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1]2013年在《宋代文言小说叙事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小说史中,宋代文言小说一直不受重视。鲁迅评论:“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以后,研究宋代文言小说的学者更是不多。夹杂在唐五代小说创作高峰期后,同时代又有新兴的“话本”,宋代文言小说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但并非毫无价值的。作为小说发展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无论是持褒义或贬义,宋代文言小说研究其实应该获得更高的重视。本文主要通过文本细读、叙事学、传播学、语言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去探讨宋代文言小说的艺术特色及演变的缘由。本论文共分五章,前叁章谈论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艺术与发展,后两章则谈论宋代小说发展的因由。第一章主要讨论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本章是属于分类法,把宋代文言小说依据其叙事归入五大类并加以分析,以方便分辨宋代文言小说的创作类型。本章根据小说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分为五节,前叁节以谈论北宋小说叙事较多,后二节则较为集中分析南宋的文言小说。第二章是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艺术。叙事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一环,谈论小说不能避免谈论其叙事艺术。文言小说在史学的发展上演变而来,宋代文人们对小说的叙事艺术,在很大程度上都回归到史学的认识,因此本章主要从史学观与小说观入手,探讨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第叁章宋代小说语体的变化,从小说的语体出发,研究宋代文言小说语体浅俗化的缘由。本章首先谈论文言与白话的演变现象,进而对小说语体变化的影响。宋代文言小说较之前代的文言小说而言,其叙事语言中夹杂了大量的白话语体,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成。小说语体的变化直接地影响小说的艺术特色。因此本章大量地引用了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去探讨。第四章谈论的是科举与文人对小说发展的影响。科举制度的产生颠覆了宋代的社会阶层。贵族们不再永久性地保持他们的贵族地位,下层农、工、商,百姓阶层也有识字仕进的机会。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小说中也有反映。文言小说的作者阶层也开始有所改变,除了处于上流社会的士大夫以外,还有从下层社会上升的普通文人。他们原处于社会底层,对底层社会的熟悉,往往反映在小说里面,使宋代文言小说的内容更全面化。第五章“宋代文言小说地位的确立及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兴起”以宋代类书《太平广记》的编撰确立文言小说在宋代的地位,并推进了宋代文言小说的发展。宋人对小说的喜爱比起历朝历代更来得光明正大。他们不因为小说是不入流的文体而加以排斥,主要是因为统治者对小说也甚为欣赏,上行下效之风,把小说抬到一个较高的地位。宋代欣赏小说之风,也促使了小说理论的发展。文人士子们热衷于创作与谈论小说,较为系统的小说观念雏形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这些观念对宋代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并不大,但却促进了后世小说的发展。
李艳华[2]2012年在《《绿窗新话》研究》文中提出《绿窗新话》是宋代具有类书性质的传奇小说和笔记集。其所收故事简洁,仅剩故事提要,但其题材类型、编撰方式、艺术特色及影响等方面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本文将时代文化思潮背景与文本本身相结合,个案研究与现象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比较、统计等方法对《绿窗新话》性质版本和编撰背景、题材类型、编撰方式、艺术特色及影响等五个方面,分五章进行分析阐述。第一章《<绿窗新话>的版本、性质及编撰背景》首先对《绿窗新话》的版本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将现存的几个版本进行比对,指出各自的优劣之处;其次根据《绿窗新话》的编撰特征及其所收小说类型,并综合学界前辈对《绿窗新话》性质的研究成果,将《绿窗新话》界定为具有类书性质的传奇小说和笔记集;最后分别从市民阶层的崛起和“说话”艺术的繁荣、教育的普及及理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绿窗新话》的编撰背景。第二章《<绿窗新话>的题材类型》综合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将《绿窗新话》所收故事分为两大类:婚恋丽情类和琐事杂记类。第叁章《<绿窗新话>的编撰方式》以《绿窗新话》所收故事为实例,具体分析了其对前代小说的增(减)饰、改窜等,并概括出宋人小说“尚俗”的时代特征。第四章《<绿窗新话>的艺术特色》分别从《绿窗新话》的通俗化、《绿窗新话》与理学化、《绿窗新话》标题的七言格式化等几方面阐述了其所具有的艺术特色。第五章《<绿窗新话>的影响》首先以谭正璧先生《话本与古剧》中对《绿窗新话》所收的故事,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或受其影响的梳理为参考,对《绿窗新话》所收故事的源流进行了补充;其次以《绿窗新话》中《郭华买脂慕粉郎》为个案,具体分析了《绿窗新话》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影响;再次从小说评点方面对《绿窗新话》中的“评曰”作了简单的分类及分析;最后简要介绍了《绿窗新话》对后世通俗类书编撰的影响。
