思考和发言:一是提问自己百思不解的问题,二是评价文中的闪亮之处,三是质疑文中的错误之处。三个方面表达的内容,无疑都是“自主”学习的结果。“提问”的发言,老师学生都可回答,特别主张学生回答;“评价”和“质疑”的发言,有同学和老师的或首肯、或补充、或评论、或争论,这样“合作”和“探究”能很好实践。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都受到激励。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落实。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如果说“散合式语文教学法”的发散思维课是侧重“探究”的话,那么她的辐合思维课则重在“接受”,因为她是安排在发散思维课之后,并且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老师在讲课前要认真分析发散思维课学生的发言记录,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对照单元教学要求,发现学生掌握的内容跟教学任务的偏差和遗漏,给予修正和补充。这样一来,发散思维课和辐合思维课相结合,达到了“‘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

三、表达与交流的载体

1.口头表达的载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专题发言力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在讨论中能尊重理解别人,有自己的主见。能条理清楚地陈述自己的意见。

“散合式语文教学法”的发散思维课,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课堂。提问时教师可随时纠正学生啰嗦、重复的表达,培养语言简洁的口头表达能力;评价和质疑时,可指导学生发言,使之“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达到“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课堂提倡生生交流,而这一交流又正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在讨论中能尊重理解别人”的最佳方式。我们知道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长期坚持“散合式语文教学法”,则可有效地保证达到目的。

2.书面表达的载体

在“散合式语文教学法”的作文教学中,其辐合思维的作文训练,是扎扎实实地完成教材规定的写作任务。每次作文均用10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互改一篇作文,从高一到高二,循序渐进,规定评分细则,学生评分量从30分逐渐增至70分。这些方法有效地承载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能正确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的目标;承载了“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提倡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的目标。

其发散思维的作文训练是:发动学生订阅语文报纸杂志,鼓励他们参加报纸杂志举办的各种征文比赛,积极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各种征文比赛。鼓励学生大胆向各级报刊投稿,这些做法可以承载“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等写作目标。

“散合式语文教学法”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她设计的“每课三件事”,即每篇课文学完后,一是“抄写字词”,二是“抄评段落”(初中100字左右、高中200字左右),三是写“一课一得”(初中200字以上,高中300字以上)。她精彩之处在于:一是切实地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初中“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高中“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的目标;二是把阅读、口头表达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了然于心”(阅读思考)到“了然于口”(课堂发言)到“了然于手”(课后写“一课一得”),系统地完成思维和表达的全过程。

四、评价的载体

“散合式语文教学法”的评价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写作用传统的定量评价。其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学生评分,一部分为老师评分。学生评分循序渐进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制定评分细则。如:

第一阶段,高一第一学期批改评分细则是:

共评改5项。每项6分,总分30分。(其余70分为老师批改)

1.格式正确(6分)。无标题扣2分;标题不居中扣1分;标题带书名号扣1分;标点占顶格扣2分。

2.字数足够(6分)。每少两行扣1分。

3.卷面书写好看(6分)。卷面糊涂、书写潦草者,视具体情况扣1~6分。

4.书写正确(6分)。错别字(包括标点)每错1个扣1分(要在卷面上圈出),扣完为止,不倒扣。

5.语句通顺(6分)。每个病句扣2分(要在卷面上划出),扣完为止,不倒扣。

把这些细则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学生批改时应逐项给予评分,并加出总分,最后签名。提倡写简短的评语。

每课三件事用“优、良、中、差”的四等进行定性评价。比如“抄写字词”如果只注意到“形”,则写再多也评为“差”;如果注意到了“形”和“音”,则评为“中”;如果注意到了“音”、“形”、“义”,则可评为“良”;如果“音”、“形”、“义”俱全,又能在三个方面或某一个方面进行展开,则评为“优”。例如:如果只抄写“大堰河”,抄写再多,也是“差”;能给注音,则可评“中”;能给解释,则可评“良”;如果能写出“偃”、“揠”等形近字或给注音解释,则评为“优”。因为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来看,只注意到“形”,说明他的思维只具有流畅性,注意到了“音”和“义”,说明他的思维具有了变通性,能在这三方面进行展开,则表明他的思维可能具有了独特性。

“散合式语文教学法”还创造性地制定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课堂发言评分标准,对学生在发散思维课上的发言分为上、中、下三个等次,分别为3、2、1分。其中“提问”根据问题的思维值进行评分;“评价”一般为中上等发言,因为要说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个方面的优点来,思维是比较复杂;而“质疑”(说出文章的不妥或有误之处)则需要比较高级的思维,一般评为上等发言。同时还规定,难住老师的提问,一律评上等分,纠正老师的错误,同样评为上等分。这一评分标准的制定,不管对学生个体还是对班级集体,都具有很强的评价功能。从一个学生的总得分,可以看到这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再分析他的各项(提问、评价、质疑)得分的比例,可以看到他思维的水平;一个班级的得分总数,可以看到这个班级思维的积极性,同样分析他们的各项得分,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水平。这一评分标准还具有比较功能,一个学生可以从纵向比较自己思维水平的进或退,从横向跟同学比较发现自己的位置。班级的比较亦然。所以这一评分标准还可以用于竞赛中。

这些评分方法,都很好地承载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评价建议的种种理念,把它落到了实处。正因为如此,“散合式语文教学法”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标签:;  ;  ;  ;  

“散乱语文教学法”与课程标准_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