李建军[3]2015年在《宋代文言小说研究百年述略(下)》文中认为叁、作家作品研究(一)《丽情集》、《青琐高议》、《云斋广录》等重要选集研究张君房编《丽情集》汇集古今情感之事,刘斧编撰《青琐高议》保存许多完整的宋人小说,李献民编撰《云斋广录》收入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叁部集子都是宋代文言小说集里的上佳之作,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对叁部集子有详尽的分析和精到的论断,认为《丽情集》是
凌郁之[4]2005年在《走向世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宋代文言小说为主要考察对象,在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背景上把宋代文言小说作为文化现象加以思考解读,在社会文化、文学生态和小说文本叁个层层递进而环环相扣的层面上加以开掘和阐释。探讨宋代文言小说在宋代文化、文学转型中的表现及其与此转型的内在关联,揭示它走向世俗的必然趋势及其现象与本质。论文凡十章,上下两编,上编为通论六章,下编为个案研究四章。 第一章,从宏观上把握并描述唐宋小说史的流变,揭示其观念发展、风格变迁的表现与根据。唐宋小说的嬗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从唐传奇到宋话本”的转变。宋代小说实际上整体地发生着相对唐人小说的重大变迁。以往习惯认为宋代文言小说相对唐传奇衰落了,但衰落的表象反映着实质方面的转移,宋代文风的嬗变是导致唐传奇体衰替的主因。 第二章旨在从唐宋文化转型的角度考量宋代小说的转型。宋代小说的走向世俗既是唐宋文化转型的结果,又是唐宋文化转型的深刻反映。宋代文言小说总体上表现出对俗文化的倾斜,这是小说写作精神或叙事价值取向的转变。 第叁章旨在从宋代文学史全局上讨论宋代小说的走向世俗趋势,把小说与雅文学系统的交流状态尽量描述出来。宋代文学产生了走向世俗的动向,而宋代小说的走向世俗只是文学整体趋俗的一种体现而已。 第四章,探讨了宋代文言小说与说话(白话小说)的互动,以及文言小说在白话小说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叙事风格的变化。宋代文言小说吸收了白话小说的一些质素,体现了向说话艺术倾斜的趋势。 第五章,通过对于说唱戏曲表演形态的“小说”的考察,探讨宋代小说的全面的存在形态,更全面地揭示宋代文言小说走向世俗的趋势和意义。 第六章旨在通过对题材、叙事、接受叁个层面的考察,揭示其世俗化走向。宋代小说在题材、叙事、接受方面都发生着相对前代小说的深刻变化,正是由于存在如此诸层面的变化,才促成了宋代小说的通俗化。 第七章至第十章是关于《丽情集》、《青琐高议》、《云斋广录》、《绿窗新话》、《醉翁谈录》的个案研究,它们是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文士小说与市井说话交流互动的生动例证,是宋代小说的新变。
侯桂运[5]2011年在《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文备众体”的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深受诗歌的影响,从而具有了浓郁的诗化特征。诗化特征堪称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最大的民族特色。对于这一介于小说和诗歌、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之间的课题,虽然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论述,但这些议论要么只是某个阶段的,要么只是某个方面的,还谈不上全面性和系统性。本文即以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源流以及它的功能、作用及其成因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各时期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基本面貌,并就它对文言小说各叙事要素的变异作用进行整体的论述。本文由绪论以及其他五章内容构成。绪论部分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明确了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概念,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此部分首先把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分为古朴感受期(1897年前)、自觉论述期(1897年—1980年)、深入研究期(1981年至今)叁个阶段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和评析,然后辨析了小说、文言小说的概念,指出文言小说诗化特征可用赵彦卫的“诗笔”来概括,它的内涵是指小说作者在进行小说创作时由于运用了诗歌的创作手法从而使得小说所表现出来的跟诗歌相似的特征,它的外延既包括显性的诗性语言形式(即小说中的诗词赋骈文等),也包括隐性的诗歌灵魂(即小说中的出现的诗歌的意境、抒情性等)。而近现代研究者们对“诗笔”概念的认识是一个由实到虚、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第一章分析了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源头,主要论述了《诗经》的“赋、比、兴”和《楚辞》的象征这些最具中国特色的抒情方法,因为它们被后世的文言小说所继承;论述了《诗经》、《楚辞》中诗化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因为它们为后世文言小说叙事要素的诗化变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板;论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小说性因素及其诗化特征,因为它们堪称后世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直接源头;论述了早期的史传文学,因为它们确定了中国叙事文学的诗化传统。第二章分析了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流变,指出文言小说诗化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面貌。大致说来,唐前文言小诗化特征的特点是自然清新,唐代的特点是用小说来进行诗歌创作,宋元的特点是走向世俗,明清的特点则是异彩纷呈。唐前文言小说中的诗歌虽没有后世小说中的多,但它们都自然清新;它们含有很多骈文、韵文,但还没有后世小说中骈文、韵文的套路化;因为去古未远,唐前小说中的比喻、象征等创作手法非常发达,为后世所不及。唐人把小说当作诗歌来写作,这使得它比唐前、唐后小说的诗化特征都要鲜明。就诗歌而言,唐人小说中所含的诗歌多于唐前,少于唐后,但唐人小说中诗歌的总体质量则非其前、后所能及;就骈文、散文的诗歌意象而言,唐人小说中的比喻和象征虽然少于唐前,但它表达出的意象很有诗意,非唐前的各种喻象所能及;而这些有诗性的意象都是唐人所独创,也非后世小说中那些程式化的意象所能比。就小说的题材而言,唐代小说尚“奇”尚“情”,小说中的爱情作品明显增多,这些跟诗歌题材相同的作品在融入诗歌、抒发诗情、提炼意象方面都给唐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宋元时期文言小说的标题具有了七言化的倾向,这些七言标题所含的叙事信息多于唐人的叁言、四言标题;宋人小说中的诗歌与唐人相比,在叙事性上有所增强,在抒情性上有所减弱,抒情性的减弱使得宋人小说中少了很多诗情诗意。宋人小说中的骈文也不像唐代小说中的骈文那样具有独创的特征,而是具有了程式化的倾向。明清时期的文言小说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有“蚓窍蝇声,堆积未已”、“不文不白之诗文小说”,又有“以传奇法以志怪”、具有“诗情美、诗意美、诗境美和诗的韵味”的《聊斋志异》,还有只记“家庭米盐之琐屑”但“笔墨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的忆语体小说等,它们的诗化特征也都各不相同。第叁章分析了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功能。诗化特征在文言小说中具有叙事功能、描写功能、抒情功能和议论功能。在叙事功能中,小说中的诗赋骈文除了具有顺序功能外,一些童谣、占语、诗歌往往能够预测或暗示后面的情节,从而使得它们具有了预叙功能;而这些诗赋骈文还经常用来复叙已经发生过的故事情节,因而它们也具有复叙功能。诗化特征在文言小说中的描写功能特别突出,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描写、相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多借助于诗赋骈文来表现。在早期的小说《燕丹子》、《吴越春秋》中,语言描写特别突出;相貌描写、行动描写则在《洛神赋》、《游仙窟》中大量出现;而具有抒情言志功能的诗歌在小说中更是普遍具有心理描写功能。文言小说中以赋歌骈文来描写环境,在《穆天子传》、《燕丹子》中就已出现,在《琴操》中已有出色表现,而自《游仙窟》开始,又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大段的韵语、骈语进行环境描写。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抒情功能更为明显,因为它既包括出现在文言小说中的诗赋骈文把它们所固有的抒情性移植到文言小说之中,也包括文言小说中的散体文所创造出的具有抒情特征的意境。《穆天子传》和《燕丹子》中的诗歌就已经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诗歌的抒情功能,而《世说新语》则是以散文抒情的典范。文言小说中的诗赋骈文也具有议论功能,《燕丹子》中的骈文、《云溪友议》中的诗歌、《韩诗外传》和《列女传》中的引诗、《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等的议论功能都很明显。第四章论述了文言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叁要素的诗化倾向。文言小说的诗化故事情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说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诗赋骈文,二是小说的情节发生了诗化变异。这些变异表现为作者弱化了小说的情节性,而加强了小说的抒情性,使得小说的叙事不是详细的、具体的、连贯的,而是简单的、概括的、间断的。而在具体手法上,则表现为叙事节奏的片段性和跳跃性,叙事手法的象征性和概括性。这是作者以写诗的态度、写诗的手法来进行小说创作的必然结果。沈亚之的小说就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李剑国称之为“情绪小说、诗化小说、抒情小说或曰意境小说”。文言小说人物形象的诗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多具有“才子”、“佳人”的特点。这些多具有非凡的诗才、炽烈的诗情、俊逸的外表、文雅的举止的“才子”、“佳人”从《穆天子传》到唐传奇再到《玉梨魂》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传统;而这些形象在中国文言小说中出现的数量之大、质量之高,也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的主要区别。就具体作品而言,《世说新语》创作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以散金片玉来铸就时代人物群像。它的每则小品文中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具有片段性、单纯性、静止性的特点,这样的片段性描写是诗性的手法,它能够集中笔墨形象地突出人物的某一显着特征;而当这一千二百余则片段集中成一部《世说新语》时,魏晋时代的群体人物形象就被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了。与《世说新语》散金片玉式的片段描写不同,《游仙窟》则是用一篇长文、用一些连续的情节构成的完整的故事来塑造张文成、十娘、五嫂叁个人物形象。因为描写的对象仅仅是叁个人物,所以诗性的语言描写、相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就都集中于叁人身上,使得叁人的形象都很丰满而又有个性,而他们的语言、相貌、行动、情感也都具有诗性特征。第五章论述了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的形成原因,指出了文言小说诗化特征形成的必然性。中国具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最成功的诗歌教育传统,它使得中国古人对诗歌的重视上升到了道德层面和政治层面,它使得中国古人自幼就在诗歌的氛围中耳染目濡,养成了诗性思维,掌握了写作诗歌的技巧,使得他们都成为了诗人。而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诗歌创作也一直得到了统治者的提倡,这就使得长期没有得到文体独立的小说不能不受到诗歌的影响。而汉语是具有诗性特征的语言,那么作为用汉语创作的文言小说,也就更容易形成诗化特征。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的诗性特征也更为明显。另外中国古代的世界观也具有诗性特征,它也影响了文言小说的诗化特征;特别是不可言说的“道”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于意象和意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吕佳[6]2009年在《宋代文言道教小说蠡探》文中提出宋代是中国文言小说史上比较重要的一环,然而长期以来,它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对文言小说的研究,历来对六朝、唐五代及元明清的研究更多一些,宋代文言小说则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研究宋代文言小说的论着有所增加,但是专门研究其中道教小说的论着还没有出现。因此,本文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宋代文言道教小说进行全面而概括的论述。以文本为出发点,抓住宋代本身的时代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宋代文言道教小说的内容特色和文本特色。第一章主要是对宋代文言道教小说的定义进行分析,并对前辈研究的概况和本文涉及的文本范围加以阐释,明确需要研究的对象。第二章从儒道结合、市民文化和宋代新道派的发展叁方面着手,分析宋代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经济文化因素在文言道教小说中的体现,重点关注士大夫、市民阶层对道教文化的影响和接受以及宋代新道派、教义、修炼术的发展。第叁章旨在分析宋代文言道教小说的文体特色。受宋代史学思想影响,宋代文言道教小说中具有浓厚的史传色彩,无论是写作形式还是写作风格都与史传类文学比较相近,而又带有宋代独有的特色。另外,和唐代小说相比,宋代文言道教小说出现了另类的有意为文的现象,创作旨趣较为独特。
赵正国[7]2011年在《理学对宋代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宋代理学主要思想的理解,结合宋代文言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立足文本,分析理学对宋代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本文论述所涉及的理学,主要是宋代理学大家的一些思想,如道德论、本体论、人性论等。宋代文言小说作品主要选取影响较广、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如《夷坚志》、《绿珠传》、《杨太真外传》、《茅亭客话》、《青琐高议》、《括异志》等。论点涉及:理学对小说创作目的的影响、理学对小说内容的影响、理学对小说表现手法的影响以及理学对小说美学风格的影响。本文试图就理学对宋代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进行全面地研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大量材料分析,证明理学对宋代诗、文、词等等文学类型都有着较深刻的影响,再通过其他材料分析从侧面论证作为另一大文学类型的文言小说也必然受到了理学的影响。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再做深入论述。第一章,理学家的文道观。论述理学家对文与道的关系的认识,以及他们的文道观对整个宋代文坛的影响,并间接影响到小说创作。这一文道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小说创作目的发生了改变,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的文言小说家创作小说的目的与前朝相比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由娱乐变为说教。另外,小说家的创作从前朝的主动设幻来创作小说转为被动地为了说教而创作。第二章,理学对小说内容的影响,分为两节,分别论述理学的知行观、道德论以及本体论对小说内容的影响。分别论述理学这几个观点对宋代文言小说内容,如“主题提前定位”、“强化道德说教”以及小说中“天命观”泛滥的影响。第叁章,理学对小说表现手法的影响,主要从人物形象类型化方面进行论述,在理学人性论的影响下,宋代文言小说作品中人物性格类型化、模式化,叙事力求写实,这都与理学有着密切关系。第四章,理学对小说美学风格的影响,分为两节,宋代文言小说整体出现“淡雅”的风格特征,此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在理学影响下形成这一“淡雅”风格的原因,其一是“平实淡雅的叙述语言”、其二是“理性克制的叙事态度”。
余丹[8]2007年在《20世纪以来宋代文言小说研究综述》文中认为20世纪以来,由鲁迅奠基的宋代文言小说研究在资料的辑佚和考辨、历史地位的认识、艺术特点及成就、小说理论的深入阐发、具体作家作品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较大的进展,但这个领域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如宋代文言小说作家作品的研究还存在大片的空白,理学对文学创作积极意义的研究也还有待于拓展。
赵章超[9]2003年在《宋代文言小说研究》文中提出宋代文言小说从数量上说现在可知的有两百多种,并不比唐代少。这和宋人自上而下的躬自创作及浓厚的阅读欣赏兴趣是分不开的。总的说来,北宋传奇成就较高,代表作为《青琐高议》、《云斋广录》,南宋志怪创作成就相对突出,代表作则为《夷坚志》,既代表了各自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一些共同的时代特征。和唐代小说相比,虽总体上要逊色,但也有其优长的一面,并且也对后代小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但是长期以来,对宋代文言小说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尽管八十年代以来,宋代文言小说的研究出现了一些颇有见地的单篇论文,各类小说史着作对其论述也大大加强,还出现了专门性的着作,但是作为文言小说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这与其实际价值仍然是不相称的,仍有不少领域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宋代文言小说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没有把作品放在大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观照,比如对其中所包含的民间信仰、土风方俗的研究,就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索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前景的领域。二是对小说的内部研究,一是对作品的审美的、艺术的批评,对其内容的新变等,尽管也有一些成果如后文所述,但是文学史囿于篇幅,限于体例,都是一些片段式的评价,势必难于展开具体深入的讨论,且单篇论文也几乎没有。还有就是其对前代艺术形式的继承等,比如对宋代文言小说的结构承继关系的研究,由于其作品很多是从普通百姓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加工而成,这些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人那里往往形成一些情节大致相当的系列作品,探讨其类型和分析其流变都是对探索小说内部规律有着重要意义的。这方面也仅仅只是有人约略涉。有鉴于此,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就是揭示宋代文言小说自身的发展特征和独具的思想文化特质,探索其在艺术形式上对前代的继承和自身的创新等。 第一章首先简介了宋代文言小说的研究现状;其次 论述了宋代文言小说的生成原因;最后介绍了宋代文言小说的发展变化,认为其经历了北宋初的过渡期,北宋中叶的传奇复兴期、两宋之交的志怪传奇共荣期和南宋中后叶的志怪繁盛期四个阶段。 第二章是对文言小说进行分类研究,本章在分类上主要是在参考宋代小说家的归类类别的基础上,根据文言小说的实际发展情况,加以归纳简化。将宋代文言小说作品分为灵怪类小说、兆应类小说、仙释类小说、丽情类小说和贤能侠义类小说五种,主要从同类结构同类题材的纵向对比中探讨各类小说相对于前代和相对于其他类型小说所呈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灵怪类小说的特征是虚构性很强,所以在内容上作者们更能发挥自己的机智灵活的想象,描绘出千奇百怪的灵异世界,以惊人之耳目,动人之视听。兆应类小说以追索宇宙、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的运行规律为旨归,而主要以个体人生的穷通富贵的把握为目的,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历程的关注。仙释类小说则往往旨在破除前代以宗教为题材的小说对教内人物的神化倾向,而把他们当成社会生活中的平常人来叙述,揭示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他们人性的缺点。丽情类小说由于特有时代风气的影响,也与前代特别是唐朝开放的社会氛围下所形成的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的自由奔放形成了明显对比,转向了对情感泛滥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强调突出,更有不少的作品则是赤裸裸的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下的婚姻家庭中的贤妻良母型人物;贤能侠义类小说则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关心民生疾苦、伸张社会正义以及救危济艰的正面人物形象。 第叁章探讨宋代文言小说的艺术特征,第一节论述了宋代文言小说基于自身体制的原因,呈现出了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即行云流水之美、累如贯珠之美、连绵不断之美和简练明快之美。第二节探讨宋代文言小说的语言艺术,一是其幽默艺术,指出其能够将幽默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其幽默还常常包含着鲜明的是非美丑观念甚至意味深长的哲理,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次探讨了作品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描写。 第四章论证时代的推衍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对宋之文言小说的影响。拟考察儒家、佛教、道教、地域等领域对宋代文言小说的影响。就儒家与宋代文言小说的关系来说,宋代是儒学的迅速振兴时期,文言小说正是际会了这一时代的有利机遇,作者们用文学来演绎儒家的哲学伦理道德等观念,主要是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融入了作者基于不拘一格的的奇幻想象而表达出的对儒家的尊崇景仰之情。本章则选择文言小说中所突出表现的天命观与贤德观的矛盾统一来探索儒家与宋之文言小说的关系。就佛教与宋代文言小说的关系来说,本章着重探讨了小说作品中对佛教经典的顶礼膜拜。就道教与宋代文言小说的关系来说,表现在作者们主要是从形象思维出发,选择了前代仙道类小说中最为活泼最富有生机的一些细节熔融到自己的创作中,对具有奇橘怪异色彩的神仙方术也从众多方面进行了表现。接着又探讨了叁教合一观念在作品中的表现。总体来看,正如不少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平民化?
李建军[10]2015年在《宋代文言小说研究百年述略(上)》文中研究说明1912年以来的百余年,宋代文言小说研究在文献整理与研究、传奇小说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化研究、特质研究和价值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但在志怪小说、轶事小说研究方面还稍显冷清、成果寥寥,同时在叙事研究方面也关注不多、成果较少。另外,宋代文言小说因为与民间信仰、宗教和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而在原型意象和母题方面意蕴非常丰厚,但这方面的话题可能还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应该是宋代文言小说研究的一个拓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宋代文言小说叙事演变研究[D]. 王秀娟. 南开大学. 2013
[2]. 《绿窗新话》研究[D]. 李艳华. 暨南大学. 2012
[3].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百年述略(下)[J]. 李建军. 台州学院学报. 2015
[4]. 走向世俗[D]. 凌郁之. 复旦大学. 2005
[5]. 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 侯桂运.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6]. 宋代文言道教小说蠡探[D]. 吕佳.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7]. 理学对宋代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D]. 赵正国. 西南大学. 2011
[8]. 20世纪以来宋代文言小说研究综述[J]. 余丹. 广西社会科学. 2007
[9].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D]. 赵章超. 四川大学. 2003
[10].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百年述略(上)[J]. 李建军. 台州学院学报. 2015
标签:中国文学论文; 小说论文; 文学论文; 中国形象论文; 文化论文; 叙事手法论文; 抒情方式论文; 人物分析论文; 读书论文; 青琐高议论文; 世说新语论文; 理学论文; 穆天子传论文; 宋朝论文; 游仙窟论文; 诗歌论文;